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可增强孩子的信任感,不做个让孩子失望的妈妈。 小布丁兴高采烈地冲妈妈跑来:“妈妈,我得了一个……”话没说完,被没有系好的鞋带绊了一跤。大脸妈赶紧扶起小布丁,拍拍他的裤子说:“磕着哪里没有?疼不疼?” 小布丁还是兴奋地说:“妈妈,我今天得了一个……” “得了一个红花有什么了不起的?人家小豆苗天天得红花!”大脸妈的心思都在小布丁的膝盖上,新买的裤子又破了。 小布丁说:“妈妈,我真得了红花,今天我用十个小红花换了一个大红花!” 大脸妈说:“知道了!快走,今天要去和几个阿姨吃饭。” 大脸妈单位的阿姨们都见过小布丁好几次了,对小布丁也很了解,因为大脸妈在单位里总是在念叨着自己的宝贝儿子。 从公共
孔子说过“言而无信,不知其可”。自古以来,诚信就受到人们高度赞赏。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别人打交道,信守诺言是与人交往合作的首要原则。 教孩子诚信应从小开始,这不仅培养孩子一种好品质,更是在教孩子学做人。 1、父母向孩子许诺,就要兑现;一时不能兑现,要向孩子解释清楚,并约定兑现时间。 2、当孩子学会许诺的时候,要提醒孩子诺言的责任,许诺前要三思,并且及时提醒孩子兑现诺言。 3、如果孩子没有信守诺言,父母要教导他重视自己的诺言,不可言而无信,切不可因为被许诺的人似乎也不在意,就听之任之。因为如果多次这样,会认为不守诺也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就会轻视诺言。 4、发现孩子信守诺言,父母要及时表扬。 5、避免“逼”孩子许下不可能兑现的诺言。这种行为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很不利。一方
今天的天气真好,户外活动时间到了,孩子们像一群小鸟似的飞出了教室。“老师,今天我们玩什么呀?”孩子们围上来急切地问。我指了指操场上那一圈轮胎说:“今天我们走轮胎。”立即有几个孩子垂头丧气地说:“这个有什么好玩的!”以前孩子们经常走轮胎,看来他们都玩腻了。今天怎么激发他们走轮胎的兴趣呢?我想了想,然后对孩子们说:“孩子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轮胎,并且,老师要和你们比赛,看谁走的又快又稳,看看老师棒还是你们棒,好不好?”孩子们一听要比赛,顿时来了兴趣,呼啦啦跑到轮胎边。我和孩子们一起走在轮胎上,他们笑着、喊着,非常开心。 通过这件事,我有一点小小的体会,无论是教孩子知识,还是和孩子做游戏,都应该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没有兴趣,再好的游戏也不能让孩子开心。
摆在父母面前的,已不是以往的是否应为了孩子凑合着过、这个婚离不离的问题了,而是如果离婚已不可避免,那么该怎样从孩子的角度多考虑,尽量减轻离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离婚了,我有一种解脱的感觉,但对于孩子,我总觉得他陷入了我和他爸离婚的困局里,不可自拔。他老在问我,为什么要离婚?离婚了,他该怎么办?学校有活动,爸妈还能一起参与么?”离婚半年,令陈小姐耿耿于怀的不是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而是仍为如何找到一种方法可以向孩子善后而彷徨。 摆在父母面前的,已不是以往的是否应为了孩子凑合着过、这个婚离不离的问题了,而是如果离婚已不可避免,那么该怎样从孩子的角度多考虑,尽量减轻离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现状 小学一个班级有三分之一单亲家庭 “离婚”一词的网络搜索量激增。记者在广州老城区的部分小学调查发现,不少学校都把单亲家庭子女
如果你发现一点点大的宝宝居然有小秘密了,你会惊讶吗? 真的吗,小宝宝也会有隐私?当然了!豆豆的爸爸妈妈离婚了、今天多吃了一颗糖、昨天晚上尿床了…… 这些可都是宝宝不愿说的秘密哦!不是隐私是什么?宝宝的隐私不容忽视哦,您瞧,正有几位宝宝为“隐私”烦着呢! 故事一:不受欢迎的欢欢(焦点:对他人隐私的尊重) 欢欢总是不能替别人保守秘密,比如朱迪被爸爸打了,无意间了解到卫卫睡觉尿床了,他都嚷嚷得全班小朋友都知道了,让人家好尴尬。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长舌头”,都不愿跟他玩。欢欢感到委屈极
孩子分几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学习刻苦努力同时成绩优良。 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一定不要逼他在班里争第一名第二名, 不要只在名次下功夫,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 要尽可能实施松弛教育。 家长们不要老问,这次考试是第几名啊?千万不要让孩子对自己是第几名一直压力特别大,每次给家长报告的就是考了第几名。 要让孩子放松。 这样的孩子怎样启发、欣赏和夸奖他呢? 要鼓励孩子把知识学活、效率提高,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掌握课本内容, 同时培养课外爱好,使自己的思路更展开,追求创造性思维。 有些家长只知道关心孩子在班里考了第几名,被这个虚荣心所束缚。上小学是这样,到了初中还这样, 一定要求孩子进入前几名,特别重视名次。 把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分数的领先上,担心孩子在学习名次上的领先不能保持, 担心随着年龄增长、年级增高孩子失去优势。 其实孩子在
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特别聪明,但就是不听大人的话,经常乱动,不得安宁。即使上课,他们也不遵守课堂纪律,经常搞小动作,打扰别人,注意力时间不会超过五分钟,老师讲课的内容自然也都不会。有的家长认为这些孩子之所以不听话是由于自己教育不当造成的,可严加管教之后仍然不见成效。 其实这种问题多是由于学习能力低下导致的,如身体协调能力差而坐不住,或因为听觉记忆或视觉记忆差而不能集中注意力等。注意力是打开我们心灵的门户,而且是快惟一的门户,门开得越大,我们学到的东西就越多。而一旦注意力涣散了或无法集中,心灵的门户就关闭了,一切有用的知识信息都无法进入。正因如此,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天才,首先是注意力。”在正常情况下,注意力使我们的心理活动朝向某一事物,有选择地接受某些信息,而抑制其他活动和其他信息,并集
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错误”都避免不了,如何教育才能让孩子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就成了家长的关心所在。 在管教的过程中,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一说就通,一次就好,然而这除了需要家长坚守原则之外,还需要对孩子有足够的信任与尊重,而这些话对孩子的管教来说,却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 01 你错哪了? 在孩子成长的起始,他们还不能正确的分辨“错”与“对”,很大程度上,他们做的事情取决于他人的反应或者是自己的主观意识。 当家长问孩子“你错哪了?”时,有的孩子会说出自己犯错误的原因,而更多的孩子根本无法正确回答家长的问题。 因此引导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且明确错误的严重性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当家长发现孩子犯错误,尤其是重复犯同一个错误时,一定要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
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一定要讲究科学方法,不能急于求成。早期教育有三种令人担忧的倾向: 1.过分地强调知识灌输。有些家长把教育片面地理解为传授书本知识,他们不顾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硬性地给孩子规定学习任务,让婴幼儿像学生那样坐下来学习,剥夺了他们玩耍的时间,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很不利。 2.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具有孩子的天性,办事不可能像大人那样考虑周全,犯错误时有发生。如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就会觉得事事办不好,事事都难办,从而失去前进的信心,长期这样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3.过早地对孩子进行专业训练。不少家长热衷于把孩子送到各种各样的专业训练班里接受强化训练。高强度的训练挤去了孩子应有的玩耍时间,使孩子过早失去了孩子的天性。如孩子对训练内容不感兴趣,训练还会成为孩子沉重的包
首都儿科研究所儿童保健专家滕红红建议,如果你的宝宝已经三四岁了,就应该让他学习用筷子了。美国的一位家庭医生最近把使用筷子作为孩子必须学会的21种技能之一,而日本,更是把8月4日定为筷子节。为何中国人天天用、顿顿使的筷子在国外如此受到青睐?原来,他们认为使用筷子能帮助孩子提高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能力,还可以鼓励孩子去尝试新食物。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用筷子夹取食物的动作,不仅是5个手指的活动,也是牵动着肩、肘、手腕、手指间等各部位的30多个大小关节和上臂、前臂、手掌、手指等处的50多条肌肉的运动,尤其做事以右手为主的人更是如此。管理和支配手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所占的区域最为广泛,尤其是大拇指。这些手部关节和肌肉只有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下,才能完成用筷子夹取食物的动作。反过来,这些关节和肌肉夹取食物的动作,又刺激了脑细胞,有助于儿童
都说对于教育而言要因才施教,而对于不同性格孩子的教育也是需要针对性的。不同性格孩子的教育方法是有所不同的,要有针对性的教育才能教好孩子,那么要怎么针对不同的性格孩子来进行教育呢? 1、性格孤僻、胆小、不爱说话的孩子 这类孩子比较稳当,做事不易出差错,专注力强、听话,但他们不爱交往,自我表现欲不强,不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对这类孩子应采用欣赏的方法,多亲近他们,给他们创造与别人交往、在集体场合说话的机会。 2、性格开朗、活泼、爱说爱动的孩子 这类孩子思维活跃、反应灵敏,自我表现欲和交往能力也很强;但是自控能力差,做事没有耐心。对这类孩子应采用高标准、严要求的方法,对他们认真地做每件事,并善始善终。 3、性格温柔、听话、沉稳的孩子 这类孩子自尊心强,有主见,做事有条理、认真,但是很爱面子,做错了事不能
原标题:为啥宝宝被吼之后,很快就不“记仇”了?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成为父母后,有的人坦言被孩子“治愈”了,自己的坏脾气好多了,深刻的感受到,原来世界上有个人满眼都是你,全身心地爱着你。可有的时候,在面对孩子的哭闹不止,忍不住脾气上来时,大吼一声,而宝宝的表现却出乎意料。 忍不住吼了娃,恼火时,娃的一个举动让宝妈泪目 佳佳是一名全职妈妈,为了孩子辞职在家,想给孩子全身心的爱和陪伴。也积极地学习各种育儿知识,每天和娃互动。 在娃两岁前,虽然身体累,但庆幸的是,还比较好带,养成了不错的习惯,各方面的反应也非常好,能够简单地对话,看绘本、玩玩具、出门和小朋友互动。 佳佳也一直对孩子很温柔,即使自己有一些负面情绪,也会注意不要让孩子感受到,会自己慢慢地释放,然后以正面的态度对待孩子。 这一切和谐,直到孩子两岁后被打破。
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 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的,永远缺乏爱的安全感,终生追求那童年时期失去却永远追不回的爱。 孩子成炫耀比较对象 中国人一方面爱面子,一方面想鼓励孩子上进。常常说,你看人家孩子多用功,成绩多好,人家又得了什么奖。这种比较最要不得。况且常常是当着很多人的面说。说难听点,孩子考试考不好只怪你基因太差。你每一次把孩子和别人比,只会带给他多一份不满和痛苦。 漠视孩子的隐私和权利 父母进入子女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到子女的决定应该先和子女商谈。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利,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这个尊重是从出生换尿片开始的。换尿片前,先和颜悦色告诉他要换尿片了,
看着家里的一岁宝宝已经能到处爬,能迈步向前走,能歪歪扭扭跑起来,你是不是很激动,但激动之余千万别忽略宝宝的另一个重要技能——手指的能力。要知道,手指的活动可以刺激宝宝大脑的发育哦! 专家认为,手是宝宝认识物体的重要器官,也是触觉的主要器官,通过活动手指来刺激大脑,远比死记硬背更能增强大脑的活力,并可延缓脑细胞的衰老。所以手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动作,越复杂、越精巧、越娴熟,就越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从而使大脑变得更聪明。因此,训练孩子手的技能,对于开发智力十分重要。我们为你精选了6种适合不同年龄宝宝的手指游戏,让小手赶快动起来吧!12-15个月:抓抓手。爸爸妈妈在给宝宝做抚触
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培养孩子懂礼貌,应从父母自身做起。因为孩子的礼貌语言、礼貌行为都是来自对成人的模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无形中感染和熏陶着孩子。如果家长平常都不用“礼貌”去要求自己的言行,反而告诉孩子要讲礼貌,这确实有点强人所难。父母良好的礼仪是对孩子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父母通过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就能够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所以,父母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为孩子树立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好榜样。比如,见到熟人应主动用“您好”等文明语言来问候和打招呼;和长辈讲话要用尊称和敬重的口吻,即使在背后也不能当孩子面对长辈指名道姓;就餐时应先请客人和长辈入席,并注意饭桌礼仪,同时告诉孩子不能私自开始吃饭,要正确使用餐具,不能高声喧哗、乱夹和乱丢食物等。
在一旁看自己的书 家长自己也再一旁看书,陪着孩子,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可以使孩子安下心来认真的学习!并且这样做孩子心中也不会有怨念,自然而然他便会将所有心思都放在学习上。 保持安静 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是绝对需要安静的。孩子不喜欢在学习的时候,受到外人的干扰。不能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在其身边走来走去,否则会百分百让人心情不爽。 不看电视 孩子在做作业的时候,有些家长在旁边开电视,或者把电视声音开的很大,这样也是不对的,孩子会觉得你在看电视我也要看,就集中不了精神做作业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1、如果您的孩子喜欢谴责别人,是因为平时您对他批评过多。 2、如果您的孩子凡事喜欢抱怨,是因为您总是挑剔他。 3、如果您的孩子喜欢对抗,是因为您对他有敌意和强制。 4、如果您的孩子不够善良,是因为您是一个缺少同情心的人。 5、如果您的孩子胆小、羞怯,是因为他经常被嘲弄、辱骂。 6、如果您的孩子不跟您说心里话,是因为您捉孩子的话把儿,翻老账。 7、如果您的孩子不辨是非,是因为您专制,没有给孩子自主和思考的机会。 8、如果您的孩子很自卑,是因为您对孩子总是失望,不能耐心鼓励。 9、如果您的孩子嫉妒、敏感、怕受伤,是因为他的家庭没有宽容和温暖。 10、如果您的孩子不喜欢自己,是因为您对他缺少接纳、认可和尊重。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而且作为孩子,也应无条件服从和配合父母的教育。可实际上,这些父母的想法是错误的。而错误的根源在于父母扩大了自己的权利和忽略了孩子的权益。这样的教育势必会引起孩子的抵触心理,使孩子受到心灵的伤害。 一些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父母对孩子的侵权行为: ·家庭暴力 父母滥用打骂等方式管教孩子,给孩子身心造成严重创伤的暴力事件。 ·意外事故 由于父母对孩子保护不力或引导不当,造成孩子发生重大的人身伤亡的事件。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要有强烈的保护孩子安全的意识。由于一些父母缺乏安全意识
细节决定成败。同样的,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藏在父母日常的一言一行中。 ◐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复印件出了问题,要找原件”; "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 无数的话语告诉我们,父母的言行举止,时刻在影响、教育着孩子! 父母不仅是孩子人生中最亲密的人,也是对孩子影响最深远的人,每一位父母都爱孩子,但表现出来的,却并不一定是爱。 生活中,父母的这几种行为,可能会伤到孩子。 1 夫妻沟通,请从好好说话开始 一对夫妻经常互相挖苦,当着孩子的面,把日子过成了互损模式。 爸爸嫌弃妈妈读的是野鸡大学,妈妈嘲讽爸爸虽然是学霸,但薪水对不起学霸两个字。 有一
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惩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当。眼下,随着家庭教育知识的日益普及,“重教轻罚”已成广大家长的共识。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惩罚是打骂的代名词,因而我们常常在报刊上见到少数家长对孩子罚站、罚跪、罚饿甚至虐待孩子致死的报道,这些家长便是对惩罚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把握。 其实,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打骂只是其中的一种,是惩罚的极端性行为。错用、滥用惩罚以致不负责任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施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期以往就会使惩罚失效,导致最终“管不住孩子”;而适当、适时的科学的惩罚却能对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从而收到以罚助教、以罚代教的效果。 下面几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学问1: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