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孩子哲哲是一个很懂事很乖的男孩子,可是有点胆小。以前她没怎么放在心上,可最近她发现孩子越来越胆小,他们出去和朋友吃饭,哲哲从不说多话,甚至连叫人都显得很害羞。为什么会这样呢?由于丈夫工作太忙,他们怕忽于对孩子的照顾,自从有了哲哲以后,朋友就一直安心地做着家庭主妇,对哲哲也是事事关心,朋友实在不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 过于胆小的危害 1、过于胆小的孩子,更容易自卑甚至自闭。 2、过于胆小的孩子,由于不敢主动去和他人交流,往往缺少朋友。 3、过于胆小的孩子,不敢主动争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这对以后的职场也有很大的影响。 4、过于胆小的孩子,比较容易追随大流而没有主见。 过于胆小的原因 1、常见的原因:孩子的胆小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如:家庭教育过于严厉,让孩子不敢勇于表达自己;与外界接触太少,到不熟悉的地方会缺
当孩子做事磨蹭、不想理我们或者反抗我们的时候,妈妈你要这样说话,孩子才会懂事听话。 >>>>1、当孩子不想上床睡觉 ? 这样说:还有10分钟就到睡觉时间了,先洗漱还是先讲个故事? ——给出事实、选择性的督促 不这样说:还不回你的房间去,这么晚了,别玩了,赶快!我都说了几遍了! 孩子的心声:爸爸妈妈,我不困就不想睡觉。也许我想看电视,也许想做有趣的事儿,我还不知道时间是怎么回事呢?只要你们规定睡觉时间,让我遵守它,也就把我身体的生物钟定好了,我会逐渐养成按时睡觉的习惯。当你对我“这样说”,我会选择我喜欢的做,然后顺理成章地睡觉去了。不过,我有病的时候可能还是例外啊。>>>> 2、当孩子做事磨蹭 ? 这样说:我们还有5分钟就要走了,你现
“儿子要穷养吗?”很多人问我。于是我瞧瞧眼前的这个小家伙。衣服鞋子都挑他喜欢的、穿着舒服、安全健康的,没有特意找过大牌子,也没刻意抠搜搜的。明亮的眼睛,小小的任性,善良的心,自由的成长,还不知贫富,挺好的。 当然有一天他会长大,那我能给他什么呢? 这才是为人父母需用心的地方吧。 有一次我拿了一件很贵的衣服说买。 孩子妈说“买什么买,明年就穿不得了。” 我妈还补上一句“儿子要穷养。” 我说,“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还是好的,为什么一定要提出穷养这么一个事呢”。 “但是大家都是这么说的”,老人很有底气地说。 幸好儿子还不懂这事,倒是乐呵呵地接纳我们给他准备的东西。 在孩子小的时候,关于“穷”与“富”的概念是不明确的。 往往受着父母观念和行为的影响。 “儿子要穷养,女儿
所谓家教其实就是家长一言一行会孩子行为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言传身教。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一个合格的引导者。如果家长生活中总出现下面这些行为的话,就要小心了,很会将孩子引上岔路回不来,影响孩子日后发展。 特殊待遇 如果家长让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照顾,例如吃独食,将好的东西、食物留给他独自享用,例如孩子生日放大蛋糕,老人生日却用小的……这样只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很特殊,就应该被照顾,高人一等,继而变的自私,没有同情心,其实白眼狼就是这样被家长给养出来的。 自己都是对的 是人都会犯错,而有些父母自己做错事,例如冤枉孩子就不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是父母,说什么都是应该的。这样的行为只会使孩子也一错到底,他们会模仿父母的行为,知错不改,这将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 发牢骚 有
当父母的,谁不心疼孩子?课外班、兴趣班林林种种,我们看着孩子这么累,心里可是滋味?我们都清楚现在孩子的学习压力与竞争压力,但是否更好的方式去解决这些压力呢?本周妈妈微课的导师赵昱鲲将为妈妈们提供不同的看法。 赵老师对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孩子,起码是学龄前的孩子总是坐在教室里、课桌前学习所谓的知识,是给孩子“上酷刑”。生活中处处可以找到更适合孩子学习的机会。 让我们来听听这位心理学爸爸怎么说。 今年夏天,儿子从幼儿园毕业时,很多幼小衔接班主动找上门来。 想着马上放假了,孩子没人带,报个班倒也可以。 可一看课表,我立刻打消了报班的念头。 从早上到下午,排满了语文、数学、英语各种课程。还美其名曰说是为了跟小学节奏接轨。 在我看来这太可怕了,简直就是在给孩子的大脑“上酷刑”!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绝
如果你现在30岁,到80岁时,你还有50年的时间可以跟你的手机在一起,而且是天天在一起!可是孩子却不可能这么长时间地陪在你身边。何况父母的有效期不过十几年而已。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孩子不再会躲在你怀里撒娇,不再会像个小狗一样在你身上蹭来蹭去,不再喜欢纠缠你,不再喜欢睡前听你讲故事,甚至不再喜欢你走进他的房间…… 所以,请珍惜你真正拥有孩子的时光吧,因为很多亲昵的时光一旦错过,便再也回不来。更何况孩子的成长教育,一生只有一次,无法逆转,何谈弥补?就算你弥补得了缺少的时间,你能弥补得了心灵的缺憾吗? 涵涵如今已经3岁,每天有很长一段时间她都会自己玩耍,自己看书,搭积木,玩各种她感兴趣的东西,不过幸运的是她还时不时会跑到我身边,要我抱抱她,对我说:“妈妈,我爱你!”并瞪大眼睛等着我回应一句:“宝贝,妈妈也爱你!” 在她用积木搭出她觉着很了不起的东西,或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勤奋和努力似乎已不是一个绝对的褒义词了。得到最多赞美的,是该玩什么玩什么,有好多爱好和特长,成绩还很优秀的孩子。其次会夸奖邻家孩子这样,平时贪玩,努力一段时间成绩就上来的孩子。而提到毫无特长,全靠下苦功夫而成绩优秀的孩子,口气中总是透着一丝同情和不屑。 想起在2005年的时候,《读者》杂志发表过一篇文章,叫《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文章的作者讲述了自己从一个闭塞落后的农村,拼命努力考到上海并留在上海工作的历程。他说: “为了一些在你看来唾手可得的东西,我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我实在不忍心多拿父母一分钱,那每一分钱都是一颗汗珠掉在地上摔成八瓣挣来的血汗钱啊!” “我真的很羡慕大城市的同学多才多艺,知识面那么广,而我只会读书,我的学生时代只有学习、考试、升学,因为只有考上大学,我才能来到你们中间,
现在,很多小孩子都有天生高情商的表现,语出惊人,经常说一些大人一时都想不出的话。这些能够随时暖化大人心的行为,就是孩子高情商的表现。从平安生下孩子之后,妈妈们所担心的事情就开始围绕着孩子的各个方面了。 担心孩子长不高,担心孩子不聪明,担心孩子情商不够,将来人际交往会变差。这些担心并不多余且有一定的合理性。像身高,身体健康这些都可以通过对比和观察看出来,那么孩子的情商高低又能够怎样去判断呢? 妈妈可以观察孩子日常行为,出现这三种行为就表示孩子的情商可能不太高: 爱抱怨 孩子在小小年纪就出现爱抱怨的表现可不是一件好事。抱怨是一个人抒发内心不满的方式,孩子在年纪还小的时候就有这种表现说明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不能乐观的的接受现实。在长大之后容易出现喜欢怨天尤人,不思进取的情况。 妈妈在发现孩子有抱怨表现的时候要及时引导孩子,
绝大多数男孩的妈妈一定有这样的经验,男孩的精力太充沛,很多时候,你累的受不了,孩子还精神十足。更多时候,孩子皮的不得了,你怎么说都不听,有时候,他还时不时把你当空气,对你的话选择漠视。于是,男孩子的妈妈们常常不由自主的变身河东狮,对男孩子大吼大叫。 在教育男孩时,这些话你是不是也经常说呢:“你别逼我发火啊!”“跟你说过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看你真是不长记性!”“你给我滚出去!”“看我不收拾你!”“你找打啊!”…… 大多时候即使我们“大吼大叫”,在气势上“压倒”了男孩,但男孩子依然我行我素,于是做妈妈的就会有深深的挫败感。正所谓:“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只有在“理”上让人信服,他在内心才会服气,才会心悦诚服。所以,妈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不但不会把男孩教育好,还会影响自己在男孩心中的威信,更会有损于自己的身体健康。 有这样一句非常有
最近我的朋友圈被一篇名叫《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刷屏了。文首有一段话:十年前的今天,我拼着命生下儿子;十年后的现在,儿子拼着命来到我身边。每对母子都是这样拼着命才能相见,可是我却没有保护好他。” 当我看到这段话时,隔着电脑屏幕都能感受到一位母亲的绝望和痛苦。 事件的发生 她是北京名校中关村某小学一个男孩的妈妈,她的孩子在课间操的时候去卫生间小便,经常找她儿子麻烦的两个同学尾随而至,两人先是在厕所外说了一些侮辱男孩的话,而后,由一个孩子堵住门,另一个孩子则从隔间扔下装着屎尿和卫生纸的垃圾筐,砸在男孩的头上。 男孩害怕被别人闻到自己身上的臭味,只好在北京冬季气温零下的情况下,用冷水一遍又一遍洗自己的头发和身体,最后再用红领巾擦干。 男孩回家哭着告诉妈妈这件事时,身体忍不住飕飕发抖。 这件事
昨天在网络上看到一篇文章,说美国家庭对于孩子吃饭是这样的:“美国孩子吃饭,弄得满脸满身,家长也不管,就连上学后,孩子怎么吃,丢掉多少,家长一无所知,也从来不问。 美国家庭吃饭,桌上摆几样菜,孩子说吃哪样,就吃哪样,说不吃哪样,就不吃哪样。 即使不吃青菜,家长也绝不强迫孩子吃。美国孩子吃饭,一说吃饱了,就可以放下刀叉去玩了。” 想想我家的宝贝吃饭时候,连哄带骗的让他去吃。我不解的是,不都说孩子要营养要均衡吗?为什么美国家长允许孩子自由选择食物呢?要是换成我家宝贝,那不得天天大鱼大肉,半口青菜都不吃! 这位宝妈说的有道理,美国家长这样做是会让孩子养成偏食的习惯,所以美国儿童肥胖率很高,我个人认为不可取。 但有一点是中国家长绝对想不到的,那就是让孩子自主选择食物最能有效的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这也是美国家长的目的。 为什么会这样?
有的孩子很任性,有的孩子却不怎么任性。你觉得他们之间的区别在哪?无论哪个孩子都一样,他们会有欲求,也有欲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只是,不任性的孩子知道该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绪。 要下决心不向孩子妥协 某一天我在超市里听到了一个孩子的哭叫声,只见一个4岁左右的男孩子正拿着一个类似糖果盒的东西,一边叫着“给我买!给我买!”,一边大声地哭着,但是我环顾了一下四周,却没有看到他妈妈。过了一会儿,从稍远的地方传来了一句“不是跟你说不买了吗”的声音,只见孩子的妈妈正站在那里冲孩子喊叫着。 对于这个任性的孩子,妈妈似乎想要不理他一会,但看他哭个没完没了,才又忍不住吼了起来。这样的情景在超市和商场里并不鲜见,十有八九是孩子想让妈妈给买东西,而妈妈却不给他买。过了一会儿,当我再次遇到那对母子的时候,孩子已经完全停止了哭叫。我刚想着孩子是不是已经放弃了,却看到他的手里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的性格在儿时已基本定型。如果你家男孩有以下优秀的品质,家长一定要好好引导,将来必定有出息。 一、有责任心 很多家庭都要求孩子听话、学习好,却忽略了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尤其是男孩。有责任心的男孩,他懂得自己要承担的责任。自己成绩没有考好,不会找各种乱七八糟的理由推卸错误,而是去分析自己失误的原因,未来也会对自己及家庭、社会负责。没有责任心的男孩,喜欢找借口,长大后出轨、不孝也多是这类人。 建议:家长不要事事为孩子包办,告诉他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允许孩子犯错误,并教育他要勇于承担后果。 二、坚强勇敢 无论在什么时候,坚强勇敢都是男孩所必备的品质。当学习上遇到难题时,他们不会马上放弃,而是契而不舍的寻找答案。这类孩子敢于面对和挑战挫折,能吃苦,而不是遇到一点儿事就慌乱和逃避。
一位幼儿园老师感慨:请别再用泛滥的爱摧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了! 「 一位幼师的心声 」 一名幼儿园老师说,有时候感到现在的孩子让我感到震惊,遇到困难只会哭着喊妈妈,甚至有的孩子5岁了,还不会自己吃饭、上厕所。如果犯了错,家长竟然说:“您批评我,别说孩子。”看着这些孩子和家长,我真的很震惊! 早期教育太重要了。往往孩子出了大问题,家长才会意识到,但是已经来不及了!这样的情景常常让我感到难过,也为很多孩子的未来担忧。 「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 十八世纪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曾经提出: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 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的任性,是家长溺爱的结果。因为家长忽视了他们的独立性,舍不得他们吃苦,事无巨细,都要包办代替,剥夺了他们独立发展的机会,才使得他们离开父母寸步难行。 美国的教育专家认为,在培养孩子
北京海淀中关村二小,一所学区房要每平米十几万元的名校,最近因为校园霸凌事件而变得更加有名。这个年头似乎所有的社会热点新闻最终都会反转,所以我们不打算对这个事件本身的对错责任说些什么。不过今天中关村二小官味十足的“声明”,的确让我们对学校处理霸凌问题的能力,没什么信心了。 欧美等国家处理霸凌(Bullying)的责任,是在学校、政府和教育、心理辅导等相关机构。不过读了今天的“声明”后,我们觉得无论谁对谁错,至少能看出来国内学校,哪怕是这种名校都没有做好处理学校霸凌事件的准备。 既然学校没有做好准备,那我们家长就只好继续自学成才了,一起来看看关于校园霸凌的4个核心问题: 什么孩子更容易霸凌别人? 什么孩子更容易被霸凌? 怎样避免被霸凌?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被《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刷屏,那么也许你想看看这篇文章。首先,毛豆妈想讲一个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先生。 90年代,毛豆爸在家乡的那座风景秀丽的江南小城上高中。 毛豆爷爷是学矿藏开发的,这意味着他要长期驻扎在安徽矿区,远离他的妻子和儿子。 毛豆奶奶是一名知识女性,有着自己的事业。这意味着有时候对孩子关心不够,疏于理解孩子生活上的细节。 毛豆爸长得比较矮小,读高中时,是班上最矮的男孩子。受妈妈是近视的遗传基因的影响,他早早的戴上眼镜。 戴眼镜、白净、沉默寡言、学习好,在那个不怎么好的高中,被作为异类来看待的。 那个高中,有一些地方性小团体领袖的孩子。比如从事赌场、矿产和交通运输的行业。 在那个年代,这些是暴发户频出的行业。暴发户没空管他们的孩子,于是他们的孩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孩子有坏毛病时,往往根源在于家长——没有及时培养孩子好习惯,结果孩子常跟大人唱反调。其实孩子的教育往往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家长的自我教育。 试试把握这“黄金60秒”,也许你能控制自己的坏脾气。 当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 1-6秒:控制情绪 先把所有责骂的话语都吞进肚子,试着深呼吸,平稳自己的坏情绪。 6-10秒:判断事态 判断孩子做的事情是否安全,一定要保证孩子安全第一。如果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容易造成人身伤害,那家长一定要快速反应,马上制止。如果是非安全类的生活琐事,家长不妨冷静一下,观察下孩子的行为。 10-20秒:准备互动 当你调整情绪后,不妨像往常一样走到孩子身边,轻描淡写地问一句:"你在做什么?"尽可能用语气和眼神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停止刚才做的举动。不管
很多父母在宝宝需要理解和鼓励的时候,却给了宝宝另外一种东西——规矩。规矩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答案,宝宝虽然有时候表现得很拙劣,但是他还小,教他学会什么是好的行为是父母的责任。 经常被苛责的宝宝,学会了苛刻;经常被批评的宝宝,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宝宝,会越来越刻板固执……过于严厉的管教会让孩子变得冷酷。 事件1:弄洒牛奶 一大早,3岁的宝宝跑进厨房要自己做早餐。最终结果却是弄洒了牛奶、弄湿了衣服,你要收拾残局、帮他换衣服,还要再做一遍早餐。你马上就要发火了。 解读: 他在学习独立。3岁的宝宝想尝试自己做事情。这个年龄段的宝宝想让你知道他可以做很多事情了,但事实上他的很多想法超出了他实际的能力范围,即使到了四五岁,他的精细动作能力和力量可能还不足以掌控大杯的牛奶。 建议: 除非你看
女儿在小学二年级开始学钢琴。记得头一次与钢琴老师面谈时,他告诉我:他收学生之前,会先对家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家长答应遵守以后,他才肯让孩子成为他的学生。 他说:“人生是多姿多彩的,就算完全没有音乐在其中,你的孩子还是可以过快乐的日子,但是她与妈妈的关系不好,那么日子将会过得很苦。所以我要事先强调,练琴是学生的责任,她要向我负责,但千万不能为了练琴而影响母女感情,因为这样太不值得了,这是很多家长的通病。” 我觉得老师的话很有道理,所以毫不犹豫地答应遵守。但哪里知道,实行起来竟是如此困难。 “空枪上阵”的日子 小朋友喜欢听好听的音乐,但一般都不爱练琴。刚开始学的时候很有新鲜感,每天练习。但久而久之,便视练琴为一桩苦差事。 她练琴时,经常边练边看时钟,只要在琴椅上坐满了一个钟头,便宣布“大功告成”,而没有想想自己在那一小时内,到底有多少
挑战会一直存在,但我们可以选择积极应对 最近我建了一个自己的育儿群,那天与每位妈妈一一认识之后,一位妈妈抛出了自己的烦恼。她说:“我家孩子2岁多了,特别难带,脾气很大,每天早上都要和我闹不愉快。他从起床起就不开心,抱着他去泡奶粉,他偏要自己打开盖子。我害怕他把奶粉撒的到处都是,于是不让,他就大哭,很久也哄不好。每天刷牙洗脸都不情愿,我匆匆给他擦几下脸蛋,他总会尖叫发脾气,出门穿衣服也各种找茬,挑三拣四。还没把他带出门,我的耐心就已耗尽了。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多熟悉的场景!我回复:“都一样!”又附加几个“抱抱”小表情安慰她。 透过屏幕,我似乎都能感受到那边的妈妈长吁了一口气:“真的吗?都一样?我家孩子没毛病?那我就放心了!” 育儿中,我们每天都会迎接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当无法应对时,我们常常怀疑是孩子出了问题,殊不知是我们自己没有更好地去处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