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如何有效运用鼓励和惩罚来对付孩子呢?
    如何有效运用鼓励和惩罚来对付孩子呢?

    鼓励——鼓励的方式要灵活 拒绝无效鼓励: “妈妈,今天跑步我得了第一名。”乐乐高兴地对妈妈说。“不错,今天留作业了吗?快去做作业吧!”妈妈淡淡地回应了一句。听到妈妈这么说,乐乐觉得非常失望! ——敷衍的鼓励 期中考试的成绩单下来了,儿子的成绩有点下降,他非常沮丧地回到家,妈妈鼓励说:“儿子,你是个聪明的孩子,成绩一定会赶上去的!”儿子仍然很沮丧。 ——浮夸的鼓励 强强要参加奥数比赛,前一天晚上爸爸专门为儿子办了一个鼓励晚宴,当着家人的面,爸爸对强强说:“儿子,你一定可以夺冠的,我所有的朋友都会关注这个比赛,你是最棒的!”儿子听完后眼里闪过一丝紧张。 ——过度的鼓励 鼓励要遵循三个原则:要及时、着眼于优点而不是缺点、要尊重孩子的需求。根据这三个原则,两位老师详细的讲述了鼓励公式

  • 三种类型的父母,生在这种家庭超级倒霉!
    三种类型的父母,生在这种家庭超级倒霉!

    那些育儿理念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各种发达国家,每天跟联合国开会一样向你报告最新育儿理论,各种成功经验。每次看到天才儿童的育儿宝典,你都赶紧点下收藏或喜欢。遇到特别有眼缘的,你甚至出手写一个评论:此文已阅,mark收藏。 可是你的孩子一天天长大,却依然一天天平庸。三岁的时候你觉得还早,也许到了小学就变优异了呢。到了小学盼中学,上了中学以后,每天和叛逆的娃子大战三百回合,气得呕出二十斤老血。 到了高中,你的内心终于平静了,因为你学会了接纳现实。 梦想很美好,现实很霍顿。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 观察身边这些孩子的父母,大致有以下几类通病。来,对号入座一下。 怕这怕那型 这一类父母觉得全天下哪里都危机重重,连家里都不安全。打个比方,朋友送一盒环保蜡笔,给快两岁的孩子涂涂画画。孩子兴奋地

    标签:教育反思
  • 为孩子不爱学习而苦恼的家长,看看这位妈妈的做法
    为孩子不爱学习而苦恼的家长,看看这位妈妈的做法

    妈妈经常给亮亮讲童话故事,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的,可是篇幅却很长,需要半个多月才能讲完。讲完之后妈妈便又从头开始讲,亮亮呢,也不会觉得情节重复烦,仍然听的十分认真。就这样,亮亮四岁的时候,竟然已经认识了不少的简单汉字,而且一有空就会拿着书扒拉着翻看,虽然可能看不太懂,这让其他阿姨很是羡慕。 主要观点: 有的孩子年龄很小,可是就爱上了看书读书,在同龄小朋友中也会脱颖而出。渐渐的,孩子会爱上看书读书,养成好的阅读习惯,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性格具有积极的作用。其实孩子早期的阅读习惯并非一两天就养成的,而是需要父母去培养的。 1、孩子爱读书,首先需要父母的引导 其实,宝宝生下来之后不可能就会看书读书的,而这个时候正是培养孩子都是习惯的最佳时期,需要父母去积极的引导。 特别是1、2岁的宝宝,自己根本不晓得到

    标签:孩子学习
  • 孩子不会交朋友?咱要这样来引导!
    孩子不会交朋友?咱要这样来引导!

    1 轩轩的父母生孩子比较晚,所以轩轩可谓是爷爷奶奶盼了多年,终于盼来的大孙子。再加上老人家本来就喜欢男孩子,因此轩轩就被宠的无法无天。 然而,这个在家里做惯了小皇帝的孩子,在幼儿园却事事不顺心。比如当小朋友在那里玩玩具时,他会突然跑过去,一把抢过来,玩上不到三分钟扔掉,然后又去抢下一位小朋友的。 于是,一段时间下来,小朋友们都躲着他,不肯跟他一起玩耍。因为大家跟他在一起不愉快啊。 这样的情况导致轩轩自己也不怎么爱去幼儿园,每天都是被爷爷奶奶哄骗着送进去的。 轩轩就是一个典型的,因为霸道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的例子。根本原因在于家里人对孩子的骄纵。这种娇惯式的溺爱,导致孩子自我意识过分膨胀,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甚至以取笑捉弄别人为乐趣。 还有一种类似的人人躲避的孩子,主要是因为家长

    标签:社交能力
  • 与孩子成为知己真的有那么困难吗?
    与孩子成为知己真的有那么困难吗?

    当然,我们今天的文章不是用来谈论知己的,我只想唤起大家对知己的那份期待、向往,让我们想一想,我们希望与孩子成为知己吗?如何才能与我们的孩子成为知己呢?现时代的教育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父母就是父母晚辈就是晚辈一切事都是长辈说了算,我们现在更想在许多方面可以与孩子保持平等,与孩子的内心世界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因为这样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们许多的父母都想与孩子建立最好的沟通,成为知己,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未必容易,如果家长们可以认识到以下六点,一定会对家长与孩子成为知己有很大帮助。 一、明白孩子是一个个体 要明白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具有独立的思想,不是因为你生了孩子,他就属于你,他只是借助于父母来到这个世界上,孩子暂时由我们抚养,孩子早晚有一天会回到社会上,等孩子回到社会上之后,你希望孩子可以展翅高飞,还是你早早的把孩子的翅膀剪下,只能在地

  • 差点被我放弃的孩子,带我发现了聪明的奥秘
    差点被我放弃的孩子,带我发现了聪明的奥秘

    —— 差一点放弃了他—— 记得我在纽约怀老二时曾做羊水穿刺筛查,结果出来后医生把我紧急召到她的办公室,神情严肃地对我说:“Jane,你要做一个严肃而艰难的决定,你的宝宝的某一对染色体出现了异常。我们一共采集了两个批次的样本,第一批次的采样一切正常,而第二批次却出现了异常。也就是说有50%的几率这个‘异常’是采样不慎造成的误差,也有50%的可能这个“异常”不幸是正确的。你的决定是什么?”我记得,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我的孩子不会是大脑或神经出问题了吧?他会不会不聪明? 这位医生说的 “50%的几率”听起来很科学,也很有数据感,但事实上对妈妈来说孩子是否聪明不是一个数据可以例证的,妈妈对自己亲手创造的生命具有100%的信任,加上几近完美的心理依赖,这里哪怕有0.0001%的不完美都是不被自己允许的。 然而,我最终没有听从数据的推算和“

  • 这样向孩子提问,教养事半功倍~
    这样向孩子提问,教养事半功倍~

    文 | 节选自《不奖不打管孩子》(有删改) 著 | 马文 · 马歇尔 译 | 王羽 图 | 源于网络(越南设计师:Le Thu) 编 | 叮当 一对姐妹,相处得很好,但是有一天她们吵架了。当时,姐姐正在洗盘子,小妹妹走进了厨房,拿走了篮子里的最后一个橙子。姐姐说:“放下,那是我的橙子。”妹妹说:“抱歉,现在是我的了。”她们吵了起来——就像很多家庭里经常发生的那样。 然而,她们最后还是选择寻找一个相对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法,而不是继续吵架: 方案一:姐姐将橙子切成两半,为了确保公平,妹妹先选走了她想要的那一半。 方案二:姐姐问妹妹为什么想要那个橙子?妹妹回答说:“我想做成橙汁。那你为什么想要?”姐姐说:“我想扒开它,把皮烤来吃。” 第一种

  • 小学三年级儿子情窦初开,我可以怎么做?
    小学三年级儿子情窦初开,我可以怎么做?

    我告诉他很高兴他愿意跟我分享,也告诉他“喜欢人”这件事是好事、这份心情也是相当珍贵的!不过,有两个原则希望他放在心上:1.不强迫对方接受自己,若对方与自己感受不同,仍可当好麻吉;2.你现在的角色是学生,所以上课要专心,功课好好做,对方下课找你一起玩则好好的玩,妈咪绝对会支持! 这样是对的吗?我还可以做些什么?需要找老师了解儿子在学校的状况吗? 台安医院临床心理师杜玉祯回复: 妈妈在这件事的处理上,一方面顾及孩子本身的角色,一方面也提醒孩子注意对方的感受,以及未来可能出现问题的处理方式,当然也提供了孩子精神上的支持后盾。在这类问题的处理上,许多时候家长较容易一味的以为这是孩子间的儿戏,不需过于注意;不过换个角度想,这也是个协助孩子看见不同人际互动方式的机会。 在发展上,这个阶段的孩子有较明显的性别隔离现象。一方面男女和朋友互

  • 黑头发比较容易长头虱?别把“偏见”传染给孩子
    黑头发比较容易长头虱?别把“偏见”传染给孩子

    “那两个黑鬼,胖死了,还吃那么多!”在美国波士顿的中餐馆里,隔壁桌的华人夫妇,以中文讽刺着另一桌的两位黑人。那对华人夫妇的面前,坐着一个四、五岁大的幼儿。这样的歧视言论,正滴水不漏的、一一的进入那幼儿的价值系统。 “他妈妈是大陆妹!大陆妹的穿著真是土。”在台北的便利商店里,我听见两个女人义愤填膺的讨论着。她们手里拉着两个稚龄、正抬头听着的孩子。这样对一个群体的谑称、一竿子打翻一条船的偏见,正毫不留情的、一一的建构着幼儿的是非辨别能力。 电视综艺节目里的一群名人,笑得东倒西歪,因为主持人正学着行动不便的人走路,夸张的表情、丑化的行动??不知道有多少幼儿坐在电视机前?这样丑化障碍群体的歧视,正像硫酸,一寸一寸的侵蚀着幼儿对人的同理和仁慈。 我们的孩子,很脆弱。从一出生开始,他就从周遭的环境中,学习着如何称呼他人、尊重他人。他从妈妈的爱里,

  • 宁让孩子恋物,也别让孩子黏母
    宁让孩子恋物,也别让孩子黏母

    这两天,小伙子睡觉之前还要将小企鹅抱上床,给它盖好被子,说是不要受凉。 这也就是不到一个月的事情,在一个月之前,对于小企鹅,小鹿看都不看一眼。而我在一个月之前,也根本不相信什么安抚玩具,小鹿根本就不喜欢毛绒玩具。昨天,我是真正见识了安抚玩具实实在在的作用。 昨天,小鹿爸说是让我给他理发。是的。我给小鹿爸爸理发已经有三四年的时间了。小鹿想和妈妈玩,拽着我的裙子不让我给爸爸理。我拿了一把梳子,对他说,你去给Pingu(小企鹅的名字)理发吧。于是小伙子立马放开了我的裙子,拿着梳子有模有样地给Pingu理发去了。在我给爸爸理发的整个过程中,小伙子都没有过来打扰。 没有任何东西能代替母爱,安抚玩具同样不能。但是,母爱却能通过物品传递到宝宝心里,尤其当妈妈不能陪在宝宝身边时,安抚物品就是宝宝自我安抚的好陪伴。 代替妈妈:成长需要,走向

  • 不要把遗憾留在孩子的幼儿园
    不要把遗憾留在孩子的幼儿园

    在中国孩子到了入学的年纪在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不管孩子哭闹如何硬是将其送去幼儿园家长认为,孩子入园了,就是一大放松自己的时间就会空出一大把一大把甚至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一概不管不顾 总是想着孩子既然交给了幼儿园那么幼儿园对孩子的成长要负全责孩子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都觉得是多余的认为小孩子哪有这么多的事情我想问,幼儿园负全责了那还要爸爸妈妈有什么用呢? 在欧美孩子到了快入园的年纪父母们就会提前给孩子做好工作传授幼儿园的好处能带给他什么好处引导他喜欢幼儿园或者有时间就会带孩子去幼儿园周围熟悉环境 到了真正入园的那一天父母会给孩子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的精精神神的拿上属于自己的小书包出门之后首先要拍张照片以纪念今天是入园的第一天意义甚为深刻  西方父母认为孩子入园进入一个大集体不需要学习什么知识性的东西只需要好好玩、开心玩、尽情玩就行了他们深信玩是孩

    标签:幼儿园
  • 前方高能︱十一长假,你可能遭遇的四大亲子危机!
    前方高能︱十一长假,你可能遭遇的四大亲子危机!

    情景一:在超市里 “妈妈,我要这个!”孩子们看到超市里五彩缤纷的糖果总是这样大喊着。不给他买就会嚎啕大哭,但是如果依着他的性子,谁知道会不会冒出更多的要求。 情急之下: 转移注意力 可以跟孩子商量:“今天是买苹果还是买梨呢?给妈妈一点建议吧。”还可以让他把你需要的物品从货架上取下来,或者让他帮忙把选好的东西放在收款台上。 总之,让孩子参与到买东西的过程当中。他参与得越多,体会到的乐趣也就越多,自然就会分散聚集在糖果上的注意力。 从长计议: 尊重他的情绪周期 小孩子也有情绪低落的时候,也需要发泄,尽量避开这样的时候带他外出。比如睡觉前的时间显然不合适。 在出去前,约法三章,嘱咐一些能想到的问题。到超市后,让他选一样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表现好,就在购物结束时买下他选择的物品,否则就不买。

  • 逼出来的孩子有隐患,换这个方法更有效!
    逼出来的孩子有隐患,换这个方法更有效!

    1 我在淘宝购物的时候,偶然发现有卖耳塞的,惊喜异常,毫不犹豫的拍下了五副。 如果有一件东西可以使我能享受到耳根清净,对我简直是福音。因为每天在家,楼上筱雨家的吼叫哭闹声总能吵到我疯狂崩溃。 其实,筱雨每天都只为一件事对她女儿吼叫,那就是——逼她女儿弹钢琴。 筱雨的女儿晴晴六岁了,从四岁开始学钢琴,每弹错一个音符,筱雨就大吼一番。 后来晴晴哭着喊:妈妈我不想学钢琴! 筱雨吼道:不行!好几万的钢琴给你买了,那么贵的钢琴课给你交了钱,好不容易进步了些,你想不学就不学啊,你想干嘛?就愿意瞎跑着玩,长大了跟那些疯丫头一样,有什么出息? #¥#¥#(此处略去吼叫无数字……) 吼叫完毕,晴晴单调不流利的钢琴声响起,接着又是吼叫指责声,然后又是哭声,循环往复。 前几日,晴晴终于

  • 你纵容孩子制造烂摊子,就得替他收拾一辈子!
    你纵容孩子制造烂摊子,就得替他收拾一辈子!

    我习惯晚饭后带孩子下楼玩,发现张大妈出来的时间总是有早有晚,并不规律。出来早的一天,我忍不住问起原因。 张大妈说,因为这天回来吃晚饭的是女儿带着小外孙。 如果儿子带着才四五岁的小孙子回来,不管之前拿出多少玩具来玩,不管小孙子把家里弄得有多乱,吃完晚饭,儿子儿媳什么家务也不做,领着孩子就回自己家了。所有收拾房间、洗碗、打扫卫生的善后工作都得她来完成。一个人干活用的时间长,她下楼溜达的时间就得顺延。 相反,若女儿带孩子回来了,不管屋子弄得多乱,不管她怎么劝,女儿都会坚持将屋子收拾利索才走。如此一来,张大妈就能轻松地出来了。 张大妈感慨地说:“难怪都夸女儿是小棉袄,真贴心呢,从来不把烂摊子留给我。”。 是女儿天生就这样懂事,知道心疼妈吗? 从张大妈口中得知,她儿子从小就是家里的“宝”,是众人关注的焦点,是

  • 为啥害怕女儿被夸漂亮?我们真正应该警惕的是这个
    为啥害怕女儿被夸漂亮?我们真正应该警惕的是这个

    不轻视自己的美好,是自尊自信的第一步 我是中国独生子女最早的一批,据说我爸爸一直希望是个男孩,我长大后和他求证过,他告诉我,男生更容易成功,女生太容易分心了。我不知道他这个结论从何而来,但记忆中有一件事是一直影响着我的,就是小时候,每次父母的朋友夸我好漂亮时,我爸爸马上就会在一旁说,哪里漂亮啦,这么难看,漂亮能当饭吃啊? 我从小到大都是短发,也不允许打扮,因为这是爸爸觉得的“女生容易分心”的很大原因之一。初中高中时,女孩子的爱美之心开始萌芽了,尽管我成绩一直是年级第一,但骨子里我却好羡慕同班那个长发飘飘总能穿着公主裙的女孩。但每当我发现自己有这个念头时,我又会特别特别羞耻,因为我觉得“漂亮”是不好的。 这段经历对我的影响很大,以至于后来上大学、甚至工作的最初几年,每当有人夸我时,我都会特别不好意思,内心总是有个声音在说,“没有,其实我并没有那么好。

    标签:教育反思
  • 老人这样带孩子,难怪孩子会害怕亲妈了
    老人这样带孩子,难怪孩子会害怕亲妈了

    1、恐吓孩子:再不听话就把你卖了 小孩子,就喜欢哭哭闹闹的,一些老人没办法哄了,就会恐吓孩子,“再不听话就把你卖了”、“再哭爸爸妈妈就再也不回来了”。孩子的心灵很脆弱,这样的恐吓可是会让孩子的小小心灵受到伤害的。 2、过于溺爱孩子小孩子都是好动的,喜欢这里跑跑,那里跑跑,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这时候,为了让孩子停止哭闹,老人们往往会说;“这个凳子,竟然把我们的乖孙孙磕着碰着了,扔掉算了。”但其实很多时候是孩子自己不小心,孩子长大后,会因此养成推卸责任的恶习。 3、过度地表扬孩子 一般老人都会特别地宠孩子,认为自家孙子无论做什么都是最好的。然而,过度的表扬只会让孩子自满,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从而很难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对于一些缺点与不足,也就自然不会及时改正。 4、让孩子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

    标签:隔代教育
  • 西尔斯博士:这些游戏会让宝宝更聪明,赶紧学起来吧
    西尔斯博士:这些游戏会让宝宝更聪明,赶紧学起来吧

    游戏对孩子很重要 1. 促进孩子成长 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和学习是一码事儿。从第一次试图抓起拨浪鼓,到精通复杂的电脑游戏,孩子们从游戏中收获学习与成长,并逐渐掌握社交和语言技能。 2. 让家长更了解孩子 通过和孩子一起玩,或是认真观察宝宝玩耍,父母们能了解到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在游戏中孩子是如何做出决定、解决问题。 3. 建立亲情、促进发育 跟孩子一起玩也是建立亲情的重要时刻。你能够从中学到如何做个好父母,同时也能让孩子知道你关心他和他的世界。这些对孩子的能力和自信发展都非常有帮助。 小提示:宝宝玩游戏,能激发他大脑中数十亿神经元的连接。不过,在游戏过程中,要仔细留意宝宝是不是想休息。如果宝宝把脸转开,那是告诉你游戏该结束了。 2 周到 2 个月的宝宝 1. 面对面游戏 2 周到

  • 为了女儿今后不遇渣男,请父亲们做到这3条
    为了女儿今后不遇渣男,请父亲们做到这3条

    1 没有流量的就看看我写的文字版吧!视频其实不长,说的是一位胡须花白的父亲去女婿家看女儿。恰好碰到女儿下班回家,正准备寒暄两句,父亲发现女儿连坐下来的时间都没有,反而开始忙动忙西,烧饭、拖地、洗碗、哄孩子、洗衣服等等,而女婿却安然的坐在沙发上,玩着电脑、看着电视。 虽然父亲非常心疼女儿,但是他却没法反驳,他发现这女婿就是自己年轻时的翻版。以前自己工作比较辛苦,为此每次回家后都心安理得的当甩手掌柜,妻子一个人做家务也没有觉得什么不妥。然而现在看到自己女儿的样子,他才意识到,自己是有多么不堪。 好在现在悔悟还不迟,这个爸爸回家后,第一次给自己洗衣服。很多时候,父亲这一角色对女儿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就如视频中的女儿,她们找的老公往往其实都是父亲的翻版。 2 蕾哈娜是国外非常着名的歌手,饶舌、舞曲、流行、R&B她都是行家,甚至因此获得了无数奖项

    标签:亲子教育
  • 孩子整天宅在家里不出门,很可能会像这个孩子一样有社交障碍
    孩子整天宅在家里不出门,很可能会像这个孩子一样有社交障碍

    文|秘籍君 我家那个小屁孩竟然还学会撩妹,蹲在小姑娘旁边“姐姐、姐姐”叫个不停,还拉着人家的手,非让小姑娘加入他们的小战队。小姑娘可能被吓到了,赶忙站起来往一个年轻妈妈旁边走。那妈妈对女儿说了几话,走过来说:“我家孩子有点胆小,看见陌生人就会紧张,有时候还会吓得哭起来,从小就喜欢一个人玩,一出门就闹着回家,刚刚可能是一下子那么多小朋友围着她,她害怕了。” 听了这位妈妈的话,我不禁想起朋友拍的一个小视频:幼儿园的操场上,朋友家3岁的浩浩一个蹲在小角落里玩自己的小皮球,其他小朋友三五成群的在做游戏,玩滑梯。朋友说当时她看到这个画面感觉儿子好可怜,孤单的让她想哭。她和老师沟通过,让多注意一下孩子,回家也经常教导孩子要和小朋友一起玩,可是没有一点效果。 我想很多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合群,胆小害羞,总是孤零零一个人都会感觉很难受,

  • 孩子千万不能“乱夸”,五条原则告诉你正确方法!
    孩子千万不能“乱夸”,五条原则告诉你正确方法!

    今天就具体和大家说说,怎么夸是合适的。 01 只夸奖孩子可以改变的品质 我们习惯的夸奖方式之一就是,“宝宝好聪明”。 但这个夸奖的品质不是孩子后天努力可以改变的,一直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夸奖,长期以往就会导致孩子怕输,不敢接受挑战。 因为她觉得“我的聪明是天生的,我因为聪明才被夸奖,那我要做的就是避免挑战,避免任何会让我不聪明的事情。” 这是夸奖准则中最关键的一条,下次当你吃不准到底自己夸宝宝夸的是否正确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夸宝宝的内容是她自己可以控制可以改变的吗? 夸孩子“聪明”,不如夸她“努力、动脑筋了”等这些可以后天改善的品质。 02 使用描述性语句,强调努力的标准 我们还习惯非常笼统地进行夸奖,“画的真好!”这样的夸奖,孩

学前教育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