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该担当怎样的角色呢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该担当怎样的角色呢

    每个父母都想给孩子一个特别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得到更完善的呵护。家庭教育一直被视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孩子入学之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究竟该担当怎样的角色呢? 别占老师的位置 父母肩负教育孩子的重任,但父母不是老师,也不是老师的助手,父母就是父母。有人提出把父母培养成老师的助手,对这种提法,本人不敢苟同。尽管父母有义务配合学校、老师共同教育孩子,实现“家校共教”,但父母跟老师之间不是从属关系。 助手是什么,词典解释为“协助他人做事的人”,如果父母被定位为老师的助手,那父母理所当然就成了“协助老师做事的人”。果真如此,“父母”哪里去了?倘若老师是老师,父母也是老师,孩子的生活空间中处处都是老师,父母和老师做完全相同的事情,那对孩子来讲,该是多么单调、多么乏味、多么令人窒息的事情。可今天的不少孩子,就处在这种境遇之中。 老师的任务是“传道、授

  • 如何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身情感和行为
    如何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身情感和行为

    说实在的,其实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着无数恐惧、愤怒、挫折和哀伤。他们需要表达这些感受,并希望我们倾听。随着时间的增长,这会让他们真诚面对自己的情感,更加有效地进行管理。事实上,我们是孩子的榜样。通过观察我们如何控制自身情感和行为,孩子也会学习控制他们的情感和行为。 对于父母来说,这是一份苦差事,但是对于孩子却十分有益。好的方面是,如果我们“接纳”孩子的所有情感,他们就会尝试以健康的方式进行管理。事 实上,在你从爱出发面对孩子的每一次“发脾气”,孩子充分宣泄情感后,心情就会大幅改观,你也会马上看到积极效果。这是无条件的爱发挥的作用。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消除我们对孩子情绪波动根深蒂固的反应模式,更加有效地帮助他们呢? 承认你的情感。我们面对孩子原始情感产生的恐惧,实际上与我们的童年经历有关。将其斩草除根的唯一途径是,观察儿时它对我们的影响。对你不断上升的怒

  • 家长教育孩子需遵循哪些规则呢
    家长教育孩子需遵循哪些规则呢

    身为父母都应该明白,在教育方面,孩子不能管的太严,也不能太过于惯着了,以免你们的态度会引发孩子内心的不安。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大,孩子需要理解她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她们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和别人怎么相处;她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 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她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 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第一,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先前我只是告诉女儿,“我要迟到 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没有对她表达出来;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 家长培养孩子过分听话的危害性
    家长培养孩子过分听话的危害性

    其实,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希望孩子能够听话懂事,可是过分乖巧的孩子也不好哦。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乖巧、懂事,可是这样真的对孩子好吗?如果孩子过于听话,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个性,长大以后反而会令父母担心。 “听话”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就很容易被花言巧语所欺骗,造成办事能力的不足。所以很多家长感叹现在的孩子多么不让人省心。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教育理念的问题。只有改变这种教人“听话”的教育理念,才会有所改变。 孩子的苹果—不一定非是红色的 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育出蓝色的苹果呢!” 其实外国教师或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

  • 家长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孩子
    家长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孩子

    现在的小孩子们都是霸道的主儿,甚至是父母们和长辈们都不敢惹他们。而且有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很“独”,自私、占有欲望极强,不懂得与人分享,妈妈担心孩子日后与人难相处。而跟只争不让的霸道宝宝相反,过分谦让的宝宝不懂如何争,只知一味让,妈妈又担心这样会不会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吃亏。如何教会孩子正确的“争”与“让”呢? 在一个健康的互动过程中,孩子是不以压抑自我需求为代价的,他和伙伴“争”的是自我意愿被充分尊重。然后,体会到对方的情绪,愿意去满足对方所 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让”出自己的利益,达到共赢的目标。整个过程中,争与让都是发自内心的。如果是为了得到夸奖而做出的虚假谦让,或者为了逃避而做出 的忍让、赌气做出的谦让,就背离了快乐共享的目标,在孩子心理上都不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1:让孩子自然流露和表达他内心的感受 当孩子还是一个心智和感觉系统都不成熟的小家伙的

  • 爸爸妈妈们该怎样教育犯错误的孩子呢
    爸爸妈妈们该怎样教育犯错误的孩子呢

    1、冷处理。当孩子无理吵闹时,不去搭理他,更不要给孩子以积极刺激,避免孩子在自己吵闹和大人满足要求之间建立条件反射。 2、自然后果法。对于喜欢乱碰东西的孩子,在不造成肉体伤害的情况下,可以让他碰一碰煮热的食物,让他直接体会到其中的危害。 3、用生气的表情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对。你可以把自己的愤怒写到脸上去,这一阶段的孩子,已经学会看大人的脸色行事。看到大人的愤怒表情,很多孩子会停止自己的错误行为。 4、讲明道理。给孩子讲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说清楚这样做会给他带来的直接伤害。比如,你乱碰开水瓶,会被烫着的,到时候会像打针一样痛的。 6岁以后要尽量少打,12岁以后的孩子不能打。 一般而言,孩子6岁以后就应尽量减少体罚,而到了12岁就应完全停止了。6岁以后,多数孩子已经进入学校了,独立自主意识有了较好的发展,自尊 心越来越强,开始努力

  • 6岁前不认字小学会成“差生”吗
    6岁前不认字小学会成“差生”吗

    很头痛不知道该不该过早教孩子认字,但如果不认字,到了小学那是一件难熬的事情。因为大多数孩子都有上小学前认字,听说老师在教认字时也不会太仔细,反而会使那些学龄前坚持不认字的孩子很吃力,他们尚未反应过来,老师就教下一个字了,这怎么办? 6岁前认字(2好处VS4坏处) 好处: 1、孩子自信 相比起同龄那些没提前认字的孩子,他们会比较自信,能激发他们在小学的学习热情。 2、减少小学学习压力 由于已经提前学习了,很多字都已经懂得,孩子会感觉到比较轻松,不会从一个完全放松的模式突然调换到一个紧张模式,孩子更容易接受。 坏处: 1、手骨变形 6岁内的幼儿身体骨化过程未完成,过大的力气和长期的握笔姿势,容易让幼儿的手部肌肉酸痛受损,还可能会导致手部骨骼的畸形。 2、近视眼

  • 孩子变胆小 找准原因彻底治愈
    孩子变胆小 找准原因彻底治愈

    家长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孩子在以前都是活泼乱跳的,爱玩爱动,但越来越大以后,却变得畏缩、胆小起来。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他所处的环境也有了相应的改变,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而这些改变可能孩子无法适应,在面对未知的因素时,孩子就表现得越来越害怕、胆小了。 1.胆子小的坏处 胆子小会给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方面,胆子小的孩子,难以交到新朋友,容易沉浸在自己封闭、狭小的世界里,长大后难以融入社会;在性格发展方面,胆子小不利于孩子养成阳光、自信的优良品质;在为人处事方面,胆子小的孩子难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往往选择追随他人的脚步,变得没有主见,将来难以成大事。 2.为什么会胆小 孩子胆小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首先,父母要考虑下自己的家庭教育是否太过严厉,是不是孩子做错事就严厉惩罚?父母们要知道,没有一

  • 唠叨型妈妈能毁孩子一生 你中招没
    唠叨型妈妈能毁孩子一生 你中招没

    有位教育专家曾说:要想成为一位成功的母亲,一定要谨记的两个字,那就是“闭嘴”。一旦妈妈“闭嘴”,停止了对孩子的反复唠叨与抱怨,那孩子的问题就少了50%。 当孩子“砰”地关上门,用不吃饭和你对抗;当孩子面对你的苦口婆心,只冷冰冰地抛下一句“你烦不烦”;当孩子越来越叛逆,老公夜不归宿,不想回家;不要等到这个时候,你才意识到该“闭嘴”了!以下这几种唠叨型妈妈可能会毁了孩子,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1、过分关心式唠叨 这种唠叨普遍存在于中国妈妈身上。“宝贝,穿上外套,不要冷到啦!”“看你瘦的,多吃点肉!”“晚上盖好被子,不要踢被子!” 妈妈唠叨的出发点是出于对孩子的关爱,这并没有错!但是这样的唠叨实质上是不相信孩子,觉得孩子这也做不好,那也不行,总是不放心。 这样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因而变得懒惰,散漫,没有责任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成了

  • 亲密与爱是陪伴的真谛 家长要懂得陪伴
    亲密与爱是陪伴的真谛 家长要懂得陪伴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然而陪伴孩子,为人父母的你真的知道其中的要义吗?今日小编选取了一名常春藤名校毕业生母亲的育儿心得。与各位宝妈宝爸们共勉。 在孩子幼年时,父母与孩子应该是亲密无间的。孩子的幼年、童年是否获得丰盈的母爱和父爱,对孩子的一生都有极大影响。获得充分关爱的孩子,会生发出健康强大的心理能量,能建构出丰富博大的情感世界。 对孩子从零岁起就应该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爱的满足,不是来自于我们上一代的育儿观念传承。记得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说,婴儿哭是正常的,不要一哭就抱、就哄,这样会惯出毛病来。在我刚做妈妈时,甚至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孩子哭是运动,小孩不会动时就是通过哭来运动的。 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十分可笑,但上一代父母就是这样认为的。因此在我们的童年时期,都没有得到来自父母和养育者的足够的关爱。这种爱的缺失是很难弥补的。我很庆幸自己在做母亲之前,就已经

  • 从父母那学到这些 受益一生
    从父母那学到这些 受益一生

    从父母那儿学到的最受用的品质是什么?留言满满都是正能量啊,因为父母,让我们成为了现在的我们! 我爸爸告诉我,千万别丢了对世界的好奇心,哪怕有些梦想一时半会儿没法儿付诸实践,也别把它们搞丢了。我觉得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深,能让我在每个早晨都充满活力的出发,哪怕昨儿晚被天大的事气的炸毛:因为想着总有未知的事情可能会发生,有趣之极。 @丛丛 我妈是做事特认真的人,每件事都安排好逻辑和做事顺序,也很细心有效率,长大后我在工作和家庭中也延续了她这个特质。我爸呢乐天派,很少与人计较,做人比较大度,这点我遗传了他,即使生气也是三分钟热度。 @飞翔的雷妮公举 坚韧,从妈妈那里学来的,从小家里波折不断,本来应该安逸的生活被贫穷和病痛困扰,我妈最喜欢对我说: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哭和难过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在特别艰难的日子里她也一直很坚强的支撑着整个家

  • 孩子该做什么运动 家长遵循两个原则
    孩子该做什么运动 家长遵循两个原则

    当大家听到“学霸”这两个字,就会出现学生安稳地坐在桌前,或听讲、或阅读、或书写的画面。事实上,要孩子能够好好地坐着学习,成为学霸,也可以从运动开始! 从大脑发展的角度,孩子在运动时可以获得环境中各种讯息,例如手摸到墙壁、眼睛看到球弹来弹去、踏上花坛保持平衡等,这些讯息都可以加强神经系统的链接,有助于学习与理解的能力提升。 除此之外,奔跑、跳跃、翻滚的动作可以加强全身的肌肉力量,帮助耐力的提升,坐下来学习才能坐得久、做得稳。运动过程中,孩子与他人的竞赛、合作,也训练了孩子包含沟通、表达、分工、轮流等能力。 更有研究指出,运动能够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血清素、正肾上腺素,这些激素能够帮助心情愉悦、情绪稳定,更有助于专注力的提升! 1.顺着发展阶段 三四个月的孩子可以从转头、翻身开始,七八个月开始练习爬行,到了一岁开始

  • 怎样才能纠正孩子学习时注意力分散的坏习惯
    怎样才能纠正孩子学习时注意力分散的坏习惯

    影响孩子注意力的因素: 1、饮食与环境方面 糖果、含咖啡因的饮料或掺有人工色素、添加剂、防腐剂的食物,会刺激孩子的情绪,影响专心度。此外,环境污染造成血液中铅含量过高也有影响。 2、家庭教育方面 教养态度与家中生活习惯对孩子的行为影响极大,也常是影响孩子最主要的因素,但“当局者迷”,往往无法客观的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3、生理方面 由于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这是正常的,只要教养得法,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孩子能做到注意力集中。 4、病理方面 轻微脑组织损害、脑内神经递质代谢异常等可引发儿童多动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冲动任性,情绪不稳,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神经根结构和/或功能异常可引发儿童抽动症,除了主要表现为交替出现的刻板式

  • 聪明妈妈育儿观 惩罚中进步
    聪明妈妈育儿观 惩罚中进步

    小朋友在轻轨上拿着酸奶乱跑,妈妈让他坐好不要动,他不听,结果连人带奶摔倒在地上。酸奶洒了一地,人也大哭了起来。小朋友估计摔疼了,想让妈妈抱。一般的妈妈看到肯定心疼地抱起来了,这位妈妈却跟小朋友说,想抱抱就不准哭,他立马就不哭了。接着,妈妈从包里掏出了纸巾和垃圾袋,让小朋友自己把洒在地上的酸奶擦干净,跟他说:“自己做的错事要自己负责收拾”。和小朋友一起收拾干净后,妈妈跟小朋友分析他刚才的错误,让他给周围的人道歉。道歉完后,妈妈在宝宝的额头上亲了一口,才把他抱了起来。 所以说只要家长教得好,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熊孩子。这位妈妈的做法让我很敬佩,不仅在于她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负责,更在于她妥善的惩罚方式。 一、是的,现在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惩罚方式处于两极分化。 1.舍不得惩罚,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小孩子会在公众场合哇哇大叫,在小吃摊前哭闹着说要买东西吃。

  • 听听孩子的心声 粑粑麻麻不要再低头请你们看看我
    听听孩子的心声 粑粑麻麻不要再低头请你们看看我

    “玩得很厉害” 操场上,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快乐地做着游戏。在大一班和大二班,面对记者的提问,小朋友们踊跃回答。记者问:“你们的爸爸妈妈经常看手机吗?”小朋友们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经常看”,“他们玩得很厉害。”“有多厉害?”“反正是洗澡前也玩,拉粑粑时也玩,睡觉前也玩。”豆豆补充说:“我爸爸看得很厉害,早上起床就看手机。”记者又问,爸爸妈妈都看手机吗?大部分的孩子回答说两人都看,只有一个小男孩说爸爸看,妈妈不看,怕对眼睛不好。梦梦说:“我爸爸妈妈都看得戴眼镜了。”“那你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手机上干吗吗?”“看微信、玩游戏、看偶像剧。”孩子们回答。 先看手机再陪我玩 爸爸妈妈下班后是先陪你玩呢还是先看手机?面对记者的提问,很多孩子都说是先看手机,只有一个叫牛牛的小朋友说爸爸回来先陪他玩。爱爱小朋友说,爸爸从不陪我玩,天天玩电脑。妈妈最喜欢看微信,手机

  • 这样鼓励孩子 比说“你真棒”不知好多少倍
    这样鼓励孩子 比说“你真棒”不知好多少倍

    教育孩子,我们常常会犯难,虽然知道要鼓励孩子,多夸奖他,可话一到嘴边就只剩下了干巴巴的“你真棒”,“很不错”,再也想不到其他的话?一起来试试下面这15句鼓励孩子的话语。 1、试试看,你可以的。 鼓励孩子尝试的勇气! 孩子在面对困难时,常常会选择退缩,说“我不会。”我们需要及时鼓励孩子进行尝试,告诉他们错了也不要紧。 2、你真是家庭小帮手。 鼓励孩子参与家务。 孩子对帮助父母做事情抱有极大的热情,有时候也会犯错,我们需要肯定他们的努力。 3、妈妈(爸爸)知道你的用心,感受到你的爱,礼物很棒,妈妈(爸爸)也爱你。 肯定孩子的爱。 当孩子送我们礼物时,一定要抓住机会表达我们对孩子的爱。 4、你的画、作文……充满了想象力(表现力,灵气……) 肯定孩子的思维。

  • 关于父爱如山的那些
    关于父爱如山的那些

    最近一位成都爸爸很火,别人纹身,不是为了遮挡伤疤,就是为了个性,而有位爸爸纹身,完完全全是为了儿子。这位宝爸的儿子2岁,刚刚做完心脏手术,胸前也留有了一道疤,现在孩子小,不懂,而是孩子大了,看到胸前的疤痕,难免会自卑,因此宝爸决定在自己胸前纹一个和儿子一样的疤痕,来陪伴孩子。最后宝爸胸前纹了一个和儿子一模一样的疤痕,疤痕很丑,却很有爱,相信在未来,孩子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有这样一位有爱的父亲在,孩子都会挺过去的。 父母总是这样不经意间的给我们小感动,这个世界上也只有父母会这样无条件的不计回报的一心一意的对你好。 刘女士:小时候我和爸爸外出时走散过,好在没遇见人贩子,后来只要我在家睡觉,老爸早起时都会打开我屋里的门,看一眼再关上,后来听老妈说,老爸就怕我再突然间不见了。 王女士:我爸爸不会开车,年轻学车时出过事故,因此一直有阴影,害怕开车,后来我大

  • 宝宝过度依恋妈妈 竟然因为一句话
    宝宝过度依恋妈妈 竟然因为一句话

    通常情况下孩子似乎依恋母亲这是很正常的,但有些孩子却表现出过度的依恋母亲。这种情况就需要家长及时的干预和解决了,因为这种问题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那么,面对这样的宝宝家长知道如何来应对吗? 1.从小养成孩子独自睡觉的习惯 有些男孩晚上非要妈妈搂着睡,否则就不肯入睡。这种孩子往往较瘦弱,胆小,爱哭,缺乏独立性。从小养成独睡习惯,可以有效地克服这种种现象。 2.为孩子找几个小伙伴,培养他对同伴的感情 让孩子与小伙伴们互相串门,一起玩耍,让孩子逐渐体会到生活中不仅有母子之情和亲人之爱,还有友情。 3.不要过多地限制孩子自由玩耍 尽量让孩子独立听故事录音、看电视、读书等,孩子自身的活动多了,就不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妈妈一人身上了。 孩子过度的依恋母亲会影响到孩子正常的交际,会导致孩子出现生活圈狭

  • 管教是要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管教是要孩子感受到你的爱

    每次在谈教养观念时,很多人都会问我:“你会不会对孩子生气,会不会批评孩子?”老实说,我觉得要做一个完全不生气、不发怒的父母真的很难。人难免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更何况是跟小孩朝夕相处的妈妈。 有时候,我们会忍不住靠“惩罚”来建立界限,可无论是我们这一代小时候经常品尝的“竹笋炒肉丝”,还是现在所谓的不打不骂“爱的教育”,重要的是,父母必须要让孩子感受到管教背后是“爱”,而非冷漠、孤立、报复,或是以“爱”为名但出发点却是逞大人一己之私欲的假爱。 小孩是弱势的。大人有时候单方面发泄一时的情绪,或者是以管教为借口,实质是拿孩子来出气;甚至大人自己心态不平衡而用言语或体罚折磨孩子。这些都是没有爱的管教,很容易就让孩子感到委屈、不平、不满、愤怒。忍气吞声长大的孩子,亲子关系严重受伤。 尤其孩子在被责骂时,往往会误以为你的爱有条件:要乖乖听话、考一百分、要按照妈妈

  • 孩子拖延症 爸爸妈妈要怎么帮孩子改掉
    孩子拖延症 爸爸妈妈要怎么帮孩子改掉

    案例: 7岁的瑞瑞是个活泼开朗、聪明可爱的小男孩。但是,他就是有个小毛病,做事“拖延症”,要是被家长指出来,还会找各种理由为自己辩解。 比如他刚玩完积木,妈妈让他收拾起来,他则说,“过一会儿我还玩呢!”可是过了一会儿,妈妈发现瑞瑞并没有收拾,于是再次提醒他,瑞瑞争辩说:“我累了,我想休息一下。 有一回,楼上的伙伴欢欢来家里玩,瑞瑞很慷慨地把自己的玩具都抱出来,跟欢欢一起玩,两个人玩得可开心啦。可欢欢走后,妈妈让瑞瑞收拾玩具,瑞瑞却说:“欢欢玩的,凭什么让我收拾!” 听瑞瑞这么说,妈妈又像往常一样叹了一口气,无奈地摇了摇头。妈妈知道,该说的话都说过了,道理瑞瑞也都知道,但就是不愿意自己做。对这个虽然聪明但不好说服的孩子,她感到实在没有办法。 这是因为他们做家长的从小太纵容孩子,没有给孩子独立的机会。妈妈想到儿子从小跟着姥姥姥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