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学龄前健康学龄前营养学龄前教育学龄前疾病
  • 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就靠这几招
    帮助孩子克服“拖延症”,就靠这几招

    近年来兴起了很多的网络名词,“拖延症” 算是其中的一个,因为切合现代人的生活而流行开来。兰兰妈的朋友圈经常会看到不少朋友吐槽自己的拖延症,大呼“谁来救救我的拖延症啊”,并立下豪言壮语,一定要怎么怎么克服。但是几天之后我问他,还是一切照旧。 拖延症典型的一天是这样的 “拖延症”的典型心态似乎可以用电影《乱世佳人》结尾的经典台词“ 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 ”(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来概括。“明天”是希望的一天,是斗志昂扬的一天,也是西班牙谚语中“一星期中最忙的一天”(tomorrow is often the busiest day of a week)甚至“一年中最忙的一天”。 什么叫拖延症,英文是Procrastination,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拖延症总是表现在各种小事上,看

  • 德国教育中的自由与规则,请别再误解“快乐教育”了!
    德国教育中的自由与规则,请别再误解“快乐教育”了!

    一提到西方教育,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关键词就是“快乐教育”、“给孩子自由”、“尊重和鼓励”,这些都非常对,但是当我们谈论快乐教育时,还忘了最重要的一条——规则和界限。 自由与规则并存,才是西方快乐教育的真正核心。自由和规则并不是对立关系,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规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每一个人,没有规则的自由,反而可能会使自己受到伤害。 德国是一个非常注重规则的国家,遵守规则已经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默契,而这份默契给予人安全感。悠悠妈这周二刚刚在德国通过路考拿到驾照,我就先给大家讲一讲在德国学驾照的小故事,让大家感受一下德国人深入骨髓的规则意识。 在没有红绿灯和先行权标志的路口,德国遵循“右先左后”的规则。然而一开始,我每次开到这种路口的时候都会左右望一望,确保两边都没车了才开过。这时候德国教练就批评我了,说:“你看左边干什么?你对左边方向来的车

  •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中国三大鬼节分别是什么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中国三大鬼节分别是什么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中元节为什么叫鬼节: 传统“中元节”是农历7月15日。源自佛教典籍,讲的是目莲在阴间看到去世的母亲受饿鬼纠缠,无法进食,便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兰盆经》,许其每年7月15日设素筵供母享用,以后传承开来,遂成“盂兰盆节”的传统。 佛教源于印度,但“目莲救母”显然是汉化后的传说,因目莲的母亲姓“刘”。 “盂兰盆节”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此节以后被道教袭用,成了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节中的“地官节”,地官主掌地狱,于是人们穿凿说:这一天领导放假,地狱无人把守,故阴间的逝者们将沿着银河的亮光,回到人间。因此家家户户放河灯,以期在人间接续银河之路,迎接先人英灵。 所以,中元节又被叫作“鬼节”。 中国的三大鬼节 清明节

  • 孩子被欺负怎么办?比“打回去”更好的方法是……
    孩子被欺负怎么办?比“打回去”更好的方法是……

    “当宝宝打人,尤其是和别的小朋友发生冲突的时候,你的心理是怎样的”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打人的行为还是蛮头疼的。有7%的家长沾沾自喜,小编也表示“能理解”,对家长来说,可能这意味着可以松一口气:孩子能保护和捍卫自己,应该不至于“吃亏”了吧! 可是,孩子和小伙伴之间的打闹是互相的,有打人的一方,就有被打、被欺负的一方;“勇猛”的攻击者,说不定某天会遇到实力更为强大的对手! 今天,咱们就换个角度思考:如果孩子被打、被欺负怎么办? 此外,最近成年人对孩子施暴的事件频发,小编也想和大家共同探讨如何应对。 处理冲突是成长的一部分 随着月龄增大,孩子和同伴(年龄相近或相同的小朋友)的互动与日俱增,他们之间发生口头争执、肢体冲突的概率也增大了。 当孩子被别的

  • 如果你的孩子处在3~12岁,请花几分钟看看这篇文章!
    如果你的孩子处在3~12岁,请花几分钟看看这篇文章!

    各位爸爸妈妈,您知道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吗?当然不仅仅是成绩那么简单。 1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尤其是孩子处在3-12岁这个年龄阶段。在孩子12岁之前帮助他养成好习惯,不仅会让孩子受益一辈子,父母自己也会省心很多。 那么,怎么做呢?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你能不能担重任,会不会办事,能力如何,恐怕都跟你的习惯有关。 来看看这则故事: 一家要求很高的外资企业招工,一些学历水平、身高相貌等客观条件都很不错的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进入了最后一关:面试。可是,未曾想到,没有提问,没有出题,短短10分钟,他们都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总经理借故离开了5分钟,这些年轻人便得意非凡,围着总经理的大写字

  • 孩子,这8个暖心故事爸爸想和你一起看看!
    孩子,这8个暖心故事爸爸想和你一起看看!

    在教育研究领域, 3-6岁被称为“潮湿的水泥”时期,意思是说,3-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就像“潮湿的水泥”一样,可塑性极强。孩子一生中80%-90%的性格特征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在这一阶段过后,“水泥”会慢慢凝固,孩子的基本性格慢慢固定下来,正如中国古话所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同时,3-6岁也是孩子走出家庭、进入幼儿园这个小社会的阶段。在家庭中备受呵护的小王子和小公主,突然失去了中心地位,不再是最被关注的对象,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怎样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不乱发脾气?怎样学会独立解决问题,不依赖他人?怎样学会倾听,不冒失慌张?……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孩子们应接不暇,也让父母们焦心不已。 在这里,刀爸为大家推荐我想和孩子一起看看的一套绘本,是冰心儿童文学奖得主的原创绘本《童话名家暖心绘本》系列。 绘本从现实问题出发,

  • 数学启蒙中那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启蒙其实很简单
    数学启蒙中那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启蒙其实很简单

    在传统的观念里,数学启蒙就等同于认识数字和数数,然后再做个加减法。这不能说不对,但是太狭隘。因为要给豆豆启蒙数学,我也开始关心各种信息,琢磨着怎么启蒙才能让豆豆喜欢上数学,并且能够走得更远一些。 回想自己的学生时代,数学一直是豆豆妈咪最好的一门功课。本科阶段,豆豆妈咪选择的专业是数学的一个分支—统计学,研究生阶段,虽然不再学习纯数学理论,但也是将统计学工具应用到具体学科中去,所以这样算下来,豆豆妈咪和数学打了20年交道。 平心而论,大学以前的数学,对思辨性要求并不高。是的,我想说的是,大学以前的数学并不难。但是,初等和中等数学同样有很多分枝,有的人学习起来觉得知识点好多,又散又乱,碰到一些综合题就不知如何下手,豆豆妈咪想说的是,那只是因为这些同学还没“开窍”,而窍门的要诀,就在于一些贯穿始终的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就像几根线,将所有看似散乱的知识内容

  • 论“散漫”对孩子的重要性
    论“散漫”对孩子的重要性

    有时候,“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 01 - 这是张潇潇第一次离开娃单独出差。 临走前,老公拍着胸脯夸下海口:“你就放一万个心吧,待我用事实证明给你看,父爱的力量!” 老公没食言。每晚,张潇潇一回到酒店,就收到老公发来的视频。 视频里,小朋友玩得欢,一会儿像猴子样吊在攀爬架上,一会儿蹲在沙坑里刨宝藏。 头两天看视频,张潇潇甚是满意,之前是自己瞎操心了,爸爸带,娃一样健康平安,也没出什么岔子。 后头,看着看着,总觉得哪儿没对。 把几天的视频凑齐一看,发现问题了。张潇潇在家时,娃幼儿园放学后的日常十分规律,除了两晚是兴趣课,其它晚上都要去绘本馆看一小时书,周末户外运动(俗称玩)。 而老公发来的视频上,除了玩还是玩,就没有一个干正事的场景。 张潇潇赶紧提醒:“老公

  • 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有困扰的家长必看
    孩子沉迷手机怎么办?有困扰的家长必看

    地铁里、餐厅中、马路上……乍一眼望过去,大部分人都变成了“低头族”,没有手机就好像无法生活似的。渐渐的,手机族开始走向低龄化,长时间盯着屏幕不仅会对小孩的视力产生不良影响,也会削弱他们的社交能力。手机对孩子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一普遍现象,困扰着众多家长。家长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摆脱手机? 爸爸妈妈们有没有想过孩子爱玩手机其实很可能是你们造成的? 父母爱玩手机,陪伴孩子玩耍的时间特别的少 孩子的心很敏感,极其需要家长陪伴。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非常孤单,情感上就会更多的依赖父母。父母只顾着自己玩手机,小孩子也就会跟着玩手机,这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 为了安静省心,主动拿手机给孩子玩 有些父母忙工作忙社交,为了防止被孩子打扰,就把手机丢给孩子让他自己玩。等到孩子离不开手机了,再痛斥孩子玩物丧志,不听话。这是典型的自己挖

  • 俞敏洪:怎样的家庭教育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俞敏洪:怎样的家庭教育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从事教育这么多年,我感觉现在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家庭教育。” “一个人在18岁之前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影响占比超过60%,学校教育占30%,还有10%的影响来自社会教育。而现实中,很多家长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 ——俞敏洪 中国正处在巨大转型期 要谈中国教育现状,必先认清当前社会。如今的中国正处于巨大的转型期——农业社会突然进入商业社会,进度过于迅速,很难有较为完整的转变,呈现中国对商业道德和商业伦理本身认知不足的现状,从而中国人在商业社会里坑蒙拐骗的现象比比皆是!那么,在这样一个慌乱中我们应该怎样教育孩子? 尤其令人纠结的是,我们教育孩子诚恳,但害怕孩子诚恳后在外面受别人欺负;我们教育孩子善良,可我们意外发现善良的孩子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于是,人们就会反思,是不是该教孩子投机取巧一点,是不是该教孩子更加凶悍

  • 男孩女孩的教育区别,家长一定要知道!
    男孩女孩的教育区别,家长一定要知道!

    父母会习惯性地给女孩买洋娃娃,给男孩买飞机模型,这种无意识的行为恰恰反映出男孩和女孩需要不同的教养方式。 “男生篇” 适当“穷养”少攀比 “从来纨绔少伟男”,指的是:过多的物质享受可能导致男孩出现攀比心理,物质需求的无限度满足会让男孩缺乏坚强的意志和男子汉的担当。因此,男孩最好“穷养”,不要事事以孩子为中心,搞特殊待遇,这样才能避免把孩子养成追求物质享受、奢侈浪费、不懂爱,也不懂感恩的纨绔子弟。 “穷养”不代表不给孩子买好吃的、好玩的或漂亮衣服,更不能克扣孩子的正常需要,否则可能会把男孩养得缺乏自信和智慧。“穷养”的内涵是,不要不顾自身经济状况,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首先,应理性引导男孩认识到坐享其成是一种耻辱,并主动抵制这种行为。其次,要尊重性地“穷养”。比如男孩闹着要买玩具,家长不要随口呵斥或拖走,而要耐心引导。可以学学美国人,即便是富豪子女,

  • 孩子,在你嫌弃父母的时候,请看看这篇文章
    孩子,在你嫌弃父母的时候,请看看这篇文章

    孩子,你穷从来不是因为你的爸妈。 孩子,在你嫌弃父母的时候,请看看这段话: 孩子!当你还很小的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 教你慢慢用汤匙、用筷子吃东西。 教你系鞋带、扣扣子、溜滑梯、教你穿衣服、梳头发、拧鼻涕。 这些和你在一起的点点滴滴,是多么的令我怀念不已。 所以,当我想不起来,接不上话时,请给我一点时间,等我一下,让我再想一想…… 极可能最后连要说什么,我也一并忘记。 孩子!你忘记我们练习了好几百回,才学会的第一首娃娃歌吗? 是否还记得每天总要我绞尽脑汁,去回答不知道你从哪里冒出来的吗? 所以,当我重复又重复说着老掉牙的故事,哼着我孩提时代的儿歌时,体谅我。 让我继续沉醉在这些回忆中吧! 切望你,也能陪着我闲话家常吧! 孩子,

  • 为什么孩子越努力,成就越差!根源在这!
    为什么孩子越努力,成就越差!根源在这!

    一直很喜欢刘瑜的一句话,她在谈到生活时说道: “每当我一天什么也没干的时候,我就开始焦虑。每当我两天什么都没干的时候,我就开始烦躁。每当我三天什么都没干的时候,我就开始抓狂。不行啊,不行了,我三天什么都没干啊,我寝食难安,仿佛自己亲手杀了三个无辜的小孩。” 最近每天都会有同学在微信上问: 我儿子天天可努力的学数学了,各种练习题加试卷,还报了两个补课班,可是成绩却还是没有上去…… 为什么邻居家的孩子,贪玩又不爱学习,明明没有我儿子努力,但TA考试成绩却比我儿子好得多…… 嗯,你儿子分秒必争,坚持把白天到晚上的每段时间都安排的很紧凑,甚至大半夜还在熬夜刷题! 可是,这样做长久下去的结果是,学习的时间是越来越长,休息时间越来越短,你儿子的学习效率越来越低下……你儿子的情绪越来越焦躁,你儿子开始害怕,害怕自己的作业

  • 三败俱伤的时代病:功利的教育、焦虑的家长、空心的孩子
    三败俱伤的时代病:功利的教育、焦虑的家长、空心的孩子

    陪孩子一起成长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去做一个值得学生和孩子尊重的人,身体力行,做出榜样。要让他们看到世上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不是权力,是尊重、是责任、是爱、是发自内心美的体验、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 整个社会都空心了 前几天,一位学生给我发来一条微信,内容是:我现在手里有一瓶神奇的药水,不知道滋味如何。 他是一个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所以我赶紧回复。我问他这是什么水,他告诉我是氰化钾,十秒钟致命。这是我开展过的距离最远的自杀危机干预,当然这个孩子救回来了。 去年5月的一天,我正在上晚课,一个校外的心理咨询师打来电话,他说有个来访者是学生,现在好像在宿舍服毒自杀,我问清事情原委,启动危机干预程序,在宿舍里找到这个同学,把他送到医院抢救回来。 我认识这个学生已经四年了,入校时就是某省高考前三名,进

  • 你以为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你真是想太多了!
    你以为孩子爱动就是多动症?你真是想太多了!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充满活力,像只小猴子一样上蹿下跳,一刻也不知疲倦,他是得了多动症吗?其实,性格活泼的正常孩子与轻微多动症孩子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有关多动症的那些事儿 不过别担心,多动症行为与正常行为 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 只有当一个问题带来麻烦的时候 它才称得上是个问题! / 01 / “多动”和多动症有所不同 许多父母忧心地看着自己活泼好动的孩子说:“你怎么不知道累啊,你是不是有多动症?”殊不知,“多动”和多动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多动”只是性格,而多动症是一种病,两者也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多动”的孩子并不会变成多动症。 注意力 “多动”的孩子:做喜欢的事情时,能专心致志地去做,并且不喜欢别人的干涉和影响。

  • 我只做对一件事,帮老婆化解了带娃学习的焦虑~
    我只做对一件事,帮老婆化解了带娃学习的焦虑~

    我非常支持孩子要全面发展,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但我只想说,没有一定量的刷题,孩子的知识点根本无法掌握得很好,所以刷题是学科成绩好的前提。 但我们该给孩子刷多少题?又该怎样引导孩子刷题?这里面很有讲究! 解决掉你的焦虑 好多朋友发信息给我,说,“怎么你也焦虑了?” 讲真,我一点都不焦虑,我是那种只要知道症结所在,就会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人。只要有了目标,我就会像打鸡血一般的快乐。 有一段时间,憨妈每天都会盯着我问,“怎么办?怎么办?” 而我每天都会安慰她,我会向老婆保证2点: 1. 早点发现问题是好事,咱们就可以提前解决问题了。 2. 老婆不用担心,我来教娃,肯定能搞定! 我发现,女人容易焦虑,无论生活中、工作中她有多么干练,但是一旦放到育儿的问题上,她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焦虑,这种

  • 中国特色“丧偶式育儿”?爸爸到底去哪儿了?
    中国特色“丧偶式育儿”?爸爸到底去哪儿了?

    很多妈妈在听到“丧偶式教育”的时候都觉得形容非常贴切,可能我们乍一看会觉得有点可怕,这么说是不是严重了点?但对比一下就能发现:周围的爸爸们回家能主动带孩子的实在是太少了,基本不是在我们碎碎念的唠叨中不得不去管一会儿,就是理所应当地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好像孩子就是妈妈的私有财产,吃喝拉撒都该是我们一手包办,为什么会这样呢? “不管事”爸爸+焦虑妈妈,是如何形成的? 前阵子有个台湾的网站报道了这样一个故事:《家庭主妇重度抑郁,丈夫:没有压力怎么会?》,简略来讲就是当一个很普通的全职妈妈最后患上严重的产后抑郁症,心理医生在和她的丈夫的谈话中,找到了症结所在。丈夫说:她又不用早起上班,所以家庭上这些琐碎的事情肯定都是她完成啊,我回家后干什么?我在银行忙了一天都累惨了。 现在都是21世纪了,竟然依然还有大把大把的男人们认为:带娃是女人的活,

  • 抓住他的心思很难?其实都是心机和套路不够!
    抓住他的心思很难?其实都是心机和套路不够!

    乐乐妈最近一直有个困惑: 她家乐乐今年5岁了,在机构上游戏课也近2年了,孩子在游戏课上的眼神和主动性都很好,该有的能力都可以出来,但是一不玩游戏了,孩子又变成了老样子。和孩子同学的家长一讨论,大家都有这问题,大家都犯难了,孩子终归要把大部分时间放在生活里,不能总是玩游戏呀。 问题到底出在哪,其实,和孩子互动建立良好的关系的过程就像谈恋爱,要处处有心机! 孩子的主动和眼神一离开游戏就不见了怎么办? 我们的孩子在游戏中主动,在生活中却不主动的问题,其实客观说来这是肯定的。一个6岁的孤独症儿童,可能他的社会性、心智能力可能还不到一岁。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一个1岁的小孩他会主动去做事吗?毫无疑问是不会的。 人际关系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 孤独症儿童最大的问题是社交障碍,PCI游戏文化介入主要培养的就是孩子在人际关系这一方面的能力。但人际关系不是

  • 为什么你的“多情”总是“自作多情”
    为什么你的“多情”总是“自作多情”

    上班路上经过颐和园,看着时间尚早,就拐进一个胡同。吻上脸的是暖暖的杨柳风,入眼帘的是柳梢头的鹅黄和新绿,还有那一池的碧水。 一抬头,墙头白色、粉色的杏花已是花团锦簇,我拿出手机拍照:遗憾没有蓝天,遗憾乱入的电线。但是却想到了一句“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并打趣解释这首古诗词现代的解释就是一个屌丝在富贵人家的深宅大院墙外溜达,听到里面的白富美小姐荡秋千发出咯咯笑声,很动心却又深感无力。 这么美的一首词被如此作解也够残酷的! 可是换一个角度,生活中还真有挺多时候真的是“多情总被无情恼”,多情都变成了“自作多情”。 父母对孩子的“多情”包办 比如有些父母对孩子事无巨细,倾尽全力,为孩子各个方面打点的条条是理,头头有道,结果呢? 孩子要么不吃这一套,偏偏和你反着来,明

  • 如何让孩子安静的看完一场电影?
    如何让孩子安静的看完一场电影?

    想带孩子多去看看电影,一方面想让他在电影中开拓自己的视野,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他的艺术修养。可是这熊孩子总在电影院吵闹,总是影响隔壁的哥哥姐姐叔叔大爷......这真的让我很为难!!! 首先,孩子太小是不建议带去电影院的。小编特意查找了国外的资料,专家称“除了专门为低龄宝宝设计的电影,一般4岁以上才可以去电影院观影。”四岁以下的孩子年龄太小各方面发育还不好,特别是眼睛,带他们看电影很容易伤到孩子的视力。 其次,孩子在电影过程中出现哭闹,也许是对电影内容并不感兴趣。很多家长会执意带孩子去看所谓的大片,但也许孩子并不感兴趣,所以导致不耐烦,哭闹,甚至会影响到隔壁的观众。不要用家长的思维来决定孩子的想法。 可以先跟孩子沟通,看他是否对看电影这件事感兴趣?如果不感兴趣,也不要勉强,没有人喜欢被强迫做不喜欢的事情。自己去看就好咯。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