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这些行为 必须严惩不放过
    孩子的这些行为 必须严惩不放过

    家长过度溺爱孩子是现在大部分家庭的教育问题,这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虽然我们并不鼓励家长要对孩子的过错进行严刑拷打,但是孩子在某些情况下犯错了,家长也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惩罚。 一、哪些情况下可以惩罚孩子 1.孩子喜欢触及危险物品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各种隐患和危机,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孩子都必须有一定的安全意 识,而且家长也要监督保护孩子,以免孩子受到身体伤害,甚至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如果平时孩子喜欢触及危险物品,如玩水、玩电、玩火、玩针线等等,那么家长要及时制止。如果孩子不听从家长教育,那么为了避免孩子以后再患同样的错误,家长可以惩罚孩子。 2.有不良的心理行为习惯 有些孩子的心理受到某些客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变得暴力、恶意、怨恨,那么孩子就容易产生各种不良的心理行为习惯。即使小时候没有做出什么危害他人和社会

  •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您是不是也有过相同的感触,为什么隔壁家的小美画的图,总是比我家小毅画的色彩丰富、图样多变,而我家小毅总是画出单调的树与枯燥的火柴人? 其实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要从早开始,家庭环境的影响往往大于其他因素,而且表现创造力的,不仅是图画,言语、思考方式,也都是表现创造力的方式之一。 以下与您分享一些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方法 让孩子有尽情玩耍与探索的环境 在安全环境的条件下,不要给孩子太多约束,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是创造力发想的泉源。另外,还要提供足够的游戏条件,例如:画纸、彩笔、各式玩具等,这些都是孩子发展创造力的重要素材。 孩子问“ 为什么“先反问他的看法 孩子喜欢问“为什么”,正是学习的最好时机,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询问孩子自己的答案,让他有机会先思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资讯。此外爸妈可以针对孩子的回答,再继续提出新问题,藉此来引

  • 爸爸妈妈溺爱孩子的4种典型方式
    爸爸妈妈溺爱孩子的4种典型方式

    孩子的教育是一件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容不得爸爸妈妈们半点马虎。孩子是各位爸爸妈妈还有家里人的心头宝,真的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抱在手里怕晒了。爸爸妈妈都想要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但是有时候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有时候你对宝宝太好的话,这其实不叫爱宝宝,我们把它称作溺爱。虽然他们两个只相差了一个字,但是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溺爱对于孩子来说,更多的是带来了非常多的不好的影响。 作为爸爸妈妈,觉得爱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很多的时候并不觉得你的举动不当,不过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它或许就是一种溺爱。接下里小编就罗列出爸爸妈妈溺爱孩子的典型方式。希望爸爸妈妈看了以后要正确教育自己的孩子,千万不能够太溺爱。 袒护孩子 有非常多的爸爸妈妈觉得自己的孩子做的都是对的,当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时,爸爸妈妈基本上都是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上,觉得肯定是别的孩子做错了,然

  • 自然惩罚法 教育孩子的另外一种方法
    自然惩罚法 教育孩子的另外一种方法

    教子的法则 为人父母皆面临教育孩子的问题,为此,很多父母都在讨教培养孩子的种种方法。 然而,简单“移植”过来,却往往不尽人意,因而感到困惑。 其实,这不是方法本身的问题,而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问题。 任何教育方法都依托于相应的教育理念,方法是“毛”,理念是“皮”,“毛”必须附着在“皮”上,才会发生作用。 可见,取用教育方法的前提,是搞明白它来源于甚麽理念。 例如现代教育倡导“尊重孩子”,不是为尊重而尊重,是基于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把握了先进的观念,则心明眼亮,实施“尊重”教育,就会把握自如,就会“水到渠成”。 而盲目实施“尊重”,就容易走偏了,如滑入“纵容”“迁就”的误区。 这不是“尊重”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指导思想的问题。 有时,对一些固执

  • 爸爸看过来 你的投入影响孩子一生
    爸爸看过来 你的投入影响孩子一生

    父亲在孩子生活中的参与程度多少,对孩子的人格形成、认知和行为、成年后的亲密关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与父亲存在的家庭相比,总体来说,在父亲参与程度不足的家庭,比如“父爱缺失”、“父爱不足” 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都会受到一系列负面的影响,比如造成“对父爱饥渴”的情结。 一、对我们精神健康的影响 父亲的参与程度也会影响孩子的精神健康。在抑郁症的发病率上,在完整的家庭中成长但父亲参与度较低的孩子的抑郁症发病率也高于单身母亲抚养的孩子,是和父亲关系较好的孩子的三倍,和父亲关系在平均水平的孩子的两倍(Wilcox, 2013)。 与得到父亲正常关注与控制的孩子相比,出现酒精、物质滥用等成瘾障碍,破坏性行为、冲动和品行障碍的概率都会增加(Lamb, 2004)。 二、影响我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 父亲与孩子的关系,也会对子女成年后

  • 父母们应该多关注孩子厌学的阶段与表现
    父母们应该多关注孩子厌学的阶段与表现

    如果有人去问孩子是否喜欢上学,那么得到的大多数答案肯定是不喜欢,即使喜欢去学校也是因为有同学一起玩,而不是喜欢上学本身。孩子不喜欢上学很常见,但到厌学的程度也不少,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孩子厌学的表现。 孩子厌学的5个阶段与表现 (1)不想上学阶段:有可能诉说头痛、腹痛、发热,显得无精打采、疲劳、食欲下降、上学迟到早退、缺课增多、周末只呆在家里等。 (2)拒绝上学阶段:早晨起床延迟,每周不去上学时间超过一半,开始明显讨厌上学,与家人吵架或违拗行为增多,甚至出现攻击暴力行为。 (3)在家休息阶段:孩子自得其乐地呆在家里,干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多外出,身体疲劳减轻,昼夜颠倒,即白天睡觉,晚上熬夜。 (4)试上学阶段:在家就显得开心,提到上学仍显焦虑,也能够外出,开始关注同学或学校的事情,开始尝试去学校,但容易疲劳,缺课或

  • 这9个道理教育孩子的父母需懂得
    这9个道理教育孩子的父母需懂得

    教育孩子是每个爸妈都要学习的技能。英国心理学家总结了9项心理学研究,可以为家长们提供育儿思路。 1.有孩子的夫妻更快乐。 不少初为人父母者,面对宝宝的哭闹、顽皮、挑食等往往手足无措,甚至称孩子为“小恶魔”。然而,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尼尔森教授研究发现,孩子给父母带来的快乐远多于痛苦。特别是父亲会从孩子那里获得相当多的正能量和幸福感。因此,建议爸妈们多从照顾孩子的经历中体会快乐,而不是一味抱怨。把育儿当作成就,心态也更容易摆正。 2.把孩子放第一位更幸福。 荷兰教授发现,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的父母更幸福,并能感悟更多的生活真谛。但需要提醒的是,这不代表可以溺爱孩子。孩子犯错误,可以适当惩罚;孩子想要的东西,不该买的坚决不要妥协。 3.不要整天围着孩子转。 有些父母认为,爱就是成天围着孩子转,像“直升飞机”一样,有点事

  • 妙招解决孩子每天粘着电视的坏习惯
    妙招解决孩子每天粘着电视的坏习惯

    信息时代发达,各种电视节目每天排得满满的,孩子长大了些就喜欢天天坐在电视机旁,不然就是盯着爸妈的手机、Ipad等,任凭爸妈怎么责骂哄骗都没用,调查发现,现在孩子每天至少有2小时对着电视,周末时间更多。家长该怎么办呢? 1、不要在宝宝的电视安置电视 现代家庭大多有一台以上的电视,以满足不同成员观剧所需,但是孩子的房间里最好别放电视,否则孩子可能为了电视而减少更家人沟通的机会,这会让孩子和家里其他人更加疏远,也会影响孩子的睡眠时间和学习时间。更甚者,当爸妈不在,孩子可能会看了不该看的节目或者不健康的节目,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2、事先和孩子订好看电视的规则 有的家长因为阻止孩子看电视而和孩子产生争吵,破坏亲子关系,这样的方法并不能把孩子从电视面前拉走。正确的方法是可以事先和孩子订好看电视的规则,比如要看什么节目,要看多长时

  • 绝不能这么哄孩子,简直是失败教育的开始!
    绝不能这么哄孩子,简直是失败教育的开始!

    表扬鼓励孩子本没有错,每个宝宝在自己父母眼中都是最好的!不过当你在夸自家漂亮或帅气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外貌的重要性。 当孩子表现出色的时候,家长尽量不要用聪明来表扬,要肯定宝宝的努力和付出,希望下次可以完成的更好。因为容貌是会随着时间而发生改变,随着交往的扩大,宝宝会发现自己并没有那么聪明,如果有一天听不到这些称赞,那么他一定是不自信的。 再哭,妈妈不要/喜欢你了 “不要再哭了,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我们家没你这样的孩子!你有本事再做一遍试一试?!” 这种说反话的表达方式的确对宝宝很奏效,但使用不当的话只会影响孩子的是非观,让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如果父母假装要遗弃孩子,会让孩子觉得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会是很大的伤害。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孩子,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等表

  • 孩子易分心,爸妈该咋办?
    孩子易分心,爸妈该咋办?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很容易分心,和他说话的时候总是喜欢左顾右盼,看书的时候没几分钟就要起来做其他事情,等到孩子再大一些,甚至还会影响到他的成绩。那么,如何能够更好的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呢? 1.营造安静的环境 孩子的注意力容易因外界事物的刺激而转移,这样就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游戏或者糖果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注意力。就好像课堂教学,都是要求学生们要保持安静,才能够静得下心来学习。所以平常家长应多注意观察孩子,同时也不要随意的打扰孩子,让他保持安静的思考。 2.孩子感兴趣的事情 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会发现孩子感兴趣的一些事情或者事物,有些喜欢钢琴,有些喜欢画画,有些喜欢写作等。此时父母可以投其所好,让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多花一点事情,你会发现他们在面对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注意力很容易集中。 3.作

  • 父母如何教育爱发脾气的孩子?
    父母如何教育爱发脾气的孩子?

    孩子的降生给一个家庭带来了希望和快乐,他的一些行为和话语不经意的引起了大人们的注意。可往往一些年轻的家长没有带孩子的经验,只享受孩子给这个家庭所带来的快乐,而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 孩子爱发脾气,家长的沟通策略 对待发脾气的孩子,家长应坚持两个原则:一是绝对不要斥责或体罚孩子,二是紧紧拖住孩子,不要让孩子撒野毁物或自毁。 第一个原则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斥责等于火上浇油,适得其反。特别是家长火冒三丈、怒不可遏的样子,等于是孩子发脾气的“榜样”。须知,柔能克刚,而刚却克不了柔。 第二个原则的着眼点,在于用骨肉之情和善良的愿望,帮助孩子控制难以自制的情绪,让他一动不动地呆上5分钟,爆发的情绪就会平息下来。 待孩子发过脾气之后,应同孩子谈心,教育孩子认识发脾气的危害,学会以理智驾驭感情:平时.对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应主动地给予满足,不合理

  • 宝宝吃亏到底是不是福?
    宝宝吃亏到底是不是福?

    宝宝吃亏了,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吃亏到底是不是福? “吃亏”是一道社交题 在与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你吃亏、他占便宜的情况发生。这种吃亏有时是物质上的,有时是身体上的,有时是精神上的。但是这只是人生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宝宝如何去面对,如何去选择,会影响到他们一生处理这类问题的行为模式。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宝宝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担起社会的责任,乐观地对待人生,这个时期的生活经验和教育状况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帮助宝宝很好地面对“吃亏”这道试题。 答题者应该是宝宝自己 网友“山下清一轩”认为,孩子小时候吃亏并不是什么坏事。Sam从小性格很温和,就没有看到过他主动和别人争嘴打架。幼儿园时代,经常看到Sam被邻家孩子追得满院子狂奔。从幼儿园回家,经常脸上、脖子上、手背上带着些许伤痕回来,

  • 把孩子交给屏幕上的虚拟世界 百害而无一利
    把孩子交给屏幕上的虚拟世界 百害而无一利

    英国教育专家说:“如果你能让孩子在12岁之前不看电视,他们终生都将获益。” 一、电视时代来临之前,孩子们靠阅读来学习。 如今,信息已经先被别人消化,重新合成,再打包,然后准确无误地发送到我们孩子的起居室,他们只需要作为被俘获的受众坐在那里就行了,孩子们咀嚼着各种加工过的食品和信息。 依赖于带有偏见的电视节目和娱乐活动,他们正在媒体持续不断的狂轰滥炸下成长定型。随着身在职场的成年人日益忙碌,父母们越来越忽视自己的孩子,放弃对他们的塑造和影响,而任由媒体来影响他们。 因为——0-3岁是生命成长最关键的时期,孩子需要在真实的世界中发展和构建自我,把孩子交给屏幕上的虚拟世界,除了能让家长轻松一些之外,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坏处一:看电视替代了孩子的玩耍,而玩耍对孩子的成长极其重要。 坏处二:看电视阻碍了孩子的语言发展,因为

  • 家庭关系决定孩子的性格 家长注意
    家庭关系决定孩子的性格 家长注意

    孩子看似是与爸妈是分离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同一屋檐下,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爸妈,夫妻两人的关系好坏以否,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性格。 一、爸妈感情淡薄→孩子任性自私 爸妈感情淡薄,两个人常常靠通过孩子来交流或维系家庭,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在父母关系的作用下,孩子被过多关注或干涉,性格会变得任性和自私。 二、爸妈过早离异→孩子冷漠、没安全感 很多从不幸婚姻中解脱的夫妻,疏忽了最重要的一点,永远无法从中解脱的是孩子。他们内心的创伤往往终生难以平复,他们的担忧感、不安全感、恐惧感也许永远无法医治。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更易发生犯罪和焦虑、抑郁、敌对、报复、冷漠等心理障碍问题。 三、爸妈恩爱→孩子性格健康开朗 爸妈恩爱、夫妻关系和睦的家庭,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这类孩子的性格也会更加平和

  • 孩子犯错误 家长这样教育
    孩子犯错误 家长这样教育

    孩子懂事我们很开心,但是孩子犯错误才能让我们更有为人父母的感觉啊,教育孩子嘛,想想就觉得自己很权威!孩子犯错误了必然要教育,但是方法要注意哦~打和骂是必然不可取的,体罚是一定不能沾边的!到底要怎么教育呢?让我们娓娓道来! 一、不采取惩罚措施,我们该怎么样教育孩子呢? 1.控制自己的情绪很重要 暴怒的爸妈简直就是恶魔啊,一个没控制好就成了孩子心里可怕的“霸王龙”。所以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立刻数落孩子,而是先控制住自己的怒火,让自己平静下来。各位爸妈要记得,只有平静下来的自己才能最理智的思考问题,用最适当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2.了解事情原委 控制好情绪以后,就可以了解孩子为什么要犯错了。有的时候孩子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又有的时候是他不小心忘了应该如何去正确的完成一个事情。总之,他们会有各种理由告诉你为什么他会犯

  • 家长四招培养使孩子了不起
    家长四招培养使孩子了不起

    从前,孩子多家长少,整体贫困,用一根绳把儿童拴在桌脚,一天就过去了;现在,孩子少家长多,条件改善,四、五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团团转,依然抱怨“太难带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孩子难带”,不仅是因为带得太细致,也是很多低效甚至错误方法使用太多的缘故。 教育孩子,是整个家庭的重任,教育孩子真的需要父母从“修身”走向“齐家”,才可能向着教育的目标迈进。相信有不少家长觉得——有男孩的家庭,父母就注定要付出得更多!且男孩的爸妈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 有时候觉得孩子萌萌的很可爱;有时候觉得孩子总是惹麻烦,一刻不得消停;有时候觉得孩子特别固执,不听话...

  • 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原因
    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听话”原因

    1、妈妈太唠叨,说的多做的少,孩子自动屏蔽了你的话 有些妈妈真的很唠叨,也很善于给孩子长篇大论的讲道理,往往有时候妈妈说了一堆,最后可能连自己都不记得说话的重点,所以就更别提孩子了。 比如只是要孩子洗手的一件小事,其实简单的给孩子下达指令就可以了,“去洗手”三个字可以说清楚的事情,妈妈可能会讲一大堆有的没的。 如果你觉得某件事孩子必须做,妈妈只要看着孩子的眼睛清晰的下达指令就好。看着孩子的眼睛是确保孩子可以听到,指令也是越简短越好,而且指令一旦下达,就要保证孩子马上执行,如果刚开始孩子犹豫不想动,妈妈也无需废话,拉着孩子去做就好。 其实有时候做真的比说有用,让你的孩子知道,你的指令不管他怎样耍赖都是要做的,时间长了孩子自然会知道妈妈的指令是有效的,不是能随便搪塞过去的。 2、妈妈说话不算话,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性 就像小秦一样,很

  • 孩子的个人礼仪家长该如何培养
    孩子的个人礼仪家长该如何培养

    1、仪容仪表 教育孩子保持仪容仪表的整洁,要把脸、脖子、手都洗得干干净净;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注意口腔卫生;经常洗澡,保证身体没有异味;衣着要干净、整洁、合体。 2、行为举止 目标就是“站如松,行如风,坐如钟,卧如弓”,主要从站、坐、行以及神态、动作方面提出要求。优美的站立姿态给人以挺拔、精神的感觉;身体直立、挺胸收腹、脚尖稍向外呈V字形。要避免无精打采、耸肩、塌腰,千万不能半躺半坐。走路要昂首挺胸,肩膀自然摆动,步速适中,防止八字脚、摇摇晃晃,或者扭捏碎步。 3、表情神态 教育孩子表现出对人的尊重、理解和善意。与人交往要面带自然微笑,千万不要出现随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痒、抠脚等不良习惯动作。 4、言谈措辞 要求孩子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谢谢、请、对不起、没关系”

  • 孩子有虚荣心 家长不要表扬
    孩子有虚荣心 家长不要表扬

    社会越来越浮躁,原来天真无邪的孩子也受到渲染了,炫富等字眼竟然出现在了孩子中间,真是不可思议,这全源自于孩子的虚荣心理。今天就孩子虚荣心理这点来给父母讲解下相关知识。 一、孩子的虚荣心理,常表现为下列几种攀比行为 1、比美 如挑新衣服穿,看见别人穿了件新衣服,一定要买件漂亮的;穿了双新鞋会时时把脚伸给别人看。 2、比富 夸耀自己家的“空调”、“音响”,自己和爸爸“乘飞机、住宾馆”等等。 3、比“能” 以“神童”自诩,认为自己什么都会。爱听表扬、受不了批评,只能赢、不能输,否则大哭大闹,失去心理平衡。 二、孩子爱攀比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 1、孩子自我认识能力差,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 在幼儿时期,许多孩子往往过高评价自己,以为自己什么都比别人的强,这是儿童

  • 孩子吵架时你千万不要这么做 看了你就知道严重性了
    孩子吵架时你千万不要这么做 看了你就知道严重性了

    有一天,我看到家门口一群男孩在玩球。一个球飞过来,正好打中一个小男孩的头,小男孩哭了。 这时一个大男孩走过来,显然,这个球是他扔的。 他把球塞给小男孩:“你用球打我一下!” 小男孩把球朝大男孩头上扔去,大男孩巍然不动。接着,大男孩捡起球,冲小男孩喊了一声“没出息!”转身抱球走了。 小男孩傻傻地站在那里,抹抹泪水,又跑进了赛场。 我默默地站在那里,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我想:这就是大孩子的游戏。 上小学的孩子,与幼儿园的孩子有了很大的不同,他们对那些没有规则的假装的游戏已经不十分感兴趣,他们更感兴趣的是有规则而且需要技巧的游戏,比如:打球、跳绳、跳房子。 在这些游戏中,参加游戏的孩子需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轮换,游戏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一旦失误了就会受到处罚,回到起点,重新开始。如果谁碰了谁,也不许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