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长必看 孩子永远考一百未必是好事
    家长必看 孩子永远考一百未必是好事

    这个世上总有父母一心希望孩子照自己的设定去成长,有时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在逼自己崩溃,或者,以为自己处处都在爱孩子,其实,接纳孩子有那么难吗? 一、为何我总想让急脾气的孩子慢下来? 家长:孩子的脾气很急,我的性格也比较焦虑,他一着急,我也容易生气,甚至故意延迟满足他,不让他达成所愿。该如何与急脾气的孩子相处?有什么方法能让他慢下来? 孩子需要良好的示范,明白从容也可以表达对目标的执着 “作为家长,首先要铭记于心的是,孩子的任何一种行为,要得到真正接纳后才会往好的方向发展。”胡连新说。 行动迅速、迫切要达到目标、情绪反应比较激烈的孩子,家长往往理解为急躁。但胡连新认为,这正是孩子有行动力的性格优势,家长首先要接纳孩子的天性,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性格需要的是修饰、润色,而不是修改。” 急躁的家长

  • 孩子写作业慢,家长怎么办!
    孩子写作业慢,家长怎么办!

    孩子写作业慢都有什么表现形式? 1.游离作业之外的附加动作多。比如抠耳朵、抠鼻子、玩手指头、摆弄修正带,甚至摆弄玩具,玩手机游戏等。 2.被外界环境干扰。比如家长做家务发出声响,家里来客人了,家长看电视时声音过大,户外有喧哗声等都会引起孩子转移注意力,孩子无心手中的作业。 3.准备不充分。忘记带作业本了,书也找不到放哪里了,写一会儿想起喝水、想起上洗手间,作业过程中经常中断。 4.缺少解决问题的策略。比如,计算数目较大的运算或者稍复杂问题,不能采用有效方法,只是在“干想”。 孩子写作业边写边玩家长如何约束? 1.规定完成时间。家长要了解完成作业大致需要多长时间,跟孩子约定好完成作业的时间。尤其是多项作业,可以制定每项作业完成时间,最好在书桌放一个闹钟,让孩子感知时间的流逝。 2.提示完成顺序。有些孩子

  • 孩子行为习惯很重要 这个“小毛病”一定得改
    孩子行为习惯很重要 这个“小毛病”一定得改

    你知道孩子的教育重点是什么吗?是做事要专注,即便孩子出现精力分散马虎现象也当成小孩子的一种通病,不会提出特别的要求。当孩子学习的功课难度不大的时候,他们边写功课边小动作不断,根本谈不上专心。 此时,“小毛病”的弊端还显现得不厉害,但是一到了高年级阶段,或者是面对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时,他们在学习习惯方面的差异便足以左右学习成绩。那些考试排名总是靠前的学生一定不是点灯熬夜磨出来的,而是靠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自然而然学来的。正如几千年前孔子说的“食不言,寝不语”,一心不能二用,不能在同一时间干两件事情。 1、帮助孩子养成做事专注的习惯 下棋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要帮他们要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不过,大人们要给孩子解释明白为什么要珍惜时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可触可视的形状与颜色,摸不着、看不见,孩子

  • 莫忽视宝宝自己穿脱衣的意愿
    莫忽视宝宝自己穿脱衣的意愿

    2岁后,宝宝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会向大人要求自己穿、脱衣服。不要忽视他这种意愿,妈妈要边鼓励边有耐心地协助他。    脱衣训练   在宝宝还没有意愿自己动手脱衣服时,会粘着大人,请求帮助。遇到这种情况,你不要很快就满足他的要求,试着鼓励他:“让我们一起来试着自己脱脱看。”   另一种情形,如果宝宝拒绝你的帮助,自己想脱衣服,却脱不下来时。你在一旁要为他打气:“还差一点噢,做得真不错!”在他困难的时候,稍微帮他一点忙,让他产生“我能自己脱下来”的自信。   脱套头衫   相比较开衫,脱套头衫的难度比较高,事前,帮宝宝解开可能勾住他脖子或手腕的纽扣,教导他的手臂先从袖子里抽出来,再用双手从衣服里面撑开领子后,将衣服脱下。   建议:   ·宝宝的衣服构造不要太复杂,脱不下来,这会使他感觉很沮丧;·不要忘了整理脱下来的衣服;

  •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那应该是什么?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那应该是什么?

    对于一个五辈人都是庄稼汉的农村家庭来说,终于有个孩子考上大学,也算是出人头地的一件大事了,十里乡亲都眼红不已,全家都仿佛抓住了一根改变命运的稻草,充满着希望、期待。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成绩那应该是什么? 然而,当孩子进入大学几年后,60多岁的老父亲忽然发现,一切跟他想的都不一样,一次又一次地心凉,无奈之下跟记者倾诉道:“我的儿子,怎么在大学里没学到良心?” 01 大学入学的当天,老父亲送儿子报道。坐了一夜的火车后,又累又乏,老父亲背着笨重的行李后面走,儿子一身轻松前面领路。 到宿舍后,儿子忙着四处参观新环境。而60多岁的老父亲,一个人忙着铺床、挂蚊帐、擦座椅……在儿子和老父亲眼中,这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 开学后,一家人都盼着儿子的电话,盼着儿子讲讲大学里的新鲜事。可是,整整一个学期,儿子只主动给家里打过3个电话,每次的内容很

  • 这样教育孩子,伤害大
    这样教育孩子,伤害大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说过“狠话”,专家认为这比体罚的后果还要严重。“心罚”对孩子的伤害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恐吓、冷落孩子       每当孩子调皮或犯错误时,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用诸如“不要你了”等话恐吓孩子,让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不良影响:胆小恐惧以及发育不良容易使幼儿情绪不稳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敏感、胆小、恐惧等反应,甚至有可能导致发育不良、智力低下以及神经衰弱、偏执、强迫等症状。   要求过高,抹煞”孩子的努力        很多家长追求完美,忽视孩子的努力,仅仅因为孩子没达到“最佳”或“理想”标准,就抹煞其成绩。   不良影响:不能正确地

  • 妈妈们小心 这些坏习惯容易被孩子模仿
    妈妈们小心 这些坏习惯容易被孩子模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父母的言行举止,甚至脾气秉性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1、自己勤俭,对孩子却大手大脚 【害处】有的家长省吃俭用,对孩子却出手大方,以为这样是爱孩子,可除了让孩子学会奢侈、不懂回报和付出、没有良好的理财意识,反倒不能让孩子明白一些他该学会的品质,如节约、有计划的支出等。 【改变方法】爱孩子不是给他昂贵的东西,而是给他合适的。从小教会孩子理财,懂得感恩和回报、明白节俭的道理,才是给孩子最好的。 2、没有礼貌 【害处】家长平时“出口成脏”,或者总做些没有礼貌的事情,孩子自然会有样学样,在长期的模仿中逐渐把这些举止变成自身行为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没有礼貌的人。以后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上,还是在学业、事业上,没有礼貌都将成为孩子的绊脚石。 【改变方法】审视自身的行为,争取做一

  • 父母被孩子伤害感情后该不该哭泣
    父母被孩子伤害感情后该不该哭泣

    当爸爸妈妈被孩子伤害感情后,往往会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该不该向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知道该不该让孩子看到自己悲伤的一面,因为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哭泣被视为一种无力或脆弱的表现,所以大多数家长都不想在孩子面前哭泣。但是让已经伤害了你感情的孩子看到你哭,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家长可以用自己的眼泪来教导我们的孩子如何感同身受,及了解自己行为后果重要的经验教训。下面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 1、我们只是普通人 让孩子看到我们流泪,孩子们就可以欣慰地知道,他们的父母是普通人,也会悲伤,就像他们一样。当你受伤时,或者当你的感情受到了伤害,哭泣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在他们面前哭,就是在教你的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而不是让他们觉得这没关系。儿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如果你试图掩盖你的眼泪,他们也会知道自己真的是做错了些什么。 2、换位思考 据克拉斯在纽

  • 低头也是一种智慧 你做到了吗
    低头也是一种智慧 你做到了吗

    古人云:至刚易折,上善若水。做人不可无傲骨,但也绝不能总是昂着头。君子之为人处世,犹如流水一样,善于便利万物,又水性至柔,不与人纷争不休。因为他们明白,能低者,方能高;能曲者,方能伸;能柔者,方能刚;能退者,方能进。低头为谦虚,为谨慎,正所谓以退为进,因因果果均为取得大道,成就自我。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看见庭院前的向日葵低垂着头,便突发奇想,找来绳子和竹杆,将其中一棵向日葵固定起来,让它昂首挺立,直视太阳。我幼稚地认为那样就可以让向日葵省去转来转去的麻烦,能够更好地吸收阳光,将来的颗粒也一定会更加饱满。 到了秋天,向日葵成熟了,我迫不急待地来到那棵高昂着头的向日葵跟前,满以为它是最好的,可令我感到沮丧的是,那棵向日葵空空如也,里面没有一粒饱满的籽,还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霉烂味。我不解地问父亲:“为什么昂着头的向日葵会颗粒无收呢?”父亲呵呵地笑着说

  • 清华老教授:这3句话听着似乎很有道理,但其实是坑孩子的毒鸡汤
    清华老教授:这3句话听着似乎很有道理,但其实是坑孩子的毒鸡汤

    原标题:清华老教授:这3句话听着似乎很有道理,但其实是坑孩子的毒鸡汤 现在是自媒体的天下了,而所谓“自媒体”,就是什么人都可以掺一脚,其内容自然是良莠不齐的,与以往传统媒体的严肃性反差很大。所以在自媒体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的精神,要习惯性地用质疑的眼光去审视,这样才能在良莠不齐的信息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加以吸收利用。 然而真想做到这一点,却又是难上加难的,因为自媒体人往往更聪明,他们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能撩动读者的心弦,其中最常用的方法,则莫过于给读者“熬鸡汤”了,而那些鸡汤,也多半是毒鸡汤。比如在育儿领域,就有一些典型的毒鸡汤正在残害着广大家长以及他们的孩子们。 有位清华的老教授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在网上撰文大声疾呼“注意毒鸡汤”,文中提到了三句自媒体常用的话,分别是“学历不重要,将来过得好与坏与学历无关”、“孩子最

  • 父母要陪伴孩子的成长 且行且珍惜
    父母要陪伴孩子的成长 且行且珍惜

    一位年轻的母亲开着名车去送女儿到贵族小学学习(住校)。母亲对孩子说:妈妈为了赚更多的钱,将来送你到更好的学校学习,没时间陪你,你恨妈妈吗?女儿说不恨。接着女儿又对妈妈说:等我长大了,也要赚很多的钱,送你去最好的养老院。母亲听后一脚刹车停在路边放声痛哭。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位母亲原以为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物质生活,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了。可是当听到女儿的回答后,还是忍不住落下了眼泪。 不能说孩子的回答是不孝,因为按照这位母亲平时带给孩子的价值观来看,将来送妈妈去最好的养老院,不就是孩子对母亲的爱最好的表达吗? 孩子已经习惯了没有妈妈陪伴的日子,以为钱可以买来一切。试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也对你说将来要送你去养老院,你心里是什么滋味?肯定也不好受吧。因为我们大人清楚地知道,钱买不来所有东西。在我看来,当你把孩子送到贵族学校的时候,你至少输掉了一半,因为你把本来属于你的

  • 孩子提早入学 真的要三思而后行
    孩子提早入学 真的要三思而后行

    随着夏天的到来,小学新生招生工作又要开始了,又有些家长动起了让孩子提早入学的心思。 根据我接触的情况看,大凡想让孩子提前入学的家长,理由不外乎下面几方面: 一是觉得孩子智力发展良好、很聪明,不提早入学好像有些智能浪费。 二是年龄虽然不到,但也只差那么一两个月,甚至没几天,不提早入学觉得很吃亏。 三是觉得现在年轻人工作那么难找,早入学早出山,机会会多点。 四是觉得养育幼儿牵制了自己很多时间和精力,让孩子提早入学,可以把孩子托付给老师。 除了第四类家长外,大多数想把孩子提早送进小学的家长都有一种早进不吃亏的深层心理在作怪,用当前一句较为时髦的话说,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几岁的孩子能够进入小学学习,不同的国家是不一样的,这不只是要考虑儿童发展的水平,而且还受到国家教育事业发达程度与学龄儿童

  • 叛逆期的孩子这样管省时又省力
    叛逆期的孩子这样管省时又省力

    “孩子突然像变了个人一样,真难管”,这是诸多家长对孩子叛逆的共鸣,却不知到底是什么原因所致。其实这一切是孩子青春叛逆期到来的表现。那么该怎么进行教育此阶段的孩子呢? 相关的专家指出,对于孩子的叛逆行为,家长在对其进行教育时,应采用一些较为策略的方法。此时最不可取的方法便是,强硬而粗暴的去对待孩子,这是无法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的。 1、缓解紧张的气氛。 在孩子不愿意去做您指定的某些事情时,不要去训斥其。此时面对孩子的小叛逆,可以幽默的方式来对待。这样的方式可令气氛缓和下来,然后再去商量,此时孩子反而乖乖的便答应了。 2、将任务变成游戏。 不要总是以命令的口吻去要求孩子做事情,此时会在其的心理激起其的叛逆感。家长可改换一种方式,以游戏、比赛的方式来要求其。很多时候,此时孩子会非常高兴的去接受任务,然后顺利的将其完成。因而在这个过程

  • 摧毁孩子自信的行为 相信家长都做过
    摧毁孩子自信的行为 相信家长都做过

    你想摧毁孩子的自信吗?你想拥有一个自卑的孩子吗?你想让孩子的未来与自信擦肩而过吗?不要担心,不要害怕,我相信你的实力,只要加上一点勤奋,你一定可以做到! 首先让我们隆重请出小明和他的妈妈,让我们见识一下小明妈的魅力。相信从她身上,我们一定会学习到很多很多。 小明正在画画。 小明妈开始说话了:“咦,这个人怎么没有头发呢?他的头怎么画得不够圆呢?” “哎呀头发不要画成卷的,卷的不好看,画直的。” “太短了太短了,画长一点,对对对,头发刚刚好到肩膀最好看。” “衣服不要涂绿色,太难看了。紫色也不要。” “你怎么拿咖啡色的笔来涂啊,你到底有没有一点审美啊。” “你怎么把他的眼睛涂成了红色,哪有红眼睛的人啊!” “你在下面画一些小草吧!” “什么,你连小草都不会画?我都教过你

  • 孩子成长中 爸爸应他一起做的事
    孩子成长中 爸爸应他一起做的事

    家庭教育不只是妈妈的事,有爸爸参与的家庭教育才算完美。由于男女性格的不同,表达爱的方式的不同,双亲的长期陪伴会让孩子有更多爱的体验,也更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在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观念,使父亲角色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被忽视,再加上中国式父爱的含蓄,孩子的性格单一地受到母亲的影响。 一起运动 多数妈妈都不是那么热衷运动,而爸爸的运动神经通常比较发达,也更乐意流汗,让爸爸带着孩子固定去打球、跑步、骑脚踏车、一起看球赛,享受运动的快乐。不过每个孩子肌肉发展与领会运动窍门的速度不一,爸爸尽量带孩子“玩”运动就好,别过于求好心切。 放松、放空 虽然这不是妈妈最喜欢的模式,但是根据心理学专家们的观察,妈妈容易有“不由自主的控制感”,更容易产生焦虑。爸爸则是可以“喊卡就卡”,也容易放下身段跟小孩打成一片,可以跟妈妈互补。和爸爸打打闹闹,和爸爸在

  • 自省 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根源竟在父母身上
    自省 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根源竟在父母身上

    父母教育孩子不良行为方式时,方向大体落实在两个方面。一起看看吧。 1、就是接纳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你过多的苛责与纠正,本身对孩子就是一个负面心理暗示,反而会扩大其缺点的存在感。要知道,人无完人,孩子更不可能身上毫无缺点。尊重和理解是教育的土壤,它们的主要成分就是“接纳”。因此,教育时,父母不能让孩子先否定自己,应试着接纳孩子的缺点。 2、就是加固 加固正确的行为方式,这个过程最好能做到毫无痕迹,不让孩子察觉到你在纠正他。比手“孩子吃手”,我们不要过多说教,轻轻拿开孩子的手就可以了,给孩子一些时间,自行理解,慢慢消化。而对于一些如“胆小”之类的行为习惯,父母应该更多的从自身找原因,一般这种性格的形成,通常与家庭对孩子“溺爱”或“过度保护”分不开。准备帮孩子克服“胆小”的心理障碍前,请耐心而逐步地自查并消除自身的因素,为孩子胆

  • 宝宝的性别意识 应该早早培养
    宝宝的性别意识 应该早早培养

    男孩和女孩的性格和行为等方面的差异,已经远不如从前那么明显。导致这种状况,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从小对孩子的性别意识培养不够。男孩和女孩最早的行为差异出现在1~2岁期间,表现在对玩具和游戏活动的偏好和对同性别伙伴的偏好上。在2~3岁期间,男孩和女孩倾向于更多地说出与自己性别相符的词。 性别意识的培养,需要从出生就开始。如果错过这个关键时期,男孩就容易逐渐变得像女孩一样柔弱,女孩也可能慢慢变得像男孩那样阳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孩子的性别意识就会越来越难以“矫正”。我们究竟如何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呢? 通过服饰和玩具标明孩子的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的性别差异是先天决定的,这里所说的性别差异主要是指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心理或行为差异。要让孩子从心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性别差异,我们首先需要通过服饰和玩具等直观物体,从感知觉方面让孩子

  • 十个好方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十个好方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专注力:是我们常说的注意力,对孩子来说,是指他们能把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集中在某一事物上,达到认识该事物的目的。专注力是一切学习的开始,是孩子最基本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应该在学龄前就开始。这是因为,学前期的主要任务就在于通过一些学习活动为孩子的正规学习准备条件。家长可以从以下十个方法入手! 1、要减唠叨和训斥 尽量减少对孩子唠叨和训斥的次数,让孩子感觉到他是时间的主人。教孩子学会分配时间,当他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做好功课,便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孩子学人自己掌控时间,有成功的感觉,做事会更加自信。 2、培养孩子大声朗读的习惯 大声读书有利于训练注意力。每天安排一个时间(10-20分钟)让孩子选择他们喜欢的小文章大声为父母朗读,这是一个使孩子口、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尽量不读错、不读丢、不读断。

  • 父母教育孩子应注意事项
    父母教育孩子应注意事项

    父母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 第一,父母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法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说过:推动摇篮的手是推动地球的手。 而现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是学校教育,父母更多的考虑也是学校教育,忽视了他们自己才是真正的教育基础,才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 其实人的成年阶段最具挑战性、最复杂的工作,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任务。 很多父母亲以为他们的事情就是让孩子吃好、穿好,身体健康,教育是学校的事情。 事实上,无论孩子在哪里,总是离不开父母的影响和父母的教育,包括在餐桌上的每一句话,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会变坏; 父母用错误的方法教育孩子,孩子则可能变得更坏。通常,优秀孩子成为优秀人才的背后,总能找到温馨和谐家庭的影子; 同样,一个人形成不健全的人格,也可从其家庭中找到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因素。

  • 孩子的逆反心理需要你正确对待
    孩子的逆反心理需要你正确对待

    由于三四岁的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更大的选择性。因此常常表现出任性,不听话,你叫他这样,他非不这样,开始“闹独立”。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是一种心理特点,不必奇怪。 一、教育方式上不恰当,可能加剧逆反心理的现象,诸如 1.家长式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管教孩子时往往是不许这样不许那样;有的父母望子成龙心切,要孩子学这学那,如果孩子不感兴趣,不想学,父母就摆出一副长辈的架势,于是容易产生与孩子情绪上的对立。 2.唠叨式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喜欢整天对孩子唠唠叨叨,这个要这么做,那个要那么做;这也不对那也不是,总是没完没了地嘀咕,这种“敲木鱼”式的教育最终导致孩子厌烦而产生逆反心理。 3.漠不关心的教育方式 幼儿的好奇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