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对于当当也有个零花钱制度,她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零花钱,不过因为数额有限,买了这个可能就没法买那个,所以她慢慢地就学会了取舍,对零钱的管理也有了自己的小想法。文章的作者也是一位爸爸,在孩子金钱教育方面有自己的一套见解和做法,读一读,看看对你有没有帮助。 作为父亲,其实我自己对金钱一直没什么概念。年少时对钱不屑一顾(当然,想屑也没法屑,因为家里穷得让我很难看到钱)。 直到参加工作,每个月辛苦上班赚来的那几张纸都能攥出水来,不得不关心自己手头这一点“阿堵物”。 再后来,我也一不小心有了娃,就更不得不琢磨钱的事儿了。 在家庭里,产权明晰同样意义重大 最早引起我对孩子的金钱观、物质观之重视的是一件糟糕的事儿。 那时候,我家小妞才5岁,已经在读一年级(小妞上学比平常孩子早),而我在外地上班。有一天,妞妈哭哭啼啼给我打电话
我想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吧! 那么,在孩子3岁之前,4种「高危性格」一定要纠正! -1 害 羞- 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在家的时候,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有陌生人或者是身处陌生的环境,孩子就非常收敛。不难发现,害羞的孩子大都气质安静,遵守规则。但我们也不可否认,由于他们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适应环境较慢,与人相处过程中花费时间长。 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因为缺乏公众表现的勇气,导致较少得到关注,也会因此失去很多机会。在这个快速激烈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可能会产生自卑心理,对自我产生怀疑。 对于这一类孩子,如果我们总是一味地「强迫」他去表现、去争取,只会让他觉得难堪。他们并不是与众不同,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而已。因此,父母可以尝试多带他参与一些户外社交类的活动
1、经常对家人和外人发脾气 每个孩子都有点以自我为中心,这也是人的天性,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孩子经常因为一点事不顺心顺意就乱发脾气,无论是自己家里,还是在别人家里,或者是在公共场合,那这就是一种被宠坏的表现。这样的孩子,父母应该经常是在他哭闹或者发脾气的时候做出妥协的行为,慢慢纵惯出了他爱发脾气的习惯。 2、总是不会满足,欲求太多 有很多孩子看到别人有什么玩具、衣服也想要。其实,这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家长不讲原则,什么都去满足孩子的话,时间长了,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的一切要求都是正当、合理,应该被满足的,慢慢就会养成刁蛮、任性、挥霍浪费的生活习惯。 所以,作为家长,要有选择、有原则地去满足孩子的需求,教导孩子适当的时候要节制自己的欲望。 3、做事总是跟父母谈条件 在家庭亲子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父母和孩子之间互相谈条件
舟舟妈妈:我儿子1岁半了,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闹,有些是明显不合理的要求,讲道理完全不管用,只好冷处理。 心心妈妈:我家女儿3岁半了,最近几个月亲子的小船说翻就翻,动不动就发脾气、跺脚、摔东西,有时还拍桌子、打人,要不就生闷气,自己上床睡觉。反正是她错了你不能说,非要顺着她才满意。 萧萧妈妈:我的儿子快4岁半了,总爱哭,每天起床后都要大哭一场,好好哄也没用,说多了还打人,扔东西,不让别人说话,一切都要听他的,直到对他做出小小的惩罚,他才会停止哭闹。 “妈妈怎么不懂我、不帮我呢?” 很多时候孩子会因为很小的事情闹脾气。这个时候,“事情”更像是一个导火索。在孩子发脾气的当下,他们的真正需要不是物质上被满足,而是情感上被理解。比如下面这个案例: 已经要睡觉了,3岁女儿要吃饼干,妈妈打开罐子,
文 | 节选自《高效能家庭的7个习惯》(有删改) 著 | 史蒂芬 · 柯维 译 | 李耘 图 | 源于网络 编 | 叮当 01 我的儿子总喜欢在街角跑来跑去,每次他这样做,我都会惩罚他,告诉他不要在街角跑。但是孩子总是犯同样的错误。有一次,又被惩罚后,孩子眼泪汪汪地望着我,问:“爸,‘街角’是什么意思?” 02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明白为什么我3岁的儿子不愿意去朋友家玩儿。他的小朋友每周都会到我家来玩好几次,大家玩的很好。他们也会邀请我的儿子。每次儿子都同意去,但是总是走到一半的时候,哭着要回家。 后来我试着去听他的话,弄明白他到底在怕什么。让我非常意外,他告诉我他害怕的是小朋友家的卫生间。他不知道朋友家的卫生间在哪,所以担心尿裤子。 我牵着他的手,一起到小朋友家。我们请小朋友的妈妈,指给我们卫生间
父母都知道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可是很多家长都只是空洞的表扬,这样的赞美只会让孩子恃宠而骄,其实对孩子的赞美和表扬,也是需要技巧的,这样才可以让效果事半功倍。 表扬要详细一些 家长对孩子的表扬不能仅限于空洞的你真棒、做得好,这样会让孩子感觉你很没有诚意。对孩子的表扬是越具体越好,让孩子清楚那些是好的行为,这样才会找准目标努力前进,例如孩子放学之后,自己将鞋子整齐的摆放在鞋柜中,家长不妨这样表扬:你自己把鞋子收拾这么整齐,我真高兴! 注重过程 最有效的表扬是注重孩子在做事情的过程和努力,而非结果。例如孩子在帮家长耍碗,可以不小心将碗打破了。如果家长注重结果将孩子批评一顿,只会让孩子害怕尝试自己做事。这事家长不妨平静下来,先表扬孩子自己做事情的表现,然后帮她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这样孩子才有信心去独立做事情。
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的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己的习惯。” 可见,幼儿时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说起培养幼儿的好习惯,幼儿园常规的建立正是此目的。 幼儿常规教育包括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在建立幼儿良好常规这一过程中,老师不可急于求成,希望孩子们用几天时间就具备所以好习惯了。 如,三至四岁幼儿的理解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尚未完全形成,不可能让他们在短时期内就能自觉遵守这些常规,如果老师操之过急,反而使孩子们觉得苦恼。 因此,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入手,采用适宜孩子的方式方法处理在园生活中的细节问题,让幼儿知道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只有这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对幼儿进行训练,才能逐渐引导他们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意识,也才能真正落实幼儿的常规教育。 问好 对幼儿而言,除父母家长
自恋幻觉的投射无处不在,最集中的表现领域并不是政治或社会领域,而是亲子关系和情侣关系。亲子关系中,父母常使用的逻辑是:我对你这么好(A),你必须听我的(B),否则你就不是好孩子(C)。 亲密关系中的“我的一切都是为了你”,貌似是将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但他们之所以对别人那么感兴趣,不过是渴望将自己的自恋幻觉强加给别人而已。无论是在社会领域,还是在私人领域,将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明白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并彻底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都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放下对别人的控制欲望。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付出者”并不是什么利他主义的付出,我们最初做一件事时,都以为自己是在付出,在满足别人的需要,关键是付出方式的差异而已。 投射性认同带来的最大问题是,我们在限制别人的行为方式,而且还是在幻觉中限制别人的行为方式。我做了A,我这么辛
在最近刚刚拉下帷幕的里约奥运会中,中国女排胜利脱颖而出,让全民都为之振奋!中国女排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及精湛的技术,不断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实力强劲的对手,最后勇夺金牌,时隔12年后重登奥运会冠军宝座,郎平和“中国女排”顿时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热点。大家在激动不已的同时,也不禁好奇,到底是什么因素促使郎平和她的女排姑娘们取得了这样优异的成绩? 一、女排的成绩和教练郎平密不可分 三位著名运动心理学家Daniel Gould,Kristen Dieffenbach与Aaron Moffett曾经在《应用运动心理学杂志》发表一项大型研究结果,分析教练对于取得奥运金牌的冠军们成绩的影响在于运动环境中的方方面面,具体表现在以下7点: (1)强调渲染(Emphasized):对标准、期望、趣味、勤奋努力、纪律性的强调渲染; (2)教练风格(Co
最近,我久未联系的一个朋友突然在微信上找我,原来他也是刚刚举家从美国搬回上海。家里老大刚刚满3岁,准备上幼儿园了。他们锁定了一所月收费1万左右的美式幼儿园,想问我的意见。我同学忧心忡忡,抛给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听说这家幼儿园都是土豪,门口天天停满名车?那会不会攀比风气很重啊? 因为他的问题太有代表性。所以我决定好好研究一下,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不可否认,“攀比”确实是无处不在的。从”别人家的孩子”到“别人家的父母”,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攀比。“比”,是免不了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关键是“比”什么,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比”。 先来说三个我最近身边的故事: <故事一> 我的好友M姐,家里的一对双胞胎都在香港某国际学校上学。但是她最近特别苦恼。因为已经双胞胎的生日马上要到了,她正在纠结该
每年9月,都有一批刚长大的宝宝第一次脱离家长身边走进幼儿园。于是这个时候又有粑粑麻麻在兴奋憧憬不舍和紧张不知所措。 “宝宝能适应幼儿园吗” “没有家长在,孩子会不会一脸懵逼” “宝宝会不会乖乖吃饭,在外面能不能睡着” ………… 幼儿园生活对宝宝来说,的确是一个巨大的生活改变(家长:感觉身边被掏空)。 之前2~3年的每一天,宝宝几乎都在自己家里度过,身后是围着自己一个人打转的麻麻或奶奶外婆。 突然要和老师以及陌生的小朋友相处,要在陌生的环境里吃饭喝水睡午觉,多数宝宝都会懵逼。 之前已经有很多麻麻跟Mommy说起宝宝刚入园的那几天,独自在家坐立不安,生怕孩子哪里不适应。 其实宝宝并没有想象中脆弱,他们有自己认知世界的方式和洞开各种环境大门的小方法,并且常
适龄儿童进入到幼儿园生活,进而迈出其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一步。第一次上幼儿园对孩子们来说确实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挑战,而处理好入园时的分离焦虑,对家长来说亦是个难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孩子入园的分离焦虑可能会有哪些表现, 以下这些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 1、情绪变化。部分孩子入园的分离焦虑会表现为从听话懂事的小孩突然变得脾气暴躁不容易沟通;一部分孩子表现为从活泼开朗的小孩突然变得安静内向不愿意说话;小部分孩子还会表现出一些顽固性习惯,比如,吮吸手指、吮吸衣被、啃咬指甲、抚摸生殖器等等。 2、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饮食、睡眠等健康方面。孩子可能会出现睡眠不好、做噩梦、讲梦话、食欲不振、大便习惯改变等情况。甚至有的孩子一(提)到幼儿园就会肚子痛。 入园的分离焦虑其实挺普遍的现象,不过我们还是有很多方法帮助孩子平稳地度过: 在入园之前家长可
1 前几天小区居委会组织了一堂“汉服国学礼仪”课程,学生们都是小区里3-6岁的孩子,小诺是其中一员。 课上播放了动画片《蜡笔小新》的一个片段:母亲节,小新给妈妈画了一张“敲背背券”,然后给妈妈敲背。 看完后,老师给每个穿着汉服的小学童两张白纸,上面各写着四个大字:敲背背券。 字是空心的,老师发了蜡笔,要求小朋友给四个大字图上颜色,并在一张纸上画爸爸的头像送给爸爸,另一张画妈妈的头像送给妈妈。 小学童们年龄较小,涂色的速度很慢,老师提议家长们可以帮忙。我刚拿起画笔就遭到小诺的反对,她坚持要自己独立完成。 小诺画得并不美观,有时一笔一个颜色,有时几笔一个颜色;有的字灰色和黑色、棕色挨在一起,有的字红色和绿色搭配。 但她非常专心,一笔一划仔细涂抹。 老师来回巡视了几圈,发现小诺速度很慢,提醒了几次让我协助孩子。
轩轩近来瘦得厉害。尽管他的爸爸妈妈很担心,却想不出孩子变瘦的原因是什么。其实,仔细探究不难发现,虽然轩轩已经3岁半了,但是他的外公外婆仍然坚持每餐喂饭,这让刚上幼儿园的轩轩非常不适应,短短两周内瘦了一大圈。 豆豆很讨厌去幼儿园。以前,不管他做什么,家人都会夸奖他。有次,他扇了爷爷一巴掌,爸爸妈妈非但没骂他,还表扬他力气大。可是自从他去了幼儿园以后,不光老师管着他,连小朋友都不喜欢和他玩。现在的豆豆孤孤单单,小小年龄就被送去医院进行心理治疗。 我们总想尽全力对孩子好,却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们享了本不该享的福,让他们在最应该学习独立的年龄选择了安逸,在最应该经历历练的时候选择了躲在“避风港”,在最应该知道尊重他人的时候选择了视而不见......不知不觉中,他们失去了一部分应对外界的能力,于是挫折接踵而至...... 所以说,我们的一些付出,有
1 “暖妈,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早教机构宣传说:通过脑科学对孩子的大脑潜能进行开发,两岁的孩子可以背诵圆周率400位,看起来很厉害啊,我要不要也给孩子报这个班呢?” “暖妈,最近朋友都在推崇XX早教方法,几月龄开始就让孩子读四书五经、看名画之类的,你说真的会有用吗?” “暖妈,我的孩子快三岁了,看到别的孩子都会背唐诗、唱英文歌了,我家这个还只知道玩,我现在带他去上早教班针对性地培训一下还来得及吗?” “暖妈,我的孩子5个月,需要怎么给她开发智力呢?用杜曼闪卡还是识字卡比较好?” …… 这类问题大家都很熟悉吧。 其实我能感觉到,问这些问题的家长多少是有点犹豫的,不然他们就不会来问我的意见,而是早早一头扎进培养神童的机构里去了。 虽然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已经被反思和抨击了好多年,但
经常听到很多大人说自己或者自己的孩子不是学数学的料,但最新的一项研究似乎不给大家一个妄自菲薄的机会——任何孩子都可以学好数学(脸好痛吧)。 带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我打开文章,发现他说得也挺有道理!反正文章中介绍的锻炼方法挺有趣的,也能让孩子学到东西,所以翻译出来给大家看一看[吐舌头]。 或许现在你的孩子还在学数手指,但眨眼间你可能就要辅导TA怎么做代数了T_T 到那时,你通常有两个选择:1、承认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并祝孩子好运;2、为了解出那个x挑灯夜战。 但不管你自我感觉如何,你都不能草率地定义自己是数学天才或是数学白痴,对孩子也是如此。 根据全国数学老师委员会(美)的一项研究发现,孩子的数学能力是在幼年时期形成的,通常在幼儿园或者数着手指也算不出2+2等于多少的阶段。 随着孩子长大,
孩子天生聪明智商高?若没有后天培养也一样会退化。多年前的狼孩现象已说明早教的重要性。但早教不等于教授孩子那些文字和计算题,而是充分刺激孩子的大脑神经,使之发育更完全。 这不需要特别方法,只需要在生活细节上入手,定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爸妈们别错过,试试就知道。 一、早睡早起,生活有规律 熬夜对身体的杀伤力巨大,对成人如此,对孩子更甚。有好的身体才有更多的精神和精力去学习。梁漱溟曾说过:“读书不是第一件事,第一件事,却是照顾自己身体而如何善用它。” 规律的生活习惯会让孩子身体健康,睡眠充足,孩子的大脑发育好,智商当然高。 二、早餐吃好,营养要跟上 孩子正处于成长阶段,不吃早餐的坏习惯一定不能沾染。长期不吃早餐的后果除了易得胃炎、胆结石等疾病外,还会因营养供给不足,不利于大脑发育。同时,不
什么是孩子最该听的故事? 家人的故事, 尤其是优秀的家人的故事, 而不是那些绘本,才是孩子最应该听的故事。 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小派的舅舅说起吧。 小派小时候特别葱白舅舅。 因为舅舅很厉害啊,整条街都是舅舅的传说。 舅舅非常热爱学习,那时候舅舅家有个木质的小阁楼,据说舅舅成天楼上待着,除了吃饭,都不下楼的,(脑补小派舅舅是吃货的爸爸妈妈去面壁,小派活着是为了吃好吃的,但是小派的舅舅不是,小派舅舅吃东西是为了好好学习)。 同年龄的人满街乱窜,各种乱玩的时候,舅舅一直在学习,同年龄的人没考上大学,不得不去工厂上班的时候,舅舅考上了很好的大学,同年龄的人结婚生子打麻将,吃着便宜的串串商量到哪儿泡个便宜的澡的时候,舅舅大学留校了依!然!还!在!学!习!
说起熊孩子,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碰到过几个。轻则让你无语,重则让你抓狂!尤其是当亲戚中有熊孩子时,越发让人左右为难。 和朋友一起带孩子去游泳的时候,碰到一件特别气愤的事情。 在儿童泳池中,一个六七岁左右的小女孩不顾我们的几番劝阻,不停的往我们和孩子头上泼水,孩子的奶奶一直在泳池旁的座椅上看着,丝毫没有觉得有所不妥的意思。 然后,在小女孩第N次故意往孩子头上泼水时,朋友再也忍受不了了,护子心切,于是一心急也往小女孩头上泼了点水。 这下可好,女孩奶奶一下子炸了,骂骂咧咧就在泳池边骂朋友,泼妇一样的喊着:“她就是个孩子,你一个大人,干嘛跟孩子计较……” 叽叽歪歪的骂个不停。 朋友也在气头上,碰到熊孩子本来就很扫兴,有这样的监护人更是让人火冒三丈。所以脱口而出“我都说了多少遍了,要大人来管管,你刚刚怎么不说
很多宝宝都会出现太过粘人的现象。让宝妈陪着玩游戏,让宝妈抱着,就是一刻都离不开宝妈,眼里必须有宝妈。 对于粘人宝宝,很多宝妈都不知道,其实宝宝的粘人是因为宝宝的依恋,这种依恋是宝宝在成长中的正常表现。但是可能宝妈们由于工作时间的问题没办法让宝宝继续“粘”下去,但是宝妈也应该遵循客观的规律,不要希望宝宝像大孩子一样能独立自主,而是用正确的方式,让宝宝自己玩。 如何让宝宝不粘人? 宝宝的注意力很容易被转移,宝妈可以买一些玩具给宝宝玩,这样宝宝就不会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宝妈身上了,但是宝妈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宝宝玩具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选一些带尖头或者是太小的玩具,以免对宝宝的健康造成威胁。 宝妈可以跟宝宝之间多点交流,刚开始可以用做游戏的形式开始,先让宝宝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让他们先自己玩,然后告诉他们妈妈就先离开一会,可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