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个方面帮孩子改善记忆力
    四个方面帮孩子改善记忆力

    人的一切活动,从简单地认识、行动,到复杂地学习、劳动,都离不开记忆。那么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记忆力吗?回答是肯定的!可是家长该如何帮孩子改善记忆呢? 改善孩子记忆力,需要家长与孩子一起努力,如孩子不能自制,就需要家长的督促与引导。从现在开始,从日常生活开始,努力改善孩子记忆力。可以从下面的几个方面来努力改善孩子的记忆力。 1、要保证孩子有良好的睡眠习惯 实验研究表明,不规则的睡眠习惯会阻碍孩子们的记忆力。给孩子们灌输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这样做能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具体可以帮孩子制定一个睡眠时间表,并且督促孩子遵守相关的规定。 2、需要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还有节日制作的日趋完善,现在的各种电视节目越来越精彩,很多孩子都会过度观看电视,可是研究表示,经常看电视的孩子记忆力较差。看电视会妨碍

  • 孩子爱顶嘴 家长要正确的引导
    孩子爱顶嘴 家长要正确的引导

    孩子长到三四岁时,其独立欲望明显增强。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愿处处被人压制,不满足于模仿成人,要求独立思考,独立行动。 一、尊重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 1、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干,去摸,去想,父母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活动机会,创造活动环境。 2、不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模式行动,当孩子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设想,做了一件从来未做过的事,父母应积极支持,及时赞许。 3、发扬家庭民主,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 二、批评教育孩子切忌唠叨 父母对孩子的不当言行,有责任作必要的提醒、忠告,乃至严肃的批评,但必须言简意赅,切忌一味重复,喋喋不休。还要重视不言之教,运用行动、榜样等引导孩子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注重与孩子的精神交流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家长应学会经常听听孩子的意见,努力理

  • 《小舍得》最荒唐的事发生了,还是出在夏欢欢家,观众直接看懵了
    《小舍得》最荒唐的事发生了,还是出在夏欢欢家,观众直接看懵了

    原标题:《小舍得》最荒唐的事发生了,还是出在夏欢欢家,观众直接看懵了 《小舍得》是由张晓波执导,宋佳、佟大为、蒋欣、李佳航领衔主演,张国立特别出演,单禹豪、武泽锦熙、刘楚恬主演的家庭教育剧。 自从《小舍得》开播后,戏中难以置信的荒唐事就开始不断出现,为了让一个孩子能进补习班,故意设置甚至夸大了其中的各种艰难。 不可否认有些好的补习学校很难进,但再好的补习班也是私企、再好的老师在里面上班也是为了生存,怎么可能发生一个私企的老板崔经理,被一个有点技术含量的老师钟益牵着鼻子走? 刚开始田雨岚找到崔经理,已经说服了他接收颜子悠进金牌班,可转身呢?钟益的一句不愿意,崔经理就被怼了回去,更荒唐的是,后来田雨岚找关系让区长下达了指令,可小小的钟益居然还敢提出让田雨岚先道歉的要求,这在现实中,恐怕永远也不会发生的,但剧情却就是这么狗血的安

  • 家长怎样鼓励孩子振作
    家长怎样鼓励孩子振作

    每个人都有情绪低落的时候,孩子可能比我们成人更容易沉浸在难过的情绪中。这时候妳可以尝试聆听孩子说话,或是带他出去散散步、找朋友,适当的鼓励一定可以让他振作。 一、爸妈如何鼓励孩子振作 1、赞美你的孩子 当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赞美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让他平静、冷静下来,并且破涕为笑,像是赞美孩子最近做的很好的事情。 2、马上开始跳舞 谁会在跳舞的时候发脾气?当你的孩子沮丧的时候,打开收音机,让音乐大声一点,并且开始跳舞,让孩子随着你一起跳舞,放松心情。 3、试着做些运动 当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鼓励他到外头跑跑跳跳。运动可以让孩子暂时忘记他的不愉快,并且产生快乐的脑内啡,而且还可以让他身体更健康。 4、聆听孩子说话 有时候孩子心情不好,只是想找一个人听他说话,抒发他的情绪

  • 不要因为孩子乱发脾气而困扰
    不要因为孩子乱发脾气而困扰

    爸爸妈妈是否了解,小孩子虽然现在年纪小,似乎什么都不懂的样子,但是孩子也会有着属于自己的小脾气,生气不是只有大人才会有的,孩子也有着生气的权利。那么,小孩子生气的时候,爸爸妈妈应该怎么样做呢?是跟着孩子一起生气,还是让孩子一个人冷静下来再讲道理,还是让他一边去撒撒野更好呢?接下来就跟大家一起来讲讲面对孩子发脾气,我们应该在怎么做。 大人生气的时候,基本上表情就会出现了变化,同时因为生气,语言和语气也会变得不一样,有时候也会直接用行动表达出自己现在生气了,小孩子虽然年纪小,但是也是和成年人一样的。要是小孩子生气了,你会发现孩子的整个脸都变成苦瓜脸,接着会开始哭然后也会有各种吵闹的行为,更严重的就会做出不吃饭,不理人的过激行为。很多时候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大人面对这种情况已经见怪不怪,已经麻木了,所以就会放任孩子在一边,不去管孩子,让孩子撒野一段时间,接着再跟孩子去讲道理,不

  • 在温馨的氛围中培养宝宝的人际智能(下)
    在温馨的氛围中培养宝宝的人际智能(下)

    提高宝宝人际社会智能的方法篇我到汪汪家做客目的:1.让宝宝学说基本的社会交往的礼貌用语:“你好”,“谢谢”;2.让宝宝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环境与材料把家的某一个角落或房间布置成小狗汪汪家的场景。准备材料:小狗的家及基本用品,小狗头饰。步骤1. 宝宝来到小狗汪汪家,爸妈扮作小狗的家长出来迎接,并说“欢迎你来到我的家!”;2.爸妈对宝宝说“你好”,并请宝宝也说“你好!”练习宝宝的语言表达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3.进入房间后,宝宝可将“礼物”送给“小狗妈妈”,“小狗妈妈”可说“谢谢”。并请宝宝坐下,引导宝宝说谢谢。游戏可在两位爸妈的配合下,与宝宝灵活展开,也可重复进行。找呀找,找到一个好朋友目的:1.让宝宝感受到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的快乐;2.让宝宝增强同伴意识。环境与材料在小区或在家里;请三五个跟宝宝年龄相仿的小朋友。准备材料:吹气玩具若干,儿歌《找找找,找

  • 促使孩子学习更优秀的7句话 没几个家长知道
    促使孩子学习更优秀的7句话 没几个家长知道

    每个孩子都有希望受到家长和老师的重视的心里,而赞赏其优点和成绩,正是满足了孩子的这种心理,是他们的心中产生一种荣誉感和骄傲感。 一、激励孩子积极向上的六句话 孩子受到赞赏鼓励之后,会因此而更加地去努力,会在学习上更加努力,会把事情做得更好。赞赏和激励是沐浴孩子成长的雨露阳光。 1、你将会成为了不起的人! 2、别怕,你肯定能行! 3、只要今天比昨天强! 4、有个女儿真好! 5、你一定是个人生的强者! 6、你是个聪明孩子,成绩一定会赶上去的! 二、使孩子充满自信的7句话 自信心是人生前进的动力,是孩子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其自信心的培养。可以说,许多成绩落后或者逃学、厌学的孩子,都源于自信心的丧失。只有孩子自认为已经没有希望学下去了

  • 孩子爱顶嘴 家长要正确的引导
    孩子爱顶嘴 家长要正确的引导

    孩子长到三四岁时,其独立欲望明显增强。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不愿处处被人压制,不满足于模仿成人,要求独立思考,独立行动。 一、尊重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 1、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干,去摸,去想,父母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活动机会,创造活动环境。 2、不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模式行动,当孩子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设想,做了一件从来未做过的事,父母应积极支持,及时赞许。 3、发扬家庭民主,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 二、批评教育孩子切忌唠叨 父母对孩子的不当言行,有责任作必要的提醒、忠告,乃至严肃的批评,但必须言简意赅,切忌一味重复,喋喋不休。还要重视不言之教,运用行动、榜样等引导孩子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注重与孩子的精神交流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家长应学会经常听听孩子的意见,努力理

  • 自由不是放任 你还在让孩子这样做吗
    自由不是放任 你还在让孩子这样做吗

    尊重孩子的自由与意愿是现代教育总是在强调的事情,让孩子自由地交朋友也不例外。然而,现实总是残忍粗暴,孩子们有着各式各样的朋友们,不是所有的朋友都会成为他成长的正能量,有时爸爸妈妈们对着这些朋友也是纠结不已,不知是要果断拆友,还是要继续保留孩子交友的自由。 理论上,保留孩子的交友自由是对孩子的尊重;经验中,强行干涉孩子交友也没有好果子吃,有时适得其反,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然而,所谓的自由是一件相对的事情,尊重孩子的交友自由也不能成为放任交友。自由也从来不是一件让爸爸妈妈们省功夫。引导孩子交朋友是为人父母必须承担的责任,而不用强制干涉,那么就要学会如何引导。 一、孩子交友的正确标准 想要引导孩子交朋友,那么爸妈们必须清楚地认清,你的孩子需要怎样朋友,哪些朋友会给他造成不利影响,这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标准。当然了,标准可不是凭自己的爱好而定,例如“实在受不了

  • 孩子爱顶嘴 家长要正确的引导
    孩子爱顶嘴 家长要正确的引导

    一、尊重孩子要求独立的愿望 1、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干,去摸,去想,父母尽可能为孩子提供活动机会,创造活动环境。 2、不一味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模式行动,当孩子有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设想,做了一件从来未做过的事,父母应积极支持,及时赞许。 3、发扬家庭民主,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 二、批评教育孩子切忌唠叨 父母对孩子的不当言行,有责任作必要的提醒、忠告,乃至严肃的批评,但必须言简意赅,切忌一味重复,喋喋不休。还要重视不言之教,运用行动、榜样等引导孩子发展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注重与孩子的精神交流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成人的理解,家长应学会经常听听孩子的意见,努力理解他们的感受,并用“我想……”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评价,使孩子感到父母的温存、抚爱,从而乐于接受父母的意见。

  • 孩子幸福成长需要正确育儿观 7元素必不可少
    孩子幸福成长需要正确育儿观 7元素必不可少

    家庭教育实际上是像一艘船开出去,你的这艘船开出去,你的这个观念实际上是一个方向。如果观念是错的,你这艘船是到不了彼岸的。你的航船开出去,关键是你的家庭教育的观念一定要正确,这艘船才可以达到彼岸。 1、孩子过得好的三大因素 现在做家长,现在做家庭教育,你具有什么样的正确观念?你一定是希望孩子这一生过得好,这是家长应该有的期望和愿望,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好。这个人在世界上活一世,怎么过?具有哪些条件这个人是“过得不错?”这就是我们家长的愿望。 (1)一个人过得好,身体要健康,最起码的条件不能浑身都是慢性病。另外要心理健康,这个人在环境里是适应的,待得下去,这是这个人过得好的最起码的元素。 (2)你培育出来的孩子,他将来要有内心里的愉悦感,不仅仅是来自于他人的评价。我们不能为“别人”活着,一天到晚想别人怎么看自己,别人怎么欣赏自己。所

  • 创造一个合适的家庭环境 养出一个好孩子
    创造一个合适的家庭环境 养出一个好孩子

    孩子最害怕什么?玩具丢失了?还是好吃的没有了?都不是,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尽量避免这样做,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1、爸爸妈妈吵架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2、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

  • 如何培养孩子会阅读,能动手的兴趣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会阅读,能动手的兴趣习惯?

    今年刚满30岁的李晴是个6岁孩子的妈妈,女儿明年就要上小学了,她想找一些可以帮助孩子学习的书。“现在的孩子还没上学就认识好多字,还会念唐诗,我也不想让女儿落后,所以带女儿来买些带拼音的书,回去好先教教她。但是现在的书太多了,也不知道选哪本好” 爱上阅读,不亚于拥有一样非常重要的技能。阅读,是这个世界上最便宜但回报率极高的投资。其实很多名人都是早阅读的,比如思想家卢梭,7岁就开始找外公借书看;比如鲁迅,5岁就开始大量阅读各种书籍;钱学森,6、7岁就开始读父亲的书…… 那么,如何选书是摆在很多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 现在李晴加入了世界钥匙。这是一个专注于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宝妈交流打卡地。让孩子感到读书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把看书作为一场自自然然的游戏。不要求孩子去像完成任务一样看书,他什么时候看,看多久,用什么样的姿势看都随他。孩子和大人不一样,他们看

  • 对付学前班的宝宝 这四点不能忘
    对付学前班的宝宝 这四点不能忘

    有时候,你会发现学前班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可以把父母的耐心逼到极限,他们不害怕爸爸妈妈,反而更加的理直气壮。学前班的孩子希望拥有独立性,但是同样希望拥有父母的密切关注和爱。3-5岁的孩子是最活跃、最难管理的,下面本文将为您介绍父母在教育学前班孩子时经常犯的错误以及改正方法。 1、偏离一贯的教育方式 学前班孩子教育的关键是前后一致性。当你与之前一贯的教育方式有所出入时,孩子就会感到困惑而更易发怒。比如,有时你会让他们做一些事而有时又不让他们做,这就会使他们产生不解。他可能想知道为什么上次妈妈允许自己放学后在操场上玩儿10分钟而这次放学后却要立即上车回家。因此,父母对孩子最好保持一致的管理,不管是教育、睡眠习惯还是用餐时间。 2、集中于负面影响 父母是很容易过度关注孩子的不良习惯而忽视良好习惯的。父母应该关注孩子好的行为,并且当表

  • 孩子这些部位一定不能打
    孩子这些部位一定不能打

    虽然现在已经是文明时代,更多的家长是实行“君子动口不动手”原则,但在气急败坏时,还是会出现动手的情况。按理说,挨几下打并不会对孩子带来多大的伤害,但这几个部位却动不得,否则后果很严重。 后脑勺 知名神经外科专家说:“后脑勺,有人的呼吸中枢在那里,(就是)延髓,如果打的时候,造成呼吸中枢震荡,可以引起一些呼吸衰竭的并发症。” 太阳穴 太阳穴的眶内壁非常薄弱,在震荡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骨折,对孩子的视觉发育非常不利,如果情况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孩子失明。 拧耳朵 耳朵内的鼓膜在受到外力的情况下,容易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孩子的听力发育。 后背 孩子的脊髓和脊柱发育还不健全,如果用力打孩子的背部或腰部的话,容易导致孩子脊髓损伤,成年后会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等症状。 打屁

  • 如何让孩子学习起来像玩一样
    如何让孩子学习起来像玩一样

    家庭教育之母——夏洛特·梅森认为,有不少人提到要求孩子在尚且柔弱的年龄去做过多的脑力工作的害处。她坦言,危害确实存在,但是不在于给孩子太多的脑力工作,而在于让他们去做错误的事情,做他目前脑力发展状况还不适合做的那类事情。 一、那么,如何让儿童大脑不疲倦? 梅森呼吁,让孩子们做大自然期望他们去做的工作,那么孩子可以轻松承受的数量实际上是无限的。 儿童的成长速度如此惊人,而这一切源于儿童无“目的”的学习。他们饥渴地吸收着在成人眼中,看起来无意义的事情,而这一切正是他们从生活中学习到的,也正是他们惊人成长的秘密。 所以,梅森说道,让他面对面地去接触事物,他理解事物的速度会比你快二十倍;事物的知识跃入他的头脑,就像铁屑奔向磁铁一样快。 比如,一个孩子经常吃苹果,你只需告诉一两次,他就能轻易记住这种水果的名称;相反,如果

  • 家长引导让孩子接受规则融入集体
    家长引导让孩子接受规则融入集体

    从小培养规则意识,易与人相处 刚入学,孩子还带着幼儿园时候的天真和稚气,面对学校扑面而来的各种要求和规定,有很多不适应。 苗苗刚上学那会儿,我几乎每天都要收到老师发来的短信提醒。有一次,老师忍无可忍地给我打电话说,苗苗在课堂上“活蹦乱跳”,严重扰乱课堂秩序,让我回家一定要好好教育。 放学后我问苗苗为什么,她低着头,捏着衣角,很不好意思地说:“上了一整天课,都没出去玩,我坐着实在难受,就忍不住站起来跳了两下。”面对委屈的孩子,我也没法狠心责备,但还是得跟她讲道理:“妈妈理解你,但你以后还是要记住,上课有上课的秩序,是不能随便跳的。你现在上学了,跟家里不一样,也不像在幼儿园,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要守纪律,要不然就乱套了,大家都没法学习,你说是吗?” 后来,苗苗上课没再跳,她渐渐适应了,也学会了自己调节。 但后来还是发生了好几次

  • 聪明妈妈育儿观 惩罚中进步
    聪明妈妈育儿观 惩罚中进步

    小朋友在轻轨上拿着酸奶乱跑,妈妈让他坐好不要动,他不听,结果连人带奶摔倒在地上。酸奶洒了一地,人也大哭了起来。小朋友估计摔疼了,想让妈妈抱。一般的妈妈看到肯定心疼地抱起来了,这位妈妈却跟小朋友说,想抱抱就不准哭,他立马就不哭了。接着,妈妈从包里掏出了纸巾和垃圾袋,让小朋友自己把洒在地上的酸奶擦干净,跟他说:“自己做的错事要自己负责收拾”。和小朋友一起收拾干净后,妈妈跟小朋友分析他刚才的错误,让他给周围的人道歉。道歉完后,妈妈在宝宝的额头上亲了一口,才把他抱了起来。 所以说只要家长教得好,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熊孩子。这位妈妈的做法让我很敬佩,不仅在于她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负责,更在于她妥善的惩罚方式。 一、是的,现在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惩罚方式处于两极分化。 1.舍不得惩罚,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小孩子会在公众场合哇哇大叫,在小吃摊前哭闹着说要买东西吃。

  • 家长应从生活中开始培养孩子的情商
    家长应从生活中开始培养孩子的情商

    高情商犹如明灯,它能够让人理智面对挫折和挑战,懂得坚持和变通,最终让人走向成功。情商教育需要从小开始进行,因为孩子个性是小时候开始养成的,那么情商教育要注重哪几个方面呢? 一、让孩子学会懂礼貌 如今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惯于获得而不是分享,出于感激心理的获得很少,让孩子学会懂礼貌有一份感恩的心情很重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太过于溺爱宝宝,可引导孩子多说谢谢等礼貌用语,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生活处事以及日常准则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 二、让孩子有积极的情绪 如今很多宝宝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父母给孩子高品质的生活,但是与此同时精神食粮也不可少,多给孩子接触积极的事物,欣赏大自然的美丽,让孩子有珍惜美好的心情,付出自己的爱心去对待。 三、学会感恩 感恩并不只是说“

  • 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你要从“暗示”开始
    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你要从“暗示”开始

    一说到教育,不少父母就都站出来说话了,说自己的孩子不懂事,不知道感恩,不懂得父母的辛苦和不容易。这都是怎么一回事?难道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吗? 1.暗示对孩子的重要作用 很多家长总是错误地理解成,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应该是“有话就大声说出来”的好。却不知道日常生活之中,除了父母对孩子的爱需要大声说出来之外,其他的都可以用“暗示”的方式向孩子传递。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更希望得到鼓励和肯定,因而暗示对孩子就显得很重要了,无论是行为上的暗示,还是心理上的暗示,或是语言上的暗示,都能对孩子起来鼓励和肯定的作用。从而让孩子更加自信和阳光,成长成一 个优秀的好孩子。 2.对孩子进行言语上的暗示 有一类孩子,她们可能行为习惯差一点,这是因为日常家庭教育的原因所导致,当父母发现这个问题之后 ,就可以直接用语言方面的暗示。比如孩子进出门不跟父母打招呼,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