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爸妈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差生,但总是有的孩子是差生。儿子马上就要上小学了,学习成绩这个虽然很俗气但谁也绕不开的事,终于来到眼前。自己和孩他爸,想当年上学的时候,都算得上小小学霸,所以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早有期待:“只要比我们强一点就行!” 但是前几天读到一篇“差生”爸爸的文章,心里“咯噔”一下,“万一,我的儿子也是班上的差生怎么办?”我自认为,我们对儿子的教育和培养煞费苦心,如果将来他真的就是一个学习成绩上的差生,我们该怎么面对,怎么平衡自己的付出和收获? 这个爸爸的心声和建议真的值得我们思考。当然不希望如此,但万一真的如此,我们也需要从容面对,不急不躁,真正地帮助孩子迈过人生这道坎。 《当我的孩子是差生》 我和孩子的妈妈都很关心孩子的学习,也付出很多,但这不是个愉快的过程。 我是个教育工作者,有满脑子的
“妈!快来看这封信!” 孩子叫着。原来是学校班主任发出的通知:三年级同学下周可以穿睡衣上学!“这是怎么回事?”我实在摸不着头绪。 孩子兴高采烈地回答:“这是我们全班合力赚来的特权!每次准时交作业或上课守秩序,老师便会给我们打分,全班累积到一千分,我们就可以挑奖品,例如‘功课罢免日’、‘睡衣日’或‘耍酷日’。” “耍酷日?”我不太明白。 “这次投‘耍酷日’的票数太少,所以没有被选上。‘耍酷日’就是可以戴太阳眼镜上学、与班主任一起吃午餐、午休时也可以在教室内播放我们带去的CD……” 我听了以后有点儿惊讶。小朋友准时交作业或上课时留心听讲,不是他们的本分吗?难道这么基本的要求,还要用‘奖品’推动孩子们去做?难怪在家中往往要我费尽唇舌,孩子才会去做她份内的事。 我们家的小孩, 虽然已上小学,但每天早上我仍要帮她穿衣服,甚至连牙膏都要挤好,否则
我们住的楼上,有好几个跟暖暖差不多大的孩子。因为孩子的缘故,家长们挺熟悉的,见了面会拉着孩子一起热络地互相打招呼。这几个年龄相仿的孩子中,有个很内向的男孩子宏宏,几乎从来不跟我们打招呼,从小见了邻居们就会躲在父母身后,问什么都不笑也不说话。我们习以为常,也只是微笑着跟他说几句话,从未要求他积极回答。 宏宏的妈妈却一直为此事发愁。宏宏小的时候,她总是要求孩子:“宏宏,快叫叔叔阿姨好!”“怎么不跟小朋友打招呼呢,这样没有礼貌哦!”可惜宏宏始终不为所动。宏宏妈只好每次都替孩子解释说:“不好意思啊,我这孩子太害羞啦,大了就好了。” 等上了幼儿园,宏宏确实有了一些变化,见了我们会笑了,也会说上几句话。然而宏宏妈仍然很发愁,因为宏宏的改变对她来说实在太微不足道了:“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从来不参加,也很少主动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这可怎么办?起跑线都输了别人一大截,长大了还不被社会淘汰掉?
为什么女儿做作业会磨蹭?我女儿今年8岁,上小学三年级。之前在二年级写作业的时候,也出现过磨蹭的问题。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咱们越说孩子慢,越想让她写快点。结果反而与我们想要的结果对立。久而久之,孩子好像已经没有了时间观念,让我感到非常焦虑和困惑。 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她也不是故意磨蹭,而是因为她比较要求完美。我认为她已经写得很好了,但是她还要用橡皮擦掉。所以往往写作业用的时间很长。 后来我就鼓励她少用橡皮,逐渐减少次数。只要减少了,我就再加星作为奖励,这样孩子慢慢改进了不少。这也给我一个启发,在处理孩子写作业磨蹭的时候,找出背后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 约定完成作业的时间,并坚决执行 同时,关于家庭作业,我还想了另外一个办法。 每天我们会按她的作业量,计算出宽松的时间,在正常的速度下,再多给一些时间。比如说5点半能
照顾自己是很重要的一堂人生课,因为父母无法永远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在我们尽力提供高质量的陪伴之余,还要早早地让孩子学会如何应对这一整个的社会人生。如何让宝宝学会合理的照顾自己? 育龄段:3-4岁 培养独立饮食 3-4岁的宝宝已经基本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很多事情不需要再由大人包办。比如最重要的饮食问题,大人无须再喂饭,让孩子自己用勺子或者教孩子学会使用筷子,独立进食。包括饭后餐具的收拾整理也可以让宝宝自己进行,给予孩子动手的机会。 独立的睡眠 宝宝从进入幼儿园开始,父母就要培养宝宝独立睡眠的习惯,不要再和大人同睡。分床睡对宝宝来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父母要循序渐进地实施,可以先把小床放到大床旁边,等孩子适应了分床再实施分房间,让孩子心理有个缓冲的过程。 学会自主穿衣 早晨穿衣是很多父母头疼的问题,孩子容易有起床气
之前的一份工作做了13年主要是为了大宝一直撑着没换工作,即使已经百无聊赖,如同鸡肋了,但为了孩子可以牺牲自己的快乐和做不喜欢的工作。这一次是有了二宝,为了有更多的时间陪两个孩子终于辞职,来到另一家工作相对轻松的公司,可是公司处在创业期,没去半年公司准备开始加速发展,要加班加点了,这下顾不上已经上小学的大宝,所以她觉得愧对两个孩子,就又起了要辞职全职带孩子的念头。 时下真的有很多妈妈为了孩子辞职回家,放弃自己的热爱的事业或者忍受着自己厌恶的工作,这些都算是爱孩子,妈妈的牺牲吧。但这里有一些妈妈非常纠结,又不愿舍弃事业上的好机会,但又怕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孩子在3岁之前,现在的家长都是育儿专家,非常了解孩子的每个关键期。那么问题就有了,你们觉得作为父母,为了自己的孩子,牺牲自己的事业和爱好是应该的吗?还是就没有底线,为了孩子就要付出一切呢? 在这里, 我
这个世界上并不缺乏知道自己有多“能”的父母,缺乏的是知道自己有多少“不能”的父母。问题的关键恰恰在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否知道自己的“不能”,要比仅仅知道自己有多“能”,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作为父母,无不希望把世界上最美好的一切捧到孩子手边,然而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孩子的成长,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因此, 能够知道自己有多少“能”的父母是能干的父母,能够知道自己有多少“不能”的父母是聪明的父母,而能够游走于“能”与“不能”之间的父母才是智慧的父母。 实际上,父母与孩子之间除了血缘关系及养育者角色以外,在孩子成长中还承担着教育者的角色,其表现方式通常有三种:一是孩子的老师,二是孩子的同学,三是 孩子的学生。这三种角色并不是截然分割的,常常是三位一体、并行不悖的。 虽然在孩子成长的不同
心理学家华生曾经研究过婴儿对恐惧的习得。有一个叫阿尔伯特的10个月大男孩,起初并不害怕带毛的动物,并敢于跟小白鼠、兔子、狗等动物接触。他害怕的情况只有这样几种:被人用手托着时突然松手,用木槌敲打钢条发出剧烈的噪声,用手箍住他的头部使他不能动弹。 当小阿尔伯特跟小白鼠接触的时候,研究人员立刻用木槌敲打钢条产生剧烈的噪声,小阿尔伯特立刻回避小白鼠,并把脸藏起来,他开始有些惧怕,不敢轻易接触小白鼠。当他试图再次接触小白鼠的时候,研究人员再次用木槌敲打钢条产生剧烈的噪声,小阿尔伯特再次回避小白鼠,并开始发抖。有了几次这样的经历,小阿尔伯特形成了对小白鼠的恐惧。后来,小阿尔伯特甚至开始惧怕一切带毛的东西,如其他小动物、毛皮大衣、头发等等。原来,他把这些事物跟使他害怕的强烈噪声联系起来了。 可以说,宝宝害怕某种动物,大多是由于爸爸妈妈或其他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
正面教育永远是最可靠的办法,正如避免得流感,应通过平时强壮肌体来预防,而不能采用一出家门就戴防毒面具的办法。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表现出一匹骏马的飘逸,就不要从小教唆他以一只刺猬的姿态活着。 不要让孩子变成“小刺猬” 有一位家长,想培养儿子的男子汉气,就对儿子说:“如果你跟小朋友发生了冲突,无论谁对谁错,你都不许当着对手哭,因为那样的话,你的对手会很得意,下回还会那样。” 这样的家长可能自以为棋高一着,却是既错误地挑拨着孩子们的关系,还非人性地压抑孩子的正常情绪表达。这样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男子汉,只能教唆出一个压抑的小心眼。而根本原因,就在于家长把发生冲突的小朋友看成“对手”,自己就是以一个小心眼儿的态度来对待孩子间的冲突的。 古汉语把心胸狭隘的人称为“器小者”,认为“庸猥之徒,器小志近”。如果家长总以自己错误的标准和判断任意践踏孩
什么原因会导致宝宝出现智力障碍?如何检测宝宝智力是否异常?如何促进大脑发育,让宝宝更加聪明?来看看专家们都是怎么说。 什么是智力?如何检测智力是否异常? 智力是人们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即通过经验进行学习以适应环境的能力。 智力的构成: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仅从智力的构成来看,似乎不好衡量智力,所以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帮助我们检测智力是否异常。 常用测量工具 1、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用比率智商(IQ)来衡量智力,并认为智商能够表示智力的相对水平,成为比较儿童聪明程度的指标:智商(IQ)=智龄/实际年龄×100 (通过量表我们可以测出儿童的智龄,智龄是指能够完成的量表中项目所属的年龄,比如5岁的儿
我曾经和大家分享过自己童年学画时的不快经历,确切地说,应该是惨痛教训吧,所以当了妈妈以后,我对女儿的艺术启蒙格外重视。 我所谓的“重视”绝对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硬要将自己未能实践的理想强加给孩子;而是说,我特别希望能让孩子避免我当年的覆辙,自由地、放松地去探索自己喜欢的艺术领域。 我为什么要陪孩子画画? 亲爱的们,有没有注意到,我用的是“陪孩子画画”这个描述,而不是“教孩子画画”?这是因为画画是不需要教的,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就培养出的能力。而我们作为爸爸妈妈,最重要的是守护孩子的这种能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方面我会在后面具体阐释,先说说画画的那些好处吧! 大概在孩子一岁半前后,在家长的监护下,就可以给宝宝画笔了哦!我之所以要陪孩子画画,也鼓励大家陪孩子画画,是因为画画:
送孩子学画画的家长越来越多,但看到某些家长的行为,妈队心里的担忧就越来越重。下面这些毁娃的行为,宝妈身边肯定有人做!咱们可千万不能有,不然分分钟毁掉孩子的绘画兴趣。 1 、毁娃第一:给孩子买涂色本、教简笔画! 这样的涂色本,宝妈们肯定不陌生。卖这些书的商家常常鼓吹:简单涂色就能培养孩子画画天赋!千万不要相信,纯属鬼扯。 孩子画简笔画或涂色本,会很容易得到满足和成人的称赞,但对开发孩子的画画天赋没有好处。 假如一个孩子很喜欢画车,画了很多简笔画或涂色的车,看上去都很好看。但只要你让他合上书本自己独自画一辆车子,你就会发现,他只会画和书中一模一样的车,甚至有些孩子合上书后,连下笔都不会了。 孩子的画,画的是他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他们利用绘画来表达自己内心对这个世界的印象,是孩子在掌握语言、文字之前的表
18个月以下的婴儿:禁止看电子屏幕 对于家里有婴儿的家长来说,完全地切断电子技术可以说是一项挑战。但是禁止孩子的屏幕时间对其大脑发育以及健康的亲子关系非常重要。 “屏幕上的声音和画面会影响孩童的注意力,”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副教授Yolanda Reid Chassaiakos说道。即使孩子没有直接看屏幕——比如孩子的妈妈在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照顾孩子——孩子也会受到光和声的过度刺激,这可能会带来压力和睡眠障碍。 更消极地说来,屏幕时间会让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 “妈妈喂奶是联络母子感情的重要事件,” Chassaiakos说。她解释道,孩子与妈妈及其他大人面对面互动(尤其是眼神交流)的时间越长,对于婴儿大脑的发展就越好。 如果家长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电视或手机屏幕上的话,婴儿就失去了他们的关注,如果他们总是因为
你家宝宝做事拖沓吗?其实不光是孩子,就连我们自己,有时也会有拖延症。大部分时候,我们拖延的原因都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是我们不喜欢做的。 不论大人或小孩,当面对一件讨厌的事情时,心里总会想着:「就算我做完了这件讨厌的事情,还是有另一件讨厌的事情等着我,所以我干吗这么急着完成眼前这件事情呢?」 其实,从那些做事情讲求效率者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喜欢做的事情。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免于这些令人讨厌的责任,而他们之所以能够毫不拖延地完成讨厌的事情,其秘诀就在于—— 当完成一件自己感到讨厌的事情后,他们并不会立即进行下一件讨厌的事情,而是先暂停一下,给自己一个奖励。 奖励机制,让孩子「立刻去做」 和孩子一起建立一套彼此都能接受的奖励机制,然后一起去执行吧。 1. 建立奖励式规则 建
很多父母都在考虑,是不是该给娃报个辅导班学功夫呢?一来能强身健体,可以保护自己,二来锻炼意志,三来也能提升孩子的自信心。 可是功夫的门类很多,在全球来说,最常见的应该就是武术和跆拳道了。武术已经是中华民族的代名词,在美国的时候,偶尔还会有同事问我,“Do you know Chinese Kung Fu?”,搞得我这个不懂武功的人好羞涩 … 而跆拳道则是奥运项目,全球流行,有很大的群众基础。 那么武术和跆拳道,我们到底该给娃学哪一个呢?憨爸今天就给您捋一捋! 1、武术 在我看来,武术有下面几点特色: 1. 修心,提高专注力 武术其实不仅仅是竞技层面的,它其实分为三个方面:防身(格斗方面),健体(医学方面),修心(哲学方面)。三者合在一起才是中国武术。这与其他单纯的格斗术区别很大,因而可以说独特。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剑道也是一样。只不过
“怎么办?宝贝现在疯狂的迷上手机,玩起来,饭不吃,水不喝,不强制关机或者抢下来,根本停不下来,每次都哭到结束,吓得我每天下班回到家就把手机藏起来,可是也不能总藏呀,电话一来,宝贝听见了,疯了一样的哭喊着要玩手机,之前总听说孩子不能看电视更不能看手机,怎么改掉宝宝的手机瘾呢?” 你能戒掉手机,不用吗?当然不能!更别说孩子了,对孩子来说手机的滑动带来的画面视觉刺激,那是相当的漂亮和有趣。 美国儿科学会(AAPed)专家说过:婴幼儿2岁之前不能看电视,也不能看手机、玩iPad,两岁以上的儿童看电视也必须限制时间。但在现实生活中电子设备几乎成了“外设器官”,大人没法不用,孩子就没办法不接触到了。 我们经常看见两三岁的孩子熟练解锁、打开iPad玩游戏,还玩的很好,而家长也是真的很焦虑,害怕伤眼睛,近视了怎么办? 可是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手机真的是个
前几天和五年不见的大学同学见面了,五年前还是因为她生了宝宝,我正好出差才能见着。特别清楚的记得当时小宝宝虽然刚刚两个月,但是特别爱笑,我一逗她就咯咯的笑个不停,当时就想以后也要生个这么可爱的女儿。这次见面我还挺期待的,因为小姑娘也差不多5岁了,肯定越来越可爱了,估计都把我忘了。 果然又见面我就被白白净净的小姑娘圈粉了,同学抱着女儿说这是妈妈大学同学,你小时候阿姨还抱过你呢,快叫阿姨好啊。 我还满心欢喜的等着小姑娘叫阿姨呢,没想到孩子一扭头就把脑袋埋到了妈妈怀里。我满脸问号,后来同学解释说,这孩子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越长大越认生,小时候见谁都笑眯眯的。 回家之后和我妈开玩笑说了这件事,是不是我长太丑吓到了小姑娘,没想到我妈直接来了一句:你小时候也那样,越大越认生。后来才知道,原来好多的小孩子都有这样一个越大越认生的阶段,这是正常的。
隔代养育中父母该扮演什么角色 父母在宝宝的生活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不同的角色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而且它还随着宝宝的成长而改变。所以,在隔代养育的关系中,父母有时也需要停下来思考一下自己是否完成了相应的任务,这一点很有帮助。 为了帮助宝宝成长,父母需要扮演好以下三种角色: 一、作为宝宝生活的设计者,父母给宝宝提供了他感兴趣的物品和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宝宝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为宝宝提供安全有益的玩具。选择适合宝宝年龄和能力的玩具,不一定很贵,但可以发展宝宝的各种能力。 做宝宝的好玩伴。给宝宝提供玩具的同时,要引导他去发现和探索,在游戏中宝宝需要你的鼓励和启发。 保证宝宝进行游戏活动的环境安全。不要让宝宝独自离开你的视线,让宝宝远离生活中的危险物品和恶劣环
某天夜里,群里冷不丁蹦出一句,“我屏蔽了我妈的朋友圈。” 然后就像炸开了锅,大家纷纷吐槽自己父母朋友圈没有最low只有更 low: 以“注意!太可怕了!紧急通知!”等开头的危言耸听的养生鸡汤,排版花哨,一看就是营销号; 各种匪夷所思,用脚趾头想想就逻辑不通的各类谣言,蛊惑人心的假新闻; 成功学鸡汤,励志箴言,大神的速效致富法宝,这种一般都要艾特自己的孩子 起初你只是摇头,觉得好笑,他们真的是老了,听风就是雨,缺乏基本的独立判断力。 后来你不耐烦,他们不仅发到朋友圈,还逼着你点赞并发表观后感。你说句,“那都是骗人的,别信”,他们还会生气。 最后你学会了敷衍,反正他们也只是精神空虚,你附和着,随手
没有健康的情感,便没有完美的童心,更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决不能忽视对儿童健康情感的培养。儿童有着广泛的情绪反应范围,对于儿童的一些不适当的情绪情感反应,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和对待呢? 案例一:开学第二天早上,成成被小然不小心撞了,他大声哭着说是小然不小心撞了他,我就安慰了一下也没放在心上,并接着组织幼儿学习新的韵律早操。后来我不经意间发现成成脸颊上青了一块,才意识到事情可能有点严重,再看他很不开心的撅着嘴,我就马上过去细细地询问了他以及小然事情的经过,他们都说了不小心撞的,那我就让小姑娘道歉了,但是他还是情绪低落,我软硬兼施、又哄又骗的,他还是一直委屈的直掉泪,我就请他坐到边上冷静一下。慢慢的他看着我们学操也不哭了,但是让他一起来学他就又撅着嘴不高兴。等到我叫小朋友去小便喝水了他又犯倔了,怎么哄和施压都没用,就一直坐在边上生闷气。后来还是师傅强硬地拉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