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流动,大城市的吸引,使得年轻人聚拢,曾经隔壁村二丫妹子和咱们村大锤的组合,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你从南京来,我住佳木斯,相约在北京。你住海南岛,我从河北来,相聚在广州。 就这样,距离千里之外的两个人组成家庭,生儿育女。 又是一年回家时,到底回你家还是回我家! 对于来远嫁的女人来说,过年回婆家就意味着—— ·去一个不熟悉的环境 ·听不熟悉的语言 ·吃不习惯的食物 ·做那么不自在的事儿 ·怎么都觉得不够爽啊 来看看大家心目中回娘家和回婆家的区别吧! 回娘家,舒服! 好不容易回到家!孩子一放,箱子一丢,鞋子一甩,舒舒服服躺在沙发上,各种瓜果零食摆满桌,孩子不用管,年夜饭不用想,睡一觉先! 回婆家,忙忙忙! 行李刚放下,
“我的手很小,无论在什么时候,请不要要求我十全十美;我的腿很短,请慢些走路,以便我能跟得上您。我的眼睛不像您那样见过世面,请让我自己慢慢地观察一切事物,并希望您不要对我加以过分的限制……” 周国平说,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的确,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出于一种本能,不用学也会。尊重孩子,却是一种美好的教养,我们需慢慢修炼。今天小编为大家分享3个小故事,这些故事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希望各位爸妈能静心地读完,看一看尊重孩子这件让父母既熟悉又陌生的事,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故事一:打针 妈妈带着五岁的儿子打预防针,虽然事先已经铺垫鼓励了,打的时候,孩子还是哭得惊天动地。 打完针留观的半小时里,孩子依然哭哭啼啼,妈妈耐着性子百般劝慰:“好了,好了,不疼了啊!”,孩子还在抽抽嗒嗒,时不时还高声抽泣。 旁人开始对妈妈侧目,妈妈觉得尴尬,皱着眉头说:“行了行
好不容易挨到周末,然而,并不能休息……眼瞅着下周就要过年了,还有一大堆东西没有买,大扫除也没做完,这个休息日,丁妈过得比工作日还忙。 一大早就让娃爸领着大宝去超市采购了,把小宝安顿在客厅玩玩具后,我就开始做清洁了。 大概一个人玩玩具有点无聊,小宝时不时就跑进来添乱。 先是在我换床单的时候,跳上床,然后又在我拖地的时候,用她的小水桶四处洒水。 讲真,我正哼哧哼哧地拖着地,一转身看到她拎着小水桶,周围地上零零散散好几滩水,说不生气那是假的。 我在心里默念「自己生的,自己生的,冷静冷静」,然后走过去把她手里的水桶拿下来,又把她领回客厅,自以为有耐心地说:妈妈现在很忙,小宝先自己一个人玩。 好在,没过一会儿,娃爸和大宝回来了,有哥哥陪着她玩,总算不再跑过来添乱了。 到快傍晚的时候,才有空拿起手
“一个很重要和神秘的时期是儿童对秩序有极端敏感的时期。这种敏感在儿童出生后第一年就出现,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这样写道。 平时是在客厅给小鹿讲故事。有的时候,为了哄他睡觉,想把书拿到卧室里给他讲。结果,他表示强烈不满,又是哭,又是拉着我的手要去客厅。 早晨起床后,如果马上就把窗帘拉开,他会不满。 吃饭的时候,即使是妈妈不在家,也不让姥姥坐在妈妈的位置给他喂饭。姥姥一坐在妈妈的位置,他便会使劲将姥姥推开。 秩序对于儿童来说,是一种对外界的适应。“它好像动物漫步的大地,或鱼儿游憩的水域。”“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二年中,他们就要从他们以后必须控制的环境中得到适应的原则。” 如果家里的东西出现了错位,或者有新的东西,很多时候,他会第一个发现。如,卫生间里的灯不亮了。 姥姥做饭时,将调料盒的盖子拿
我的女友玟,当妈那年虽然已二十又七,但分明还是个孩子。 80后的玟是家中独女,父母宠爱有加,从小到大身边事务一应有家人大包大揽。 玟姑娘也乖巧听话,18岁那年以高分考入本地一所重点高校,24岁千军万马考入本地的公务员系统,25岁嫁了门当户对的温暖先生,26岁买了房贴着自己娘家边上住;27岁生下一个健康活泼的宝贝儿子…… 玟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明明奔三了,且自己做了妈,而眉眼间依然像少女一般单纯、明媚、不谙世事。 当然,玟身上也有着80后一代典型的“独生子女综合症”:娇气、矫情、丢三落四、不太想事、不太会经营家。 玟的“丢三落四”从我们做同学那会儿就挺出名。平时忘记带作业本、书、笔之类,这都常事。有次竟然连书包也忘了拿。 但好在玟的家离学校特别近,竟也能课间十分钟跑个来回,把忘带的东西取回来。再加上玟的母亲是位细心温柔的全
笨、懒、馋、内向、懦弱、没上进心、磨蹭……当家长给孩子贴上这些标签后,孩子就会被标签牢牢粘住,甩都甩不掉! 学点心理学:“标签”效应 先来看一个故事: 二战期间,美国由于兵力不足,于是组织了一批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并且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的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专家们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新等,然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 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 在心理学上,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
谁都想当个好家长,培养出好孩子。可是只有愿望就够了吗?仔细盘点我们的言行,做得又是否恰当、到位?或许我们自以为对孩子的好,其实正将我们推向失败的家长阵营。 爱孩子需要智慧。要培养孩子具有正确的“三观”,培养孩子具有优良的品性和习惯,培养孩子具有发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孩子具有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与生活的能力。这样的孩子才会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发展,感受到幸福。 都说勇敢的人才会生孩子。为了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家长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聪慧、更优秀,并用自己的力量来影响、带动孩子前行,才
你是否常对孩子说过类似的话?“宝贝,你在学校要让老师开心,要多为同学着想,自己吃点亏没什么的。”“你们两个兄弟要好好相处,凡事多想着一些别人。”“今天有没有多陪陪爷爷奶奶,要让爷爷奶奶每天都能多快乐些。”…… 这些话听着似乎稀松平常,全都是让孩子与人友好相处的事,但不知家长们是否有发现,在教孩子关心照顾他人的感受同时,孩子自己的感受,有没有被关注到呢? 如果你也常常顾虑他人的感受,并且更关心孩子怎样对待别人,而不是帮助孩子处理他们自己的感觉,那么你可能属于取悦型的家长。 取悦型父母的亲子相处模式 1.不清楚孩子究竟想要什么 取悦型的父母通常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努力,让自己的孩子学会和其他小伙伴们之间友好相处。 同时他们也会让孩子学着顾虑他人的感受,为他人着想,例如:老师,爷爷奶奶,邻居等其他大人。而这些父母自身
大多数的家长都有一种共识:现代社会竞争太激烈,要想让孩子长大以后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就得从小培养他的竞争意识,所以你会想法设法地制造一些让TA赢的机会,让TA保持对赢的“渴望”,又要制造机会,不断地让TA认识到长大后会有多少对手在等着和TA“过招”……但我们要问的是,即便如此,为什么依然不是每个孩子都可以被培养出所谓的竞争力呢? 一天晚上,睡觉之前,我的两个孩子不情不愿地去刷牙。在去浴室的途中,我四岁的儿子米洛对妹妹说:“我要赢,我要赢!” 他说的是要赢得刷牙比赛。 没错,我有一个好胜心切的孩子。我和米洛打棒球时,他会对我说,“我把你打败了。” 最近,我看到了一篇文章,详细剖析了奥巴马总统的好胜心。在卸任聚会上,这位人生赢家,给了白宫的实习生们一些“生活建议”:“当你有了孩子,一定要让他们赢。”然后他微笑着补充,“直到他们一岁为止”
一天夜里,孩子默默向上帝祈祷:“亲爱的上帝,请让我以后变成我和爸爸一样的人”。 与此同时,爸爸也在默默祈祷:“亲爱的上帝,请让我成为我儿子梦想中的爸爸”。 被老婆控诉我在两个孩子出生后不仅没有尽到老公的义务,也没有尽到做为一个爸爸的责任。我不否认,这几年我因为工作繁忙到处出差,确实很少陪伴老婆和孩子。可是,我就不明白了,我们祖辈都是“男主内,女主外”,不是孩子都养得好好的吗?我努力赚钱,当妈的在家操持孩子们,这有什么不对?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写文惯性和讲座惯性向来是偏重于“什么情况是什么原因,这种情况下应该怎么办”,收到这位爸爸留言的时候我第一反应也是在想:妈妈的价值感、对家庭和爱的归属感、社会角色的多样化、父母双方应该如何根据各家具体情况进行良好搭配等。 但是越想越觉得,这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讲清楚的,每个家庭都不一样,家庭里的人也各不相同,真要一条一条
先看一个童话故事,莴苣姑娘有一头漂亮的金发,长得非常美丽。她从小就被巫婆关在高塔上面,巫婆每天都对莴苣说:“你的样子很丑,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莴苣姑娘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她那仙子般的美貌,爱上了她,救出了她。莴苣姑娘才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这虽然只是一个童话故事,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的教育方式却偏偏就是这样:明明孩子资质很好,却被爸爸妈妈的一次又一次的否定导致丧失了自信,别说开发智力,就连原有的天赋都被埋没了! 有一种“笨”是学来的,这三种方式会毁掉孩子的信心! 1、给孩子定下达不到的目标,只会一再的伤害孩子的自信! 孩子明明只是中游偏上的成绩,父母非得要求孩子考前几名,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孩子安排了一堆学习任务,孩子根本做不到。这些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心理和智商发展
爸爸妈妈经常会跟我说,我的孩子怎么那么大的脾气,哭起来简直是又抓头发又撞地的,关键是他们会以“哭”来“要挟”大人。这篇文章,我就来要聊一聊,以哭闹“要挟”大人的“心机”孩子,到底是如何养出来的? ▌别误把宝宝的“心机”当聪明 很多妈妈常常会用“小大人”来形容宝宝,觉得孩子有的时候比大人还会察言观色。比如,发现哪个大人“最好欺负”。 微信中曾经有位妈妈就这样跟我说过: “我的宝宝太有‘心计’了,他总是能看出谁能对他的要求逆来顺受。平时奶奶和姥姥是最惯着他的,我和爸爸会对他要求比较严格。 就拿看电视来说,我在家的时候会控制他只能看20分钟的动画片,然后我会要求他自己关上电视,他都能很好地配合。但我也经常在下班回家后,发现电视是开着的,一问奶奶,已经看了1小时了。 我总是会跟老人说,不能什么事都顺着他,看电视对眼睛和智
今天我们接着来沟通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解决我们和孩子之间任何问题的润滑剂,很多事情,亲子关系好了,事情解决起来就简单多了,如果我们能把和孩子相处的气氛渲染的幽默一些,事情就更容易解决了。 孩子放寒假在家,看电视的时间比以前增多了很多,这几天问孩子看电视的家长又比以前多了许多,孩子一直看电视怎么办?来分享一下莲子家的4个步骤。 1、我主动把看电视的时间由原来的每周两天改为了每周7天,也就是说,放假时间天天可以看。(父母要主动民主,孩子会认为我们有考虑到他们的感受,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妈妈,当我们给孩子留下了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印象,我们给孩子提建议他们也愿意接受。) 2、时间约定好,主动由原来的每天半小时改完每天40分钟,同时把开电视和关电视的主动权交给莲子。(给莲子规则内的自由) 莲子太高兴了,她说:”原来妈妈很了解小孩子的心啊!“ 我说:”
孩子的妈妈是一位忧郁症与强迫症患者,育有两岁与四岁小孩,每当情绪上来或小孩不听话时,就大吼大叫,我们劝她就医,她却认为自己没问题、是别人的问题,而迟迟不肯看医生,另一方面又不肯家人协助帮忙带小孩。请问妈妈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是什么?家人该如何协助? 台湾卫福部金门医院精神科医师游曙璟回复: 妈妈自己在双重疾病的困扰下,还要照顾两个年幼子女,那种个中辛苦真的是任何人都难以承受。面对这样的问题,一般精神科医师需要有更深入、更精确的了解,才能找到症结,对症下药,让情况得到适度缓解。以下先提供三个方向给提问者参考: 一、给孩子正向的成长空间 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验,当一个家庭中,有任何一个人的情绪是耗竭的时候,家里的每个人都不好受,情绪多少都会受到一些影响。而年幼的孩子,受影响的程度更甚。 试想,一般成人情绪压力大
一个宝宝呱呱落地,3岁上幼儿园、6岁上学、18岁背着行囊去外地求学、22岁参加工作、然后结婚组建家庭……这样算来,我们能陪伴他们的时间真的不多,当他缠着你求抱抱、当他跑来让你陪他做游戏,当他央求一定要妈妈陪着做这做那的时候,请不要拒绝他,也许下一次他就真的不再需要你了…… 亲爱的们,趁着春节长假即将到来,放下手机关掉电视,认真地陪伴孩子,珍惜与孩子一起长大的好时光吧。 闲聊时,欣说,已经几天没看见儿子了。 欣自己支撑着一家餐厅,面积三百平,员工二十几人。餐厅里人来人往,菜进菜出,欣一个人既做大堂经理,又做财务出纳。欣的老公在公司,总是出差。两个人都像陀螺一样忙起来,谁也帮不上谁,孩子的事情一概交给爷爷奶奶。 我说,你又不缺钱,为啥非把自己忙成这样呢? 欣说,为孩子攒钱!想尽力让孩子受到好的教育,享受好的生活。儿子以后要
休假回娘家,本来我带宝宝回去,大家都开开心心的,但是因为一点小事,我妈又和我爸闹气别扭来,但我的心情已经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受她影响了。我妈是个很情绪化的人。 记得小时候,常常一点小事就板起脸来,于是,全家乌云密布,莫名其妙就进入“低气压”模式。 适者生存,面对情绪变化莫测的妈妈,我们兄妹变得异常谨慎,对她的情绪特别敏感。 因为知道万一在她心情不好时,还作死地做出让她不开心的事,那结局必然是一顿骂与揍。 这种颤颤兢兢的成长过程,令我在母女相处中,常常要扮演一个照顾者的角色,察言观色,小心翼翼,见机行事。 不管妈妈的不开心是不是因我而起,似乎我都要对此负责。 慢慢的,我从害怕妈妈生气,开始害怕周围的人生气。 似乎只要是别人不悦,我都会习惯性地去思考: 是不是我哪里做的不好?是不是我可以做得更好?
我们经常看到孩子无理的哭闹,抢他人玩具或者不按照你的要求做时,父母一般的做法就给孩子讲道理或者示范正确的做法,例如告诉他要学会分享,告诉他不可以打人,告诉他一堆道理,解释一堆原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然而最后会发现效果并不明显,孩子该怎么干还是怎么干,或者你在身边就好一点,离开一下转身就又跟别人干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旨在提供具体的方式方法,如果父母习惯性用这样的方式方法和孩子沟通,最后你会发现孩子会有明显的改变,最大的改变就是孩子自己面对问题会思考,然后选择最优方案,哪怕原因让你感到可笑,但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第一步了。 之所以跟孩子讲道理没什么用,是因为我们会潜意识里习惯性为孩子拿主意或者替孩子思考,例如孩子攻击人时你只是简单的告诉他不可以这样,这样不对,但他自己根本没有这个层面的意识。还有可能是你会告诉孩子怎样处理会更好,别的孩子会更舒服
一棵树如果在幼苗时期被折断过,即使后来被扶正、加固、伤口愈合了,还是会留下明显的伤疤,而且只要再有强风吹过来,它最容易折断的部位一定是它幼苗时折断过的地方。 前些年,在浙江的一个村子里发生了一桩离奇案件,一个家庭中的多人被杀害。到底谁跟他们有这么大的仇呢?警察把跟被害人有过冲突的人一一进行了排查,始终没有找到犯罪嫌疑人。多年过后,这家人中幸存下来的父亲收到了一封信,信上说你不要得意,我的仇还没报完。这封信引起了公安部门的注意,于是他们换了一个思路去查找嫌疑人,除了继续排查这一家人明显的仇人,还要去查找可能存在的隐藏的仇人——那些看上去不像仇人的仇人。警察让收到恐吓信的父亲努力回忆,他们家的人有没有可能在无意中伤害过谁。后来这位父亲想到,他曾经跟邻居发生了冲突,他把邻居给打伤了,但伤情并不是很严重。正是通过这个线索,警察最终查出,邻居的孩子就是凶手。 在审讯中警察问这个孩
小苏今年要正式入园了,过去半年为了择校,走访了好多家纽约这边的幼儿园,也参加了不少亲子体验课,发现美国幼儿园在育儿理念上都有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培养自信的孩子”。这不是句空话,自信这种品质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多关键,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 自信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更优秀,成年后职业发展也会更顺利。我希望孩子成为自信的人,从而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每个的选择,拥有不焦虑、不纠结、快乐的人生。孩子一生拥有良好的心态,和学习成绩,升职加薪什么的比起来,重要多了。 今天的文章我想从不同视角聊聊小朋友自信的根源——“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到底从哪里来? 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可能是: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可是孩子收获了无条件的爱,就一定能自信、有安全感吗?这两年我和苏宝的早教老师、儿医花了很多时间聊这个话题,发现给孩子创造安全感的因素,父
吃饭的时候,儿子向我寻问了一些我们单位的事儿,突然他对我说:“妈妈,我觉得你聪明能干,又爱学习,你应该有更好的发展才对。”我笑着问他,怎么发展? 他说,当领导啊!去竞争副局长吧! 我足足地吃了一惊,不知道在他的心里,还装着一件这样的事儿。他还小,当然不知道,成年人的世界,不像学生一样,学习好就可以拿到好的名次。 不是工作能强,聪明能干就可以成为领导。 只好笑笑对他说:“哪像你想的那样,不能一步登天的,再说了,你觉得我现在不好吗?”他说,现在也很好,但是如果能再好一些不是更好吗? “这样吧,咱也不可能一步登天,你用三年的时间,去争取当个副局长吧!” 他的表情相当的真诚与笃定。像是为我下了一个决定,画了一个蓝图。 一时,我竟然无言以对。 其实,他说的话,有些熟悉,我不就是曾不止一次地对他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