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经常对宝宝说反话,会让他们感到很困惑,而父母与话语完全不同的表情也会让幼儿无法猜测到父母的真实意思,这对幼儿理解能力的发展非常不利,也不利于你们的亲子交流。 一、反话让宝宝误解 三岁半的妮妮正在吃早餐,不小心把牛奶弄洒了,妈妈过来收拾很生气地说:“看你干的好事!”妮妮完全没有明白妈妈的意思。第二天早上,妮妮吃早餐的时候,不小心又把牛奶洒在了桌上,妮妮兴奋地叫起来:“妈妈,我又干好事了!” 二、反话影响宝宝与人沟通 不到4岁的小雨很爱哭,每次哭得妈妈心烦了,就会说:“你哭吧,使劲哭,哭个够吧!”......一天,小雨在幼儿园看到有个小朋友在那哭,就想过去安慰他说:“你使劲哭,哭个够吧!”听到小雨这么说,小朋友们和老师都很感到很惊讶,渐渐地小朋友都喜欢和他玩了。 三、爱的反话也会伤到宝宝 三岁的小米
有一句话说得好"合适就是最好的",就象我们不能让刚出生的婴儿吃他们不可消化的大鱼大肉一样,幼儿的学习也有适合他的内容、方法、途径。 尊重幼儿学习特点,引导幼儿快乐发展. 幼儿的学习特点是由与其相关心理特点决定的。 一、与学习有关的心理特点主要有 1.行为的有意性低。即幼儿的许多行为处于无意状态,如无意注意、无意记忆、无意想象等。有意注意在3岁阶段只能维持3-5分钟。 2.情绪性强。即幼儿的许多行为受情绪控制,什么是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只有到了5岁以后才逐渐理智起来。这与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化、注意的广度比较窄有关。 3.感知觉是主要的信息输入渠道。感知觉的发展始于胎儿6个月,而语言的发展始于1岁左右,即幼儿的语言发展要大大落后于他的感知觉发展,因此,幼儿认识事物的信息渠道是感知觉为主,语言为辅。随着幼儿年龄的增
男孩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他们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得状态和活力都令人吃惊。这是家长无法预料的。但是父母们的困惑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即便知道,也不清楚到底该什么时候给予。今天我们分享养育男孩的过程中应该做的事情。 一、出生到6岁:温柔岁月婴儿就是婴儿。 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并不关心,我们大人也不应该在这个问题上浪费精力。婴儿喜欢让人抱着,喜欢有人和他们玩儿,喜欢被人逗,喜欢咯咯笑;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喜欢探险,四处摸索。他们性格迥异。一些孩子比较容易安抚——他们安静、放松,一觉就睡很长时间。但有些孩子喜欢制造噪声,很难入睡,一直动来动去。还有一些孩子性情急躁,需要父母不停的安抚才能平静下来。 对于襁褓中的婴儿和蹒跚学步的孩子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与父母(至少是其中之一)形成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通常而言,这个人是母亲。原因有以下几点:母亲
孩子的倾听问题,往往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解决的,我们必须要作好心理准备,只有付出长期而倾力的努力才能换来有效的结果。事先能了解一些关于倾听能力的培养策略,会让你临阵不乱,更有自信培养好孩子的倾听能力。 身教示范” 身教,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方法,在倾听能力的培养上,更是如此。倾听同时也是一种礼仪与修养,有时是难以用语言去传达的。因此,我们要做好有认真态度的倾听者的示范榜样,不要随意打断孩子与别人的交谈,与孩子说话时看他的眼睛。 对话沟通” 让孩子学会倾听,首先我们要做一个会倾听的爸妈。尤其是孩子拒绝与你合作时,你要蹲下来,耐心地听一听孩子的解释。同时,也要让孩子听一听你的想法。这是一个“讲道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彼此倾听的过程。慢慢地,孩子会体验到倾听的巨大力量,当在幼儿园中遇到交往问题时,他会很自然的想
家长常常为管教孩子效果不佳而束手无策,不管你是喋喋不休地说服还是大喊大叫地命令,孩子全然不理。如果经常对做错事的孩子高声斥责,不仅收不到效果,反而对孩子的性格成长、心理健康有不利影响。 一、低声教育的科学依据 心理学家对表达哪些事情该用怎样的声调进行了研究,发现处理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声调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大人批评孩子,用低声调孩子更容易接受。 二、低声教育的办法措施 1.批评孩子要降低声调 低声调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绪平和一些,也可使孩子抵触、逆反的心理防线有所松弛,有利于沟通。低声批评孩子,不仅可以集中对方的听力,而且也可以先发制人,不让孩子使用高声调。 2.运用正确的语气和措词 对许多父母来讲,控制自己不去批评孩子是很难的,因此,说话前请三思,运用恰当的语气和措词,效果会很好。
每个人都会有大大小小的缺点。爱说谎是令很多人觉得很不好的一个坏习惯,会让许多人觉得非常反感。很多家长面对孩子说谎的时候会感觉非常生气和苦恼,特别是对明显的说谎和死不承认的说谎尤其恼火。到底孩子爱说谎的原因是什么?面对孩子爱说谎家长应该怎么办? 孩子说谎时,家长要反省自己平时是否建设性地对待孩子的错误和失败。不是不能指出或批评,而是积极正面,从中有收获,着眼于改进与提高。 孩子说谎,一定是为了隐瞒或逃避什么: 而导致他隐瞒和逃避的,一定是父母、长辈或老师。如果你总是对孩子挑剔、批评或指责,孩子一定会用说谎来“获利”,因为说谎可以让结果变得更好。如果孩子一直能够肯定自己是完全被认可和接纳的,哪怕是做错事也会被理解和原谅的时候,他根本不需要掩盖事实真相。 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不应该太过于苛刻,父母有责任找到孩子说谎的原因,同时也不
在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中我发现,家长越来越关心孩子的成长,望子成龙心切,把自己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可是,方法却不太妥当,归结起来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 1、互相抱怨 孩子出了问题,丈夫抱怨妻子,妻子抱怨丈夫。家长抱怨老师、老师抱怨家长,甚至抱怨孩子。心理学中有个归因理论,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在给问题归结原因时一般规律是这样的:事情办的漂亮,归因自己聪明能干有水平;出了问题,归因他人不好或环境有问题。 2、限制性信息太多 我们发现,家长对孩子用的最多的字是"不"字。比如:不能,不行,不许、不可以、不应该等命令语言。这些带"不"字的命令好象许多条条框框在禁锢着孩子的思想和行为。 3、产生逆反心理的三个因素 说教、唠叨、比较 。有些家长问,为什么孩子跟母亲作对?让他向东他偏向西?因为他已经产生逆反心
难道我这样做错了——分清孩子需要怎样的爱 一位读者向我讲述了自己处于青春期的女儿带给她的迷惑。 她女儿有一次和自己的好朋友闹了矛盾,很苦闷,就想找个人倾诉,希望有人给她指点,告诉她该怎么做。 女儿简单地跟妈妈说了这件事,她本希望能得到妈妈的理解,并希望妈妈能给她一些建议,可她没想到妈妈却背着她,越俎代庖地代替她去解决这个问题。 这位读者找到了女儿的好朋友,代女儿向她道了歉,最后,她对女儿的朋友说:“女孩子家,闹点矛盾也没什么,你也是大孩子了,要学会宽容一点,别再跟我闺女计较了。” 不知是女孩妈妈的口气不好,还是她措辞不当,她的做法并没有得到女儿朋友的理解。 因为,后来,女孩的好朋友又一次责怪她,她说:“你妈凭什么教训我啊?我怎么不宽容你、怎么跟你计较了?你让你妈来跟我道歉,一点诚意都没有……” 结果,
孩子长到三四岁时,其独立欲望明显增强。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愿处处被人压制,不满足于模仿成人,要求独立思考,独立行动。 一、尊重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 1、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干,去摸,去想,父母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活动机会,创造活动环境。 2、不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模式行动,当孩子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设想,做了一件从来未做过的事,父母应积极支持,及时赞许。 3、发扬家庭民主,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 二、批评教育孩子切忌唠叨 父母对孩子的不当言行,有责任作必要的提醒、忠告,乃至严肃的批评,但必须言简意赅,切忌一味重复,喋喋不休。还要重视不言之教,运用行动、榜样等引导孩子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注重与孩子的精神交流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家长应学会经常听听孩子的意见,努力理
一、用五句话,来解开孩子磨蹭的秘密 1.越不专注的孩子越磨蹭 穿着鞋子的时候突然就玩起了鞋带,写着作业又摆弄起了一旁的玩具……明明是要做这件事,眼睛一下就飘去另外一件事去了,咋整 ?孩子天生没心没肺吗?其实不然,因为大脑发育的问题,越小的孩子专注力越差。 对策 • 接纳孩子的专注力还在发育的事实,并不是故意和咱们作对。 不以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而是应该做到不去破坏孩子的专注力,这点可看丹妈分享过的文章 ☞ 《毁掉孩子的专注力只需一件事》。 • 倒数法:这招我常对我侄子用,目的是让孩子感受时间的紧迫感。 在使用中要注意这几点—— (1)从10或者3开始数,别对孩子说还有1分钟什么的,他对一分钟是多久真的没概念; (2)倒数速度不能过快,孩子会认为你在作弊,也跟着耍赖;
现在开放了二胎的政策,所以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去生二胎,生二胎的原因有很多,一个是因为觉得一个孩子长大会特别孤单,希望还能有一个孩子陪伴着长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是自己不在了的话,能够让两个孩子互相有个依靠。所以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有两个孩子。但是两个孩子有两个孩子的好处,同样也有着不好的地方。接下来就具体为大家讲述一下。 一项最新的研究发现,兄弟姐妹之间的欺凌造成的伤害和同伴之间的欺凌造成的伤害对个体的伤害程度是一样的。研究人员还这样说,兄弟姐妹之间的欺凌会增加他们得抑郁和焦虑症的风险,同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 兄弟姐妹之间的欺凌破坏性大 最近发表在《儿科》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是这样说的,兄弟姐妹之间的欺凌对他们自身产生的破坏性影响在这些年来很多人都开始关注了。不过研究者对于文章还进行了补充,兄弟姐妹之间的欺凌在非常大的程度上
孩子任性总是让父母又气又急不知道怎么办。面对任性的孩子,家长责骂往往不管用,那么有什么办法管教任性的孩子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8大战术,巧妙化解孩子任性! 孩子有4种“任性手段” 为了达到某种目的,3-8岁的孩子大都学会使用以下的四种“手段”。 手段排行第一:哭闹 为了实现自己的要求,哭闹是孩子最常用的手段。而很多父母怕的就是孩子这一招。一旦孩子哭闹起来,父母马上缴械投降,不但无条件满足孩子的要求,而且常常“超额”完成“任务”。 手段排行第二:哀告 乞求孩子是可爱的,当他向父母哀告乞求要某样东西时,没有几个父母抵挡得住他的温柔进攻。 手段排行第三:死缠烂打 “持久战”的理论对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的目的是要用“磨”来让父母答应他的要求,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手段排行最后:赌
在孩学习的时候缺少专注力,家长们可能就会抱怨了,但家长们是否想过或许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自己破坏了孩子的专注力了呢? 干扰一:不给宝宝独处或安静的空间 让宝宝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学习或游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宝宝正在房间里读书,爸爸在一旁翻箱倒柜地找东西;宝宝在一边兴致勃勃地玩玩具,奶奶在一边大声谈笑或看电视……试想,宝宝的注意力怎么能不被转移?一般在成人的陪伴之下宝宝的注意力会比较集中,在此过程中给予宝宝积极的鼓励和肯定,有助于宝宝建立良好的专注力,并能保证宝宝有兴趣参与这样的活动。 干扰二:不分时机的关心、干扰、催促 2岁的家家正在地板上专心拼积木。她把积木堆起来,哗地又推掉,然后再堆再推。堆的时候一脸专注,推的时候满脸兴奋……奶奶一会儿过来“宝贝,喝水了”;一会儿“宝贝,饿不饿?”;一会儿“宝宝累不累,要不要休息了?”本来玩得好好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耳熟能详。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无论家长们多么深谙其中的道理,但他们好胜!好胜是对的,但他们不敢面对失败,因为他们太知道失败!太惧怕失败!而现实生活中,失败则处处有之。 在近期江苏卫视直播的《最强大脑》竞技比赛中,中国队以3:1战胜来访的意大利队,取得了比赛的胜利。但比赛中耐人寻味的一幕发生了。来自中国的12岁小将李云龙对战来自意大利的12岁小将安德烈,当主持人在先核实安德烈的记忆排列对错时,误以为自己排列错误的中国小将李云龙突然情绪失控了,瘫坐在座位上痛哭不已,不停地说,“我记对了,但我摆错了。”在主持人、嘉宾及其父亲的劝说搀扶下依然站不起来。主持人宣布安德烈全部正确后,在不断鼓励下,最终李云龙站了起来逐个核对自己的排列,核对完毕后主持人宣布全部正确,李云龙这才渐渐恢复了平静。而旁边的对手安德烈在看到李云龙痛哭流涕时也开始哭泣。当主持人询问安德烈,你应
教育孩子可谓是相当令人头疼的事情,家长们平常都应该要注意和学习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其中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把孩子当成朋友,不要触及他的,尊重孩子的意愿。 1、孩子干不好的事 中国父母还有一种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很喜欢跟别人进行比较。但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干得不那么顺利的事,如果父母把孩子跟其他的孩子进行对比,把孩子干得不好的事拿出来说,那么也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变得消极和自卑,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2、孩子被打骂 在中国的教育中,一向都有“不打不成材”的说法,所以大部分的孩子在小时候都被家长打骂过。可是父母在他人面前提起孩子被打骂的事情,那么就可能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令孩子对父母产生叛逆心理,从而容易跟父母对着干,令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3、孩子被愚弄 小孩子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大人或
如果一个孩子缺少对生命的认知,没有梦想的能力,不懂得保护自己,无法与别人共享,那么,即使这个孩子门门功课考第一,又能怎么样? 身为现代父母,您知道现代孩子该怎样教育吗?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 一、如何让孩子树立乐观向上的心态 1、接受现实是走向乐观的第一步 2、培养乐观的性格,让孩子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3、让孩子保持一颗平常心 4、孩子把大量的精力耗费在焦虑上,就不能发挥其固有的能力 5、幽默感看似“小伎俩”,实则“大本事” 二、让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宽容 1、心胸狭窄只会让孩子一生痛苦 2、拥有爱心,就有了求知求美的动力 3、恶作剧会“惹祸”,及时引导孩子改正 4、及时消除孩子的残忍行为
“勇敢自信胆子大、健康快乐本领大”,这14个字已经深入了扶醉宝宝的脑海。他每天都会告诉自己:“我很棒,我真棒”,显出自信满满的神态来。 熟背口诀增强自信 今年5岁半的扶醉,在刚进幼儿园时有些害怕,为了克服胆怯心理,我们就编了一个口诀,让他天天背诵,走到哪背到哪,在家里,在户外,甚至在老师面前也不断提醒他大声讲出来、叫出来;到了中班后,又加入“健康快乐本领大”。经过两年左右的强化训练,这14个字已深入脑海,沁入心田,逐渐演变成积极的心理暗示,像条件反射一样,成为其内心原动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熟背口诀是提高他自信的一步,我们还采用丰富他的知识面等其他方式。在他游玩时,我们会及时告诉他一些成语俚语,比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等,把做人的道理和日常生活联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反复,他不但记住了,
1、开心 一个人首先要开心,如果连开心都做不到,那什么也谈不上了。有人说,有些时候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暂时忍耐痛苦,虽然不开心,但是也很有意义。其实,为了一个目标而忍受的一些东西,并非不开心,他可是身体上苦一点,情感上孤独一点,但是他的内心并非不开心,因为有希望在安慰和召唤他。真正的不开心就是对自己的彻底失望、被动的屈辱和内心不可挥散的空虚与恐惧。 没有谁愿意不开心,为什么还有太多的人拥有很好的生活依然不开心呢?其实,开心与否更多时候不是与事情有关而是与人的心境有关。快乐与其说个性使然,不如说是一种素质和能力。快乐需要一个豁达心胸和乐观的心态和足够的安全感。不为一些不好的事情耿耿于怀,而能够迅速的从委屈、伤痛中恢复,不为过去所累,不为未来而忧,活在当下,不为过多的欲望所累,能够自我悦纳、自得其乐,这怎么是一个性格了得,只是一种素质。 所以,为人父母,
这世界上,有种爱,叫做父母的爱,还有种痛,也是父母的爱!不是父母的爱不伟大,也并不是所有的父母爱都伟大或者都值得歌颂。下面列举的,总有一种是你的表现。 1、苛 求 过 度 这类父母经常作,作的内容是“时时不忘世界上的一种生物—— “别人家的孩子”。 孩子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隔壁的小王。 以爱之名的枷锁让孩子无法前行。 于是,这种极度苛求的父母养出的孩子——自卑、懦弱。 2、非 打 即 骂 还有种父母这样作 孩子犯错时, 父母往往采取“打屁股”或威胁式的教育方式。 这样或许会让孩子“听话”,但更加“害怕”! 于是,这种暴力型父母养出的孩子——暴力冲动或奴性十足。 3、包 办 代 替 孩子永远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凡事大小,
曾听见有位妈妈说,她的孩子2岁了,比较老实,而且从来不会攻击别人,每次和别的小朋友玩时,有喜欢打人的小朋友就打他,可他也不懂得躲,只是硬生生地接着。这位妈妈非常困惑,她不知道是该教宝宝打回去还是让孩子学会躲避。记者身边也有一位朋友,儿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经常被小朋友欺负,他就告诉儿子:“谁打你,你就打他,你要不打他,回家我就打你”。的确,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也有类似的困惑。当自己的孩子受到攻击的时候,都会觉得很心疼,更不知道该怎样教育孩子。为此,记者采访了市第二幼儿园园长董雁菲。 董园长说,孩子们之间的打闹跟成人之间的打斗是有本质的区别的,他们之间的打闹更多的带有游戏的成分,是一种玩耍。在玩耍的过程中,孩子们慢慢学会与周围小朋友之间该如何交往,对他们来说,没有吃亏与不吃亏的概念,所谓吃亏不吃亏其实是家长的想法。所以孩子们刚刚打过了,眼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