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忌惮的应该是那桌的三个孩子,看起来最大的不过6、7岁的样子,围着餐桌疯跑。 果然,那顿饭我们就在孩子的追逐打闹声中度过。期间有服务人员提醒过孩子的父母,建议孩子不要乱跑,以免在服务员上菜时烫伤孩子,孩子的父母也会叫孩子到身边,说上一句:“你们几个老实一会”。但显然,对孩子的震慑力远远不够。 后来那桌人终于埋单走人,我们才落得个清静。朋友说:看看现在的孩子,我小时候哪敢这样,长辈不坐下我都不敢坐,更何况这么大庭广众下吵吵闹闹,东奔西跑的呢。 另一个朋友马上接口道:你可别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现在的孩子可不是都这样。我邻居家的孩子,规矩定的可严了。食不言寝不语是最基本的,写错个字父母也要把本子撕掉让孩子重写,小小的孩子脸上连个笑模样都看不见,倒是宁愿那孩子能疯玩一会。 “爱孩子”和“立规矩” 从来不是单选题
可是爸妈们有没有想过:上一辈人不是不会和孩子玩,而是家庭里缺少他们陪孩子玩的环境! 虽然因为成长环境、经历等不同,长辈们和我们有很多不同点,但差异不等于缺陷(difference≠deficiency),父母在前沿理论、使用电子设备方面可能不如我们,但在很多方面,他们却能给孩子我们没有的「财富」。 发现和欣赏父母的长处,在环境上支持他们和孩子进行更丰富的互动,就能够为全家人打开一片新天地! 下面就来详细说说,家里有哪些神器可以改天换地,让隔代互动更丰富愉快有营养。 1相册 1. 适合对象 爱聊天儿、怀旧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和 2 岁 + 的娃。 老人就像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肚子里有讲不完趣事儿。那些以前的故事你可能已经听烦了,可对于孩子来说,能听到很久以前发生的故事,简直不要太酷了! 爷爷奶奶的故事,爸爸
晚上,我问了孩儿她爸是否干过这种蠢事。显然,他没有做过。 我们笑了,但我却感到不安。 如果婷婷是为了避免受到惩罚而撒谎,或是为了得到额外的奖励而撒谎,那我都能理解。但婷婷最近却常常为了制造一些莫名其妙的「爆炸性新闻」而撒谎、说大话,并且她从来不承认那些编造的故事是假的。 我是应该坚持原则,让她诚实,以防她小小年纪就变成个撒谎精?还是应该随她去,免得破坏了她的创造力呢。 显然,应该选后者。我向我的心理咨询师朋友寻求了建议,他认为婷婷编故事的事情很正常。「她这么做一点错也没有,」朋友告诉我。「像她这个年龄的孩子,是分不清事实和杜撰的。」 事实上,这种类型的谎言其实是一件好事。「学龄前儿童智商越高,越有可能撒谎,」朋友说,「儿童幼年撒谎越熟练,成年后的社交能力就有可能越好。」 当然,不是所有儿童的谎言都可
下面,我们就来见招拆招,聊一聊双职工家庭应该如何妥善处理工作与家庭的关系。 熊孩子麻烦多?科学育儿来帮忙 现在的孩子「事儿太多」,工作家庭两边跑的家长时常感觉精力不够,这个时候懂得一些科学育儿的办法就会让你省心太多。 学习基本的疾病处理知识: 比如发热、腹泻、咳嗽、感冒等如何应对,知道哪些情况必须上医院。如果是自己能在家处理的,就不要大张旗鼓跑医院,小孩不必受罪,大人也不必折腾。 帮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比如自己进餐,不必大人追着喂; 比如从小刷牙,免去患蛀牙跑医院的麻烦; 比如注意安全,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 比如阅读绘本,让你晚上哄睡的时光不再慌乱,只剩优雅。
国庆假期已经过半,你跟孩子患上“节日综合症”了吗? The golden week is half way through, are you and your kids already feeling the post holiday blue 以往,我们提到“节日综合症”,好像一般都想到成人。但实际上近年来,这种“节日综合症”却越来越多的发生在孩子们的身上。你知道为什么吗?父母的心理状态会对孩子形成感染。 这些负面影响会给儿童生理和心理状态带来压力,导致孩子们在过节期间一系列的不适感。 Post Holiday Syndrome is not only happening on adults, actually its getting more and more common with kids in recent year. As par
许多幼儿园与小学老师都表示,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欠缺,不会穿衣服、系鞋带、分配时间、收拾书桌等。家长往往是一边担心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一边却又默默帮孩子做好所有事情。你的做法是这样的吗?你的孩子需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吗? 在国庆假期中,孩子们在家里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但常常是不会支配、来不及好好规划假期就结束了。 说实话,不少家长也是这样,假期一溜烟就过去,原先想好的计划一个都没完成,不禁懊恼;但下一次,情况照常发生。育儿也是育己。所以,首先,父母要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以身作则。在假期中,做好计划的事,享受假期;把家里收拾整齐,做一个尊重生活的人。 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体现在计划完成度上、时间安排能力上、帮助他人的时候、集体合作中,也体现在收拾整齐的书桌玩具、自己叠好的被子、放好的衣服上。一个孩子是否具备积极的自我管理能力,体现在生活中每一个细节上,从孩子对
好的安全感,有助于提升孩子对他人和世界的信任,是自由探索、及建立自尊、自信的基础。其中,0-2岁为养成关键期,0-7岁则都是安全感建构的重要时期。 如果孩子见到陌生人会哭泣,害怕与妈妈分开,过分黏人,胆小害羞,那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这样的孩子,他们多半没有得到持续而稳定的陪伴,以及合理的爱的回应。 其实,孩子比大人更懂得离别的痛苦,和对于不安定的忧惧。别以为他们哭过后就忘记。在以后的时光里,他们会拿成长的伤疤去验证。 要确保孩子建构好的安全感,父母该如何做? 下面分享几个最常见的,又最易破坏孩子安全感的行为,文章内容选自我的《读懂孩子敏感期》一书。 ▌孩子吃手,不可粗暴阻拦 并不是所有宝宝都会吃手。但是吃手问题是静观育儿微信后台收到的高频问题,尤其是家有小宝宝的父母问得多。 一般来说,
这位妈妈跟我讲述的时候,孩子也在身边。孩子当时自己用稚气的声音,补充了一句话: 我的缺点是,爱疯跑。爱打人。爱说话。我也打了妈妈。 从妈妈的描述可以看到,家长会上被老师批评,着实让人觉得丢脸,没面子——面子可是中国人最看重的。 被贴标签的孩子被催眠成“问题孩子”。 妈妈接连给孩子贴上了很多标签。孩子后面的反应也很微妙。显然这里头有一个微小的循环存在:老师认为孩子“讲话、做小动作”是有问题的,老师着急了,把这个讯息传递给了妈妈。→妈妈也着急了,认为孩子有问题,然后把这个讯息传递给了孩子。→最后,孩子认同妈妈,说,“我的缺点是……。” 孩子是这里头最弱的一环,也是承受压力最大的一环。他很容易被暗示,被催眠成一个“有问题”的小孩。接下来的结果可能就是,孩子不负众望地按照问题模式行事。而老师的最初评判则得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好习惯背后藏了哪些秘密?或者说,一个习惯不好的小孩,他在用自己的行为向我们讲述了什么? ▌安全感缺乏的小孩,很难自发养成好习惯 作为一个临床心理学的工作者,我几乎可以断定,安全感缺乏的小孩,很难有自发的好习惯。也许少数被忽略的小孩,会表现得很乖巧,行为习惯非常合规,但这往往不过是出于讨好,是对真实自我需求的压抑。 更多孩子,则会因为父母的关注和陪伴太少,而把心理能量都用在跟父母纠缠,寻求关注和爱上面。他们没有心理能量去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他们也不能太乖太守规矩,因为习惯太好太省心,就不会被父母看见。 从这个角度说,希望孩子养成好习惯,父母首先需要在孩子的安全感建构上下功夫。只有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是稳定在那里的”,“我是可爱的,有力量的”,他们才可能,也才有精力去自制、自控和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 七成家长陪孩子时玩手机 俏俏妈有一位闺蜜,她曾经在朋友圈发过这样一段话“儿子今天和我说,妈妈我再也不要和爸爸玩了!他每次陪我的时候都在玩手机、玩游戏,一点都不尊重我!” 像这位爸爸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家长们本来是想陪着孩子一起玩的,可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要玩手机。俏俏妈自己也不例外,白天孩子在幼儿园上课,晚上好不容易回到家了想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但我们不是在刷手机就是在刷平板。有几次我们吃饭的时候刷手机,女儿看了很生气,一下把手机抢走了,对我们说“你们能不能不要一边吃饭一边玩手机,不然下次我就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了!”这可让俏俏妈夫妻俩很不好意思。 据一项调查发现,中国有大约70%的家长会在陪孩子时玩手机。当下,电子设备逐渐成为了亲子间互动的一种障碍。 ▼ 陪孩子时玩手机的危害 可不要小看陪孩子时候玩
我有一个女儿,今年14岁了,本身体质就不太好,很容易感冒。这不最近天转凉了,我就想着给孩子多加件衣服,可孩子死活不穿,说同学们还都穿着短袖呢,我就让她多穿件外套,是想热死她吗? 您看看这孩子说的是什么话?我这不都是为了她好嘛,等到时候感冒了,难受遭罪的不还是她自己?其实不止这样,这孩子平时总是喜欢跟我对着干,我好心好意的为她着想,到头来却捞不到一点好。 到底该怎么管教孩子,孩子才会听话啊? 非常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当了妈的都知道,最怕孩子不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但我也想问你一句,为什么一定要想着“管教”孩子呢?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听你的话”呢? 一个14岁的小姑娘,虽未成年,但应该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她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而家长能做的,是怎样正确引导孩子即可,而不是管教约束孩子。担心孩子会感冒,本来出发点是好的,可到最
伙伴型 悦悦和爸爸从外面回到家,妈妈正在客厅和一个来串门的邻居聊天。妈妈高兴地迎接悦悦,说:“宝贝回来了。今天在幼儿园开心吗?”悦悦却好像没听到一样,大声催促妈妈:“我要渴死了,快帮我倒水。”然后,打开电视机,坐到沙发上,对客人却好像没看到一样。妈妈帮她倒了水,递到悦悦手中,什么也没说。 可以说,悦悦和妈妈是伙伴关系,也就是妈妈已经远离了她作为教育者的角色。她虽然还担负着教育义务,却已经丧失了教育能力。 5岁的悦悦应该知道,对妈妈提出的问题,应该给予回答,还应该注意到,妈妈正在跟客人谈话,打断她是不礼貌的行为。妈妈应该承担起培养孩子心理功能的责任,应该注意到孩子的错误行为,并给予指正,但是她什么都没做。因为她已经站到了与儿子平等的平台之上,她与孩子成了伙伴,因为她已经没有能力依靠知觉扮演教育者的角色了,而是试图以理性
去超市买东西,遇到一个小男孩,他一直不停拉着路边的一个小铁链,一边拉一边唱:“拔萝卜,拔萝卜,嘿呦嘿呦拔萝卜……” 他妈妈在旁边,饶有兴致地看着。当孩子叫:“妈妈妈妈,我拔不出来,你快点过来帮我!” 妈妈像得到命令一样,快速跑过去,拉住孩子的衣服,和他在众目睽睽之下一起“拔萝卜”。当“萝卜”拔出来,孩子要求妈妈也像自己一样雀跃欢呼,妈妈也无视异样的眼光,和孩子一样跳跳唱唱。 为这样的妈妈点赞,喜欢角色扮演,是孩子们的必经阶段,正是通过沉浸自编自演的情节,孩子的想象力才得以无限放大。 接喆同学回来路上,遇到一只受伤的小蜜蜂,它失去飞行能力,一直在地上漫无目的地爬。 远处过来一辆汽车,喆同学很着急地喊:“妈妈,救救小蜜蜂,车会轧着它的!” 这个小孩,小猪形状的馒头不吃,说小猪
害怕——其实是贯穿整个育儿的其中一个最突出的元素。 害怕小宝宝没有得到最好的成长环境,害怕一切有的没的小概率事件发生,最重要的是害怕自己做错了什么。各种育儿,干货铺天盖地,如何辨别真伪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 一直在告诫自己,妈妈做的一些决定将直接影响宝宝,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辨别真伪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给你一道题目看看,你觉得下面哪件事情让你更害怕,或者让你觉得更危险? A:你家有个8岁的女儿,喜欢跟你的邻居的小孩玩,但是你无意中发现邻居家爸爸有一把枪。 B:你家8岁的女儿学会游泳啦,每个周末就嚷嚷去她同学住处私人泳池游泳。 当然是A吓人和更危险啊!万一那位爸爸擦枪走火把娃娃嘣了咋办?场面不敢想象。。。 其实较早之前看了一本很有趣很有趣的书——FEAKONOMICS(魔鬼经济学),里面从概率和统计的角度解释一
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 让孩子多参与到游戏中来,可以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1促进宝宝身体的发展 宝宝刚出生时,组织和器官都是非常柔弱的,需要不断地锻炼才能发育成熟,而游戏就是他们锻炼身体的一种途径。 通过游戏,宝宝可以学会走、跑、跳、攀、爬、投掷等各项技能,使身体的力量、速度、弹跳力、攀爬力、耐力和灵巧性等得到了较好的练习。此外,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宝宝可以直接接触、操纵玩具,促进其感知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发展。 2促进宝宝记忆力的发展 在游戏的过程中,宝宝可以愉快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在积累生活知识的同时,还能巩固记忆力。比如,为了扮演某些角色,宝宝必须努力搜索头脑中存在的有关这个角色的形象,并积极有目的的去记忆某些游戏规则或游戏情节,让宝宝的记忆力在无形中得到了发展。 此外,在宝宝把自己想象
文|文儿 奶奶腿脚不灵便,小豆丁每次和奶奶一起出门都会带着小板凳。从来没见过他躺地上撒泼闹着买东西,有时候还会看见他把手里的火腿肠喂给路边的小猫小狗。结果现在大老远看见,还没等你开口,他直接把头扭一边当做没看见。这还不算,听小豆丁的妈妈说“这孩子自从上了幼儿园,每次回家都要发脾气,难道上个幼儿园还会把孩子教坏吗?”。小豆丁妈妈不知道其实这是孩子上幼儿园不适应的表现。 孩子上幼儿园后经常会出现这三种不适应现象。 一.回家后发脾气 有些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会出现发脾气,闹情绪的行为。妈妈就会以为孩子在幼儿园受欺负或者遇到不开心的事。其实这是因为孩子以前在家想干嘛就干嘛,但是在幼儿园是要遵守教学规则,有些东西还要和别的小朋友分享,孩子会感觉自己的行为受到约束,各种不自由。回到家后终于可以随心所欲,发泄自己的小情绪。当孩子发脾气时,妈妈可以不用管
(一)我死去的母亲一直在抚养我的孩子 我的母亲在我28岁那年去世。那一年我刚结婚。 一年半之后,我有了自己的孩子——爱丽丝。 爱丽丝是一个焦虑又敏感的孩子,总是爱哭,我必须哄她睡觉,只要我一离开,她就会醒来。然后撕心裂肺地大哭不止。 我不得不放弃工作,照顾这个一刻也离不开人的小家伙。 爱丽丝三岁的时候,她说话还不利索,但已经会对着我和她爸爸大吼大叫——因为各种我们不能满足她的原因。 那段时间,我和丈夫的感情也出现了问题。丈夫工作时间很长,时常家里就只有我和一个不肯安静的孩子。我不知道怎样让爱丽丝安静下来,有时候我不想理她,就把她关在卧室,任她哭吼;有时候我又觉得很内疚,会满足她一切需求,补偿我对她的冷漠。 养育孩子的辛苦和因为孩子而不得不放弃工作的失落,让我的心境十分差。每次丈夫回家我就会和
作者:小楼老师 最容易遭到语言暴力的是孩子。我一直认为,如果父母知道语言暴力对孩子有这么大影响后,会不忍心再不假思索地辱骂孩子。 关于语言暴力,这5点所有父母都该知道 1、身体伤痛和情绪伤痛的脑回路是相同的 密歇根大学的Ethan Kross博士一项实验发现,情绪和身体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非常相似,当一个人说感到“心碎”的时候,“心碎”其实已经不完全是一个比喻了,他神经系统可能真的体验到了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当父母辱骂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到的创伤,可能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2.言语侮辱会改变孩子发育中的大脑结构 大脑结构除了受到基因影响,还会受到后天经历影响,孩子大脑正在发育,尚未定型,他们对言语暴力调节能力比成年人差很远。 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发现,
通过玩具发现世界好的玩具没有固定的玩法,宝贝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寻找到更多的趣味。不管他是拿在手里玩,还是往地上砸,或者违反玩具说明书的指导玩得异常离经叛道,那都是宝贝“发现”玩具趣味的方式。 通过游戏发现世界游戏永远都是宝贝的最爱,无论游戏规则本身的改变,还是游戏过程中一些小小的“突发事件”都会让宝贝的每一根神经变得兴奋起来,开启他的“发现”之旅。宝贝在玩耍的过程中,会养成好奇与探究事物奥秘的习惯,同时也通过这些活动受到妈妈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小就习得一种全方位、多方位思考,以及以同样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以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这一切对宝贝长大后养成自我探索、自我思考,甚至自学的习惯都将大有裨益。这样长大的宝贝将来思维就不会僵化,也不会人云亦云,一定会有更多自己的想法。 通过家务发现世界家务活对成人来说可能是
我不是一个矫情的人,我喜欢挑战和冲刺;毕业的前3年都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一直在职业的底层打转,归根到底就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参加了一个网络上的比赛,误打误撞进了互联网圈,让我一路从北到南坚持到了现在,我想我可能余生都与互联网有了扯不清的关系。所以在有了孩子以后,我也试图通过很多种方式让孩子去体会艰辛和收获,体会不停追求更好的自己是怎样的一个态度。 想到这些, 让我不由的想起学生时代读过的那本无人不晓的《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主要介绍了鲁滨逊的航海经历,以及因那次意外而流落荒岛的27年,最后通过自己的坚强的信念和不停的努力又回到祖国。主人公鲁滨逊是位有追求的人,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他身上很多亮点是我特别希望能够让孩子了解和学习的。 一起回顾下鲁滨逊教给我们的那些人生道理1.世间万物,只有有用处的,才是最宝贵的。 2.在最不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