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总通过说“不”的方式去立规矩 一味说“不”,只会教会孩子也去说“不”。要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孩子去探索,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正面强化那些对的选择。 立规矩要简单明了 立规矩的时候,语气夸张,表情丰富,把规矩说得简单明了。只要你语气快乐,就会让孩子受到初步的感染:遵守规矩是一件很好玩的事儿。 规矩需要有弹性 比如一样东西,孩子小不能摸。但是大一些后,危险性不存在了,自然可以调整这些规矩,不必一成不变。所以,我们在跟孩子立规矩的时候,就可以多用“你可以做……,只不过得要等到……时候……”这样的句型。这样,其实也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会延迟等待。规则的弹性还表现在,和孩子共同讨论规则的制定,允许有理由的通融。 规矩并非越多越好 立规矩之前,父母要想清楚,需要立哪些规
原标题:告诫孩子不能哭的中国式家庭,会毁了我们的孩子 小孩子的天赋技能之一就是哭。孩子难受了要哭,受委屈了要哭,做错事情了被批评还是要哭,很多家长们看到孩子的眼泪就头疼。但是其实在孩子哭的这件事上,很多家长都有一个误区,觉得哭是不好的,是胆小软弱的表现。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也总是不让孩子哭。无论还是是犯了错误哭闹,还是摔倒了,遇到难过的事情了,都告诉孩子不要哭。但是,哭真的很可怕吗?不哭才最好吗? 绝大多数家长,都把“哭”视为一个负面的表现,觉得孩子“不哭”的状态是正常的,“哭”的状态是不正常的。所以家长总是一看到孩子哭,就急忙想让孩子止住眼泪,慌忙之下甚至可能会用上呵斥,威胁等不正确的方法。但是实际上,哭真的没有那么可怕。家长们首先要正确的看待“哭泣”。 人天生就有喜怒哀乐。哭和笑,都是一个人正常的,真实的情感流露。情绪本身没有好坏
“阳光男孩”、“阳光女孩”是对心理健康、性格开朗孩子的称谓,父母大都希望自己的宝贝成为阳光儿童。尽管拥有这样的美好愿望,但为什么仍然有不少孩子性格抑郁、心胸不开阔呢? 答案就在父母与孩子相处的生活点滴中,在父母对孩子灌输的每一个细节中。我们时常会不经意发现,有的父母在孩子教育上忽视了正面教育,言谈举止会不知不觉向孩子灌输一些消极的东西。如有人在工作中遇到一些不快,便把社会、人际关系看得一团糟,认为这也不如意,那也不顺心。用灰色的心理感染孩子,影响孩子,使本该感受到阳光和鲜花的孩子,幼稚的心灵慢慢蒙上了阴影。在这种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多半是性格内向、忧郁多疑、心胸不开阔之人。 同样为人父母,我的体会是,阳光心态需要从小培养。要想孩子成为阳光男孩或阳光女孩,父母首先要有阳光心态。注重从
家长打孩子无非是孩子做错事了,一味的打孩子伤害的不仅仅是孩子,也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伤害了亲子关系,对于父母和孩子来说,都是后患无穷的。当然有时候在一些特定的情况下孩子怎么说都不听,用体罚来震慑孩子,警告他不能犯同样的错误也未尝不可。 1、当孩子某些作为、习惯、心理倾向,长大后有可能发展为违犯法律或不道德的行为时。孩子所犯的错误涉及到未来道德品质培养的时候,比如偷拿东西、欺负弱小等,父母应当通过适当的体罚来作为惩罚措施。 2、孩子喜欢触摸一些危险物,喜欢到一些不安全的场所。在孩子接触到危险的物品或者进入到危险的境地的时候,父母可以及时制止下。孩子的年龄小,他们无法区分自己行为的“危险度”,父母比较激动的处理方式也许能让他们认识到情况的严重性。 3、过于自私、自我中心倾向严重,心中丝毫没有他人的位置。有些从小被宠惯了的孩子,从来
引导孩子肯分享 太自私的人是不懂得感恩的,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好像别人都是应该的一样。人为自己考虑是正常,但不能太过自私。孩子从小,就需要受被引导分享的教育。当孩子学会分享时,会感觉到分享后的喜悦,也会从中收获别人关爱,是对以后培养人际关系的有益帮助。 让孩子参与家务 想孩子有颗感恩的心,别忽略了让孩子干家务活的这种良好教育方式。让孩子参与到家务中来,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劳动的艰辛,付出劳动后收获成功的悦。从中孩子懂得感恩父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而且孩子的生活能力也得到锻炼。 多陪孩子感恩方面的绘本 阅读会让一个人脑子的知识变得丰富,看待问题的能力也越成熟,静心做一件事的耐心得到锻炼等。多陪孩子看些有关感恩方面的绘本,书籍,不仅能培养孩子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为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以后的学习
培养阅读兴趣 和孩子一起读书会增加她对阅读的兴趣。只要你的孩子习惯了和你一起读书,当他足够大,可以自己读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会自己读书,而且他非常喜欢读书。 改善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孩子跟父母一起读书,习惯依靠着父母,或者并排而坐。点点滴滴,就会拉近家长与孩子的关系。 利用书里的内容教育婴儿 当你阅读的时候,你可以借此机会在你的宝宝灌输一些好的想法,比如不说谎,帮助别人,照顾事情等等。 增加孩子的想象力 孩子可以通过家长讲述的故事,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家长要注意的是,不要去抑制孩子发生想象,要鼓励孩子,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允许孩子“”叛逆“”。
早在25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本意是说,如果管理人员本身品行端正,那么即便不发号施令,他人也会以其为榜样去做;但如果其本身品行尚不端正,即便是强硬地命令他人,他人也不会听从。这就是身教榜样的重要性。教育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可见,教育孩子就是做好榜样,就是父母以身作则,给孩子最好的示范。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身教,也就是榜样的作用,比任何老师包括父母自己对他的说教都要管用得多;父母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比那些座右铭的影响要更为深远。 所以,要想孩子怎样做,我们先要做出来;要想孩子养成怎样的习惯,我们先要具备那样的习惯。“上行”为善,“下效”自然也会为善,我们自己做好了,孩子也就不需要教了。 这就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带头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作出好的表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率先垂范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原标题:“单亲妈妈”带的男孩和普通家庭男孩,长大后这差距,真不是一点 文/蜂蜜妈妈(本文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 都说婚姻是神圣的,但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延续,婚姻不知从何时变成了“坟墓”,很多人开始抗拒结婚,连结婚对抗拒了,那么生孩子就更不用说了,也是非常抗拒,这也是因为近年来中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让人们都有点不得不害怕结婚,离婚对谁的伤害最大?那就是孩子!很多人会觉得,我一个人也会把孩子带好啊,怎么就伤害他了?那只是极个别孩子,当你家孩子和别人正常家庭孩子一对比,你就会发现这差距有多大了。 单亲家庭男孩和普通家庭男孩究竟差在哪? 1. 单亲家庭男孩没有抱负 因为是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尤其是男孩还是跟着妈妈的那种,他们的骨子里要嘛会带有一种责任感,就是不能让妈妈生气不能让妈妈难过,于是就会畏手畏脚,
你的孩子会自主地道歉,等他有一天明白了这里面的含义。当一个3岁半或4岁的孩子开始明白道歉的原因和效果,他会自己主动地说对不起。 4.进入社会关系 有些孩子能非常自如地参与到各种社交集体中,而有些孩子则非常地小心谨慎。也许你的孩子更喜欢和你呆在一起?让孩子参与到家庭聚会的寻宝游戏看起来很诱惑人,但是请不要过度的在意,勉强孩子去参与。 你最好这样做: 你可以鼓励和动员你的孩子去参加游戏,但同时要创造条件和安全感,比如说你跟他一起去寻宝。如果你的孩子对接触别人有点害怕和回避,你要陪伴他去并积极谈论怎样接触别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支持他大胆地去接触。首先,如果孩子说不愿意,你要尊重他的决定。社交不应该让孩子和消极感觉,危险联系到一起。 5 .尝试吃不喜欢的食物 举个例子,吃西兰花很健康,你知道这对孩子的健康非常有益。如果你说
一、学会夸奖的方式 夸奖是一种很有用的塑造手段,但如果对孩子做出的一大半行为你都进行夸奖,就会让他沉溺在大人对他的夸奖中,对于那些孩子仅仅是因为好玩,或出于他自己的目的而做的事情,家长根本不必去夸奖,甚至不必加以赞许。 1、改变夸奖的形式 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表扬孩子,比如:竖起大拇指夸孩子做得好,给孩子喜欢的东西表示奖励等。 2、真诚地表扬孩子 对于孩子做出的一般行为和理所当然的行为,你都毫不吝惜地加以表扬,那么表扬就会失去效力。对于理所当然的行为,你只要加以肯定就可以了。要真诚地表扬孩子,假意的表扬会让孩子对你真诚的赞扬产生怀疑。 3、不要怀着隐藏的动机去称赞孩子 对孩子的表扬和称赞不要带有某些功利性的目的,从长远来说,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真诚或是目的性,这对于教育孩子首先是一种不好的身教。
在美国,父母对子女是有限责任,父母不会把孩子的事情全部包下来,反而孩子还必须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如摆餐桌、洗自己的衣服、剪草坪等。在上大学前旅游的费用,也可能父母给出,但不是说父母必须提供。孩子可以自己打工挣(在学校、在社会),也可以在家里干活,父母给记工钱。等到18岁成人后,读大学,有父母给出学费的,但父母和孩子都明白这不是父母必须应该给我的。实际上很多父母不给出,孩子一靠奖学金;二靠打工来获得学费。美国的大学生读书期间不打工的人很少、很多人要打两份工。父母对孩子的无限责任是教育,一是让孩子懂得自身的价值。二是让孩子懂得必须自己管理自己。三是教给孩子足够的性知识,让孩子在他们身体变化时感到轻松自在。四是帮助孩子接受一整套他们赖以立身处世的牢固的社会准则——尊重和守纪
孩子犯了错误,家长批评孩子时,为什么有些孩子就是不肯认错? 其实问题出在大人身上,在批评孩子时如果能注意下面这些问题,孩子通常就容易接受你的批评了。 1、不翻旧帐 只谈眼前,不翻旧账,做错的事已经批评过了就应该“结案”了,不要老是记着孩子以前不好的地方,让孩子觉得他在父母面前永远无法翻身。孩子正处在学习做人的过程中,父母要原谅孩子的过错,动辄就翻老账,这样很伤孩子幼稚的心,孩子是不会接受的。 2、不能只注意孩子的错处。 当我们动怒时常常会急于让孩子认错,会直接针对孩子所做的错事切入。然而
信任是一剂通心的良药,关心得过分就变成了伤害。把孩子当朋友看待,她才会主动让你走进她的心扉。 书橱上有一对绢纱做的小猪,一只戴着黑框眼镜,另一只披着白婚纱。它们和悦亲昵,粉融融圆滚滚地挤在一起。那是女儿到北京参赛前送给我们结婚20周年的礼物。我和爱人一看见它们那酷肖我们在一起的神态就笑得前仰后合。幽默,促进着两代人的沟通,那其中的善意多么微妙啊! 我们家三口人都有绰号。绰号的内容总在变换,善意的褒贬尽在其中。我爱人近年来睡觉添了打呼噜的毛病,吵得我们难以入睡,女儿就送给他一个“呼啸山庄”的雅号。我虽久病,可许多人常来找我排忧解难.遇上难题夜不能寐,病魔就更加紧地折腾着我。等绞尽脑汁,费尽周折,事情有了好的结局时,我就高兴得好几天神清气爽,比吃了什么仙丹妙药还灵验,为此,家人叫我“帮忙综合症”。女儿自小动作不紧不慢.大家都形象地叫她“树懒”。树懒这
没有人会怀疑父母对宝宝的爱,但在一些流行做法和错误观念的误导下,我们的一些行为或许正在伤害着宝宝。对照下面这些流行育儿做法,看看你犯了哪几条? 误区一:教宝宝背唐诗 案例:童童的爸爸妈妈从童童3岁起就开始教她背《唐诗三百首》,如今不到5岁的童童已经能熟练背诵200多首唐诗,爸爸妈妈引以为荣,每次来客人了,都不忘让童童背上几首炫耀炫耀。 分析:唐诗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遣词造句极其精练、含蓄,有时为了行文需要,甚至会颠倒字词的正常顺序,这与现代的语言习惯大不相同,成人学习和理解起来尚觉晦涩有难度。而幼儿处于语言学习的初始阶段,现代语言的学习尚有困难,却要让他们熟记这些文绉绉的唐诗,这严重背离了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弊远大于利,是非常不可取的做法。 建议:幼儿感知事物是从表象入手
内向属于心理学上是指气质中指向性的一种,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常指向于内者为内向。相比于外向者而言,内向者的能量多来源于自身内在世界——如思想、情绪和观念。他们并不一定就是安静或孤僻的,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在自己的头脑内部,他们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可能缺乏自信、易害羞、冷漠、寡言、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 一、孩子的内向性格又是怎样形成的 除了天生内向,后天的经历也起到很大的作用。一位内向者说:”小时候,爸妈从来不鼓励我有好奇心,他们对我的问题不是嗤之以鼻,就是叫我少管闲事,做好分内的事。”家长不鼓励子女去结交朋友,或参加任何课余活动,他们认为这类活动会使儿女”分心”,对正常的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踏入社会之前,青少年的生活圈子只限于学校及家里。在缺乏与人沟通的环境里成长的儿童,对于一般社交技巧可以说是一无所知的,他在刚踏入社会做事
我家汀汀现在23个多月了,快两岁了。 从小院儿里就有十来个跟他相差不了几个月的小朋友一起玩。一岁左右的时候,汀汀就表现出比别的孩子能抢玩具,因为孩子小,他抢了别的孩子的玩具,大人就会拿别的玩具去哄逗被抢了的孩子,虽然总是教育他要跟小朋友友好,但随着他慢慢懂事了,他除了肯跟别人交换玩具玩了以外,见到小朋友拿来新鲜的甚至是他也有在家都不太玩的玩具,他还是抢。他要么就把自己的玩具使劲往人家小朋友手里塞,意思是跟人家换玩具玩,要么就哭闹耍赖,人家家长一般看了这种情况也就都劝自己的孩子让着他。而他自己特喜欢的玩具,别的小朋友是抢不过去的。 在他一岁四个月的时候,比他小一个月的堂妹也住到了家里来。他一开始还知道让着妹妹,但很快就不干了。自己的小车、小椅子都不肯让妹妹碰。虽然很多时候俩人玩得很投机,你帮我穿袜子我帮你穿鞋、你喂我一口饭我喂你一口奶的,但两个人为了抢玩具而打架
原标题:知识科普|孩子几岁正式学英语合适? 3-6岁是最合适的时期 少儿启蒙 孩子在6岁之前,对语言的接受能力很强,如果在这时能够适当地进行英语启蒙教育,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可以培养孩子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英语是一种国际通用语,不懂英语,在信息交流方面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同时研究还表明,学外语会促进智力的发展。美国耶鲁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分析研究认为,讲两种语言的幼儿比仅会讲一种语言的幼儿,在脑子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均有优势。 语言刺激是促进大脑细胞生长发展的要素。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对幼儿给予两种语言的刺激,能促进幼儿大脑两半球之间的协调,加强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 因此,幼儿期的英语训练对孩子是大有益处的。幼儿期,特别是6岁以前,是获得外语的最佳期。 根
1.促进孩子与老师之间的联系 孩子其实非常依赖成年人的保护,所以在学校,父母不在身边,他就会把依赖心转移到老师身上,否则他就非常焦虑很难安定下来学习。如果你注意到孩子每次上学都闷闷不乐,那你就要立即联系老师,跟老师解释,孩子现在还是无法开心上学,希望老师多加注意他。这样孩子在学校就能够依赖老师,把学校当家一样来看。其实任何一个有经验的老师,都会保持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2.提前去接孩子下学 孩子在这段过渡期内,父母一定要帮助孩子缓和焦虑,其中一个重要做法就是确保提前几分钟去接孩子下学,这很关键的,因为如果孩子在放学后没有看到你,这可能就会加剧他的焦虑和恐惧。 3.促进孩子跟其他孩子之间的联系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玩伴。你可以问老师,孩子在学校跟谁玩的比较多。你也可以问孩子他想邀请哪个小朋友一起玩耍。如果孩子不知道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似乎背书是学习的必要技能之一。那么,背书到底好不好呢?我们在回顾学习往事的时候,当初滚瓜烂熟的的文章大多数已经不记得了,当然除却一些经典的诗词古文。看来当代教科书在这个方面是失败的。所以如果只是为了孩子的学业,可以有适量的“死记硬背”去应付考试。但是家长要记住一点,不应该崇尚记忆推而广之,让孩子变成一个书呆子。毕竟人生是很长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很重要! 一、小孩怀疑的能力更值得培养 我们并不是说记忆力是无益的,但一味地追求记忆导致其他能力的丧失,就是有害的。“疑乃觉悟之机,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不疑则不悟”。怀疑是思考的基本能力,小孩子对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家长们应该在回答的过程中体会孩子的小心思,并帮助其思考,而不是仅仅给予一个正确答案。我们经常会发现两个小孩就一个问题发生幼稚的争执,各自认为自己爸妈给的答案是正确,认为其他答案是错误的,虽
我家宝宝越大越懒啊!现在让他帮帮忙比登天还难,是不是现在的孩子都这样啊?其实让孩子变懒的不是别人,正是你们啊!2、3岁本来就是孩子最活跃、勤快、爱表现的时期,这时候他会有替你分担任务的欲望,如果父母能好好引导,孩子一定会有很大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体验到劳动和帮助别人的乐趣。但很不幸,由于心疼孩子,你们大都没有把握住这次机会,白白浪费了孩子成长的最佳时机。想让孩子改掉已形成的懒散习惯,父母要付出的还有很多,至少要做到这3点。 1.不事事包办 “来宝宝,吃了这一口,快来,张嘴!”是不是很熟悉这样的场景,孩子不好好吃饭,你、老公,甚至爷爷奶奶们都追着孩子喂,吃一口玩一会,你们又要追着满屋跑,只为了孩子好好吃口饭,真不容易啊! 早上孩子赖着不起床,一遍一遍的叫不听,只好帮他穿衣服,等他眯着眼刚刚穿好,牙膏挤好,洗脸水倒好,早饭不愿吃还要喂,送上学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