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赞许和肯定,就能成就一个自信的孩子。“该不该跟老师搞好关系,让孩子得到多一点的优待?”这个问题估计大多数妈妈都想过吧,反正我是纠结过。 为啥希望孩子多得到一些优待? 因为环境对人影响大啊,一个人演讲,要是观众热烈鼓掌,演讲者会自信爆棚,若是观众往台上丢香蕉皮,就会自我怀疑了。 成人亦如此,何况孩子呢?孩子对环境认可度的需求更高!所以,我们这些当妈的才会忍不住想,孩子要能得到优待,多一些表现机会,会不会更自信呢?相反,如果每次跳舞都站后面、每次提问都没你啥事,又会不会信心受损?还记得万圣节表演,女儿站在倒数第三排,穿着公主裙的她也想成为焦点,就努力往前蹦,结果被排队列的老师又给拽了回去,看着她的小脸在人缝中若隐若现,说真,我这心里也不太好受呢。 客观的说,跟老师搞好关系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孩子的出镜率至少提高40%,可能成为光荣的升旗
大人总是在不经意间对孩子使用双重标准。譬如双11的时候,自己疯狂购物,而当孩子索要一件比往常贵一点的物品,我们可能会随口说“我没钱”;再譬如谁家都有阶段性经济不宽裕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求孩子诚实,一方面是否敢坦然告诉孩子最近“我真的没钱”?分享一篇好文给大家,值得收藏和思考。 小孩要买东西,大人应该明确讲出拒绝的理由,“我没钱”这么不用心的回答,会让孩子误以为“只要有钱就好”! 我猜,许多爸妈读完这段话一定在想:“完了,我也常讲这句话!”,并下定决心以后改弦易辙,改跟孩子讲“有钱也不买”的理由。 但问题是,就算是常跟孩子讲“我没钱”的爸妈,多少也跟孩子讲过“有钱也不买”的理由。事实上,拒绝本身并不会导致绝对的好坏,但如果夹带批评或羞辱性言词,比如“你考得那么糟,还好意思跟我要东要西……”,不只会伤害孩子的感情,还有可能造成这样的后果:孩子会觉得“有钱就好”,
很多妈妈都会觉得自己爱孩子一定比孩子爱自己多,因为你会直接向孩子表达爱意说,妈妈爱你!妈妈想你!或者无条件的满足孩子一切。可是孩子呢? 但孩子呢,似乎他眼里好吃的、好玩的更多,可是你不知道的是,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他的这些行为都是源自于爱你。 喜欢和你聊天 上幼儿园或者上学的孩子,不知道妈妈有没有注意,你去接他放学的时候,他会特别爱和你讲一些学校里的事情。比如“妈妈,我们班xx今天哭了”。对你来说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可能你都没有认真在听。 可是对于孩子来说,这就是一件他觉得有兴趣、好玩、重要的事情,而他愿意把这件事情分享给你,说明他是信任你并且很爱你的。所以当孩子在和你说这些小事儿的时候,就请放下手机吧。 爱黏着你 有些宝宝特别黏人,有时候甚至会让妈妈觉得有点烦。可是,这正是因为他觉得你很有安全感、很喜欢你,所以才会爱
虽然现在二胎开放,但是多数家庭仍是一个独苗苗,一个孩子至少四个人疼,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但父母、家人并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懒妈妈,让孩子独立。尤其是下面这些环节,妈妈越懒孩子就越优秀。 脑懒 孩子对于未知总是抱有很大的好奇心,当孩子出现疑问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问询父母。如果父母此时直接说出答案,孩子不但学不到知识,慢慢地还会养成投机取巧的毛病。如果此时做个懒妈妈,和孩子一起探索未知的奥秘,陪孩子一起学习,并且提出建议,让孩子去观察和动手验证,这样孩子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嘴懒 由于孩子的生活经验、动手能力等还未完全成熟,经常会做些让妈妈瞬间冒火的事情,例如打翻水杯、饭吃得到处都是……,有些妈妈可能会抱怨或者唠叨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这是我刚拖的地呀,诸如此类的
儿子高三了,为了让他更方便上学我租了学校旁边的房子。房子离儿子的学校只有步行五分钟的距离,这样每天就可以多给孩子争取一个小时的睡眠,而且刮风下雨也就不必担心他戴着眼镜骑自行车的危险了。 房子很小,只有两张床和旧的冰箱洗衣机以及灶具。 我租下房子的第二天就让孩子睡了过来,而自己每天都陆陆续续地购置很多日用品来装饰和充实房间。半个月后,房子已经很温馨很舒服了。 朋友说我作,租的房子,费那么大劲儿花那么多钱不值得。 我说:房子是租的,日子不是租的,我要和儿子在这里住上八个月,要在这里准备迎接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战役,我可以不讲究,但我也绝对不将就,人活得就是个好心情。 房子收拾的差不多了,请朋友来喝茶吃饭。朋友夸我的房间布置的精巧,夸我心态好,她说她自己带孩子,每天都很烦躁,怨气冲天。 我实话实说,我不是一开始就是如此心态的
在这样深深地自责过程中,我们开始自我攻击、开始不再信任自己,乃至我们不再信任孩子。 事实是父母是人不是神,任何教育理论、教育方法,都是帮助父母更真实的做自己而非把自己变成神。 1、我要做完美的父母 快点把这个想法从信念系统中删除吧,我们每一个人本就是不完美的,我们爸爸妈妈不要把自己培养成完美的,或者修正成完美的,以为这样才能证明我们是成功的、完美的父母。 因为我们从不认为自己是完美的,于是我们总是要做一些事情来表现出我是完美的,往往结果事与愿违。孩子也好、我们也好,都是第一次作为我们家庭中的成员。哭闹、争吵都是正常的,从浪漫期来到权利争夺期,等孩子出生后我们更需要重新调整家庭角色重新适应,但不管怎样家是提供接纳、安全、舒适的港湾。我们需要彼此磨合逐渐变得更加默契。当我们意识到我们是多么的完美时,我们开始不再挑剔孩子、挑剔自己、挑剔爱人,我们开始知道所谓的那些不完美
“孩子1岁多,最近经常闹情绪,想做什么不满足他就哭,我该怎么办?”“男孩2岁半,爷爷奶奶带,偶尔暴躁,打爸爸咬爸爸,也会对爷爷奶奶不礼貌,对小朋友也主动动手,这么小就这么暴脾气,吉吉帮帮我吧!” “我家孩子不好好吃饭,顿顿都要人喂,一顿饭会吃一个小时,哄着哄着我也要发火了,怎么做好呢?” 这些是妈妈们在“分答”上公开问过我的问题,再加上个人微信、公号后台,妈妈们和我是一对一,我接收到的问题是多对一,时间长了,就总结出一些共性: 1、求助的问题包罗万象,贯穿每一个年龄段:如厕训练进展不顺、别人家都是小书虫我家只知道撕书、没有分享精神总和幼儿园的小朋友抢玩具、青春期叛逆… 2、很多妈妈会重复求助,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问题冒出来,每一次,都特别着急甚至绝望:“帮帮我吧”、“我特别揪心啊”…… 我理解妈妈们的心情,也很想一个一个去帮忙,但发现
有这么一种现象晚上九点半,王太太家的小宝贝还不肯刷牙洗澡,王太太和王先生轮流说着好话,并表示要给小宝贝买玩具,然而并没什么用,小宝贝还是坚持要再玩一会儿…… 终于,王太太爆发了,一时间女子尖锐的叫骂声与小男孩撕心裂肺的哭闹声顿时响彻了整个小区…… 当妈的肯定能理解王太,谁不想温柔耐心的对待小孩,可是有时候真的做不到啊。 孩子小时候不听话,常常惹得家长们心烦气躁大声的吼孩子,然而“大吼教育”的结果往往并不理想:有的孩子越吼越调皮,甚至学会了跟家长对吼;有的孩子,则被家长吼得越来越胆小、自卑,做事一点自信都没有,唯唯诺诺。 如果你也是个常用“大吼教育”并因此而苦恼的家长,那么你很有必要做出一个小小的改变:轻声教育,也就是跟孩子小声说话! THE ADVANTAGE轻声教育有好处 1. 缓和你的怒气 愤怒之
最近给儿子买了几个书架,因为家里的书实在又放不下了。多出来的大大的包装纸箱子怎么办?因为楼下的小仓库已经几乎塞满,实在找不出放置的地方。 鱼妈一直比我好整洁,所以说要全部卖掉。 天啦!这么好玩的纸箱去废品回收屋卖5块钱不到,我心里不甘心。 何况儿子已经开始玩上了。 他跟小表妹一起将一个大的箱子推翻,然后两个人钻了进去,说这是他们的房子。 然后还有属于他们的小仓库、厨房,最大的那个还可以做一个“小卖铺”,卖儿子最喜欢吃的炸鸡腿。 看到孩子们这么喜欢,我自然是歹说好说地把箱子都留了下来。 鱼妈一看也是没辙,说我对孩子们太宠溺了。 这些箱子你自己想办法去收,反正不要占用仓库的过道。 于是孩子玩的时候,我就一个个搬出来给他们玩,玩了之后又一个个搬到仓库隔层上边去。 看到孩子开心地玩着
小时候?唉!遥远的记忆,父母心中很好的逃城。 老二说,以前他们问过我小时候的事,我的回答是:“我小时候从不撒谎,从不和姐弟吵架,爸妈讲一次就听,不过多半时候都是很自觉的,爸爸妈妈非常省心!” 真的吗?我曾经给过孩子这么厚脸皮的答案吗?我自己都不记得了! 不过,有一次老二对我讲内心的挣扎时,的确顺便“酸”了一句说:“喔!我忘了,你以前是perfectchild(完美小孩),一定很难体会我的感受吧?” 我望着她脸上的无奈,真的被酸到心窝了。说的也是,前后左右看看,好像没有一个爸妈不认为自己小时候比孩子现在“乖很多”的。 爸妈的记忆,对孩子还真是不公平啊! 无论在外面还是在家里,倔强的孩子常常会被贴上“不听话”、“叛逆”的标签,自己动怒,也到处引燃怒火,弄得烟雾弥漫,叫人看不清楚真实状况。 我很喜欢美国心理学家Cyn
带孩子出去,他在外面撒泼无理取闹的事情,是非常常见的,作为家长,这2种方法你有做过吗? 高女士带着儿子去逛街,在饭馆吃饭的时候,儿子一点也不安分,东动动西扭扭的,宝妈正在玩手机,晃拗的让宝妈心烦,随后狠狠的瞪了儿子一眼,威慑了一小会,儿子又不安分起来,吃饭期间,儿子动动这个摸摸那个,又想出去走走,结果把宝妈的碗给打翻了,面撒了一桌子,汤直流而下。高女士感觉儿子丢人了,二话不说,挥手就给了儿子一巴掌,儿子还没哭出来,另只手又打了过来,两巴掌下去,孩子的脸立马红了,宝妈感到周围都在看,拖着儿子就急冲冲的走了,走了很久儿子那哭惨的声音还能听见。 高女士这种暴力的处理方法,让旁边看着都是心惊。而另一位宝妈,可能就冷静的出奇了。 宋女士周末带女儿来逛超市,起初说的好好的,结果一到超市全变的,女儿看见一些玩偶就走不动了,想让宝妈给买一个回去,
大海沙滩都是宝宝的最喜欢玩耍的地方,但是带宝宝出游对很多家长是个不小的考验,比如“住什么地方、带什么东西、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都需要事先想好,不然,一不小心就乱了手脚。带小宝宝去海边到底要做好哪些准备?安全问题又该注意哪些呢? 一、海边住宿 带小宝宝出游,最好选择城市配套比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配套完善点的地方和国家会会让你带孩子事半功倍一点。如果经济条件允许的话最好选择国际五星级的酒店,酒店卫生及服务会让你很放心,即使天气状况不佳的时候酒店也能让你玩的舒心; 带小宝宝出游,带有私人海滩的酒店为首选。一是离海边比较近,方便带小宝宝随时去沙滩上玩耍,二是离酒店房间近,方便往返和更换泳衣等,如果宝宝玩耍后感觉疲劳,可以回酒店房间休息,给家长们们省去很多的力气。 二、海边携带物品 1.衣服:尽管去海边长袖长裤也需要携带
没有养育老二前萌萌狐特别不能理解俗话“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当然,大家都知道这句话的意思是一般做父母的在养育老大时精细一些,而在养育老二时则粗糙一些,便用照猪养来形容。萌萌狐心想:每个孩子不都是娘胎肚子里怀胎十月的么,自然生出来后养育过程也是一样疼爱的嘛,哪里会有什么照书养,照猪养的差别。 可是自从萌萌狐生了老二后,就特别赞同“老大照书养,老二照猪养”这句俗话了,简直不能形容的太贴切呀。 这是初次当妈时萌萌狐的各种反应,那个时候萌萌狐真的是有事就上网查询,一切遵照书上所说和网上所推荐的来养育老大。什么时候该加辅食,什么时候要注意孩子出牙,什么时候要给孩子补钙等等,萌萌狐生怕哪里做的不够好耽误了孩子的成长,每时每刻每天都处于紧张的状态。
孩子有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没有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孩子有了过失,出现了一些自觉或不自觉的坏毛瘸后,父母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纠正孩子的过错,让孩子走出沼泽呢?今天小馨就来跟大家说说这个问题。 得不到的就抢幼儿好奇心强,所有权概念刚刚建立,他们会认为所有东西都是自己的,见到好东西就渴望拥有。几个年龄相近的孩子在一起玩,往往会发生抢玩具的现象。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孩子的占有欲强,另一个就是喜欢这种侵略的胜利感。 不管是哪种原因家长都要加强劝导,不然将来可能会演变为偷盗或者变为小混混。家长要让孩子知道打人、拿东西是不正确的行为,并要对孩子这种行为做出一些惩罚,如果他再犯的话,就不让他出去玩。 使小性子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慢慢就有了自己情绪的变化,但是由于他们表达能力不足,所以发泄自我情绪的时候往往就变成了耍脾气,尖叫、打滚、扔东西。 而且据
孩子会说话了以后就相当在意自己的“话语权”了,总是嘀嘀咕咕说个没完,还得让所有的人都听他讲话。这还不算完,最可怕的就是当你在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孩子可能会一直插嘴打断你的话,这种行为真是让人恼火呀! 晶晶的表现欲望有点强,经常在家里大人说话的时候,就会打断别人讲话,让所有人听她讲;客人来的时候也会喋喋不休地插嘴“妈妈,我要喝水;妈妈我要······” 幼儿园上课时也爱插话,引起了老师的反感。爱插话的孩子是不是太自我、不会倾听啊? 孩子插嘴不一定是坏事, 她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 是很正常的事。 3-6岁的学前儿童思维以自我为中心,这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的心理现象,这与成人眼中的自私是有极大区别的,自私是有意识的行为,而前者是无意识的。 除了思维上的“自我中心”顾
生娃后的日子,是在每天与娃的“对抗”中度过,可等娃长大,离开自己的时候,却该死的怀念娃每日在身边的日子,比如宝宝还是小时候可爱,小的时候很粘我,小时候Ta的眼里至有我,而现在Ta开始谈论别人了…… 当娃越来越大,每日黏在身边的时光,变得遥不可及,逐渐有自己世界的Ta们,我,变成了后方暂时停泊的港湾。娃一天天长大,回忆最多的,是陪伴Ta玩乐的场景,很多专家医生都在提倡“陪伴”,可陪伴到底是什么? 1、不要把娃当作孩子看,要互相尊重 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听不懂道理,或觉得孩子太小,还没到理解的时候,但其实孩子都有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力,Ta们会留意观察父母的“底限”,即父母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不”,打个比方,晚上20:30,告诉娃该睡了,但一般娃会磨磨蹭蹭,不是玩玩具,就是吵着要看书而这个时候,父母的态度,就决定娃是否尊重父母的意见 若
我们这代人,很多都是在父辈们“不打不成器”、“黄荆棍下出好人”的棍棒教育或者“必须听话,没商量”、“小孩子懂什么”的控制教育中走出来的。那些童年阴影的面积,与我们向往民主、自由、平等的渴望成正比。 所以,在我们还没成为父母之前,就常拍胸脯发誓:“我要是当了爸(妈),绝不会强迫孩子”、“我会听孩子的心声,尊重孩子的选择”、“我绝对不会打骂孩子”…… 于是我们用心地学习各派科学育儿方法、跟自己的控制欲望、负面情绪等作斗争,展现出微笑、倾听、耐心的姿态,努力要给予孩子最好的爱、理解和尊重。 然而,我接到过不少家长的咨询,事件各有不同,但基本意思大致相同:跟这个天使和恶魔同时附体的小家伙相处久了,突发状况百出,再加上家里各派育儿意见不统一,年轻的家长们往往会在周围人的评判中动摇和纠结,开始怀疑自己这样尊重和放手是不是从右倾变成了左倾,从绝对权
不少人逛街估计都遇到过类似的一幕,在玩具店总有些小孩子躺在地上哭闹,说想要玩具。很多时候爸爸妈妈们碍于面子或者觉得小孩子哭的实在是烦人,于是也就妥协了。但是长此以往是否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影响呢?孩子会不会用哭闹来威胁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呢? 不给买就大哭,妈妈很头疼 有一次我在玩具店里深深的见识到了一幕,给我上了一课。玩具店里看起来像是朋友的两个人,都带着孩子在逛,两个小男孩,差不多四岁五岁,上幼儿园的年纪。当走到了遥控汽车面前时两个孩子明显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两个孩子都央求自己的妈妈能不能买一个。那个玩具其实很贵,大几百块钱,一般家庭肯定是舍不得花那么多钱去买一个遥控玩具车的。 很明显的结果,两个孩子的妈妈都拒绝了要求,但是精彩的一幕才刚刚开始。稍小一点的孩子妈妈和儿子沟通后达成了一个协议,回家学会自己洗袜子并且洗干净后就在网上给他买一个一模一样的,小孩子
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求助,说自己读小学的儿子什么事都不跟自己说,而她一说话孩子就抗拒,甚至躲进了自己的房间。她说孩子读幼儿园的时候,每天放学回来都会叽叽喳喳地讲学校里的事,但是自己每次都太忙了,觉得孩子说的有一搭没一搭的,随便应和一下就过了。 而上小学之后,孩子的学习任务加重了,每次看到他做作业不用心,自己就训他,而且觉得怎么看都不顺眼。感觉从来就没有好好说过话。 有多少的父母,在孩子说的时候,没有好好听。 等孩子大了不跟父母讲的时候,就想听也听不到。 当一个孩子说自己在幼儿园遇到一个大怪兽的时候,很多父母会一笑而置之,觉得孩子的话有点不着调。然后继续埋头自己的活或者继续玩着手机,对孩子说的东西,随随便便敷衍一下,注意力根本就没放在孩子的话上面。 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恼火,甚至绝望。 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候我在忙着跟朋友
有些父母甚至会当场就批评孩子“你怎么不会打招呼”“你没礼貌”“你不能主动点叫人吗”……然后跟友人解释说“哎,我家孩子就是特别胆小,又害羞……” 还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不愿意尝试某项游戏,不愿意当众表演,不想一个人睡,等等,就想当然地给给孩子贴上“胆小”的标签。大多数被认为的“胆小”的孩子,在父母看来,总是“情绪容易失控,依赖性强,逃避,家里学校两个样,甚至脾气坏,窝里横……” 许多成年人的拘谨可以追溯到儿童时代。如果孩子的拘谨在儿时得不到解决,那么,他的不合群、不爱与他人交往的个性将会妨碍他今后事业上的成功。即使有的孩子有聪明才智和一技之长,也会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意外的困难。 但是,如果孩子总是表现出不愿意探索,对什么事情都畏畏缩缩,把责任全推到孩子自己的身上,这是不对的! 据美国心理学家多年研究,孩子胆小的问题与父母的教育有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