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孩子会患上自闭症
    为什么孩子会患上自闭症

    虽然自闭症的问题经常有报道说道,但是目前大众对于自闭症的了解其实是相对不足的。有的家长一开始可能以为孩子只是单纯的性格内向而没有提前干预,有的家长也搞不懂自己的孩子怎么好端端地就得了自闭症。恩贝儿童康复中心理事长邓友成在接受家庭医生在线的采访时说道,儿童自闭症病因非常复杂,主要都是先天因素引起。即使是正常儿童的行为,也是由于父母的遗传导致的,所以遗传因素是一个主因。自闭症和其他弱能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神经发育性问题。另外,社会行为、生活,包括喂养方式各方面,对于自闭症的发生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什么家庭的孩子比较容易发生自闭症? 虽然遗传因素是主因,但是邓博士认为认为,其实没有说什么样家庭的孩子就一定会得自闭症。但是如果家庭中相应有遗传特征的,患自闭症的几率更大,比如说单卵双胞胎,一个孩子出现了自闭症,那么另外一个孩子也可能会出现。或者说有亲人是得自闭症,

  • 对付疲倦以后蛮不讲理孩子办法
    对付疲倦以后蛮不讲理孩子办法

    场景二:“下午时分,刚刚带女儿从公园回来。妈妈让女儿卧室里玩,自己去厨房准备晚饭。几分钟以后,卧室转来尖叫声和摔东西声,‘妈妈!’女儿跑向母亲,‘洋娃娃的小辫子不听话,扭来扭起,欺负我,哇……’”  2、对于场景二中的那个“疲倦以后蛮不讲理孩子”,你如何解决——让她休息安静下来。  小孩子累了,就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似乎猫咪甩动尾巴都能招惹她敏感的神经。以下是一些有效方法:   (1)留意一下一天中有哪些时段,或是哪些特定的事情容易引起孩子发脾气,尽量避免。   (2)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对孩子提起一些具体的建议,鼓励她做一些别的事。如:“要不要听你喜欢的儿歌?”“看电视,怎么样?”你建议的应该是孩子轻而易举就能做、而且喜欢做的事。   (3)如果这些都不起作用,就将她带到房内别的地方,让她一个人呆一会儿(2_3分钟),然

  • 测测宝宝心理健康指数
    测测宝宝心理健康指数

        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和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和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和对待未来的态度。  看看下面的15个问题,再对照一下自己的宝贝,然后回答两个答案:“是”或“否”。  1、孩子能否轻易被逗笑?  2、孩子是否经常耍脾气?  3、孩子能否安定地躺下睡觉?  4、孩子是否总把家人激怒?  5、孩子是否挑食?  6、孩子的饭量是否稳定?  7、孩子吃饭时是否经常耍脾气?  8、孩子有没有要好的小朋友?  9、孩子是否经常失去自制力?  10、孩子是否总是需要看管?  

  • 培养宝宝良好饮食行为
    培养宝宝良好饮食行为

    不必生硬地照搬某个专家提出的育儿方法;或是书本上列出的所有条文,而是要根据宝宝的性格特点,灵活地采取因人而异的喂养与抚育方式。比如,有些宝宝吃东西时特别“斯文”,一顿饭要吃挺长时间。但只要宝宝既开心,又能健康地成长,父母就不必为此而担心。 爱心和耐心是宝宝最需要的东西。均衡的营养能使宝宝成长得更好,但是要让他们快乐地吃进食物,才能发挥食物的营养效果。因此,应该特别注意培养亲密的亲子关系。另外,不要因进食问题而责骂宝宝,强迫进食或“收买”孩子,比如作出多吃一口饭就给一粒糖的许诺。 不要让宝宝看出父母对自己的吃饭问题特别关注,为一顿饭吃少点就表现出焦急万分;而只要多吃一些,家人就会对自己百依百顺。别当宝宝还小,他/她也会在家里“争权夺利”,以吃饭来控制大人,满足自己的要求。当宝宝吃饭的“成绩”不太好时,最好不动声色、泰然处之,让宝

  • 宝宝爱发脾气怎么办?
    宝宝爱发脾气怎么办?

    家长在面对爱发脾气的宝宝的时候总是很头疼,因为宝宝年纪小讲道理又听不懂,又不能打。但也有些聪明的家长在面对爱发脾气的宝宝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聪明的方式来应对。 相信许多父母,或者即将成为父母的准爸爸妈妈,在迎接孩子到来前,都有过对未来孩子的憧憬,也曾幻想过,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什么样子的方法去教育孩子。但不知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我们是否有按我们曾经设想的去做呢?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相信很多家庭的物质水平在逐渐提升,但是在物质提升的同时,很多家长似乎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工作上,大家可能都认为,要给孩子,就一定是最好的,不能委屈了孩子,但是在这同时,很多家长是否忽略了对孩子陪伴和内心的教育呢?尤其是在当下社会,信息获取的方式和途径多种多样,不管是电视还是网络,视频也好新闻也好,可能在我们专注于工作时,孩子们就会接触到自己所无法理解的一些

  • 孩子讲粗话该怎么办?
    孩子讲粗话该怎么办?

      现象   “粗话大家都习惯了”   “住嘴,我不要你们管!”才上小学二年级的文文朝爸爸大叫,这着实很让文文爸爸头痛:“平时我们说她哪里做得不对,她动不动就叫人‘闭嘴’,一副很不耐烦的样子。为此我教育过她多次,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没多久她又开始这样说话。”   小学6年级的伟伟也有这样的毛病,和妹妹发生一些小争执,她就骂妹妹,并大喊要她“滚开”。在学校,孩子说粗话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滨北小学六年级的吴同学告诉记者:“每个年段,即使是小学一年级都有讲粗话的学生,特别是同学之间产生矛盾时,互相骂粗话的更多。还有的同学觉得好玩,于是互相‘传染’,说多了,听多了,大家都习惯了。”   分析   孩子为啥说粗话   ■环境污染——“别人能说我为啥不能说?”  嘉滨小学任教品德与生活的吴发莉老师告诉记者:“课余时间,孩子们在一起说粗话常有发生,特别是五六

  • 儿童玩具的隐性危害
    儿童玩具的隐性危害

         据中国玩具业人士预测,中国玩具市场将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消费额将超过1000亿元。巨大的市场和丰厚的利润诱惑着良莠不齐的商家,儿童玩具出现了一些让人担心的问题。   问题一:谁来给儿童玩具的制作材料杀杀菌   “我女儿喜欢得要命,每天又抱又亲,连晚上睡觉都不舍得松手的布娃娃,里面装的竟是这样一堆脏东西。”    一个玩具店铺前,一位妇女拿着一个破了的布娃娃正在与店主理论。从破口处可以看到,布娃娃的肚子里塞满了脏兮兮的破布条和黑棉花。这位母亲说,如果不是女儿在玩时不小心撕破,谁能想到漂亮娃娃的“本来面目”竟是一堆“黑心棉”。   研究表明,把消毒过的玩具给孩子玩10天后,塑料玩具上的各种致病菌可达3163个,木制玩具上达4934个,而毛绒制作的玩具上则多达21500个。玩的时间

  • 学会赏识孩子
    学会赏识孩子

      在社会日益进步、文化日益昌明的今天,学会赏识是很必要的,尤其对孩子。  所谓赏识教育,他是强调一种方式方法,更是强调另外一种原则:在讲原则的同时,莫忘对孩子幼小、脆弱的心灵小心呵护。  当我们学着用欣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真的发现他们并不是一无是处。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只要有心,你就会发现。如果你好好的将其利用,孩子的进步就有了动力,当它得到夸大时,缺点自然变得渺小。  孩子是天真烂漫的,也是稚嫩脆弱的,遭受不起任何身心的的打击。多多加以赞赏,成长才是快乐的。  也许我们家长或老师都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但只要我们把要求放底一点点,你会发现你的每一个孩子都很可爱,包括平时经常被你批评的。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我们会欣赏到更多的美。  有时我们家长或老师真的是错了,在有意无意间泯灭着孩子的那颗童真的、善良的心灵。  试想,世间万物哪有十全十美

  • 让宝宝学会自我服务(一)
    让宝宝学会自我服务(一)

            在宝宝学习自我服务的过程中,宝宝什么时候想要练习了,什么时候需要帮助和鼓励了,什么时候应该适当放手而不是参与代劳,都需要爸妈多多观察并适当应对。        吃饭是宝宝自己的事 学会自己吃饭。一个自我意识比较强的宝宝,在真正拥有独立吃饭的能力之前,很早就会表现出想自己动手吃饭的愿望,爸妈可不要错过这个训练宝宝的好时机。        很早就有愿望想自己动手吃饭的宝宝,虽然有意向自己吃饭,但宝宝手部的功能还没发育好,只有当掌握一定的手部精细动作,即拇指和食指能够熟练地对捏起物品时,宝宝才能够很好地自己拿勺子或拿东西吃。在这之前需

  • 家长脱口而出的“谎话”,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家长脱口而出的“谎话”,会影响孩子身心健康

    有了孩子以后,常常遇到恶意逗孩子的人,像“妈妈不要你了”之类。身为现代父母我们肯定不会这样逗孩子,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还会下意识地将一些“谎话”脱口而出,并且根本意识不到它对孩子造成了什么影响。 糊弄孩子的谎言——打针一点儿都不疼,不用怕 很多父母在给孩子打防疫针前都会说上一句“打针一点儿都不疼,不用怕”,孩子懵懵懂懂地挨上一针,哇地哭了出来,以后只要看见穿白大褂的就害怕。 类似这样糊弄孩子的谎言还有,明明妈妈要上班一整天,却骗孩子说“妈妈出去给你买好东西,很快回来”,于是孩子等啊等,却始终等不到妈妈。 这类谎言当时看起来很有效果,但实际上破坏了孩子对父母的信任,给孩子的内心造成混乱感,他不知道该信任谁,也因此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其实,有什么就说什么反而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就跟孩子说打针是有点疼但过会儿就不疼

  • 巧妙寻找孩子的特长
    巧妙寻找孩子的特长

      时下不重视孩子教育的父母不多,但深谙教育之道的父母也很少,父母都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才,却又不知从何着手。他们或者盲目仿效别人,或者买一本家教方面的书照章办事。结果别人的孩子成功了,自己却破财费力不见效果。道理很简单,孩子天赋并不在这里——   从兴趣看天赋   儿童的兴趣所在往往就是其天赋的“闪光点”,孩子的兴趣又如何去发现呢?主要在于父母平时的仔细观察。孩子是否接连不断地提出某一方面的问题,聚精会神地听某方面的讲述,或津津有味谈论某一领域的事情;是否主动参加或观察某个活动;是否专心地做某方面的小实验;是否经常阅读某一方面的书籍;是否特别珍惜某些物品等等。另外,多与幼儿园和学校的老师联系,并与孩子一起玩耍、散步、旅游,以便发现孩子的爱好与兴趣。   从行为看天赋   孩子在从事种种日常活动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如开始说

  • 教育孩子十个最佳时机
    教育孩子十个最佳时机

      一、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新的一年、新的学期开始或孩子进入新的学习环境时,会有一种新的意识、新的能力,此时家长因势利导,当会“旗开得胜。”   二、孩子享受成功喜悦的时候。家长若能在祝贺鼓励的基础上,对孩子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将会收到满意的效果。   三、孩子感受委屈的时候。家长若能主动地以冷静、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解释,孩子会产生感激之情,也就易于接受家长的告诫了。   四、老师来访的时候。家长应把孩子的长处告诉老师,同时以希望的口气指出孩子的缺点,不宜单纯地“告状”。   五、孩子有困难或遭遇失败的时候。家长不应训斥,而应肯定成绩,对不足之处给于点拨,帮其走出“困境”。   六、孩子有较大过失的时候。这时家长的理解、同情、体谅是孩子最需要的,很多时候,循循善诱能收到振聋发聩的效果。   七、孩子对某些事物怀有浓厚兴趣的时候。家长

  • 另类玩具不宜儿童心理健康
    另类玩具不宜儿童心理健康

      一般的存钱罐大多是卡通造型,可是最近市面上却出现了一些所谓“另类”的存钱罐,它们的造型竟是抽水马桶、棺材等玩意儿,甚至在存钱罐里暗藏“死尸”。   据重庆经济报报道,昨天,重庆沙区的张女士反映,她在个别“精品店”里,看到一种“抽水马桶式”的存钱罐,只要硬币往上一放,马桶盖会自动掀起,里面伸出一只干枯略带鲜血的手,把放在凹槽上硬币抓到马桶里,令人不寒而栗。还有一种“棺材式存钱罐”,只要硬币一触到按钮,棺盖就会向左右自动打开,里面躺着的“死尸”则会直起身子来,伸出双手把硬币抓进棺材里,然后双门会自动关起。带着儿子逛街的张女士说,“另类”存钱罐吓死人,对儿子健康不利,自己绝不会给孩子买如此礼物。   重庆社科院研究员杨某认为,社会上出现“另类”商品是为了追捧部分市民的新奇心理,但作为购买存钱罐的主要功能,本是让小孩子养成节俭和理财的习惯,但过于“另

  • 游戏折射孩子心理需要温暖(三)
    游戏折射孩子心理需要温暖(三)

    “AWE”教育法的清单:    5.时常拥抱他们。  6.每天对孩子说:“我爱你!”  7.给孩子们写“感谢纸条”和“爱的纸条”。  8.为他们祈祷。    9.说话时尽量用温和的语气。  10.用夸张的语气表扬他们。  11.一起做游戏。  12.倾听他们的心声(倾听是一种爱的语言)。  13.尽量多花些时间和他们在一起。  14.在一些特别的日子里带他们外出。  感情取款  1.唠叨不休。  2.轻视孩子。  3.讽刺孩子。  4.贬低或奚落。  5.批评。  6.冲孩子大喊大叫。  7.从不说“对不起”。  8.总是和配偶吵架。  9.对他人说孩子的坏话。  10.偏向某个孩子。  11.总是沉默。  12.例数他们的不是。  13.粗鲁、暴躁。  “AWE教育法”

  • 大人对孩子说谎的后果
    大人对孩子说谎的后果

    有可能阻隔亲子间的沟通渠道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烦恼,有些事情就需要和父母交流。如果父母是生活中非常信任的人,孩子就会对父母完全敞开,父母的建议和帮助能很容易起到作用。如果父母有欺骗孩子的前科或者有深深地阴影,那么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支持和理解时,就不会把父母当成最信任的人去交流,父母有一些正确的意见也不会听取。 孩子模仿父母欺骗的行为 如果骗成了父母惯用的伎俩,那么经常被骗的孩子,慢慢在内心便会潜藏着父母的不满、愤怒,更有甚者,会激发出一种无力感。久而久之孩子有可能习得父母的这种欺骗,从而以这种欺骗的方式对待父母以及周围的人。 会渐渐失去孩子对父母的信任 父母说谎也许有父母的无奈,每个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一些善意的谎言原本是没有恶意的。可是孩子依然不希望父母对自己说谎,父母的谎话会

  • 亲子关系需要的是时间
    亲子关系需要的是时间

      儿童节当天,看到联合早报“记者评时事”栏提及“最近,接二连三有5个介于8岁到13岁的男女童先后离家出走”,使我感触良多。   这种现象使我深切的感受到现今社会父母子女感情的疏离。到底两者之间的沟通连系出了什么问题,试问家长是不是应只负责家中一切的生活开支?很多家长除了赚钱之外,已无余暇关心了解一下自己子女的真正需要与感受。倘若他们不大清楚子女的想法,他们将更难以揣测子女的行为。待孩子出走后才慌忙寻找、心焦如焚,这又有何用呢?   寻根究底我认为是当一个家庭里孩子不能感受到爱、安全感和重视的时候,稍为有一点外来的诱惑,他们便会把持不住,心有外鹜。或许这只是叛逆性,想解脱束缚。   可是这么小的孩子为何敢敢离家住在别人的屋檐下,而悠悠自得?潜在的问题可能是他们觉得住在哪里都一样?家和其它地方没有分别,这就是父母要反省的地方。倘若家不是甜蜜温暖的

  • “是它挡住了我看嫦娥”
    “是它挡住了我看嫦娥”

      了解孩子,对于家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了解孩子是教育好孩子的重要前提。有些家长自以为很了解自己的孩子,这些家长认为:我天天生活在孩子的身边,而且自己也是从儿童时代过来的,自然就十分了解孩子。其实,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    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一个五岁的孩子,有一天,竟将家中一台珍贵的望远镜的镜片全部打碎了。听到这个消息,父亲气得要狠狠地打他,严惩这个顽皮的孩子。而母亲比较冷静,心想这个孩子平时是一个细心又爱惜东西的孩子,这个“事件”恐怕是另有原因,就把孩子找来细细地交谈,结果发现,差一点就冤枉了孩子。    孩子是这样说的:“我们幼儿园老师对我们说,在月亮上面有嫦娥,有小白兔,我特别想见见美丽的嫦娥和可爱的小白兔。我

  • 至少有八种学习方式
    至少有八种学习方式

      我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兴趣来源于我众多的经历,其中一个经历就是辅导两个女儿。   第一件事是我遇到了我小女儿Naomi的小学老师。Naomi学习许多学科都有困难,尤其是历史、社会学习和文学等学科。在这些学科中,理解概念、事件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在家长会上,教师解释说:娜奥米不能理解复杂的关系和细节,她也许需要留级。   几乎同时,这位教师指着挂在墙上的一幅画,告诉我这是娜奥米在情人节来临之际创作的一幅“心”形招贴画。它看上去像是一张简单的情人节图画,但当我走近再看时,我发现她在一张彩色美术纸上画出了一个多层、立体的“心”。“心”中有“心”,“心”中套“心”,众多颗“心”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迷宫,通向中间的那颗“心”。这颗“心”由几百颗多姿多彩的微小的“心”组成(很像玫瑰游行花车上的花瓣),“心”的中间写着:“情人节属于我”。我惊呆了,特别是我刚刚

  • 让孩子快乐,还是成功
    让孩子快乐,还是成功

      近来,一个家庭教育的话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让孩子快乐还是让孩子成功?   成功派的观点是:人生就是要追求成功,没有成功谈不上快乐,为了成功,即使让孩子们先“痛苦”若干年也在所不惜。“梅花香自苦寒来。”成功派乃“望子成龙”者。   快乐派的观点是:人生就理当活得快乐,没有快乐的成功毫无意义,只要快乐,孩子没出息也无所谓。“我平庸,我快乐!”快乐派似乎是“望子成虫”者。   双方观点尽管针锋相对,思维方式却是相同的:他们都把成功与快乐截然对立起来。其实快乐与成功的关系远没有这样简单。二者既是矛盾的双方,又是相容的双方,还是并列的双方。   有的孩子既成功又快乐,失败不能令他们沮丧,烦恼也不会令他们沮丧,烦恼也不会妨碍他们继续追求成功,对这种孩子,既不必强调成功,也不必嘱咐他们去寻求快乐。   有的孩子看来很成功,但是快乐的源

  • 家长批评孩子时要讲究五种技巧
    家长批评孩子时要讲究五种技巧

        当孩子犯有过错时,父母往往一味责备孩子,甚至打孩子,一点不讲批评技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那么,父母批评孩子时,应注意掌握哪些技巧呢?   一是低声   父母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二是沉默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三是暗示   孩子犯有过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