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赢家,这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曾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 古代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都说明了母亲的重要性,母亲应如何对待自己的孩子呢?我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同时又是一名母亲,有几点小体会: 一、要以身作则,给孩子以榜样。 俗话说:三岁看大。习惯对人的一生很重要。儿子今年三岁半了,我深知自己的责任,从小就严格要求,让儿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一次,我吃完雪糕后把雪糕棒随手一扔,这下让儿子看见了:“妈妈,你?扔?”我当时一愣,原来自己犯错误了,我赶忙捡起丢弃的冰糕棒,把它丢到垃圾箱,并对儿子说:“谢谢儿子提醒,妈妈错了。”从此以后,我严格要求自己,尽量不
人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才能使得人生越走越顺。那么习惯应该如何养成的呢?相信大家也都明白,习惯是应该从小就培养起来的。 一、好习惯对人生的影响作用 1.好习惯容易使人成功 做事情需要有良好的习惯去规范着,如果做事的习惯不好,那么就很容易半途而废,或者马虎了事,所以好习惯确实更容易使人成功。 2.好习惯使人做事积极 有好习惯得人做事情有始有终,知道目标在哪里,所以做起事情来比较积 极奋斗。 3.好习惯让人性格乐观 平时做事习惯好的人,进步的空间比较大,成功的几率也比较高,所以对于他的性格发展也比较有利。 4.好习惯让人容易交往 其实人与人的相处中,需要互相尊重互相忍让,如果有各种坏习惯,那么就很容易与他人发生矛盾纠纷,因此好的习惯更容易让人好好交往。 5.
宝宝老是怕人、见到生人就害怕,导致不敢跟别人交往。其实,宝宝到了一定的阶段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怕生现象,合适的引导可以改善宝宝怕生的心理。 1、别强迫宝宝跟陌生人交往 宝宝怕生,作为父母的你焦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最好不要强迫宝宝跟陌生人交往。因为强制性地要求宝宝叫叔叔阿姨,反而会增加他们的排外心理。 其实,怕生和依恋这两种情绪是同时出现的。宝宝到了6个月左右就会对妈妈产生强烈的依恋,即便宝宝到了两三岁也可能存在这种情况。依恋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分离焦虑。在妈妈怀里,宝宝就有安全感,离开妈妈,就焦虑不安。因此,当宝宝遇见陌生人时,只要是在妈妈身边,他都不会表现出那么害怕,至少是,他的怕生情绪会比较弱些。如果妈妈和陌生人有说有笑,并且能够在宝宝和陌生人之间作出适合的引导,宝宝也会慢慢喜欢上这位陌生人的。 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我建议你也不要操之
关键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孩子听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家的孩子你跟他怎么说,都不管用。急死我了!”我时常听到父母们的抱怨。其实这种现象,很常见,原因也很多。首先,孩子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尚不完备;其次,犯错误本身就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然…… 朋友上幼儿园全托小班的孩子年仅三岁,生得聪明伶俐,只是有个“不良嗜好”——在家里不喝水,只喝可乐。而且是屡教不改,只要喝不到可乐,孩子就哭闹、捣乱,最后总是成人向孩子退让妥协,令朋友全家头痛不已。 一次,天色已晚的时候,孩子又闹着要喝可乐。朋友夫妇立刻“奋起抵抗”,但是孩子依然闹着嚷着:“我要喝可乐!我要喝可乐!”眼见着孩子的“企图”又要得逞,朋友夫妇忙“抓住”在场的客人——一名化学博士,让他给孩子讲一讲喝可乐的危害性。博士欣然领命,蹲下身来和蔼地为这个“可乐”迷耐心地用尽可能浅显的话语
培养一个快乐的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也是父母给予孩子最珍贵的礼物。拥有快乐童年的孩子,将来性格会更健康,学习能力更好,耐挫能力也会更强。生活中,十件小事情,帮你培养孩子大快乐! 1、做一对快乐的父母。 凡事看开,学会自嘲,养成爱说有趣事的习惯;经常讲笑话,经常大声笑,让家庭充满欢声笑语。看到爸爸的啤酒肚,妈妈要开心地对孩子说,瞧,爸爸的肚子像袋鼠! 2、给孩子一定的决定权。 经常温和地对孩子说:你自己来决定吧!我们去菜场买菜烧饭,还是去外婆家吃饭呢?孩子有获得小主人身份的满足感,会特别快乐,并从小就知道如何使用自己的决策权。 3、带孩子去户外玩。 每到周末,变成家庭聚会日,安排全家一起参加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这不但能增进孩子的健康,更能培养亲子感情,让孩子时刻处在温暖亲情中,笑口常开。 4、用不同
原标题:父母带娃的四点坏处!年轻人一定要注意!特别的第四点! 父母帮着我们带娃,现在已经成为我们这代人的普遍现象了,我的妈妈常说她们那代人真是苦,把我们带大了又要来带我们的孩子,想想老人带娃也是辛苦啊!下面我们来谈一谈父母帮着带娃会出现的一些矛盾把! 1.老人固有的生活方式和自己差异很大 矛盾重重。不得不说,老人是善良的,但是一方水土一方人,两个不同家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况且都有很多需要磨合的地方,更何况是相差三四十年的长辈们?还记得我怀一胎时,因为饮食文化差异,婆婆总觉得我太“娇气”,这也不吃,那也不吃,和我说到她那会的种种经历,还有各种类似一天吃十几个鸡蛋最补的饮食“老法”,真是吓死人!那会同一屋檐下,就吃饭睡觉这样的鸡毛蒜皮,都会让彼此大眼瞪小眼!想必婆婆应该也很憋屈吧,似乎谁也没有错,可是白天不懂夜的黑,没有统一的理念,好难共情。那会先生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中国老话实际上是按父母的意志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伤害了孩子的感情。 打不是教育孩子的好方法。要遏止打孩子的现象,必须充分认识到打骂孩子的危害: 会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 孩子遭打的时候,没有心里舒坦的。皮肉之苦,使他们产生怨恨、逆反、畏惧等心理。打的结果,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日益淡漠,隔阂越来越深,个别孩子甚至会产生报复心理。 会造成孩子失去自信,悲观厌世 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希望得到别人包括父母的尊重,而别人的尊重、信任,会使孩子产生自信,这是他们前进的重要动力。经常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受到损害,产生自卑,极容易走上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之路。父母本是孩子最亲近的人,经常遭父母的打骂,孩子会感到人世间没有温暖,活着没有意思,于是悲观厌世。现实中,
一是大人外出时,孩子要把门锁好,有陌生人来敲门,不要应门和开门 二是万一应了门,可问他是谁并假意呼叫大人 三是不要告诉陌生人任何事情,就说爸爸妈妈在忙其他事情,没空来开门,请他下次再来 四是如果陌生人还不离开,可以打电话给邻居或者报警。
原标题:我为什么不阻止孩子看电视?家长应该都要知道! 应不应该让孩子看电视? 现在这个时代,孩子从一岁开始就把眼睛盯着电视看,我们应不应该给孩子看电视呢? 我们先来说什么时候可以看,看多长时间合适。 原则上来说,我们不建议给两岁以内的孩子看电视,但是原则毕竟是原则,放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实现起来多多少少会有些困难。 而且前面也提到,对于这个时代的孩子来讲,一为的禁止是不现实的。 再者说,如果孩子已经到了两三岁,还完全不知道手机ipad是什么,更不知道电视上热播的动画片有哪些等等,不知道爱莎公主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不知道乔治和乔虎哪个才是佩奇的弟弟。 孩子和同龄人之间没有共同话题,对于他的人际交往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所以说既然不能完全杜绝,那么有没有什么好的折中的
“宝宝,去把手洗干净,要吃饭了。”这已经是妈妈第三次叫丁丁了,可是5岁的丁丁就像没听见一样,还是若无其事地在那里玩着玩具,妈妈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你没听见我在叫你吗?”“你不是才叫了三次嘛!”丁丁好像很无辜地回答道。 在游乐场、幼儿园,很多场所中这种场景随处可见,父母们面对孩子的充耳不闻,疑惑万分,“现在的孩子是怎么了?” 研究幼儿心理的专家指出,孩子这种漠视父母指令的行为是一种非常恶劣的坏习惯,如果听之任之,纵容孩子继续这种行为,你的孩子就很可能会变得目中无人,并极有控制欲。 收拾玩具、自己拿水喝,当你提醒孩子做些他不爱做的事时,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没听见一样,这时你就不能忽视了,因为这样下来传递的信息是漠视大人的指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真是因为父母的这些思想,让其教育出现很多“好心办坏事”,反而误了孩子的健康成长。那么,父母要警惕自己有没有“好心办坏事”了。 现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因为对孩子太好,这也不许那也不许,怕出危险,怕生事端,但偏偏是这些好心办坏事和过分的溺爱,这种一厢情愿的父母的“好心”成为阻碍孩子健康成长的“坏事儿”。那么,父母要警惕自己哪些方面会“好心办坏事“呢? “好心办坏事”1:害怕孩子之间的小争抢 案例:陈规带着妻儿回老家,当大人们一起聊天叙旧时,儿子也和小伙伴们玩成一片了。可不一会儿,院子外就传来儿子的哭声。出去一看,才知道小家伙是因为和别人争玩具给闹的。陈规妻子边哄边说:“他们是野惯了的孩子,你怎么能和人家抢东西呢?” 点评:很多父母带着孩子出去玩时,常常会叮嘱:别和人
孩子教育是父母最关注的话题,每位父母都希望孩子有美好的未来,尽量在教育中避免失误!怎样的教育对孩子不利,甚至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1.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要什么给什么。 后果:这样当他长大后,就会理所当然地认为:万物皆备于我。 2.当他口出污言秽语时,尽管讥笑他。 后果:他的词汇会越来越不成体统,说出话来把人气个半死。 3.永远不对他进行精神道德教育,让他自己混到成年时再说,让他自己去决定一切。 后果:将来的他绝对思维错乱,没有底线。 4.避免对孩子说他犯了错误,免得孩子有时候会感到内疚。 后果:他将来即使犯罪被捕,也会感到是全世界都在同他作对,他是受害者。 5.把他随手乱丢的一切东西都替他收拾好,千万不能让孩子自己动手,免得他累着。 后果:习惯遇事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 6.不论好坏书刊
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不少宝爸宝妈们就已经给孩子想好的名字。那么问题来了,父母们在称呼孩子时需要注意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先说一个真实的例子:穆铃今年上小学4年级,平时学习顶呱呱,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很受老师的喜爱和同学的羡慕。 有一次妈妈去接她下学,因为着急去给外婆过生日,看到穆铃就叫起了她的小名:铃铛,快走几步。 这一叫不要紧,同学们都哈哈大笑,穆铃更是满脸通红,认为自己丢了面子。回家后几天没跟妈妈说话,还吵着闹着要改名。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道理,父母称呼孩子的小名或者乳名,固然是出于内心的喜爱,但要注意区分场合,不是什么地方都能随便叫的。 否则一旦随口乱叫,会让孩子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影响和父母的良好亲子关系。今天就给大家盘点一下,不同场合应该如何称呼孩子。 一、在私密的场合 在自己
父母为了让孩子舒适快乐地成长,对孩子的要求一一满足,容易造成孩子好吃懒做,养成坐享其成的习惯。父母这些过分呵护孩子的措施都会影响孩子日后的成长。 家长过分娇惯孩子容易造成一些后 果: 1.形成任性妄为的心理 如果家长事由着孩子的性情,当现实不可能满足他们的时候,就会觉得事事都不顺心,好像人人都有意跟他们过不去,表现出不称心就发脾气或畏 缩逃避,忧郁、偏执、狂躁,且听不得批评。 2.独立性差 家长的“过度爱护”,超出孩子的需要、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造成孩子事事依赖家长,独立生活的能力较差。 3.养成坐享其成的习惯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使青少年养成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心理,他们忽略每一份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4.耐受挫折性差 耐受挫折性,就是对挫
教育孩子本来就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有些父母认为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就已经够麻烦了,实在是没有精力去做孩子的教育工作,孩子只要身体健康就万事大吉。 说句诛心的话:只要求孩子身体健康而不管孩子的性格、心理,能称得上是负责任的家长吗? 养育孩子不是这么简单且随便的事!很多家长一直苦恼于找不到合适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这其实是多余的,教育孩子是很简单的事,只要家长多注意生活中的细节,做好言传身教,怎么会教育不好孩子呢? 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心理教育,认为心理这种东西都是抱着“小孩心智不成熟,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的多了”这样的想法,真的让人感觉到无语。 很多心理不健全的人,都是因为孩童时代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才造成性格、甚至是人格上的缺失。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这都是为孩子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生活中,想
孩子网络成瘾与家庭教育模式密切相关。近日,来自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的研究表明,控制型、忽视型、溺爱型、严厉型家庭教育模式下的青少年最容易染上网瘾。该医院专家分析了数百例网瘾青少年案例,发现:“控制型”家庭,孩子易产生敌对情绪;不管不顾的“忽视型”,孩子孤僻冷漠、敏感、多疑、缺乏同情心;“溺爱型”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好逸恶劳;“严厉型”家庭的孩子,不善于与父母情感交流,情绪极度压抑。 调查显示 近七成上网者喜欢聊天 出场人物:桃之夭夭(化名) 老实交代:上网只为发泄和逃避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
女儿现在四岁半时,每天晚上临睡时,她就躺在我身边,一声不响地听我讲故事,听得非常入神,时不时提一些问题;她特别爱听英雄的故事,听到动人处,还会从床上跳起来模仿故事里的情形。我买了好几本故事书,放在枕头边。她每天晚上躺到床上,就急不可耐地叫道:“妈妈,给我讲一个故事”。发现女儿这么爱听故事,我买来几盒讲故事的光盘,用VCD放给她听。她对配有动画的故事兴趣很高,常常能安静的一动不动地坐在小凳子听完一整盘。我惊奇地发现,女儿对故事有惊人的记忆力。无论是我讲的故事还是碟子里的故事,一个故事只听了两三次,她就能记住整个故事内容,并且能讲这些故事。有时她一时想不起来,我帮她接下去讲时,她居然还能纠正我讲的一些错误。看着女儿这么喜爱听故事,我就用故事中的内容来教育她。比如她和我一起上超市买东西时,经常会想买很多东西,有时不听话,想耍赖时,我就说:“大头儿子想买赛车
天天快上小学了,可还是个让人心急的“小磨蹭”,做起事来总是慢吞吞的。从吃饭穿衣,到画画儿、写字、做游戏,他的作业永远不能按时做完,常常忘掉该做的事情。每当需要为某事做好准备时——上学、上床、洗澡、去亲戚家,如果父母不冲天天大叫“现在,现在就做!”他是决不会准备好的。 对此,天天的父母也很犯愁,曾特意带着他向专家请教,问天天是不是脑袋笨。 &
现在的儿童,特别是城市的儿童简直就是在蜜糖罐中成长,对于什么是苦、什么是难,一点不知。他们得到过多的保护,过多的享受,过多的依赖。因此,他们的意志力的发展也比较差。 你给予孩子的太多,也意味着孩子失去的更多。中国人有句俗语“三穷三富过到老”,说明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人生无坦途,一个人降生于世,就要准备走漫长艰辛的人生之路。大自然和社会变动常常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不可预料的困难和险情,对每个人都是考验。如果从小就是娇宝贝、寄生虫,当长大了在无人保护的情况下,就无法面对这些突如其来的变化,更无能力去摆脱去战胜这些困难和险情。因此重视对儿童进行磨练意志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个体儿童来说,我们培养的是意志坚强的人,作为群体儿童来说,我们培养的是一个意志坚强的民族。 磨练意志要从小开始,最重要的是家长要硬起心肠,让孩子接受一定度的锻炼。让孩子能忍受皮
在任何一个人成长发育的过程当中都会出现叛逆期。说起叛逆期大家首先想到的就会是青春期阶段的叛逆。但除了青春期以外,宝宝小时候也会出现叛逆期 "我们家小朋友以前很乖的,怎么现在总是和大人对着干呢?","我家宝宝小时候明明不是这样子的,怎么现在性格大变了?" 类似这样的话语,常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身边,许多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到了三岁左右就会突然变得不听话,做出许多令人头疼的事情,他们往往十分固执,爱哭闹,甚至不服管教。其实这是正常的表现,是几乎所有孩子都会出现的"叛逆期"。今天我们就聊聊,别小看孩子"三岁叛逆期",想要顺利度过,宝妈就要有这3手准备 令人头疼的"叛逆期" 小美家的宝宝今年三岁了,之前一直都很听话,但是最近小美发现孩子是越来越调皮了。比如说在外面玩,小美叫他回家,孩子就会很大声的说;"不。"要到超市的时候,小美告诉孩子:"人很多,要牵扯的妈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