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育热点开心娱乐节日大全
  • 《破产姐妹》中的大骗子父亲会给女儿带来怎样的财富课?
    《破产姐妹》中的大骗子父亲会给女儿带来怎样的财富课?

    追完了第六季的《2 BROKE GIRLS》(破产姐妹),觉得剧情轻松还小励志,于是回过头从第一季开始看起。两个女孩生活得挺不容易,Max 在社会底层环境下长大,母亲对她不闻不问,她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所以她和自己打工的饭店的收银,75岁的Earl ,保持着亦父亦友的关系,在Earl 突发心脏病住院期间,她就为了能够让Earl 早点看上病而大闹医院。 Caroline则是一位信托老板的千金,沃顿商学院的高材生,生活的日常都是游艇、国外度假、赛马的那种,后来父亲因为诈骗而入狱,她不得不放下富家女的尊严来到Max 所在的这家小饭店打工。 两人不甘平庸的生活,她们希望设法筹足足够的启动资金来开创她们共同的烤蛋糕生意。 但生活实在不易,适应能力超强的Ma 每天要打两份工,而Caroline 为了省钱连厕纸都用得精打细算。所以,钱,对于这两个女孩

    标签:教育反思
  • 美国人的快乐育儿,竟然是用拳头和孩子交流 …
    美国人的快乐育儿,竟然是用拳头和孩子交流 …

    前几天,黄晓明在微博上晒了一张和刚出生宝宝击拳庆祝的照片,无比的幸福和温馨。宝宝粉嫩粉嫩的小拳头,真是可爱极了。 说起击拳这个动作,这不是黄晓明的独创,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将击拳作为打招呼、互相激励的一种方式,如果你来美国旅游或者生活的时候不知道这个文化,有时还真是会出丑的。 记得有一次带憨憨打棒球时见到他队友的父亲,我下意识伸手去打招呼,那位父亲也很热情地伸手跟我打招呼。 只不过,悲催的是,我伸出去的是手掌,想的是握手;他伸出去的是拳头,想的是击拳。 结果咱们的手都在半空中即将交汇的一刹那僵住了,后来我急中生智,一把抓住他的拳头,摇了摇,虽然动作不伦不类,但好歹也是有过见面礼了 … 只不过,我是一脸的尴尬,对面老外则是一脸的茫然! 其实不光是我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外在打招呼的时候,有时候也会

  • 妈妈,请一定善待自己内心的“那个孩子”
    妈妈,请一定善待自己内心的“那个孩子”

    有时候妈妈们虽然知道很多方法,却不想去为孩子做。那么妈妈们为什么会不愿意呢?也许正是因为在妈妈的内心里也隐藏着一个受伤的孩子,不是吗? 内在孩童是指小时候正常的心理欲求没有得到满足,或受到伤害从而没有得到成长的人格。虽然身体长大了,也做了妈妈,但妈妈心里也有一个伤心的孩子,所以最先做的就是要安抚这个孩子,让她先得到成长。 为什么孩子一哭我就不耐烦呢? 为什么我不能轻易原谅孩子的失误呢? 为什么孩子缠着我,我就想逃脱呢? 如果找不到答案,不妨先想一想,住在妈妈心里的这个孩子原来是怎样的。 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做问题的牺牲羊?挑起问题吸引注意的问题儿童?父母不尽责,而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角色的少年家长?父母一方没有承担起配偶的责任,而成为代理爸爸或代理妈妈?又或者被忽视、遗弃的孩子?再或者总是让步,听命于人的顺从者?

  • 千万别带孩子去动物园!Why?
    千万别带孩子去动物园!Why?

    叮当很喜欢看狗啊猫啊,每次看到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他就激动的全身兴奋。前几天,他爸跟我说:宝宝这么喜欢看,下次我们带他去动物园看个够,顺便看看精彩的老虎狮子表演。我给了他一个估计很郁闷的回复:有生之年我都不会带孩子去动物园。 ● ● ● 因为 我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这样的情景 前几天,丹妈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视频: 这不是极端罕有的故事,“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人类尚且如此,何况这些没我们智慧的动物。 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马戏动物表现出的憨态可掬、灵活聪敏,都是在经历了母子分离、暴力、囚禁、折磨后无可奈何、无路可走的产物。 他们没有空间,没有父母,没有朋友,没有安全感,它卖力表演那么久,只是为了吃口饭而已。 这难道不像我们人类被拐卖的孩子吗? 为了钱,人拐卖了人的孩子,折磨成

  • 请告诉孩子,读书才是最容易走的那条路
    请告诉孩子,读书才是最容易走的那条路

    附近新开了一家酒楼,生意火爆,每天路过都能看到门口排队的人。适逢周末,跟家人商量去尝尝鲜,调剂一下口味。酒楼老板是一对夫妻,四十多岁,精明能干,服务热情,不停的忙着招呼客人。 饭菜确实不错,份大量足,口味地道,不管消费多少每桌都送有餐后水果。 在客人最多的时候,除了两个服务员,招呼客人的也只剩老板一个人,老板娘早已不见了踪影。 这个时候,邻桌有跟老板相熟的客人打招呼:“老板娘又早早下班了?” 老板客气的笑道:“这里下班了,回家继续上班去了”,说完继续不停的忙碌。 这时,恰巧听到了邻桌那几个人的对话。 “这两口子真是的,晚上是生意最好的时候,老板娘不到七点就回家了,就剩下老板一个人在这忙,他还挺乐呵的。” “你不知道,老板娘可不是偷懒,她得回家看孩子学习,他家两个孩子,听说都学习不错。” “他家生意做

  • 闭嘴吧,没有人天生不会当妈!
    闭嘴吧,没有人天生不会当妈!

    你有没有发现,自从你生了孩子后,就一下子变得“无知”了,身边一下子多了很多“过来人”每天对你各种调教、提醒,甚至是指责和批评。 可是,虽然我们是第一次生孩子,但真的不会当妈吗? 知子莫若母,最了解孩子的永远是妈妈,旁人可以有善意提醒,但请不要指手画脚。毕竟,你不是孩子的妈妈,你也不可能了解她的孩子。 而作为妈妈,我们在育儿这条路上要充满自信,可以借鉴别人的建议,但不能全信,更要勇于提出质疑。 自然中的万物生灵,都是天然具备了做妈妈的本领,没有人教小鹿怎么做妈妈,也没有人教老鹰怎么做妈妈,但是它们依然可以把孩子照顾得很好,而且他们在很多方面,

  • 你给孩子的陪伴是补药还是毒药?
    你给孩子的陪伴是补药还是毒药?

    我的朋友A是某大型国企的HR总监,她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儿。A是公认的女强人,工作从不含糊,对孩子的教育也很上心,全方位培养。更让人佩服的是,她的育儿观念很科学,深知陪伴的重要性。所以,只要一逮到时间就会陪在女儿身边,就算晚回家了,也会给女儿打个电话安慰。 我一直觉得,有A这样的妈妈,她的小女儿一定是个人见人爱、自信乐观的宝宝吧。然而,真见到了,却让我大跌眼镜。A的女儿怕生胆怯,不小心把勺子碰掉地了,立马就很害怕的看着妈妈,战战兢兢的就像一只受惊的小鹿。 难道陪伴不起作用?还是有其他原因。 于是,我仔细观察了A和她女儿的共处。她们很少有身体接触,A也经常看手机或和我聊天,很少关注女儿在干什么。女儿主动和她说话,也要叫好多声妈妈才会得到回应,我都能看到A女儿委屈的小眼神了,A却没看到。 我找到了原因,原来A陪着女儿时,有时会做自己的事情,不忘刷着手机,

  • 寒假不随大流!4类孩子“加餐”区别安排
    寒假不随大流!4类孩子“加餐”区别安排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到假期,家长就想着给孩子补补课,希望孩子更有出息,假期当然不能松懈。你给孩子报补习班了吗? 寒假时间较短,又逢过年期间,再加上辅导班效果也是因人而异,很多家长都在报与不报之间徘徊。既希望孩子能够充分利用寒假时间提高成绩,又不愿孩子假期里太辛苦,这是很多家长都有的矛盾心理。那么,补习班对孩子真的起作用吗? 先了解孩子,TA属于哪一类? 在孩子每一个成长阶段,都应该有一个和他的成长相适应的目标。每一个孩子学习的接受度、能力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英国的一些学校,就会让孩子自己来辨别自己:我是属于哪个程度、哪个层次的孩子。 按照近些年一些教育工作者的方法,孩子们可以分成4类: 第1类孩子 追赶者 追赶者就是指那些一直都赶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一直都在拼命追赶,学习总是慌慌张张,每次

  • 美国也有虎妈狼爸吗?
    美国也有虎妈狼爸吗?

    国内教育的普遍现象,大家的吐槽基本点都在各种课外补习班,挤学区房挤重点,拼成绩,拼特长,拼家长。在美国,也是讲究学区房的,好学区的房子价格高,因为美国房子按总价每年交税,公立学校部分经费是靠房子地税,有钱支持的学校自然各方面资源会更好。注意,学区房是针对公立学校的,后面会提到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 但总的来说,美国的公立学校,尤其是小学和初中,在成绩要求和老师严格方面比国内要低,很多时候,要靠自推。 拿小学为例。 美国的公立小学,下午2点就下课。学校对孩子的要求不高,考试内容也简单,很多细节,在我之前的文章和微博中有点滴记录。 总的来说,我体会美国小学在给孩子最大的自由和快乐的前提下,侧重培养道德品格、一生受用的阅读习惯和创造思维、表达能力等。不注重分数,不排名次,孩子的成绩单都是自己和区域学校平均线的比较。 但是不是美国就没有虎妈狼爸

    标签:教育反思
  • 这些垃圾别扔,摇身一变就是宝宝益智玩具
    这些垃圾别扔,摇身一变就是宝宝益智玩具

    我是出名的手笨妈妈,为了照顾到一些和我一样不那么手巧的妈妈,我就自己先抛砖引玉,简单到“连我都可以”,却深受小D喜爱的益智玩具。对于小D的玩具选择,我一向主张是有趣、开放性、有意义,也就是说尽管小D觉得只是好玩,但我们是清楚,这个玩具是帮助她的认知发展的,从玩中学。 感官刺激纸巾桶 适合年龄:6个月+ 谁家的孩子没有过趁我们不注意把一盒纸巾全部抽出来,弄的满地都是的?孩子出了名的就是一屋子的玩具不喜欢,偏偏就爱这些我们不让碰的东西,不是吗?但换个角度来看,孩子的这些“破坏”行为也是他们好奇欲和探索的体现。 与其这样,无妨直接弄个纸巾桶给孩子玩个够。家里用完的纸巾桶或者湿纸巾桶,不要着急扔掉,找一些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小布头或者没用的丝巾,塞进这个桶里,让孩子抽个够。 纸巾盒 湿纸巾盒

  • 注意!“熊孩子”的养成,可能就因为你的这句话!
    注意!“熊孩子”的养成,可能就因为你的这句话!

    最近,关于“熊孩子”的话题很热。苗妈发现,特别是快过年,那些火车上的哭闹魔王、扔鞭炮大师、主人沙发上的武林高手,纷纷重出江湖,冲破家门,走向社会,给亲戚、朋友带来深深的心理阴影。 特别是苗妈昨天看到了这条新闻: “2016年2月,贵州朱先生停车没多久,车就自燃。调取监控后发现,因车窗没关好,附近玩耍的孩子将鞭炮扔进车内,仅半小时,车体全部被烧毁,幸亏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简直是心惊肉跳,现在的娃,怎么啥都敢干? 苗妈也很怕,会把苗苗给带成“熊孩子”,平时言行教育处处注意,也会观察周围的妈妈是怎么带娃的。一般来说,“熊孩子”往往是家里有个“熊大人”,家长自己的言行就不注意,自然无法言传身教。可是,有的时候,苗妈发现有的家长自己素质也很高,甚至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育儿理论也是一大堆一大堆的,但是,孩子却越长越“熊”。 比

  • 举起“爱的棍棒”,留下的是两代人的痛!
    举起“爱的棍棒”,留下的是两代人的痛!

    网络上好几起“虎爸惩戒孩子”的新闻让人感触很深,因为孩子的错误,让孩子脱光了在街头罚站。这种“孩子一旦犯了错,就要以惩戒警示”的教育方式,在大众中有人认同,也有人质疑。 古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在孩子哭天喊地的认错中,父母很容易认为孩子被教育好了。还经常以“不打不成才”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但是常常打完后又反思自己太冲动下手太重,一边在心中暗暗起誓绝不发生第二次,一边又在未来某个愤怒、烦躁的时刻抬起了巴掌? 惩戒孩子,其实给孩子留下了阴影,也给父母造成了自责和懊恼。这种双向的伤害,也给父母与孩子之间造成了隔阂,让亲子关系逐渐疏远。惩罚教育,伤害是双向的。 惩戒教育有即时成效 ▼ 中国有一句古话:棍棒底下出孝子。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犯了错,最立竿见影的教育方式就是打骂了。在孩子哭天喊地的认错中,父母很容易认为孩子被教育好了。真

    标签:教育反思
  • 第一次当爸事事新鲜!第二次当爸样样嫌烦!
    第一次当爸事事新鲜!第二次当爸样样嫌烦!

    第一次当爸爸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想必很多家长都还是记忆犹新的,充满了喜悦和感动,紧张和不安......可是,再次当爸爸呢?那个就无法用言语来表达了,直接用行动表示了。 看看萌萌狐家的这位二胎爸爸吧,第一次和再次当爸爸,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来对待孩子,萌萌狐也是无语了。 “第一次当爸爸充满了新鲜感,又加上没有带过孩子,自然对孩子加倍用心了,可是,经历了带孩子的那些繁琐麻烦的事情之后,我再也提不起带孩子的那股劲了”--这是萌萌狐老公的一番话,怎么听起来好像有那么一点点道理呢。 爸爸的画风是不是变得让人哭笑不得,又无可奈何呀,哪像我们做妈妈的,不管是第一次当妈还是再次当妈,对孩子的那份呵护,那份用心都是不减当年的呀。

    标签:教育反思
  • 别把孩子最受伤和最屈辱的事,当笑话讲
    别把孩子最受伤和最屈辱的事,当笑话讲

    我们社会有一个奇特的矛盾:大人特爱“逗”小孩,其实是羞辱小孩,撩拨小孩的痛,掀开甚至制造小孩的伤口。 “你妈妈不要你了”是我们民族集体对孩子的恶毒。 痛苦的回忆在一瞬间如潮水般回溯,时间过去再久,也无法冲刷掉当时在我们心底留下的痛苦印记。 “叫爸爸,这钱就给你。” “你不是你父母亲生的诶。” “你妈妈不要你了哦。”“你妈妈生了小弟弟就不要你了。”“如果你爸妈离婚,你跟谁过?” 那些成年人,也会故意拿走你的玩具,或者拿你很久之前的糗事当笑料,甚至笑话你身体上哪怕最细微的缺陷,然后在你的哭声里,开怀大笑。 “我逗你玩儿呢!” 这句话,和孔乙己的“窃书不能算偷”一样荒诞苍白得可笑。 一个“逗”字,掩盖了太多成年人对我们做过的残忍的事。 希望能通过他, 弥补你们心底那个小孩的

    标签:教育反思
  • 寒假,拿什么“喂养”我们的孩子?
    寒假,拿什么“喂养”我们的孩子?

    年,越来越近了。孩子们也玩嗨了,虽然很多人说如今的年少了年味。但是寒假这个短短的假期可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甚至超过对过年的渴望。前几天有一个妈妈留言说,自从学校放假之后,家里的电视机就从早到晚没有停过。就算是广告时间,孩子也是守着不动。 如今电视台也是为了迎合孩子的兴趣,一天连着播放好几个小时。看到孩子木讷地坐在沙发上,还不停地搓眼睛。 自己又要上班,真是力不从心,怎么办呢? 很多父母是恐惧假期的,因为一到假期,孩子的各种问题就集中暴露了出来。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问题出来了反而好一些。 至少我们有了一个方向,知道怎么去引导孩子。 千万不要把教育孩子的事全部丢给学校,交给老师。 你养一个孩子都觉得累,那一个班主任老师管几十个孩子,可想而知,不可能对每一个孩子都管教好。 所以,家庭教育是关键的教育,

  • 不要随便干涉他人的育儿观,这是最基本的修养
    不要随便干涉他人的育儿观,这是最基本的修养

    昨天晚上,一个妈妈群里几位朋友撕起来了,大家都是熟人,却吵的歇斯底里。起因只是一件小事。A说怀老二了。B说那你就得辞职了吧。A说为什么要辞职,我工作干的好好的。B说为了孩子好啊,都两个孩子了,肯定得在家带孩子,工作哪有孩子重要。 A说孩子是重要,但是我工作并不妨碍我爱他们。 B说爱他们就应该陪着他们,孩子前三年最需要妈妈的陪伴了。 大家应该已经看明白了吧,就这样,一言不合就吵起来了。A是一个小公司主管,家境不算很殷实,家里有公婆帮忙带孩子,再生一个孩子经济压力比较大,她得继续上班才行。B是全职妈妈在家带孩子,家境很好,不用为养家糊口操心,认为爱孩子就应该牺牲自己的事业来陪伴孩子长大。 每一个人表达母爱的方式都不一样。有些妈妈认为给孩子做可口的饭菜,照顾她的生活起居,参与她的每一个成长瞬间,这样是爱。可并不代表不做全职妈妈的就不是好妈妈,就自私自利

    标签:教育反思
  • 这一句话是对孩子最深刻的伤害,你说过没有
    这一句话是对孩子最深刻的伤害,你说过没有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随着年岁增长,孩子变得越来越有主见,以致父母常常要面临一些突如其来的挑战。当面对孩子这些具有挑战性的行为时,我们自己有时候也很难冷静下来,难免会说出或做出伤害孩子的话语和行为,有些对孩子的影响是短暂的,有些却会伤害孩子的一生。 仔仔五岁那年,有一天我带仔仔在小区里玩滑滑梯,遇到了一个2岁多的小男孩。看见比自己大的小哥哥,小男孩特别开心。两人玩得不亦乐乎。 对方妈妈说:“宝宝,我们要回家了。” 小男孩却不理不顾,又爬上了滑梯。妈妈不得不提高了嗓门说:“宝宝,快点,回家了。再不走,妈妈就不要你了!” 正在往上爬的小男孩马上紧张地大喊:“不要!”他一边不舍地抓着滑梯的扶手,一边眼巴巴地看着妈妈,似乎想妈妈允许自己多玩一会儿。 妈妈再次强调:“快点走啊,不然,妈妈真的不要你了!” 小男孩犹豫了,他站

  • 孩子与生俱来的那些优秀品质,你是在守护还是在破坏?
    孩子与生俱来的那些优秀品质,你是在守护还是在破坏?

    曾几何时,我们的教育开始呼吁:“要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要培养孩子学习的专注力..." 当今“Grit”(坚毅)这个词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副教授Angela Duckworth的TED演讲后也被更多人所知晓。我们的社会在呼吁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良好品质,是因为学校以及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例如独立性差,学习不专注,做事情没有恒心和毅力,没有批判性的思维,缺乏创造力等。为什么会这样?大多数人会认为中国的教育太注重知识的灌输,应试教育体系更是缺乏了对孩子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这种认识有一定道理,但是我觉得没有说到根源。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就会发现,在生命的初期,任何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喜欢探索,到了可怕的两岁期间都会宣誓自己的主权,也喜欢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更追求完美,一件事情,如果妈妈不小心介入,他们甚至会很愤怒地让妈妈放回起点自己重新来过,直到达到目的。他们碰到

  • 孩子越懂事,活得越不开心
    孩子越懂事,活得越不开心

    懂事的孩子往往这样:明明想吃的东西,却说不要;明明想买的东西,却说太贵;明明想做的事情,却说不去。其实,这是一种很深的绝望。知乎上看到一位女儿的抱怨:小时候家里穷,过年买新衣服的时候,女儿总会说:“给弟弟买吧,我不要!”其实,她的内心是多么渴望一件新衣服,甚至暗暗希望,妈妈也会给她买一件。当然,最后衣服只买给了弟弟! 上大学的时候,每个月的生活费不超过五百,身上的衣服又土又丑。可每学期结束的时候,女儿总能省出一笔钱,给家里人捎带一些外面的特产。村里的人都说她懂事!后来,生活慢慢变好。 一次,父亲开车被撞,软组织挫伤,并不严重,妈妈把这事告诉了她,让她打个电话给她爸。女儿问妈妈:“告诉弟弟了吗?”妈妈回答:“没有,怕影响他找工作。”女儿有点难以理解:“你怎么不怕影响我的工作呢?”妈妈说:“你比较懂事啊!” 小时候,奶奶带着我和堂哥去亲

    标签:教育反思
  • 和父母没话说?嫌过年烦?心理学家讲和老人愉快过年的“小技巧”
    和父母没话说?嫌过年烦?心理学家讲和老人愉快过年的“小技巧”

    今天的采访起源于我们iKids读者群里的一场讨论。有人问:“带四个老人去哪里旅游合适?”有人说:我给你一个中肯的答案,去游轮、跟团、家里蹲合适,其他都不合适。问的人很执着:“家里蹲要蹲七天啊,我跟爹妈实在没什么话说....” 然后有人回答:“如果你试过带父母自由行,你就会明白,那是比上班还要累的事,基本就是你花了钱买一个累死。” 从大家七嘴八舌的回答看来,不知道“如何才能愉悦和谐地跟父母过个年”,是我们很多人都遇到的困扰。 除了小孩,好像没有其他话题; 整天说小孩,观点差异又很容易引起争论; 出去旅游,父母什么都要有意见,让带团的我们疲倦万分; 吃个饭、买个体验,什么都嫌贵,分分钟让人没了兴致; 遇到强势的父母我们只能忍气吞声,老公还会时不时来一句:你怎么跟你爸一样! 唉,相比圣诞节的喜悦,想到过年

    标签:教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