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爸爸妈妈,你们能闭会儿嘴吗?
    爸爸妈妈,你们能闭会儿嘴吗?

    可能有人觉得,父母唠叨也不没什么大不了的,但事实上,唠叨配上精神失控,会发生非常恐怖的事情! 小李,虽然是家里的独子,但是从来没有体会过众星捧月的感觉,在他的记忆里,少时父母的长相早已模糊,但是他们的声音却总是深深的刻在脑海里。他小时候,做错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各种办法隐瞒,因为他知道只要被父母知道,那么就要面对无休止的唠叨,而且很可能要持续一个多月。可以说,小李对父母存在着恐惧感,当然也可能是恨,也因为这个恨,导致小李在31岁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 那天早晨,小李像平常一样,把孩子送到了学校后到父母家吃早餐。此时父母就开始了日程,开始对着小李唠叨带孩子的琐事、对他的不满等等。唠叨十分钟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样子,甚至还有愈演愈烈的样子;突然小李冲入厨房,拿着菜刀就冲着父母砍去。等到小李意识到自己在干嘛的时候,父母早已断气多时。本来美好的家庭,最

  • 如果我有女儿,或许我会告诉她「美女与野兽」故事
    如果我有女儿,或许我会告诉她「美女与野兽」故事

    我想让她知道: 一、女性不是弱者,不要等白马王子来救妳,一旦妳的人生控制在别人手上,妳只能指望来亲妳的那个白马王子这辈子不会遇到另一个公主。 二、外貌绝对是一个王子最不重要的优势,越是俊俏的外表,愈容易让妳忽略最核心的本质,尤其是忠诚、负责与爱心。 三、话越说得好听,越有可能他并没有实践的决心,不要看他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对妳说好听的话,不如看他为了妳愿意放下多少自己。 四、他吻妳,是因为妳漂亮,不是因为他爱你。 五、伴侣就得『互相』陪伴,包括妳在他困难时给他信心与支持,没有对他付出过,不要相信他一辈子都会当你是天命真女。 六、所有的童话故事的女主角都美丽,妳就知道女人照顾自己的外表,绝对是一辈子的事。 七、父母给的建议不一定是对的,爱之适以害之,很多父母对妳造成的伤害,往往是因为

  • 生活点滴之处培养小朋友快乐的心态
    生活点滴之处培养小朋友快乐的心态

    【快乐氛围】强烈的安全感是快乐的基本保证,而对于明亮兄弟来说,安全感最初的建立是一个快乐而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小朋友们无忧无虑地生活生长。 【自由权利】很多妈妈眼中的小朋友,都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不点儿,于是凡事都由妈妈做主,小朋友是一点自由的权利都没有,如此以来,什么都由妈妈安排的小朋友,哪里有快乐而言?妈妈对于明明,一般来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都是放手让小朋友自己去做决定,玩什么,不玩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是明明说了算。拥有了自由与决定权,小朋友自然开心快乐。 【欣赏音乐】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此话一点不假,对于小朋友们来说,也是如此。可以说,明亮兄弟是伴着音乐长大的,每天在家里,早晨一醒来,妈妈要么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要么就是一些欢快的儿童歌曲,再要么就是韵律极强的三字经,作为小兄弟俩玩耍时的背景音乐。 【广泛兴趣】自

  • 4多1少守则教出快乐又优秀的孩子
    4多1少守则教出快乐又优秀的孩子

    优秀孩子是教出来的 很多人总想着要如何管教,孩子才会更优秀,教是say Yes,管是say No,而孩子需要教,不是需要管,更不能打,打不具效果,特别是对3岁之前的孩子而言,他无法分辨父母打的目的,究竟是教,还是泄恨,完全无法理解,反而会让他以为“长大以后也可打小孩”或“爸妈不爱我了”。即使父母强调“打你是因为爱你”,对孩子的影响却可能变成“我爱你,因此可以打你”的错乱认知。请父母要出手打孩子以前,先想想“打有没有效”、“打的目的又是什么”,等想清楚后再决定怎么做。 此外,很多事需要靠身教,做为孩子学习的榜样,例如孝顺,他提醒,“孩子拿饼干给父母吃,父母一定要接过来吃,而不是跟他说‘我不吃',这样他才会习惯与父母分享,而非只顾自己吃”,当然,“更不值得为了孩子而与公婆发生争执,因为婆媳的相处模式,也是孩子学习人际相处的来源之一”。 1少4多的

  • 必须告诉孩子这10件事,能自救保命!
    必须告诉孩子这10件事,能自救保命!

    必须告诉孩子的10件事 第一件: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姓名、家庭住址、爸爸妈妈的姓名和爸爸妈妈的电话,并且不能随意把这些信息告诉不认识的人。 第二件:只要是陌生人,不管他说什么,都不要跟他说话,不会跟他走,不会吃他给的任何东西。告诉孩子即使是老爷爷、老奶奶找你帮忙也不要搭理,赶紧走开,因为他们是大人,需要帮忙也会找大人才对。 第三件:去任何地方,都要让爸爸妈妈知道,得到允许后才可以去。即使是认识的人带你走,去认识的同学家里,也要得到爸爸妈妈的允许,否则哪里都不能去。 第四件:如果在公共场所走丢了,找不到爸爸妈妈,要先站在原地等待10分钟,爸爸妈妈会来找你,如果爸爸妈妈没有来,要去找那些带着孩子的阿姨寻求帮助。 第五件:在上学、放学路上如果遇到打架斗殴的事情要迅速远离,如果来不及躲避就抱着自己的头,蹲在墙角,事后迅速离

  • 你以为孩子摔娃娃只是闹着玩 赶紧纠正这个危险动作
    你以为孩子摔娃娃只是闹着玩 赶紧纠正这个危险动作

    海蒂妈妈跟小常妈妈早就约好带俩孩子一起玩。小常二岁四个月,比海蒂大半岁,是个爱笑爱动脑的小男生。海蒂上升射手,跟太阳射手的小常哥哥有很多相似点,都是爱笑爱表达、性格外向的孩子。俩孩子在一起经常玩儿的很投缘,所以两个妈妈也时长在qq上交流育儿经,赶上小长假,就带着娃约着一起聚聚。 这次小聚约在海蒂家里,恰好海蒂妈妈临时有点工作上的急活儿,就拜托常妈妈帮忙看一下俩娃。没过多会,正在书房里工作的海蒂妈妈就听到客厅里传来“Duang”的一声,随后听到常妈在说,“哎呀,海蒂!别这样”。紧接着,就又传来几声“Duang”和海蒂大声的声音。 海蒂妈妈赶紧跑出去,发现海蒂正在往地上摔自己的仿真娃娃。一旁的常妈皱紧眉头不停的说“海蒂你这样不对,娃娃会疼的!”但是,海蒂却继续从地上捡起来娃娃,笑着看着常妈,接着摔。“海蒂,这样做阿姨觉得太可怕了!”常妈从地上捡起来娃娃,看了一眼,

  • 有这六种特点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了不起!
    有这六种特点的孩子长大后一定了不起!

    一、敢与陌生人交谈 大多数的孩子都或多或少有点“窝里横”,在家里敢和父母大喊大叫,出门后见了陌生人却细声细气,不敢言语。 很多人以为这是因为缺乏安全感,是一种自保行为。其实,这与孩子的自信息息相关。 有一些孩子在陌生人面前会主动打招呼,会准确地表达自己,落落大方、毫不怯场,如果你有一个这样“开朗外向”的孩子,实在值得开心,因为这正是孩子自信心充足,具有高情商的表现。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广交朋友,所以以后走到哪里都会有人帮衬。 二、能够长时间地忍受安静 孩子天生调皮好动,爱热闹、求陪伴,于是那些能够“静下来”的孩子显得尤为难得。 有的孩子坐在沙坑里玩沙子一玩就玩一上午,有的孩子有一支笔就能在本上涂鸦半天……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就是我们最爱提及的专注力。“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

  • 这2类父母养出的孩子,长大后完全不同,快看看你是哪种?
    这2类父母养出的孩子,长大后完全不同,快看看你是哪种?

    高知识型父母:专制有余,宽容不足 高知识型父母,顾名思义,就是指通常具有较高的学历,对教子育儿方面的知识比较了解,并且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够熟练的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父母。 在这种父母管教下的孩子,不容易“误入歧途”,但永远都将活在父母的“阴影”之下,很难用自己的想法去说服父母,因为这样的父母永远以为他们自己是对的。 在高知识型父母的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总能将作业做的干净整洁,每次考试都能拿回优异的成绩单,并且一路优秀下去,直到毕业,仍有能力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过着比一般人优质的生活。 可是你要问他们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不会告诉你答案,因为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他们从小到大都以父母的想法为方向标,可能在与父母仅有的几次争论中,从未取得过胜利。于是,

  • 宝宝动手能力差的原因
    宝宝动手能力差的原因

    宝宝动手能力差的原因 1、成人担心孩子小不会做事,怕他出事,或怕孩子损坏东西,许多事不让孩子自己动作去做,而由成人包办,孩子失去了一次次动手的机会。 2、家庭装饰摆设成人化,没有孩子动手的小天地。孩子进了家门,这不许动,那不许碰,玩具不能自由拿放,孩子可活动的空间太小。 3、孩子动手材料少。爸爸妈妈花钱买的玩具,外表虽美观,但大多数是机械或电动的,不能拆拼,孩子缺乏动手材料。 宝宝动手能力差怎么办 1、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不要事事都为孩子办好,甚至有的家长还在为孩子洗脸洗脚,这样是不行的,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做,从小事做起,不会了,我们可以教,但是不能完全替代孩子。家长的溺爱足以使孩子完全丧失动手能力,所以要避免溺爱的误区。 2、不要吝惜孩子身上的投资。拿出一部分钱,买一些智力开发的玩具,拼图,积木,橡

  • 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幼儿动手能力的重要性 1、手的活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心理活动(包括智力活动)是大脑的机能。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创造能力的强弱都取决于其大脑的机能是否成熟与发达。让幼儿多动手就能促进大脑很大一块区域的发展,当幼儿双手活动时,指头上的神经细胞会随时将信息传到大脑,因而加强幼儿手的活动是开发大脑潜在机能,培养创造性的重要环节。 2、手的活动能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我曾经教过一位小朋友,他本来具有很好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只是他不善于表达自己,没办法用语言流畅地表现他的创造力,给人一种愚笨的印象。针对这样的表现,我训练他用自己的巧手来表达他的思维与想象,让他动手做一些手工,这样就可以避免其言语能力差带来的缺陷,他的创造力可以充分的发挥,从而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赏识,并能不断的发展。 3、手的活动能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 又忍不住发脾气了?这里有一套《耐心四部曲》
    又忍不住发脾气了?这里有一套《耐心四部曲》

    本文为编译,有部分删节。 作者:Liza Finlay 来源:todaysparent.com 你运气不错。刚好有一套“耐心四部曲”可以教给你。准备好了吗?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吧! Step1 和“不耐烦”做朋友 对,你没听错。情绪——不管是什么样的情绪——都是家庭和睦中的关键因素。情绪是你身体内部的管理者,当你的身心出状况的时候,情绪就会响起警钟。与其回避这些情绪,对自己说“我真是一个坏妈妈!我一定得更耐心点才行!”,你不如学会接受身体给你的警告。 Step2 诊断 一旦接受了自己的情绪(尤其是不耐烦的情绪)是出现问题的信号,那么我们就要诊断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引起一个父母不耐烦的常见陷阱就是和孩子之间的权力争夺战,以及孩子为了寻求关注而使用的种种把戏。所以,如果你和孩子处于争斗的状态(任何小事都让你

  • 看看!你家孩子入园早了OR晚了?
    看看!你家孩子入园早了OR晚了?

    宝宝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大问题,宝宝要不要早一点上幼儿园这个话题在育儿界可谓是经久不衰的了,每年到了这个报名季就会被提出。各种不同的声音也就都出现了:有支持早一年入园的,认为对孩子的某一些方面发展好;有支持晚一年入园的,认为过早入园并不利于孩子某些发育。我特意整理了双方各自的一些观点,一起先来看看: 支持早入园方: 1、在国外,由于隔代抚养文化的缺失,孩子一般1岁多就入园(托)了,多年来的实践也表明,入园时间的“低龄化”并未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相反这些孩子自立、开放、思维活跃、善于交往,有着国内在传统教养方式长大的儿童难以具备的素质。 2、小于3岁就送孩子入园爸妈自我总结早入园好处:孩子作息时间养成了、懂规矩了、吃饭(追着喂)问题改善了、戒掉奶睡习惯了、独立睡觉了、与人相处能力进步了、见识更广了、表达能力加强了、胆儿变大了,还有:全

  • 家有儿子一定要这样养 将来一定了不起
    家有儿子一定要这样养 将来一定了不起

    不要对男孩说太多“不” 男孩都富有爱冒险、爱探索的天性,当孩子提出自己要出门玩耍,玩玩泥巴,在老家捉泥鳅爬爬树,或者是游乐场内的攀岩。只要是在安全范围以内,家长就应该鼓励孩子去尝试,不要总对孩子讲,“不能做,太脏了”之类。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从自己的探索中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他勇敢、勇于探索的精神。 明确孩子的性别意识 孩子四岁左右,有了模糊的性别意识时,就应该对他将,“你是一个了不起的男子汉”,告诉他男孩子就是应该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要勇敢和坚强。男孩子的责任感是从小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到了一定年纪就会自己萌生。如果从小娇惯溺爱孩子,长大后多数都会成为没有独立意识和责任心的“妈宝”。 父亲的角色十分重要 母爱能给孩子安全感,而父亲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更加开朗、思维开阔、果敢充满活力,这些品

  • 公交车上两个孩子的不同表现 让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公交车上两个孩子的不同表现 让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下班高峰期,公交车上人挤人,一个奶奶带着七八岁的小男孩上了车,身上背着孙子的书包和水杯。因为没了座位,旁边一位姑娘给老人让了座,可没想到男孩却抢先坐下了,坐下之后就问奶奶要吃的,没有丝毫自己拿书包的意思。奶奶拿出小面包、糙米卷等零食,男孩一边吃一边将包装袋扔在地上,让座的姑娘看不过去就说了男孩两句,没想到男孩开始大喊大哭,奶奶帮着男孩一起骂姑娘,说多管闲事,又不是你家的公交车等等,整个车厢乱成一团。 又一个周末,六岁的涵涵和妈妈乘坐公交车,刚走了一站路,上来一个老爷爷,涵涵赶紧站起来让了座,还对妈妈讲,“妈妈拎的包比较重,并且已经走那么远的路了,还是我来让座吧”,雯雯妈听完先夸奖了女儿,并告诉她要抓好扶手,不要乱跑,雯雯很乖巧的点了点头。 同样是乘坐公交车,但两对家长和孩子的表现却大有不同。前者教育出来的孩子,长大后最易成为“白眼狼

  • 如何培养0~3岁宝宝的思考力?
    如何培养0~3岁宝宝的思考力?

    如何培养0-2岁宝宝的思考力? 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去探索这个世界。首先,婴儿对于“声音”刺激有特别强烈的反应。比如我在与婴儿对话的时候,语音语调需要特别夸张。其次,婴儿的探索主要靠“手嘴并用”,他们的套路特别简单:1)摸一摸 2)放嘴里。 婴儿还有一个思维死角,他们无法理解物体的“永存性”。比如你把一个球藏在地毯下,他们就会哇哇大哭。因为在他们的世界中,看不见等同于没有。针对这个年龄的思维特点,父母可以怎样帮助他们思考呢? ღ 真实的触感体验,满足宝宝的探索欲望 Texture Board (触觉板),是美国很受欢迎的自制玩具。一般家里的废旧衣物,拖把,各种边角料都能拼凑在一块板上,孩子特别喜欢抓和感受。用眼睛,用手感受得多了,大脑对应区域的神经就会大量活络起来,形成有效的连

  • 怕黑怕鬼怕独处  胆儿小的宝宝这样带
    怕黑怕鬼怕独处 胆儿小的宝宝这样带

    回想我们自己的童年,一定都有过一段怕黑、怕鬼的时期。说到“鬼”这个词,可能很多大人都会背后一凉,何况小小的孩子呢?害怕这种情感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特有的能力:很小的孩子会怕声音,长大一些会怕黑、怕妈妈离开。也有小朋友像案例中的宝宝一样怕“鬼”,这个“鬼”是孩子自己想象出来的: ◎分不清现实与幻想 孩子的认知发展程度有限,不能区分现实和幻想,虚构、想象出来的内容,曾经梦到过的情境,听别人讲过的故事这些在孩子的脑海里很可能会被判断为真实存在,所以孩子不免会害怕、恐惧。 ◎缺乏安全感 孩子缺乏安全感,害怕孤独,也会在脑海中虚构出“鬼”的形象。自己不喜欢独处,恰巧有其他小朋友讲了鬼故事,他们夸张的动作、表情,奇幻又恐怖的的故事情节让孩子信以为真,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会反复回想,导致孩子不敢独处。 从心理学角度看,孩子怕鬼、怕黑无非是通过

  • 美国幼儿园如何培养3~5岁宝宝的思考力?
    美国幼儿园如何培养3~5岁宝宝的思考力?

    所有事都发生在“昨天” 4岁班上有孩子拿了一个玩具车告诉我,“这是妈妈昨天给我买的玩具车。”大概过了2周后,我又看到他在玩玩具车,顺嘴问了句,“这是妈妈给你买的吗?”他点点头,“这是妈妈昨天给我买的。”时隔两周,他的回答是如此地一致和坚定。 这一点上,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Piaget就说过,3~5岁孩子对过去的时间点认知很粗略,无法精确描述,在他们眼中“昨天”与 “一年前”发生的事情并没有太大差异。 反向思维能力弱 3~5岁的孩子开始理解“加”的概念,可是他们很难理解“减”。比如你问他3+3,他也许可以掰着手指头告诉你得6. 但你若接着问6-3等于几呢?他们就会一脸茫然地看着你了,几乎很少有孩子会知道把3根手指放回去,再数剩余的手指。 也许你认为“怎么连这都不明白呢?” 嘿嘿,这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千万别去跟孩

  • 除了打骂 还能这样“治”熊孩子
    除了打骂 还能这样“治”熊孩子

    关于如何有效纠正孩子行为,美国教育专家和妈妈们推荐的“后果法”值得借鉴! 所谓“后果法”,就是给孩子一个体验后果的机会,让他自己去发现错误、修正错误,并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才是“治”孩子的终极大法!   品尝自然后果:让孩子懂得生活法则—— 宝宝把左脚的鞋子穿到右脚了! 自然后果法是指孩子要承担由于自己的错误行为造成的自然结果,从而给孩子一个发现错误并修正错误的机会。身边的很多美国家庭都会采用这个方法。 节假日和先生一起去探望他姐姐一家,她家老二故意把左脚的鞋子穿到右脚,但是她却不想打击孩子自己穿鞋子的兴趣,没有执意要孩子换回来,而是尊重孩子的意愿。 她小声和我说如果孩子觉得不舒服,会要求脱下来的。果然不出她的所料,没过多久,老二就跑过来要求妈妈给她脱下来。 可见,自然后果来源于孩子的切身经验,只有自己承受了不舒服的事实,才会主动学会纠正自己的行为。

  • 父母不要把孩子堵在“情绪成长”的路上 你能做到几点
    父母不要把孩子堵在“情绪成长”的路上 你能做到几点

    对孩子的情绪问题做一个整理,并给出一些必要的提醒,供父母在处理孩子情绪问题时参考。 在阅读下面这些具体案例之时,请父母们始终牢记一点: 处理孩子情绪问题的焦点,是让孩子与他的“感觉”在一起。不少父母或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不允许孩子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常听到有些父母这样制止孩子的情绪:“不许哭,再哭让大灰狼把你叼走了。”(在隔代教养中尤其常见)。这样,孩子的情绪不但没有被接纳,反而增添了恐惧;还有这样的话:“男孩子怎么可以哭呢?”听了这样的话,孩子心里会产生愧疚感。 一个孩的自信往往就是被这些不懂得如何来爱孩子的父母所摧毁的。孩子的情绪很稚嫩,孩子处理情绪的能力也远不及成人,盲目扼制孩子的情绪,不如接纳、共情孩子的情绪(关于共情,之前的文章中详细讲过)。伴随着孩子的各种情绪体验,无论是喜怒还是哀乐,都如同孩子的感知觉,比如冷热饱饿,一样正常,它们是孩子的一部分,也是孩子

  • 家长一句话 或成为孩子身上无法抹去的伤痕
    家长一句话 或成为孩子身上无法抹去的伤痕

    有时候,家长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杀伤力真的很大。语言暴力会变成凶器,深深刺痛孩子脆弱、敏感的内心。全球儿童安全组织Safekids针对语言暴力制作了一组海报,让我们一起来看。 下面这些话你有对孩子说过吗?或者父母曾经这么说你? 可能父母并不清楚,但一时脱口而出的话很可能伤害孩子的一生。 听到父母的这些话,孩子委屈又无助,也许多年以后回想起来还是隐隐作痛。 总是被语言暴力攻击的孩子容易变得自卑、怯懦,更易出现情感障碍,对人际关系也更加敏感。

学前教育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