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梦是什么?我这样引导孩子认识梦
    梦是什么?我这样引导孩子认识梦

    豆豆3岁时,开始害怕做梦。他总是被噩梦惊醒,醒来后就不敢再睡。我不停地安慰他:“没事,这只是一个梦,不是真实的。”可是我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因为一个3岁的孩子根本分不清梦境与现实。 “妈妈,梦是什么?”“梦为什么不是真的?”“那它是怎么跑到我的脑子里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这个问题也更加执着。我还是和往常一样,除了跟他说“梦是人们睡着后,回忆一些已经发生的事情或见到过的人,表达一些隐藏在心里的想法”之外,不知道还可以说些什么。他明显对我的答案很失望。 一天,豆豆又做了一个梦。他醒来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不想玩巴斯光年。”我想起前几天他去过环球影城,有一个项目是和巴斯光年驾着太空船,用手中的雷射枪一起剿灭星级怪兽。记得当时他有些害怕那些灯光和枪声,把身子缩在我怀里。没想到,他把恐惧带到了梦里。 我跟他说:“别怕,那只是一个梦。”他说:“不是梦,是

  • 据说这几个家庭游戏可以让孩子反复玩几天不会腻
    据说这几个家庭游戏可以让孩子反复玩几天不会腻

    家庭游戏对于孩子的童年有多么重要相信不用我多说了,孩子的想象力、动手能力、思考力、模仿能力以及语言形成等在0-6岁是飞速发展期,在这个时期如果有较好的引导,孩子在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极大的锻炼。有些家长简单粗暴,只要孩子哭闹就用手机和电子产品去安抚,长期这样做的最大弊端就是孩子也形成了对电子产品的依恋,对其他集体活动越来越冷淡。 下面为下达介绍几款简单易操作又有趣的游戏,大家不妨跟孩子在家试试哦~~~ “大家来化妆” ▲利用家中的现成材料作化妆服 我挑几件她婴儿期的旧衣,小外套、连衣裙、帽子、围兜、再搭几条发带,放入篮子,供小小造型师自行搭配使用。 除此,家里的大人也是理想的“模特”,像是给爸爸扎根小辫,给妈妈画个胡子什么的,稀松平常。 家务做起来

  • 不打不骂,也能给孩子立规矩
    不打不骂,也能给孩子立规矩

    孩子小气,不懂得分享 “玩具不让别人玩” 有一次带柠檬去操场玩,带了皮球和一辆小狗造型的车子,正和她一起踢皮球,突然,喊着“狗狗!狗狗!”就跑了,原来有个小男孩正坐在她的小狗狗车子上,她二话没说就把小男孩推下了小车,小男孩哇哇直哭。回家我跟奶奶说这事,奶奶说,柠檬这段时间经常这样,拿完别人的东西玩,却把自己的东西看得特别紧,别人一动就大吵大叫地嚷“这是我的!”我的孩子真的是小气鬼么? 分析: “霸道、小气”这种行为一般是在孩子2—3岁左右之后才出现,这个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我”的意识逐渐清晰,他们开始将自己和他人区分开,并逐渐将这种区分延伸到物品、玩具上,像模像样地将自己的所属物品“保护”起来,在他们眼中“什么都是我的”,这让他们看起来“自私、霸道”。 但其实这是孩子在进行物权归属的练习,

  • 孩子上了幼儿园,教育就全是老师的事了?
    孩子上了幼儿园,教育就全是老师的事了?

    外面的雾霾已经如此让人揪心,请还给孩子干净的心灵。同事最近被幼儿园的事情弄的焦头烂额,一个家长在群里吐槽说:幼儿园就会折腾家长。没想到这句吐槽得到了很多家长的响应,有些家长翻起了旧账: “幼儿园让娃娃回家用胡萝卜做成小动物第二天带去,我和我老公忙乎了半宿,才勉强做了个小老鼠,第二天去上班都快困死了,这根本就是给父母留作业,有什么意义”; “幼儿园让父母去参加亲子运动会,那周我们项目要结束,不让请假,孩子又非得让我去,最后老板给了我一周脸色看”; “一个万圣节,这么兴师动众的,简直就是崇洋媚外,我这个月都没消停,天天儿子都在问我衣服做的怎么样了,搞这么个活动给家长添堵,浪费时间”; “听说幼儿园张老师的老公是做幼儿玩具批发的,她费心搞这个活动就是为了宣传她家玩具,听说现场的玩具布置都是她负责的,回来孩子肯定要买啊”….. 于是

  • 让娃自己来告诉你,他为什么要和你顶嘴
    让娃自己来告诉你,他为什么要和你顶嘴

    一位妈妈的苦恼:我的女儿一直都挺懂事的,可是自从上初中后就变了。我让她往东她偏往西,越来越不听话,而且还学会了顶嘴,真是气死我了。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苦恼,对于孩子的顶嘴现象,我们不可一味地埋怨孩子,以自己的父母权威压制孩子,要了解孩子顶嘴背后的原因,积极引导孩子,并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 其实孩子跟家长顶嘴一般都是有原因的。看看这些孩子们对自己为什么顶嘴是怎么回答的吧,或许会对家长们有所启发! 我为什么要跟爸爸妈妈顶嘴   — 言而无信 — 上个星期,和爸爸约定好如果我作业完成了就带我去迪斯尼玩。可等我完成了他却改口说,等你考上班级前十名,考不上就别想了。我真的特别生气,为什么你们大人这么言而无信…… — 感到委屈 — 其实,只有在妈妈误会我时,我才会顶嘴。有次我只是想帮她分担一点家

  • 惩罚孩子的七个科学好方法,专治任性小孩!
    惩罚孩子的七个科学好方法,专治任性小孩!

    下面七个方法科学又智慧! 方法一: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询问孩子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方法二:制‘金箍棒’ 案例:打架、乱丢东西…… 方式:用报纸制作一纸棒,外观可包上一层装纸;赋予它一个名称,如警惕棒、陈家棒、金箍棒……;放在固定的地方作为警惕。 建议:在闲来无事的时候制作,可与孩子一起讨论制作警惕棒的原因;并提醒孩子如果犯规了,到时可是要被打手的哦;但请 注意力度。 方法三:罚坐 案例:吵闹不休、吵架…… 方式: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

  • 宝妈用这个秘诀,每次都能让孩子自觉的完成作业
    宝妈用这个秘诀,每次都能让孩子自觉的完成作业

    邻居李妈妈是小区内出了名的育儿高手,一般妈妈们有问题都会向她请教。这天专门去李妈妈家请教孩子写作业的问题,李妈妈说她儿子每次有作业他都能自觉说出来并且完成,这真是惊呆我了,每次让我儿子写做作业,骂也不听,打也不行,头都大了。 后来李妈妈向我分享了自己的小秘诀,原来李妈妈家的儿子写作业曾经也是如此,有时会向她提出些要求,例如“妈妈,我想看看十分钟电视再写作业、我想吃了晚饭再做,或者我想洗了澡再做。”对于这些要求她都会答应,因为这些要求是在合理的前提下提出的,孩子没有说自己不想做,而是完成了另一件事后再做。 只要家长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孩子也会说到做到的,而达到他的“目的”后,他就会自己乖乖地写作业了。 回 家之后我也这样对待儿子,果然孩子达到目的后自觉去写作业了。其实四岁半到六岁前的孩子已经知道了每个游戏

  • 老师最讨厌听这3句话,而家长却傻傻的将它当口头禅用
    老师最讨厌听这3句话,而家长却傻傻的将它当口头禅用

    孩子在上学期间,家长为了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就会不断的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然后对孩子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家长的用意是好的,方式也是好的,但是有些话该说,有些话还真的不能乱说,不然可能会使沟通的效果大打折扣。下面总结的这三句老师最不喜欢听到的话,沟通时妈妈最好是不要说。 “孩子交给您了,该说说、该骂骂” 这句话是家长最爱说的,但却是老师不爱听的。这句话推卸责任的气味太重了,孩子是家长的,家长可以随便打骂,但是老师没有这个权利。而且全班30多个孩子都交给老师,老师也没有精力管的过来呀。这句话看似客套,却让老师认为你是在推卸责任。 “我们家孩子不爱学习,什么都不会或者我家孩子挺聪明的,就是不爱学。” 有些家长认为在老师面前贬低、批评孩子,会有利于老师和孩子更好的相处。家长这样说会让老师对孩子的认知产生模糊,对

  • 不要让自己的言行污染了纯真的心灵,让孩子看到扭曲的世界
    不要让自己的言行污染了纯真的心灵,让孩子看到扭曲的世界

    (一)飞扬跋扈的家长带出心理畸形儿 傍晚下班高峰期,交通拥堵,这时,一辆奔驰和一辆普通的面包邂逅,面包在前面,奔驰的车头蹭上面包的“屁股”。这时候,奔驰上下来一男一女,看年纪还最多30多岁,这女人下来就走到前面,拍着玻璃对着面包车主破口大骂:你滚下来!男人也凑上前,那眼神很凶狠。心里禁不住一凛。 面包车主没办法只得下车,他的身上还有一些灰尘,显然是打工族。他的脸上挤出一丝笑容问怎么回事?那个男的一把拽过他,嘴里不干不净。面包车主嘴里说着:“我在前面开又没长后眼……”还没说完,女人上去就给他一个嘴巴,这时候,好热闹的围了过来。有好心人相劝,人没事,车也没事,别在这闹了。 这时候,奔驰里出来一个男孩,看样子也就10岁左右,上去就踢面包车主,稚嫩的童音里居然说:“爸,要不要找人废了他!”看着这个画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个男孩飞扬跋扈的神态怎么看怎

  • 跟男孩说“不可以”,有这么难懂?
    跟男孩说“不可以”,有这么难懂?

    车子行在往北埔出游的路上,两兄弟在后座穷极无聊又玩了起来,而我和爸爸的恶梦便也随之开始!好言地说:“不要再玩了,影响爸爸开车很危险!”气急得喊:“再讲不听,回家要处罚了!”这些一概没用!“不可以”这句话如难解的密码,两兄弟无法接收,任其如耳边风溜过,“不可以”对男孩子而言真得这么难懂吗!?我们出门都?? 车子行在往北埔出游的路上,两兄弟在后座穷极无聊又玩了起来,而我和爸爸的恶梦便也随之开始!好言地说:“不要再玩了,影响爸爸开车很危险!”气急得喊:“再讲不听,回家要处罚了!”这些一概没用!“不可以”这句话如难解的密码,两兄弟无法接收,任其如耳边风溜过,“不可以”对男孩子而言真得这么难懂吗!? 我们出门都以车子代步,一家人常有一起待在车上的时间,两兄弟在车上什么都能玩,什么都好玩,我常说,这两兄弟怎么永远都能处在一付两人久别重逢的兴奋感当中!玩起来总是那么high

  • 培养黄多多那样的女儿,一定少不了……
    培养黄多多那样的女儿,一定少不了……

    不带孩子的老公,挣多少钱都没用 前几天听说我的好友小箐跟她有房有车的高管老公离婚了。原因竟然是她老公自打结婚以后就把家当旅馆,每日觥筹交错,不超过十点都不会回家,有时更是一个月都见不到人影。 孩子出生到现在,他没给孩子洗过一次澡,讲过一个故事,连拥抱都很少。有一回孩子发高烧,她给老公打电话,话还没说出口,老公说了一句“我在开会”,就挂了电话,后面也没回过来。 小箐说,钱我自己也可以挣,我需要的是一个可以和我一起吃饭睡觉带娃,一起创造美好生活的爱人,而不是一个名义上的丈夫。再说,即使我自己可以忍受他的不顾家,可是孩子呢,让孩子从小生活在一个缺乏父爱的“隐形单亲”家庭里,多么可悲! 父爱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一项调查显示:即使是尚处于朦胧状态的婴儿,也会因为缺乏父爱而出现焦躁不安、食欲减退、抑郁易怒等"父爱缺乏综合征"的典型症

  • 焦虑的妈妈带不好孩子?屁咧!
    焦虑的妈妈带不好孩子?屁咧!

    经常看网上说中国妈妈太焦虑,丹妈可不觉得,话说这世上哪有从不焦虑的妈妈:担心孩子的健康,操心孩子的学习,担忧孩子的未来……当妈的,要么曾经焦虑过,要么就在即将焦虑的路上。而妈妈的焦虑就像是传染病,孩子都是易感人群。 前两天随便在网上一搜“焦虑 妈妈”,弹出400多万条相关结果: “‘育儿焦虑症’普遍爆发,十个妈妈九个病” “妈妈焦虑,孩子胆小” “焦虑的妈妈带不出快乐的孩子” 甚至还有什么妈妈焦虑导致孩子常年咳嗽…… 把丹妈都看得一惊一乍,赶忙和老公说:“要是我焦虑了,你可得提醒我,为了叮当,我可不能焦虑……对,我不焦虑……” 老公一脸无语地看着我:“我看你现在就挺焦虑的……” 可静下来想想,焦虑真有那么可怕吗? 焦虑吗?焦虑就对了。 丹妈记得毕业时第一份工作

  • 养娃路上,我是这样完败手机和电视的
    养娃路上,我是这样完败手机和电视的

    让孩子爱上阅读 你肯定知道,给孩子读绘本是一件好事儿,但这事儿有多“好”,可能超出了你的想象。每次被妈妈问到“这么早给宝宝读绘本有用么?”这类比较实际的问题时,我就会很心虚,这大概就是阅读开展最难的地方吧。 阅读不是立竿见影的,读过的东西什么时候能用上,阅读到底能有多大作用?这些都很难说。 即使孩子读过一些绘本,短时间也不能期望他有什么改变。 我与CC亲子共读的时间只有两年多。 读书确实让她学会了很多: 识别了许多概念,例如形状、色彩、天气、动物等; 帮她渡过了成长中很多挑战,比如学习刷牙、独自睡觉、自己上厕所等; 丰富了她很多的词汇量,比如会形容月亮好孤独,雪花好神奇; 学会了基本规

  • 借孩子的名义放大愤怒,降低素养,你也许正在这样做
    借孩子的名义放大愤怒,降低素养,你也许正在这样做

    昨天,老妈和我讲了一个事情。她带着小鹿出去玩,看到两个老人在吵架,因为孩子荡秋千的事情。一位老人说是另一位老人把自己的孙子给弄下来了。另一位老人说是,没有弄他,是他自己走下来的。老妈说,有两个秋千。这个小孩坐秋千的时间特别长,另一个秋千上都已经有三个小孩下来了,他还在坐着,最后是自己走下来的。 孩子们都还没怎么样,大人先吵起来了,这种事情特别多。只要在小孩较多的游乐场坐上一会,你就会看到。有时候大人没注意,碰到孩子了,也会引来一番大吵。只要是看到了这些吵闹,心情就会非常不愉快。只能在照顾孩子的时候小心再小心,把别家的孩子当作易碎品,摸不得碰不得。所以,在孩子玩的时候,便会不断地干预。 有些人没教孩子礼仪,却在现实中用最具冲击性的行为来教孩子破坏礼仪,这些人习惯于以孩子的名义放大愤怒。 五一假期,和小鹿奶奶一起带着小鹿去小公园里玩。前一

  • 古有孟母三迁,现该不该给孩子换一个环境?
    古有孟母三迁,现该不该给孩子换一个环境?

    一起来看看全国德育工作专家、苏州中学的王开东老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吧! 家长们常常要问,该不该给孩子换一个好的环境?怎么样给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 我的观点是,不可一概而论。环境不起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上孟母三迁,孟子成为亚圣。照理说,亚圣的号召性肯定是很强的,一定会有无数的父母三迁甚至多迁,但真正成为大才的为什么只有孟子呢? 实践当然是检验真理的一个标准,但谁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由于历史经验的不可重复性,有的获得了实践的检验权,别的实践就没有了检验的机会,谁能保证它不是真理?孟母三迁使得孟子成为亚圣,但谁能保证孟母没有三迁孟子就成不了亚圣,或成为第一圣人?环境的确很重要,但环境中的人更重要。 启元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离开安徽来到江苏,算是给孩子换了一个大环境。在离开故土的时候,我的内心非常挣扎。我曾经写过一段非常痛苦的内心感受。那种

  • 妈妈,你知道我想要什么吗?
    妈妈,你知道我想要什么吗?

    看到这幅图片,妈妈们会很好奇她们在干什么吧! 每天上学前,妈妈会帮蒂芙尼检查裙子是不是熨烫过了,袜子是不是穿整齐了,鞋子是不是系好了,头发是不是扎得好看。因为妈妈认为,女孩子出门一定要干干净净,漂漂亮亮,束着可爱的辫子,穿着美美的裙子,像小淑女一样。 但是,蒂芙尼的想法是怎样的呢? 蒂芙尼:“我不想穿着拘束,想要轻松、舒服和自在,想要在操场上毫无顾忌地踢足球,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再来看看,小蒂芙尼又在纠结地做什么呢? 妈妈喜欢女孩子跳芭蕾舞,优雅有魅力。 但是,蒂芙尼的想法呢? “每个星期三,我都得穿上那么紧那么粉的丑裙子。 练舞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动作美美的,但是我觉得很无聊,动作很奇怪。我并不喜欢跳舞。” 所以,她的表演,似乎有些特立独行…… 大家都跳向左边,只有她跳向右边。 跳错边之后,蒂芙尼索性就

  • 这类父母永远养不出成功的孩子,可许多家长仍不自知
    这类父母永远养不出成功的孩子,可许多家长仍不自知

    周围一个朋友,父母皆是老师,她受到的教育是怎样的呢?从小到大很少听到夸奖,一旦和人吵架,不论对错被骂的都是自己。小学时她考了第一名,兴冲冲的跑去告诉父亲,他父亲只看了一眼分数就说,“这都是靠碰的,你哪有本事考第一。” 生活中也经常可以听到父母对孩子讲: “花那么多钱买手机干嘛,只知道吃好用好,什么都不会做” “你就是事儿多,爱作,真让人头疼!” “你还想着当科学家,做什么梦呢” 。。。。。。。。。 尤其是在外人面前,别人夸孩子聪明,家长却摆手说“哪里哪里”,如此之类,举不胜举。都说天下没有不爱父母的孩子,但常对孩子冷嘲热讽,其实是以爱的名义,做伤害之事。 文章开头的朋友,因为常在父母苛责中成长,导致了她内向且自卑的性格,认为自己事事不行,什么都不敢尝试。本来很聪明的孩子,硬

  • 摧毁孩子的12招终极大法
    摧毁孩子的12招终极大法

    在知乎上有一个问题是:如何摧毁一个学生。看完极乐的回答,让我不寒而栗。我们父母也许在“不经意”或“不知道”的情况下在我们身上犯下这些错误。就像一句话说到,许多人一辈子都在希望父母说一句“对不起”,而父母却期盼听到子女的一句“谢谢”,然而似乎两方都不能如愿。愿如今已身为父母的我们,不要再犯这些错误。 让我来,一定给你们非常全面的答案,从娘胎里面开始。 备 孕 1、不做好怀孕的心理准备,也别去避孕,让孩子突然降临,给你一个惊喜。 孕 期 2、怀孕期间经常情绪波动,作为丈夫尽量让妻子体验孤单与不安全感,作为妻子尽量避免独立。 孤独了就找丈夫作,不舒服了就生气,经常吵架。 注意: 吵架这个需要一直延续到孩子高考结束,最好没有规律,让孩子捉摸不透。吵架形式要多样,今天和丈夫吵,明天和婆婆吵,后天再骂一顿自己的母亲,再后

  • 如何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坎上?
    如何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坎上?

    聆听 孩子放学回来,看到正在做饭的妈妈,委屈地说:“妈妈,下体育课的时候,我的棒球手套不见了。” 错误的沟通方式: 妈妈一边炒菜一边说:“怎么回事,你去操场找了吗?到失物招领处去找了吗?跟老师说了吗?” 孩子解释道:“我就放在书包旁边,一转眼就不见了……” 妈妈一听,又开始念叨:“跟你说过多少遍,把自己东西看好,你总是丢三落四的!” 孩子不耐烦地说:“妈妈,你别说了!” “我说你,是为了让你长个记性!” 正确的沟通方式: 妈妈一边做饭,一边把耳朵“伸”过来回应:“哦……” 孩子继续说:“我把它放在书包旁了。” 妈妈继续炒菜,身体微微侧倾向孩子:“噢,是吧。” “我就是怕丢了,还用书包压了一下。要不我明天问一下看体育馆的大爷,说不定他会捡到。”

  • 99%的妈妈不知道,原来给娃选绘本有这么多门道...
    99%的妈妈不知道,原来给娃选绘本有这么多门道...

    进入英语启蒙圈的日子也不短了,这里不乏牛妈牛娃,也有很多充满求知欲和无畏探索的小白妈妈,当然也有大大小小的书商见缝插针的推销着参差不齐的正版或盗版的绘本书籍,令人眼花缭乱,无从分辨,无处下手。 也难怪,毕竟任何事物与利益相挂钩,立场和见解都会有失偏颇。结合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和买书读书经历,今天想给大家说说选择绘本的依据和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大家自己也有能力自己筛选好绘本(支持正版!)我始终认为任何人开出的任何书单都只能做为参考,因为只有你最了解你的孩子,别人说好的不一定你孩子喜欢,别人说有用的不一定适用于你家孩子。 进入正题,在我看来,书单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选择: 一你想教给孩子什么东西 家长想给孩子传递什么理念,就可以买什么绘本,与孩子共读绘本将一些习惯道理潜伏在生动有趣的故事里,可以让孩子在愉悦的情绪下,潜移默化地获

学前教育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