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长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但是自己却在孩子身边肆无忌惮的玩手机,这样的方式教出来的孩子怎么可能会努力学习?真正拉开孩子差距的不是智商,而是专注力! 此刻,你可能恰好拿出手机刷微信,然后看到了这篇文章; 此刻,距离你上一次刷手机可能只有10分钟; 此刻,你或许正在抱怨自己的孩子—— 小时候,一屋子玩具,玩了一会儿就不玩了 闹着要去玩滑梯,滑了几次就说没意思 上幼儿园后,做什么事都三分钟热度,虎头蛇尾 有点声音就东张西望,还爱做小动作 上了小学,上课不专心、坐不住,好像多动症 边写作业边玩,马虎粗心又磨蹭 …… 自测一下您的孩子专注力程度如何! 关于儿童专注力的调查 事实证明:不论是我们,还是我们的孩子,专注力都出现了极大的危机
孩子报复心重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报复心重?为什么有些孩子会这样?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完全是自我为中心的,是家里地位高的“小皇帝”,容不得别人拒绝、听不得别人说不,全世界他最大,他想怎样就怎样,对人对事的时候缺乏同理心和界限感。 孩子如果一直被挑剔,从来没有被父母接纳,生活中总是听到父母说:“你怎么笨得连这个也不会做”“你真是没用”“隔壁家的傻儿子都比你强,早知道就不应该要你”诸如此类的话,孩子就会挫败感很强。根据巴普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的特性分类来看,神经活动类型强型-不平衡型的孩子就容易变成极端的反社会型性格,神经活动类型弱型的孩子就容易变成很懦弱的性格。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不能接受大人尤其是父母对他说不,是很正常的。然而,接受他人说不,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的一课。所以,即便你再觉得抱着你大腿、拽着你衣角的孩子可
说起宝宝的“破坏行为”,妈妈们有一肚子的话。“我家宝宝是个破坏狂,什么东西到他手里都能被他搞得变了形!拆得七零八落防都防不过来。”“哎!我才买回一套小音箱,刚装上,就被儿子拔掉了连线。”“刚买的电动小汽车,我还没会玩呢,就被宝宝拆成一堆零件了。”“洋娃娃本来穿着漂亮的裙子,宝宝却把她的裙子给脱了,胳膊也扭了。”“在外边晾了一会儿衣服,没有几分钟,宝宝就把刚换的床单剪了个大窟窿,自己还想当然地用胶水粘。”…… 宝宝把好东西弄坏了,妈妈可能会心疼,这个时候,可不可以一气之下打宝宝几巴掌呢? 破坏也是建构 宝宝把物品拆散了、弄碎了,不管妈妈多么心疼,都不能打骂宝宝。打骂作为一个惩罚手段,用在这么小的宝宝身上,会让宝宝觉得自己做错了事情,以后不敢这么做了。 那么,宝宝搞“破坏”的初衷,是为了把东西弄坏吗?当然不是,宝宝一定是有自己
心理学家说,这些迹象表明家长把孩子养得很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只不过不是在所有人面前都会表现出来而已。 很多父母都不喜欢孩子在自己面前“发脾气”。 对多数人来说,越是觉得亲近的人,就越容易让自己在他们面前表现情绪。 这对孩子来说也一样,如果孩子感觉自己和父母亲近,就会把自己的各种情绪都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来,特别是愤怒、悲伤、恐惧等负面情绪。 如果孩子从来不在你面前表现情绪或者只表现一类情绪时,或许你们的亲子关系就有一些问题了。 父母一定要注意,不要阻止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在孩子表现某种情绪的时候去打岔,要懂得接受孩子的每一种情绪,如果孩子不懂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们也要帮孩子说出来! 孩子受伤或者遇到问题时 首先找你 父母经常认为孩子遇到问题会
有个朋友知道我是做育儿的这一行的,诉说“孩子不领情怎么办”,我问怎么回事,他说,我听你的,经常夸孩子,但他还是没有什么改变。我问怎么夸的,他说,在他做完什么事情的时候,我满脸笑容的夸‘你真棒’”。我说,还有呢?他说,就这样啊,没有了。 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里面,夸孩子,不是一句“你好美,你好棒”,就属于夸孩子的,里面介绍了三个夸奖孩子的技巧:说看到的、说感受、总结词语。 以我家点点为例子 点点小一些的时候,每次我让点点把垃圾丢在垃圾桶里面,她都会很乐意的执行,到后来,在她不知道怎么处理的时候,我只需要说三个字“垃圾桶”,她就明白了。 当他把垃圾丢在垃圾桶之后,我会说“我看到点点小朋友把垃圾放在了正确的地方。”点点就会笑嘻嘻的看着我。之后有一次,她自己把玩具收拾好了,主动过来跟我说“妈妈,我把玩具也放在正
有人说,婚姻中最怂的时候就是没人帮你带孩子! 其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即使有老人帮忙,可如果老人的育儿理念和方法跟自己差异很大的话,也许会更怂! 近期,就有粉丝与我们交流:家里的老人总是和自己“抢孩子”,经常指责自己照顾不好孩子,还坚信错误的育儿理念。老人带孩子的问题,似乎困扰着很多父母。 当然,不正确的培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会有负面影响。但这些方式并不是老人的“专利”,很多年轻的父母也会进入误区。 下面,让我们看看”毁孩子“的8种方式,如果我们父母存在这些问题,要尽快改正;如果家里的老人这样带孩子,我们要跟老人多多沟通,一起探讨科学的教育方式。 一、怕孩子淘,宅在家里 老人年纪大了,跑不动;父母平时上班太累,放假想在家休息。但是孩子活泼好动,一跑出去玩,淘起来没头。为了防止孩子淘,很多人选择把孩子圈在家里。哄着他看看电视,
父母关系虽然亲密但是也要保持不要越界,父女相处要注意几点?想必大家都听闻过这样一件事,父亲在高铁上肆意掀起女儿的衣服,毫无顾忌地亲吻和抚摸,这段视频引起网友们的激烈声讨。 大部分人认为,这位父亲的行为超越了一般父女之间的亲密程度,甚至呈现出性侵的倾向。其次,小女孩明确地口头表达了拒绝,肢体语言也传达了这个信息,这也是网友们愤怒的理由。 父亲爱女儿其实不难理解,但这位父亲的行为已经超过了一般的“范畴”,可能他太爱女儿,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不过,无论是何原因,这种做法都是不太妥当的,父女关系虽亲密,但有些禁忌最好还是不要触碰,不然就是父亲越界了。 家有女儿,这几条“禁忌”,父亲别触碰 1. 3岁后照顾孩子的生活细节 孩子到3岁左右,就开始有了性别意识,这时父亲还照顾孩子的生活细节是不合适的。尤其是换衣服、换尿
宝宝的早教重要吗?宝宝的启蒙教育该如何做?做家长的,都担心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他人,早就就是启蒙宝宝智力,提升宝宝注意力、感知力、探索能力的关键阶段,下面看看早期教育要珍惜小儿求知欲。 我们对小儿的早期教育,要根据小儿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并且考虑到婴幼儿和个体差异,因人施教,不能千篇一律。 在具体实施早期教育时,可采取启蒙式或游戏式的方法让孩子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发展智力,切不可命令、包办和灌输。 锻炼孩子的感知觉 婴幼儿感知觉器官的功能,需有相当的刺激输入和锻炼,才能得以发展。因此,应从新生儿开始,利用声音、语言玩具、实物等刺激其听、视、触、嗅觉等,促使他们在看、听、闻、摸、尝的过程中,获得各种印象,这是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第一步,对婴幼儿智力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当小儿会走路时,应带其外出游
话说儿童良好规则的养成要素很简单:教育你的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样你就省心了...艾米丽有三个举止行为良好的孩子。当妈妈叫她们收拾玩具的时候,他们会照做,上床睡觉的时候不会嘟嘟囔囔,甚至还会自己解决争吵。我见识过她3岁的儿子平静地从一个抢了他玩具小火车的朋友手中要回属于他自己的东西。 “你的秘诀是什么?”有一回我问她,希望她能告诉我一些高深莫测的方法。 “威胁要惩罚他们?计时隔离?用奥利奥饼干贿赂他们?” 艾米丽摇摇头。“都不是。”她告诉我,“如果我有哪里做得好的,那就是一开始我就让他们了解清楚我对他们的期望。现在,我要做的就是给他们一个眼神,他们就知道要自律了。” 这听上去太完美,简直不像是真的,不过这种方法其实是得到专家认为艾米丽的理念是正确的。“从孩子还小的时候开始,你就让他清楚地了解你的期望,他们会慢慢地消化吸收,并且开始对
教育是什么? 我国东汉年间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简单来说,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向善,方法是以身作则。 有人会说,现在社会,善良的人容易被骗、被欺负,很吃亏的。比如,排队买票结果被蛮横的人插队,扶老太太过马路最后被讹钱,给路边乞丐施舍结果人家比自己还富有…… 但是,即使这样,依然有很多人还在坚持着“善”,因为“善”不是烂好人或者人们口中的“软弱”,“善”是内心对于世界的美好希望、对于人性的坚守、对于道德的信仰、对于规则的守护……这些是保证我们的孩子能够在这个社会立于不败之地的最本质的东西,也是我们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最宝贵的东西。 2 幼儿教育是什么?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来”,一个人的品质和性格在幼儿时期就已经形成了
当孩子刚刚出生时,很多人会认为不管怎么样,只要健康就行,这种想法是值得赞赏的。但是渐渐的,我们会发现如果孩子只是健康,而没有智慧的话,在这个社会上同样寸步难行。 所以与其等未来我们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不如抓住时机,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潜能。 有些人可能会调侃:小孩子的世界不就是玩嘛,现在就开始和拔苗助长没啥区别。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那就大错特错了。 要知道孩子早期的社交和情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出生之后的五年内。 *1-2岁 语言发展时期 这个阶段是孩子语言理解能力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家长要尽量创造机会多和孩子说话,引导孩子模仿大人的声音和口形,教给孩子正确清晰的发音方式。 如果孩子出现口吃或者发音不准的话,家长要及时纠正。 比如一起出去玩的时候,可以问孩子天空是什么颜色,这样不仅可以提
孩子成长的一些信号,常常会被误认为是“问题行为”。这些误会很可能会让父母错失正面引导孩子的机会。 1、搞破坏 很多孩子到一岁左右,会开始出现一些让父母匪夷所思的“破坏”行为。 比如把所有抽纸都从纸盒里抽出来,扔东西制造噪音,将所有盒子、柜子门都打开,想将手伸进插座…… 当孩子身体运动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他们的认知能力会大幅提高。 这个“搞破坏”的时期,实际是孩子人生阶段的“实验期”。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周围的事物。 这个阶段的每个动作,对他们来说都具有意义。 他们什么都想要亲自摸一摸,打开来看,摔打一下,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身体去了解这件物品。 但这些行为常会被父母误会是“没规矩”,因为有点像在搞破坏。 其实这个阶段不必要着急管教孩子。
痛心,接触到很多由于不懂而把孩子养坏了的家长。他们把孩子死死抱在怀里,在孩子走路时,不断提醒孩子:“不要走边边”;在孩子理发时提醒:“不要歪着头”;在孩子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兴奋向前时,提醒:“慢慢跑,小心摔倒”;在孩子发呆时询问:“宝贝你在想什么?”;他们把孩子打扮成各种模样去拍照,完全看不到孩子那双痛苦的眼睛。 最后他们的孩子胆小,不会保护自己,不爱学习,不爱父母,对什么都没兴趣,上课不专注,不愿意完成作业,出现反社会行为,不会工作,不能正常沟通,重复别人语言,不能坐下来上课,不专注听讲…… 他们问:“有什么办法能治好我的孩子?” 然后他们开始不能很好地爱自己的孩子,有时恨孩子,烦孩子,后悔生了这个孩子。 他们以为得到某位专家的1、2、3条提示,就能解决问题。其实父母必须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状况,创造出解决策略才能帮助到孩子。父母懂得孩子,而且学习
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重在什么?孩子阅读能力怎么培养,有方法吗?孩子不喜欢阅读,即使我们努力为孩子营造阅读环境,甚至经常给孩子买经典绘本图书,孩子却总是找各种借口拒绝。 要不就是坐不住,读起书来东看西看,一本书从来没读完过;要不就是读起来费劲,一看到书就头痛;还有的孩子上五、六年级了,还是只喜欢看漫画,字多一些的书根本不看。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其实首先要考虑的是孩子的视知觉能力不足。 视知觉能力是孩子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能够对视野内的物体进行观察和辨别的关键能力。在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家长要加强对孩子「视知觉能力」的提升。 锻炼视觉广度 视觉广度,是指眼睛在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所看到的空间范围,也可以说是接收信息的广度。 训练视觉广度可以培养孩子“一目十行”的阅读能力。改善阅读速度慢,不能把握书本的全
最近,很多家长都在看一篇文章《没有人会告诉你,你的孩子没礼貌》。 在中国,没有谁会告诉你,你家孩子没有礼貌,但是所有人都会讨厌你的孩子。——我们把这种“不说”当成了一种礼貌,礼仪之邦的俗语是“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己的好”,所以,自己的孩子自己教。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另一个故事—— 跟一个德国朋友出去,路过郊区的一条小河,看到一个小孩在钓鱼,旁边却放着两根钓竿,德国朋友不高兴地走过去,问道:“怎么有两根钓竿?”(德国规定钓鱼一个人只能用一根钓竿) 小孩回答说:“跟同学一起来的,他上洗手间了。”(果然不一会,上洗手间的孩子回来了) 德国朋友继续问道:“有执照吗?”(德国规定钓鱼要有执照的) 两个小孩赶紧掏出执照:“有呢,你看。” “带尺子了吗?”德国朋友又问道(德国规定钓鱼要有尺子,钓上来的鱼不到规定的尺寸要放回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为孩子送上这份礼物,让孩子能思考、能独立、有尊严、有自信,一生仅此一次。 有这样一则幽默小故事: 在一所国际学校,老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请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看完这个题目之后,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其他国家”,非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粮食”,欧洲学生不知道什么叫“紧缺”,而中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 这虽然是个小幽默,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亲爱的家长们,你们的孩子,知道什么叫“自己的看法”吗? 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在我们的呵护中长大,对于孩子的很多事情,大部分父母都全部替他安排好了,小到穿什么衣服、买什么玩具,大到上什么学校、报什么兴趣班。结果呢?孩子的意愿和想法被我们扼杀在摇篮里。 这样对孩子的成长并不好,孩子不能发表意见,就会懒于思考;
聪明的大脑,是这样炼成的 加固和优化突触连接 经验是塑造聪明大脑的好工具 如果将儿童的脑发育理解为大脑中的“修路”过程,那么早期的经验和学习则是“修路”的工具。起初丰富的突触连接为大脑的进一步发育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但是,这些连接并不稳定。生活经验和学习则能够促进这些突触连接的优胜劣汰,即不断加固最优的连接方式,并使其他“干扰”连接慢慢退化消失。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经验是如何影响孩子的脑发育的呢?就拿孩子扔玩具来说,在孩子刚刚可以抓握物体时,他会对“松开手,东西会掉落并发出声响的过程”感到新奇,并乐此不疲。这个探索背后,大脑的活动是这样的: 不小心松手的动作,使孩子大脑中手部运动相关的神经元活动起来。 同时,看到东西掉落时,相关的视觉神经元也开始活动。 听到落地响声时,听觉神经元也跟着开始活动。
现在有很多的孩子都不听话,家长都管不住了,以前家长认为什么都得听爸爸妈妈的,都要按照自己说的话做,其实这样反而会影响孩子的,那么家长应该怎么教育孩子呢?一起来看看吧! 被控制下的孩子怎么做都是错的: "不要自己倒水,小心烫手!" "不要碰那个,小心伤到!" "这不需要你操心,你管好学习就行了!" "听我的,别自己瞎弄!" "我跟你说了你为什么不听?" "都说了不让你这样干!" 发号施令的话也许父母经常脱口而出,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些话正悄悄地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父母的控制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如果你认为小时候习惯性被父母控制的孩子,长大后会自己改变,那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这非常非常难! 比如,即便现在的我已经结婚生子,每次我从超市回来,我妈也必定会问:"买
妈妈们应该都希望并且认为自己是宝宝最喜欢的人吧,但是事实却不是如此。孩子的世界是幼小而敏感的,大人因为某些不当的行为而让孩子讨厌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可能各位妈妈都没有注意到吧,下面我们来看看令孩子讨厌的妈妈有哪些? 邋遢的妈妈 很多宝妈在有了宝宝之后就变成了家里最邋遢的人,以前每天出门要打扮一两个小时,现在出门随便穿件衣服,头发胡乱抓两下,化妆什么的就免了。 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这样的话: 你都当妈了,还化什么妆啊? 你都当妈了,还用得着做发型吗? 你都当妈了,怎么还喜欢花里胡哨的衣服? 不知道为什么,好像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偏见和歧视:女人一旦结了婚当了妈,就应该事事顾着孩子,就得抛弃之前的自己,舍弃自己以前的兴趣爱好,安心做一个家庭主妇。 我想说这是完全不存在的好吗? 因为,你越时髦,孩子越
总是有很多妈妈留言问我,要不要给孩子上早教、要不要给孩子上托班?其实,我的建议一直是选择早教也好、托班也好,都有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选择适合你孩子的,OK上的是蒙氏幼儿园,最初选择也不是跟风,只是我所在的区块能选择的托班原本就很少,比较过几个,发现这个相对合适些。倒是上了半年多,不断和老师交流后,发现当初的选择还是很正确滴。 所以,对于大家来说,我们更需要知道的是,到底什么样的早期教育才是最好的?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美国华盛顿研究机构Brookings Institution中的长期研究项目The Hamilton Project,2013年推出一篇关于社会流动性与教育发展的报告,揭示了一个经济事实: 低收入家庭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刚出生的智商测试结果并无差异。而到了幼儿园之前(4岁),两者认知能力就出现了较大差距,而且差距还会越来越大。而且,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