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孝不孝顺,完全取决于家长的言传身教!为什么这么说呢?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揭示这个道理,当孩子有这些坏习惯的时候,家长应该及时纠正。 自古以来,孝顺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百善孝当先”,一个孝顺的人会获得周围所有人的尊敬。养一个孝顺的孩子,跟父母的言行有很大的关系,父母的某些行为会直接导致孩子的不孝顺。他们用错误的方式让孩子成材了,却忽略了教导他们要孝顺。 安安和父母住在市区,爷爷奶奶在乡下生活。爷爷奶奶对安安很好,每次来看她时都会带很多好吃的东西,安安很喜欢爷爷奶奶。但是,她已经有半年多没有见过爷爷奶奶了。 有一天,安安问妈妈:“为什么爷爷奶奶现在不来我们家了?”妈妈笑着说:“因为我不想让他们来影响我们的生活啊。你爷爷奶奶都是乡下人,他们身上有些很不好的习惯,我怕他们影响你啊。我们每个月给他们点钱就可以了,没有必要让他们来家里。”
我家孩子今年7岁,小学二年级,现在有些厌学的迹象。其他科目还好,主要是英语这一科,每天都不愿背单词,说学得内容很无聊。 老师反馈小孩上课的时候也提不起精神,不仅不认真听课还上课打瞌睡。 跟孩子说了好几遍,好说歹说,就是没效果。最可气的是小祖宗还说我们是中国人,学好语文数学就行了,我都不知道咋反驳。 现在我跟孩子他爸都特别发愁,不知道怎么办好? 偏科、厌学是很多孩子感到头疼的问题。“木桶效应”告诉我们,有一块短板就可能让所有的努力付之东流。 作为家长,帮助孩子纠正偏科,我们责无旁贷!在我们帮助孩子的前提下,我们首先能做的就是不能附和孩子的偏科理由。 孩子产生厌学的情绪,有很多的原因,其中有一个就是和老师有关。人都是有缺点的,老师也难免毕竟老师也不是神仙。 就比如,有的老师的眼睛只盯着成绩好的有的,有的老
养孩子,一个很让父母纠结的问题就是当孩子总想买这买那,父母应不应该答应呢?答应孩子“买买买”,到底是真爱?还是溺爱? 在这个疑问背后,大家最大的担忧是: 如果孩子想要什么,我们就给他买什么,是不是对孩子的溺爱?会不会导致他成为一个过度追求物质的人? 物质的满足与爱的表达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物欲横流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我们确实应该避免孩子长大后过度追求物质。 但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不是就要躲避物质甚至否定物质。我们就需要进一步了解的一个重要问题是—— 一个人为什么会过度追求物质呢? 这是个复杂的话题,咱们今天只从2个角度简单讨论一下。 角度1 先简化为一个具体问题 如果一个人特别爱吃巧克力,已经到了过度吃巧克力的程度,那么凭经验和直觉来判断:这个人以前的经历中
家庭教育里,父母还是很重视和孩子的亲子关系的。然而有一种亲子关系,父母笃信:孩子的发展、进步,都是管教出来的。 父母强大的意志,贯彻于家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从睁开眼的那一刻起,孩子的行走坐卧,都需参照父母的好恶。有了这套规矩,父母是考官,孩子是蒙昧的学习者。在亲子矛盾中,错的,毫无疑问是孩子。 有了解释权,在表面看来,父母的规矩让家庭关系理顺了,家庭矛盾是非分明。真实的养育过程,却将充满紧张、对立、劳累、机械、刻薄、无趣、寒冷……把无知无畏,活力四射的孩子,与一套或很多套不通融,死的条条框框拧在一起,不仅前景堪忧,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每一刻,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眼睛要盯着,嘴,要不停地说,心思、注意力,要投注到孩子身上。好与对,只能在父母的指点下,在父母不懈的强化中,孩子才能实现。孩子,真是让人操碎了心。 笃信管教的父母,给自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能干预但也不能缺席,要知道父母的缺席对孩子的未来影响有多大吗?在孩子的成长中,爸爸有4件事是不能缺席,否则对他的影响很大。 在这繁忙紧张的社会氛围下,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在努力。尤其是对于一个新家庭,父母面对的问题更多,宝宝的来临是一件美好的事,但随之而来的是一堆经济问题、感情问题等等,这时候爸爸的压力会变得很大,每天奔波在外,挣钱养家,而妈妈则会把重心放在家庭,放在孩子身上,在这种形势下,就成了爸爸只管赚钱,妈妈养育孩子,这其实是教育的不平衡,孩子的教育缺少了爸爸的那部分是不利的,所以作为一个父亲,无论多忙都不能忽视孩子。 一、帮家人干活 家务活并不是妈妈来做,在星期天爸爸要带着孩子帮妈妈做家务,长久下去,爸爸就教会孩子要热爱自己的家庭,珍惜尊重妈妈的劳动成果,教会他爱妈妈,帮妈妈。对于男孩,有助于增强他们内心的爱,而且全家一
小孩捡到玩具爱不释手,爸妈该如何处理?相信很多父母教过自己的孩子要拾金不昧,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捡到别人的东西很可能就顺便占为己有了,即便孩子在场。今天达妈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希望2位宝妈截然不同的做法对你有启发。 在一个儿童乐园里的角落里,有很多超可爱的卡通塑雕。路过的小朋友们都忍不住驻足,玩耍一番。这时候过来一个小女孩,她左摸摸右看看,突然在一个卡通塑雕脑袋上发现一个迷你的小汽车。她马上告诉妈妈这个重大发现:“妈妈你看,我找到一个小汽车”。 女孩妈妈顺手拿过来,在地上试玩了一下,确定是一个完好的回力车,开心的说“没坏,是好的,你今天运气真好。”于是,小女孩美滋滋的玩起来,还拉着同行的小男孩一起玩,说自己捡到一个小汽车。 玩了一会儿,小女孩和小男孩转移阵地,来到在一张没人的桌子前。桌子上有一个可爱的玩偶,两人便好奇拿起来看。正在这
现在,除了校园暴力,家长暴力也越来越走进大众视野。多少家庭因为一时言语冲动,气血上涌,终成悲剧,悔之晚矣。这些新闻事件的背后,其实只是简单的父母教育孩子,一件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小事处理,却因情绪失控,酿成大祸。 美国的盖伊·温奇教授,曾在TED发表过关于情绪处理的演讲。负面的情绪会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扭曲人的感知能力,甚至于剥夺思考的能力。人在愤怒的时候最容易情绪失控,丧失理智,正常思考休止。 心理学上认为,失去理智就是把一件事的优先级提到了最高,忽略其他一起的低级有些事物。对于愤怒的家长来说,孩子违抗了自己的命令,在怒火冲天的当时是最优先的事情,因此才会受到刺激,丧失理智,行为失控。 而悲剧的主人公父母们,他们觉得自己尊严受到威胁,身为家长的权威受到挑战,潜意识里希望对面的人消失在面前,从而获得自我安全感。加之暂时性失去理智,孩子的阶段性反抗
焦虑的妈妈能带好孩子吗?家里有刚刚上了小学的孩子,很多家长都说,自己脑子里总有一根弦崩的紧紧的,比如半夜醒来突然想起今天女儿的作业没签字,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就去找孩子的书包,然后郑重其事的签上自己的大名和自己对孩子表现的评语,快乐的孩子是怎么带出来的? 每天放学反复的一遍一遍的看老师发在Q群里的作业,生怕有一点点遗漏,一回家就督促孩子赶紧做。更或者孩子休息一会儿,家长就一直在想:今天的琴还没有弹呢,今天的作业还没完成呢,今天孩子会不会又是好晚才休息? 其实,这些都是内心焦虑的具体表现。 我曾经有一个朋友,她就是一个焦虑型的妈妈,孩子一岁多的时候,要自己吃饭,弄的桌子椅子上到处都是,她便要求孩子坐在餐椅上,自己一口一口的喂孩子吃。孩子再大一点,到小区里玩,她担心小区里的大孩子伤害到自己的孩子,就跟孩子说:“你不要跟他们在一起玩,他们会不小心伤害到你,
很多父母打着关系自己孩子的情况,向学校的老师打听自己孩子在学校情况和表现,相信很多孩子都不喜欢,孩子讨厌父母打听在校情况怎么办? 父母处于一片好心,经常关心孩子在校情况,却不知不觉地引起了孩子的反感,家长很纳闷:我是关心孩子,是为孩子好啊,为什么孩子不理解呢?孩子也烦恼:为什么爸爸妈妈每次都问学习成绩呢?真讨厌!一般来说,孩子讨厌父母打听他在校的情况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一、父母打听孩子在校的情况,最主要是想知道孩子的学习情况,问孩子考试了没有,考了多少分,排名多少,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成绩的,无形中会给孩子一种压力。因此,孩子很容易产生反感。 二、有些父母把孩子在校的情况问个遍,这让孩子感到父母在监督自己,没有自由感。 三、孩子在校的不良表现被打听后,父母为此批评、惩罚过孩子。 孩子觉得父母打听他在校的情况,就是想抓他的
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不能因为成绩不理想而对孩子苛刻,孩子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家长你真的读懂了吗? 大多数家长认为,分数考得越高,表明这一个学期孩子学习的效果就越好。所以,如果孩子拿到一张高分试卷,也许就会觉得万事大吉了。 不过,您真的了解自己孩子的成绩吗?孩子考90分和考100分真正的区别是什么?其实,考试分数只是检测学习效果的标准之一,找到考试背后的逻辑,发现孩子在学习中存在的隐患和漏洞,这个标准才算是真正发挥了效用。 “我的孩子每科都考了95分以上,在班级排前三名”,“我的孩子甭提了,考了那么点分,我告诉他,假期一天也别想玩了,到辅导班补课去。”……孩子的成绩、排名无不牵动家长的神经。 成绩好的,家长风光,孩子高兴;成绩差的,家长“阴天”、孩子沮丧。其实,家长重视孩子的考试分数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分数毕竟是学习状况的一种重要反映。但
寒假期间,父母如何利用过年期间的时候高效陪伴孩子?父母高效陪伴该怎么做?要怎样才能给孩子高效的陪伴,让他们度过一个美好又有意义的寒假呢? 皮皮妈:假期带孩子去旅游,增长见识。 甜甜妈:不能浪费寒假的宝贵时间,所以帮女儿报了两个培训班。 桃子妈:孩子放假了我还没放假,作为职场妈妈只能让爷爷奶奶陪伴了。 冬雨妈:在家做家务,陪孩子看电影,带孩子去新华书店看书,抽空带孩子开车兜风。 这么多的陪伴方式,到底哪一种才是最可取最有效的呢? 今天就来和大家说说“高质量陪娃的那些事儿”。 常见的几种陪伴方式 说起寒假陪伴,无外乎三大类型:温情型、便捷型、充实型。 温情型: 陪孩子来一次旅行 薇薇妈很喜欢利用假期时间去一趟长途旅行,现在孩子也放假了,薇薇妈便计划带上孩子到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吼孩子的经历,那么那些从小被吼到大得孩子,后来怎么样呢? 贝贝是个暴脾气,好巧不巧,她又生了一个特别淘气的儿子,孩子每天爬高上低,特别爱动,所以几乎是在贝贝的咆哮声中长大的。有一天孩子不好好吃饭,贝贝又开始吼孩子,不吃饭怎么行,将来长不了大个子,再不吃饭妈妈不管你了。孩子已经习惯被吼了,根本不听贝贝的话,贝贝只能找老公帮忙,老公耐心的给孩子讲道理,孩子才乖乖地坐在那里吃饭。老公对贝贝说,别老吼孩子,反正也没什么用,你还是改改你的脾气吧。 孩子哪有不淘气的,有些妈妈比较没有耐心,一遇见孩子不听话或者做错事,都习惯性地吼孩子。这样做妈妈自己是解气了,可孩子会因此受到不小的伤害。这几点吼孩子的坏处妈妈要了解清楚,以后可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了。 一.让孩子变得麻木 孩子犯错是难免的,如果第一次犯错的时候,妈妈就以吼叫的方式教育
一个离婚的妈妈,维系了8年的婚姻最终还是以性格不和画上了句号,虽然周围的人劝诫我即便感情不好,为了孩子也要给他一个完整的家,我承认这个道理,但是整天父母的冷战,对孩子又会造成更大的影响。 我自己就是在父母的争吵中长大的,所以婚前就和丈夫说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结果就变成了冷战。 离婚的时候,财产一人一半,但是我们两个都没有告诉孩子。离婚之后,为了能够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我选择在北京工作,每周只能陪孩子两天。 不过孩子对这些似乎还不是很明白,寒假前,依旧是母亲带着孩子和前夫住在一起,因为这个变故,我开始学习心理学,以便自己有一个更好的心态和孩子一起成长。 可是有的时候,又觉得很累,也很害怕,这件事情这样解决是不是真的会像想象中的一样,让孩子快乐的成长,很多时候我觉得孩子变得很敏感。 有时候晚点回家,孩子就会问我是不是公司加班了
为什么孩子小时候特别粘爸妈,然而长大了却不怎么爱跟父母主动说话,下面教你怎样让孩子主动“说”? 有些孩子越大越不喜欢和家长说话,这是怎么了?怎样才能让孩子愿意和我们说话呢? 我们不但要说到孩子心里去,也希望孩子把心里话掏出来跟我们说。这样才是有效的沟通,无障碍的沟通。我们怎么做,孩子才会愿意说呢? 1.慎用批评。 不要不分时候地批评孩子。例如孩子撒谎与家长的批评是有相关的,当孩子在家里把沙发和白墙都涂满了他的“作品”,妈妈看到后可能会问“这是谁干的”。这时候孩子可能会说“不知道,不是我干的。”如果妈妈说“这画画得真好呀,是谁的杰作呀。”,孩子就会跑过来说“妈妈这是我画的。”以上就是我们怎么做怎么说,还是才会愿意说给你听。因此建议各位家长不要动不动就批评孩子,要学会换个方式。 很多人会问以上这个案例,接下该怎么处理。这时候家长
教孩子认钱 许多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只是知道钱能买东西,拿到钱就回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至于钱的面值,别人应该找零多少这些从来都不计较。有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个孩子喜欢吃零食,看到了就要买,妈妈不同意就骗他说:"孩子,我们钱不够了,下次买行吗?"孩子一听就不高兴了,伸手一指路旁的自动取款机,说:"妈妈,你到那里去按一下不就有了吗?"虽然这是一个故事,我们身边确实有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金钱到底从哪里来,也不知道钱的面值,只知道找父母要。 帮助孩子存钱 过年的压岁钱那么多,如果父母不告诉孩子要存钱,孩子可能一天就花光了,因为有的孩子脑子里根本没有存钱意识。一拿到钱,他们只会想到自己要买什么,怎么花掉,所以家长平时应当和孩子讲述钱的重要性,鼓励孩子平时存钱,比如说,送她一个存钱罐,或者帮他开通一个银行账户,告诉他这些钱以后会有什么用处。
孩子的财商教育何时开始,该如何教?当你的孩子问你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你总爱买便宜货?咱们家是不是很穷?”看看这些回答让人深思。 一般而言,两岁以前的宝宝对金钱、积蓄、品牌都是很难有清晰的概念的,因此培养孩子的财商至少要从两岁半到三岁开始,在他(或她)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加入这个年龄段的小孩所能理解的内容,擅长从孩子的提问当中发现孩子认识金钱问题的偏差,与之讨论,把你认为最重要的财商意识灌输给他; 在日常的生活场景中培养孩子精明消费的意识;跟孩子做买卖游戏,分析卖方的促销策略和买方可能的冲动消费可能;让孩子想办法把买了后悔的东西退货或与他人交换…… 如果父母注意培养一个有正确金钱观念的“富宝宝”,那么将来就不会出现上大学时屡屡向你要大批开销的“赤字学生”,也不会出现工作后仍然回来“刮老”,自己的钱都不知花到哪里去了的孩子。没错,到26岁才知道要在网上为
玩具是孩子游戏和童年不可缺少的玩伴,没有玩具的游戏,父母怎么陪孩子玩?“我要买这个玩具!”“我要买那个玩具!”妈妈A:“买!买!买!”妈妈B:“如果我们自己发明一个游戏,是不是更酷!”你是哪一类妈妈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果不买玩具,我们能和孩子一起玩什么? 游戏一:穿越火线 道具:彩色宽胶带 目的: 1.锻炼身体的平衡感。 2.提高四肢的灵活性。 玩法: 1.用剪刀将彩色宽胶带剪成与走廊宽度差不多的彩条。 2.将彩条的两头分别黏贴在走廊的两边,且尽量高度不一致。 3.彩带与彩带之间间隔一段距离,呈交错状。 4.玩家从走廊的一端,穿过纵横交错的“火线”,用最快的速度走到走廊的另一端。 5.在穿越“火线”的过程中,要求玩家的身体不能接
孩子“阅读饥饿期”是什么?爸妈了解孩子的“阅读饥饿期”吗?可以用方言给孩子读书吗?孩子读书错行跳字等需要纠正吗?可以让孩子进行电子阅读吗?下面看看关于孩子阅读的那些事儿。 14岁前形成“阅读饥饿感” 美国著名生理学家玛莉安·伍尔夫通过研究儿童阅读时的大脑变化发现,儿童阅读是左右大脑两个区域都一起运行的,而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语言的能力开始退化,我们成年人在阅读时,往往是只有一个大脑半球在工作。 科学家认为,父母是否在小孩5岁以前经常给孩子讲故事,影响着孩子今后阅读技巧的形成。同时,人在14岁以前的阅读体验,对孩子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人生以后的历程,只不过是前面14年所阅读的东西的展开。 所以,孩子早期的经验对成长非常重要。当他们成人以后,是用在14岁以前所阅读的东西、所体验的东西、所经历的东西、从书本当中获得的基本价值观,用感恩、慈善、
以前总是坑爹坑娘,现在是父母各种坑娃的现象层出不穷,关于各种“折磨”孩子法让你想都想不到,最无趣的父母才会这么做,看看你做了没? 当父母的都知道,孩子是最需要安全感的,而孩子安全感最主要的来源当然是他最信任、最依赖的爸妈了。 然而,有些爸妈脑子里却根本没有这个概念,还特别喜欢“坑娃”。 比如,最近网上流传一段视频,拍的是一个小男孩走玻璃栈道的情景,娃的内心:雪很冷,但冷不过我的心 类似这样的场景层出不穷,爸妈会说:“跟孩子玩玩而已,反正又没有什么危险。” 或许玻璃栈道没有看上去那么可怕,绑紧的绳子也足以保证孩子的安全,至于松软的雪对孩子来说就更没什么危险了,然而,孩子心理上所受到的创伤却可能是致命的! 安全感缺失毁孩子一生 趁孩子不注意时偷偷躲起来; 为了教训孩子,把孩子锁在门外;
给孩子报补习班好吗?很多父母担心自己的孩子学习跟不上进度,学习成绩不好,因为想着利用放寒假时间给孩子补补,但是真的有必要吗? 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陆续的开始放寒假了,那相对的就是寒假作业也开始布置下来了,期末考试成绩也“新鲜出炉”了,拿到成绩单的时候,想必很多家长都是内心崩溃的。 拿到这样的成绩单,因为期末考试紧张焦虑的爸爸妈妈们的内心再一次躁动起来,于是,家长们纷纷行动起来,给孩子补课、报补习班。 似乎在家长眼中,孩子们的两个假期就是让那些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孩子有充分的时间来逆袭。 一位小学生的爸爸因为右手骨折去医院治疗 原因是—— 陪孩子辅导作业一时没有忍住怒捶桌子导致的骨折 可以想象爸爸当时的情绪是多么的失控。 就在不久之前,小男孩东东因为不满意父母给自己报补习班而谎称自己被父母遗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