全部 行为习惯性格心理性教育
  • 二胎时代,大宝问:弟弟是怎么到你肚子里去的?
    二胎时代,大宝问:弟弟是怎么到你肚子里去的?

    暖妈 北京大学心理咨询师 美国在读临床心理学硕士 即将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 大宝暖暖7岁 “妈妈,爸爸是怎么把小豆子送到你的肚子里去的?” 自从暖暖知道了妈妈肚子里有了小宝宝之后,就一直很好奇弟弟或者妹妹在妈妈肚子里在做什么,而我就用了“小豆子”这个简便的称呼代替,告诉她小弟弟或者小妹妹现在还是一颗小豆子,就像一颗种子,慢慢长大发芽。暖暖每次都开心地听我说着小豆子的故事,同时,她很有兴趣在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尤其刚出生时候的照片,好似看到小时候的自己,就可以想象妈妈肚子里的小宝宝一样。 就这样,大概过了一段时间,就在我们全家都沉浸在再过8个月将共同欢迎家庭新成员的幸福时刻时,有那么一天,暖暖突然问我:“妈妈,爸爸是怎么把小豆子放进你的肚子里去的?”问题突如其来,问得我措手不及。听到这个问题

  • 性教育,你对孩子难以启齿的那些事~
    性教育,你对孩子难以启齿的那些事~

    误区1 父母在性教育观念上过于保守。对于孩子问一些有关性的问题持回避及排斥态度,甚至会“黑着脸”斥责孩子不该问这些没用的问题。 误区2 用欺骗的回答应付孩子。当孩子问父母“我是怎么生出来的?”“我是从哪来的?”等有关性的问题时,那仅仅反映出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你用“经典谎话”告诉孩子他是拣来的,这显然是错误的。 误区3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不需要性教育,等孩子慢慢长大,他们自然会明白了,不需要父母特意的做些什么。 误区4 粗暴对待性问题,孩子在平时有些言语和行为一旦涉及性问题,比如看到电视、电影里的主人公有亲密表现,好奇问这是什么意思?玩“过家家”游戏,用手触摸生殖器时等等,有的父母会批评指责孩子,甚至会去打骂孩子,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误区5

  • 当急性子的父母遇上爱磨蹭的娃,磨你没商量!
    当急性子的父母遇上爱磨蹭的娃,磨你没商量!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一个阶段性特点。 孩子在2-6岁的时候,父母可能会经历着种种被磨蹭的煎熬,有的孩子早上起床慢、吃饭慢、穿衣慢、走路慢、甚至就连玩个游戏都会慢……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的稳定性又不好,做事情的时候容易被分散注意力,然后这速度可能会被降低或是打断。 有的小孩子动作不熟练、协调性也在发展中,所以动作上也会缓慢。通常我们父母赶时间没有很多的精力等着孩子,就很容易抱怨指责孩子做事磨蹭,长期这样循环下来孩子的惰性会因此越来越强。 家长包办代替成习惯 平时父母自己要注意,如果是老人帮忙带孩子,这一点就更需要注意了,因为老人容易溺爱孩子。比如平时一日三餐这事吧,只要孩子自己吃饭,我们嫌太慢,常见做法就一把拿过孩子饭碗去喂饭;穿衣服慢了,妈妈就帮忙去给穿;孩子整理小书包丢三落四,父母就亲

    标签:行为习惯
  • 如果孩子6岁前你还没做这件事,可能就来不及了!
    如果孩子6岁前你还没做这件事,可能就来不及了!

    (一) 以前的一个男同事,在一次户外搞活动时,他到杂物间拿东西,没想到去了一小时都不见人影,后来找了个妹纸过去看怎么回事,没想到妹纸被吓得花容失色,说那男同事在杂物间晕倒,怎么摇也摇不醒。后来才知道,这男同事不仅在杂物间会晕,他坐飞机、在图书馆或餐馆的那种隔间也会突然心跳加速、呼吸困难继而晕厥。多次看医生都找不到原因,后来找了个心理医生通过催眠,才发现了他心底中的秘密: 他小时候生活在农村,5岁时跟同村一个小孩两小无猜,在一间封闭的专门放柴草的屋子里玩性游戏,正当两人玩得高兴,他猛地抬头,看到屋子斜上方的位置不知什么时候破了一个动,洞外面是人的一只眼睛在窥视!他当时紧张、羞愧感突袭,当场就晕倒在地。从此每当进入一个相对封闭的隔间都会晕厥。 (二) 认识这样的一个女孩,23岁,大学毕业已经一年了却不去找工作,每当家里来男客

  • 精细动作和大运动的区别详解
    精细动作和大运动的区别详解

    精细动作是指宝宝手部、脚部、口腔及舌部等细小动作,例如手部拇指和食指的捏合能力、脚趾头的活动能力、使用吸管杯的能力等等。 大运动主要是指身体大肌肉群及四肢的活动,包括俯卧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大动作。 宝宝的精细动作和大运动的发展是有联系的,大运动先发展,然后带动精细动作的发展。当宝宝能够抬起手臂时(大运动),他才能将小手举到自己眼前,然后转动手部或玩自己的手指(精细动作)。同 样的,当宝宝能够舒展四肢并活动时(大运动),小手才能扶着小脚丫,将脚趾头送进嘴里尝一尝(精细动作)。 爸爸妈妈可以通过玩具和游戏来帮助宝 宝提高精细动作和粗大运动的能力。在跟宝宝一起玩时,爸爸妈妈无需刻意去考虑这个玩具是锻炼精细动作的,那个游戏能提高大运动,只需将全部身心投入与宝宝 的游戏之中,陪宝宝一起玩得开心就好,宝宝在游戏

    标签:运动
  • 孩子自私的原因有哪些
    孩子自私的原因有哪些

    缘于孩子天生的利己倾向 在孩子心理发展未达到成熟阶段的时期,其往往单纯地认定 “我即世界”,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虽然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累积,逐渐成为接纳他人和减少利己的行为,但仍固执己见,不能接受公正、正确的意见。于是,孩子衡量外界的标准便是“是否有利于自我本身”,相应的行为也是如此。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错误教育所致 有些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反复无常、表里不一,当孩子犯错时,便加以嘲讽、鄙视,使孩子产生畏惧心理,因此变得只能自我封闭,尽量不与他人接触,躲到自己的小天地里,结果必然导致孩子自私。 此外,现在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以及长辈对孩子万般宠爱、处处迁就,造成孩子从小就有“我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得不到只要大哭大闹就能得到”的想法。于是产生过分的占有欲望以及自大、独尊的心态,处处都要别人迁就,常常会提出一些无理要求。

  • 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能力
    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能力

    给孩子以充分的信任 第一次做不好,你要相信他第二次能做好。信任,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大动力。孩子在信任的目光下学会走路,他也将在信任的目光中学会做好自己的事。 教给孩子方法 在放手让他去做某件事之前,你必须告诉他步骤、方法和注意事项,并引导他最基础的事做起,由易到难,循序渐近。教他做比替他做也许会更麻烦,但授人以渔又绝对比授人以鱼更有意义。 给孩子自己做出决定或承担责任的机会 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一定的机会,让孩子在实践中增强自立能力,培养孩子善于独立思考和应变的心理素质。比如家中有客人来访,可以让孩子去拿一些糖果、点心来招待客人;在讨论家庭计划或周末安排时,多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解除孩子心理上的拘束感,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对孩子正确意见的采纳,可以提升孩子的主动性,促进其独立

  • 父母让孩子自立的事例
    父母让孩子自立的事例

    李嘉诚的两个儿子 香港巨富李嘉诚的两个儿子李泽钜和李泽楷都以优异的成绩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想在父亲的公司里施展宏图,干一番事业,但李嘉诚果断的拒绝了:“我的公司不需要你们!还是你们自己去打江山,让实践证明你们是否合格到我公司来任职。”于是,兄弟俩去了加拿大,一个搞地产开发,一个去了投资银行,他们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把公司和银行办得有声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类拔萃的人物。李嘉诚的“冷酷无情”,把孩子逼上自立、自强之路,陶冶了他们勇敢坚毅、不屈不挠的人格和品性。 罗斯福教育孩子自立 美国总统罗斯福十分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人格。他有句名言:“在儿子面前,我不是总统只是父亲。”他反对孩子们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他让孩子们凭自己的本事自食其力。大儿子詹姆斯20岁去欧洲旅行,临行前买了一匹好马,然后打电报向父亲求援。父亲回电话说:“你和你的马游泳回来吧!

  • 如何让孩子学会谦让
    如何让孩子学会谦让

    培养孩子的谦让意识 让孩子了解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把自己从“我”的概念中摆脱出来。应该让孩子从小懂得,大家生活在一起,他需要的别人同样也需要,同样有享受的权力,不能一人独占,要想着别人。例如:吃东西时,让孩子学会愉快地把大的、好的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把小的不好的留给自己,使他懂得谁最辛苦谁就应该得到更多,自己不是家庭中的“功臣”。 注重谦让精神的言传身教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成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孩子施以积极的影响。如:带孩子坐公共汽车时,家长在车上看见年迈的老人和抱小孩子的妇女,便主动起身让座。这虽然是生活中的小事,但在孩子幼小心灵中进一步增强了尊老爱幼和谦让的意识。 通过经典故事,让宝贝理解谦让的含意 随着宝贝渐渐长大,可以让他诵读经典,并给他讲讲故事中的含义, 当“融4岁能让梨”这样朗朗上口的句

  • 惊!爸妈别吓坏,孩子的幻想朋友?
    惊!爸妈别吓坏,孩子的幻想朋友?

    家中有小孩,一定有这些类似毛毛的状况剧: 二岁半的妹妹睡前:「妈妈晚安、爸爸晚安」,「阿姨晚安」 哪来的阿姨…?妹妹,房间只有我们叁个人而已啊! 叁岁十个月的弟弟:「妈妈,窗户外面那有个弟弟在哈啰」 妈妈赶紧回头,才发现,家明明是在楼高13楼… 四岁半的妹妹半夜哭着开门对我说:「妈麻,厕所好黑,有人在裡面哭」 妈妈说开灯就好,妹妹说,那个人跑到你后面了!(天呀,妈妈快漏尿了) 六岁的哥哥:「床下有怪物,睡着牠会吃我」 爸爸说不会啦,故事看太多,哥哥说才怪,牠是之前那隻你说上天堂的小白… 七岁的姊姊去外婆家叁天,在电话裡头对着我说:「妈咪我好想妳哦,好想把你的脸割下来,带来外婆家跟我们一起玩哦。」 七岁前有幻想朋友很正常 孩子们小时候,总是有

    标签:行为习惯
  • 孩子自私的坏处有哪些
    孩子自私的坏处有哪些

    自私是损害他人的利益获得自己的利益 自私者同他人、社会发生利益关系时,他首先考虑的、更看重的是自身的利益。当他认为自己同他人、社会的利益不矛盾时,这种为自己利益考虑的动机即可指导客观上“利人利己”的行为;当他认为自己的利益同他人、社会的利益构成矛盾时,这种为自己利益打算的动机,就表现为牺牲他人、社会的利益,以满足自身利益要求的行为。 自私容易导致心理不平衡 自私者同他人、社会发生利益关系时,他首先考虑的、更看重的是自身的利益。当他认为自己同他人、社会的利益不矛盾时,这种为自己利益考虑的动机即可指导客观上“利人利己”的行为;当他认为自己的利益同他人、社会的利益构成矛盾时,这种为自己利益打算的动机,就表现为牺牲他人、社会的利益,以满足自身利益要求的行为。 喜欢计较个人得失 不懂如何去爱或学习尊重别人;为鸡毛蒜皮小事

  • 你的孩子也是“吓大”的吗?
    你的孩子也是“吓大”的吗?

    前段时间有个新闻,一个孩子被人贩子给拐走了,可他明明看到过警察却不敢上去求助,原因就是在孩子的心中,警察和人贩子一样是坏人,无非是其平时父母的“教导”,孩子一不听话就拿警察来吓唬他。 为什么说吓大的孩子性格差? 胆子小。小孩子会把外界缩小一下放在自己的心里,就是自己的小小世界,可是经常的听唬话,孩子对自己的小小世界充满着恐惧,它可能尽是洪水猛兽,不敢靠近不敢行走。长期就造成了孩子的胆小,做事畏手畏脚。 不自信。在教育、安全、和卫生方面,父母适当的严厉和恐吓对孩子是好的,但如果常常的来吓唬的孩子,有时候就是根本没有缘由的吓唬,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这就是做父母的失策了,让孩子以为自己很弱小,很无能。长期下去,会导致孩子的自卑。 不相信父母。父母极尽夸张的吓唬也许会镇住很小的孩子,待孩子

    标签:受惊吓
  • 孩子太胆小?怎样锻炼娃的胆量呢?
    孩子太胆小?怎样锻炼娃的胆量呢?

    当父母过度保护孩子、平时要求过于严格、指责恐吓、难以看到孩子特点的时候,很容易造成孩子心理紧张,胆小不敢探索等表现。 如果孩子的胆小已经影响正常的生活状态是需要调整: 1、你的鼓励会让孩子有变化。有些孩子不太善于人家交往,可能会脸红、胆怯,这个时候父母不要给孩子贴标签总是说孩子是“胆小鬼”“太害羞”。 父母应当鼓励孩子:“这次没完成没关系!下次我们继续尝试!”、“第一次见到大家可能有点陌生,熟悉一下你会和大家玩得更好”,或者你的一个温暖的目光、握住孩子的手等都死一种鼓励,孩子也会感到父母对自己的支持。 在尴尬的节骨眼上给孩子一个温暖坚定的眼神,他(她)的信心才会慢慢增长,直到把过度的羞怯抛到脑后。 2、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当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会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能否保护自己、能否有承担的能力。当父母放手让孩

    标签:胆小
  • 遭遇“臭美期”乱穿的熊孩子,那些气屎的瞬间如何破?
    遭遇“臭美期”乱穿的熊孩子,那些气屎的瞬间如何破?

    当时跟朋友在客厅喝茶,突然门铃响了,朋友打开门进来了一个怪异的小朋友,一条蓝色花边小长裤外面套着一条粉红色的小内裤,小内裤上面是光头强的头像。后面跟着一个打扮时髦的女人。 我大吃一惊,朋友也皱起了眉头:“怎么让孩子穿这样?你丢不丢脸?赶紧换了!” 这时时髦女人问孩子:“你要脱掉小内裤吗?”孩子点头。 原来时髦女人是朋友的妹妹,孩子是朋友的侄女。 当孩子脱掉小内裤出来后,孩子的妈妈笑着说:“我今天为了孩子,算是作了很大的牺牲……” 原来出门前,妈妈给孩子拿了一套漂亮的连衣裙,小女孩怎么也不肯穿,偏要穿奶奶刚买的蓝色花边小长裤和爸爸买的光头强小内裤。当孩子穿好后瞬间让妈妈傻眼:小内内竟然穿在了外面! 妈妈劝说孩子,说内裤要穿里面才能得体,否则会被人笑话,但孩子一句也听不进去。正当妈妈想强脱,孩子却躲进了

    标签:行为习惯
  • 怎么教育自私的孩子
    怎么教育自私的孩子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实践分享 在家里,在和别的小朋友交往中,家长都应该实践分享的理念。家里的好食物,所有家庭成员都要分享,与小朋友在一起玩,玩具和食物都一人一份,以此让孩子养成这样的理念--“食物和玩具不是专属我一个人的”。 用行动证明分享是快乐的 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孩子将他的食物和玩具分给家人或别的小朋友,并且要让他知道,分享食物或玩具,会让大家快乐。如,孩子在吃或者在玩玩具,父母可以要求参与其中,并且表现得非常高兴,也要向他表示感谢。长此以往,孩子们会明白,与他人分享食物和玩具是快乐的事情。 平时要以平常心对待孩子,切勿宠溺 家里好吃的,好玩的,父母都应该与孩子分享,让孩子学会先考虑爷爷、妈奶,再考虑父母,最后再想到自己。让孩子明白,父母和爷爷奶奶都是长辈,应该得到孩子的尊敬和优先考虑。

  • 如何改变孩子的自私
    如何改变孩子的自私

    首先,让孩子意识到自私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告诉孩子,自私的孩子不是一个好孩子,自私会让自己交不到朋友,会没有人愿意和自己玩,到了长大了以后,自私还会让被人讨厌自己,让人不喜欢自己,不和自己走在一起,这样就会孤零零的一个人。 其次,家长要懂得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父母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孩子在跟父母出门的时候,例如去商店,逛超市,孩子看上某个玩具,某件衣服,他们便会不问价格的就要求父母给他们买,这样的行为是很不好的,可是父母在这个时候却是拿孩子没有办法,有的甚至因为受不了孩子的吵闹就给他们买了,其实这样的做法是不正确的,会导致孩子在以后看到什么东西都想要,不顾忌父母是否有这个能力。所以,任何时候,父母都要做到能够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不惯养溺爱他们。 教育孩子让他交朋友,与朋友分享 父母可以带着孩子在社区里玩耍,让

  • 这样管理孩子情绪,专治各种乱发脾气、不自信、胆小
    这样管理孩子情绪,专治各种乱发脾气、不自信、胆小

    三步管理好儿童情绪 当孩子遇到挫折,处于情绪的泥潭时,我们能做点什么呢?首先,我们说的“管理”情绪,而不是控制,因为“控制”两个字在预示情绪好似脱缰的野马,需要我们花额外的力气去压制。我们不希望孩子硬生生地把情绪压抑到潜意识深处,重要的还是要疏导孩子的情绪。 1觉察和处理自己的情绪 当面对孩子的这样一个状况的时候,你去觉察你自己是平静的,还是烦躁的,还是想到这孩子怎么这样啊?烦死了,他怎么就不能停下来呢?你就想着要过去教训他了。当你觉察到你的情绪的时候,你首先要做的不是处理孩子的情绪,是处理你自己的情绪。一般来说可能我们很多的家长面对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一开始可能还好,还能保持平静,但是孩子如果闹得时间长一点的时候,往往家长就开始比较烦躁,然后就开始跟孩子发脾气了。觉察到自己的情绪,你先去处理自己的情绪,让你自己保持平静以后,我们再去处

  • 如何让孩子远离自私
    如何让孩子远离自私

    创造分享的家庭气氛。 家长从孩子最在乎的食物开始,如果孩子独占的话,家长就要把食物拿过来公平地分开,不能再放任不管。一开始,孩子可能会大哭大闹或苦苦哀求,但家长绝不能让步,一定要坚持到底。偶尔的“旧病复发”也是正常的,只要家长坚持就一定能纠正过来。 教孩子学会与人分享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应该用行动来告诉他们与人分享的重要性,感受给予和付出的快乐。比如家里吃苹果,可以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和宝宝三个人,一人一个苹果。并且当着孩子的面进行分配,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无论吃什么都与家人分享的习惯。 玩游戏克服自私心理 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游戏,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帮助孩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这样游戏,孩子们会意识到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比如爸爸妈妈怎样爱护自己、医生怎样照顾病人等等。可以让孩子体会到他人的感受,

  • 妈妈,你没有小JJ,是怎么尿尿的?
    妈妈,你没有小JJ,是怎么尿尿的?

    1 我上大学的时候,我们那栋楼的女宿管员家里有个三四岁的男孩。冬天天气冷,宿管员总是带他一起去女浴室洗澡。 我们学校的浴室不像有的南方院校那样设有单间的,而是一个大淋里有几十个喷头,大家都在众目睽睽下洗澡。不过反正都是女生,你有的我都有,你没的我也没,所以尽管彼此都是赤呈相见,也并不算非常别扭。 但每次只要宿管员带着孩子一来,人人都变得特别尴尬。小男孩在浴室里东跑西窜,遇到不认识的就直愣愣的盯着别人看,遇上认识的有时候还会跑上前抱大腿,弄得我们这些十八九岁的女孩子浑身不自在,总是草草洗完,赶紧出去。 那时候我就想如果以后我生的是儿子,我绝不会带他去女浴室洗澡。 2 也许是受到年少时在公共浴室尴尬遭遇的影响,又或是我们这一代人对孩子教育的敏感度要远远高于上一代人,反正自从儿子出生以后,我

  • 三岁孩子“粗话”连篇的原因及对策
    三岁孩子“粗话”连篇的原因及对策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玲阿姨平息了一下,向妈妈娓娓道来。原来是自己正值语言爆发期的儿子LL,近来是粗话连篇,张口闭口都是骂人的脏话或诅咒的话语,玲阿姨为此很头疼的同时,也对LL充满了失望。了解了大概情况,电话中不便长篇大论,于是妈妈干脆约了玲阿姨来家里play date,小朋友们一起玩的同时,妈妈也帮玲阿姨分析这“粗话”连篇背后的原因以及分享积极的对策。 (注:玲阿姨家的LL比明明小10天,准备6月份开始上幼儿园,因此目前生活的环境就是家庭,接触最多的人也就是爸爸和妈妈。) 真正原因:妈妈与玲阿姨坐下来仔细探讨LL“粗话”的真正始末,其实这也是小朋友学习的一个过程,也是成长所要经历的众多敏感期之一。小朋友“粗话”不断,并不是一种主观的行为;而且“粗话”从他们口中说出来,已经不再是真正的粗话,因此这也是标题中妈妈将“粗话”二字加了引号

    标签:行为习惯

行为心理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