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行为习惯性格心理性教育
  • 为何孩子愈来愈不问“为什么”?
    为何孩子愈来愈不问“为什么”?

    (图片来源:TinnaPong_shutterstock) --------------------------------------- 我们以3岁孩子为例。他的心智正处于探索模式。天大地大,令他脑袋里出现一大堆问题。他渴望知道答案,想了解这个广大的世界。就是在这个年纪,我们因为听到孩子一连串不停的“为什么?怎么会这样?这是什么?”而感到有趣。 我们起初先是感到有趣,甚至以赞叹的心情,尝试回答这排山倒海而来的问题。我们非常认真扮演解惑授业的角色,因为我们是唯一能提供这些珍贵信息给孩子的人。后来,慢慢地,我们的耐心消耗殆尽,我们的知识也越来越不足,或者还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忙,不能一天到晚当会走路的百科全书。 不得不承认,这种问题轰炸可能很快就惹人厌烦,甚至非常厌烦。于是我们开始采用“不为什么,就是这样”的说法,断绝一切追问。

    标签:行为心理
  • 玩具乱丢? 如何培养宝宝的收纳好习惯
    玩具乱丢? 如何培养宝宝的收纳好习惯

    该怎么收纳宝宝的物品呢? 由于她自己家中有两个女儿,因此在居家空间的规划上,她也着实运用了一些巧思,会以家里的一些设计为例,提示家长如何让收纳变得便利。 儿童房空间规划 规划新房子就要避免买很大的固定家具,应将孩子的成长分为几个阶段考虑,分别是0~2岁、3~6岁、7~13岁。这三个阶段需要的物品和收纳方式大不相同,因此在宝宝刚出生时,买家具就想到上小学之后可以用,事实上意义不大,只是把东西放旧而已。 活动家具为首选 许多家长规划儿童房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婴儿床,婴儿房应以“活动式家具”为主。活动式家具是指材质较轻,可以自己组合的家具,材质以布为主。如此一来,就可以随时活用收纳空间,并配合宝宝成长规划合适的收纳方式。 书柜设 能看到书封更棒 孩子若能看到书的封面,对绘本会更有熟悉感,因此在她自己的家中,在

  • 老是要人督促?5招有效改善孩子太被动
    老是要人督促?5招有效改善孩子太被动

    事实上,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即便是成人也会有较主动与较被动之分,更何况是小小孩?被动的孩子并不代表「绝对」差劲,例如:在一个陌生、危险的环境中,被动的孩子反而比较安全,主动的孩子可能因为好奇而会去冒一些风险。 家有被动小小孩 每位宝宝的气质都是与生俱来,所拥有的天性不同,加上后天影响,造就出不同个性。有些亲子间互补作用很融洽,有些却总是没办法配合对方的脚步,当急惊风遇上慢郎中,家长就会在抓狂的边缘徘徊。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中兴院区精神科临床心理师洪梅祯表示,若家长多付出一些时间和心力去观察、了解孩子的气质与个性,会比较容易理解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反应背后是有原因,也更能预测到孩子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久而久之,便能找出应对教养的策略,而不是每次都以家长发脾气来收场。 主动VS.被动,孩子是哪一种? 一般而言,主动性高的孩子

    标签:行为习惯
  • 破解“一哭就给”的安全感迷思
    破解“一哭就给”的安全感迷思

    有一种育儿法主张,宝宝每次哭时,就表示他有需求。我称这为「一哭就抱」或「一哭就给」理论,它指出宝宝哭时若无人理会,宝宝的需求就无法满足,而且宝宝会变得没有安全感。 从很多方面来说,这种主张并不合逻辑。 很明显地,宝宝每次哭,就表示有「要求」,不过,真的所有的「要求」都是「需求」吗? 这种「一哭就给」的理论,无法让父母分辨宝宝不同的哭闹,也不能帮助父母认清孩子真正的需求。事实上,父母若听从这种教导,后果反而是让孩子更没有安全感。 前面提到的读者问题,宝宝很明显是在「要求」妈妈时时刻刻都得关注他,但是这种「要求」已经变成强求了。除非妈妈一直和他玩,不然他就抱怨哭闹,直到妈妈顺他的意为止。用哭闹来要求和操纵别人,与用哭闹来表达痛苦或害怕,两者有极大的不同。把所有的哭闹都混为一谈,是毫无道理的。孩子害怕或痛苦时,真正的需求是被人安

  • 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1、促进幼儿独立性、自信心、尊重他人 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人,必定有良好的文明修养,这样的人,会被人尊重,受人欢迎,从心里学上讲,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打开局面,发展事业。而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他就会被别人接纳,受大家欢迎,就会有很多的朋友,而这些朋友又会间接或直接地给他带来相应的发展机会,从而让孩子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与人交往、处事的能力。 2、有利于幼儿的专注力、秩序感的培养 安静、安序的学习环境是孩子学习的基本保障。如果每个孩子学习礼仪。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当他想介入别人的工作的时候就会有礼貌的征求别人意见,比如:“xx,我可以和你一起搭积木吗?”“xx,你可以把你的玩具给我玩一下吗?”那么,当幼儿知道别人想介入到他的工作领域时会很有礼貌

    标签:行为习惯
  • 如何培养孩子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行为习惯 1、身教重于言传,正身以做表率 人们经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因为家长的言行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的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2、积极进行评价,培养引导兴趣 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一定要给予孩子及时、正确、积极的评价,肯定孩子的进步,从而增强孩子的自信,正面强化良好习惯的养成。 3、不断鼓励,让幼儿在练习中慢慢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幼儿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难长期集中。根据幼儿的这个特点,我采取不断鼓励的办法,矫正幼儿不良的行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时候,往往有个别幼儿起来小便,脚步走的很重,就给他一个暗示,提醒他矫正;当幼儿小心走路的时候,就微笑着点头表示他做的对。 4、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标签:行为习惯
  • 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罚站教育有技巧
    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罚站教育有技巧

    安一岁八个月后,他愤怒时常常用丢东西或推倒东西来表达他的情绪。我知道他需要发泄,就让他发泄,他的情绪总是来的快去的也快,我通常不理他1分钟,他发现我没反应,他心中的怒气很快平息下来。但是有时他会变本加厉,那叛逆的行为像是在太岁爷上动土,想要测试我的忍耐极限,,如果正当我怒火中烧,脾气一上来,真的很想抓过来打,可是他还这么小,很多事情似懂非懂,打了他就真的知道错了吗? 对他怒吼斥责,想用『老娘不是好惹』的气势来威吓他,只见他立刻装做一副惊恐可怜样,赶快向我走来,要我抱抱。心一软抱抱秀秀他,管教不成,倒让他的演技突飞猛进。那当宝宝不听话时,或做错事时该如何教导纠正?经过几次我和安的几次经验及磨合,我发现『罚站』真的是非常值得大家参考的方式。 有天,安偷偷地去厨房打开平常我不允许他打开的柜子里,把一瓶酱油拿出来,一不小心把它打翻了了,酱油

  • 逛超市时,99%的人无意中做过这种蠢事,会误导孩子一辈子
    逛超市时,99%的人无意中做过这种蠢事,会误导孩子一辈子

    某天周末到超市,饺子摊搞试吃活动。 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小孩子引起了旁人的注意,小男孩大概5,6岁,只见他大声跟促销员说:“真好吃!阿姨,再给我来一个!”那样子好像要求家里人装多一碗饭那样自然。 孩子身旁有一老人,应该是孩子的奶奶,她也是在饺子摊前面,伸手吃了一个又一个,不够一分钟已经4,5个进嘴,孩子见到老人的神速,不停地跟老人说“也给我来一个”。 大概是觉得婆孙俩有点过分,服务员皱起了眉头:“你们吃够了没?” 孩子奶奶瞪着眼睛说:“不是免费吃的吗?又不用你的钱!走吧走吧,打工的还要帮老板省钱……” 临走时,小男孩还伸手往促销员的铁盘上抓了一把,手上两个饺子,一边走一边笑,好像捡了个大便宜…… 顿时无语,心想这孩子算是被几粒饺子毁了。走到不远处的一个货摊,又见两婆孙在试吃栗子…… 你曾经带

  • What?孩子打你是因为信任你
    What?孩子打你是因为信任你

    BB容产生消极情绪 家长有时可能会惊讶于孩子喜恶的力量。即使到了17个月,孩子对自己想要做的和不想要做的事情依旧反应强烈,可能还会表现出哭闹,比如想或不想穿衣、睡觉或吃饭。 有的孩子会用除了哭闹以外的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比如挥舞拳头、打人。而孩子最可能打到的对象就是妈妈。虽然可能有点不可思议,但这却代表着宝宝对你的信任。17个月大的孩子知道你是能给他的安全感的人,就算他表现出一些负面情绪也不要紧。 家长勿恼请冷处理 家长可能会发现孩子虽然只是偶尔但绝对是故意地在惹你生气。可能妈妈叫孩子远离花瓶,而孩子却会直直看着你之后,反而去接近花瓶、触碰花瓶,甚至故意从花瓶里摘出一只花。你明白孩子其实领会了你的意思,孩子的反抗会让你很烦恼,但专家建议,家长对待反抗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忽视它们。实际上,忽视一些小事上的摩擦是很重要的。

  • 孩子爱打人 三招让你没烦扰
    孩子爱打人 三招让你没烦扰

    为什么有孩子爱打人? 其实孩子打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包括以下四类: 1.对周围环境的模仿 孩子在幼儿阶段,所有的行为方式都是通过对身边的人和物模仿习得的。所以你要是发现自家孩子哪天突然开始动手打人,但反观自己家庭,却并没有打人的现象,那么孩子很可能就是在模仿影视镜头中的暴力画面,或是周围的小伙伴也开始打人了。 2.小孩不知轻重 幼儿时期,尤其是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欠佳时,自身的需求不能准确有效地传达给别人,可能就会转而通过肢体语言来传递自己的想法,但是孩子还小不知轻重,意识不到这是一个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只是想要借此引起他人注意。 3.外界对“打人”反应不当 孩子第一次出现打人的举动,可能并非出于恶意,但是父母若是处理不当,还可能会强化孩子的打人行为。例如,父母对孩子的打人行

    标签:行为习惯
  • 如何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
    如何处理孩子的行为问题

    我的建议是,在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前,我们需要有耐心地先做一些功课,首先先检视一下我们跟孩子的互动方式,从中观察是否我们能解读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后,再选择适合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有些行为是从互动中学习而来 还记得在宝贝儿子Aidan出生后,我不断地餵奶、抱小孩,终于把背弄伤,压迫到神经,我花了一年的时间復健、看秘医,那痛苦的经验让我不敢再抱小孩。在那之后,我都会跟Aidan 説:「妈妈背会痛,不能抱你了,你可以自己走路或坐推车。」坚持久了,现在Aidan 只要是跟我岀门,我们可以一起走好长一段路,他也不会要求我抱。 跟爸爸岀门却是另一回事,爸爸招架不住儿子的撒娇功夫,只好每次都妥协,养成了他出门都要爸爸抱的习惯,不抱还会发脾气。有一次爸爸受不了了,对儿子説:「爸爸好累,给妈妈抱好不好?」儿子竟回答:「妈妈背痛,不能抱。」然后转向爸

    标签:行为习惯
  • 宝宝行为令人“头大”?只能忍或滚?非也!改变环境或有奇效
    宝宝行为令人“头大”?只能忍或滚?非也!改变环境或有奇效

    丰富环境内容 简单来说就是,宝宝无聊时候就容易烦躁,一烦躁就啥都不称心,就容易“惹事”,这个大家可能都有体会。 所以給宝宝提供大量有趣的事——他们就不太容易“惹麻烦”。 如何丰富环境呢?书上提到: 玩具、绘本、游戏、橡皮泥、洋娃娃、拼图、給宝宝设立特殊区域等都能丰富环境。 让几个孩子一起在家里玩,有伙伴时候宝宝会更少发生不可接纳行为 大家的分享: 厨房玩具、猫咪玩偶、钓鱼玩具、洞洞书、挖掘机、钓鱼、贴纸书、乐高 小月龄表示只要可以啃都喜欢、化妆品空瓶子、拧盖子、喷壶、切切乐、各种罐子 托马斯、火车轨道、各种车 、球类、相机 下雨踩水、把脸遮住玩捉迷藏、玩水玩沙子、垃圾桶 我都在淘宝看儿童拳击球了,想让他有地打,不对着人打 静电

  • 小时候懂得反抗,长大后才会创造!
    小时候懂得反抗,长大后才会创造!

    小家伙5岁了,他开始有自己很清醒的主见,尤其是关于大人大声说话这件事情。 有一天,谷谷说:“妈妈,如果你爱我的话,就算我做错事了,你也不能吓唬我。” 我说:“可是你做错了,我吓唬你是因为要告诉你,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谷谷说:“那你也不能吓唬我。” 我说:“那你说怎么办呢?” 谷谷说:“你首先要对我小声说,如果我不听就把我关到小黑屋,就是我的屋子,可以吗?” 我说:“可以。” 隔了几天,谷谷做错了事情,我大声对他说话,他走到我面前说:“妈妈,那天我们不是聊好了吗?” “聊好了”这句话把我逗乐了。对,当谷谷犯错的时候,只有两条选择——小声说和关小黑屋,就是他自己的屋子。 我赶紧说:“对不起,我忘了,那现在该执行哪一条呢?” 谷谷说:“关小黑屋吧。” 隔了几天,谷谷又犯错误了。 “不是都说好了吗?不能吓唬人!如果我做错了,首先要告诉我做错了,

  • 小朋友不黏妈妈,是一种习惯的培养
    小朋友不黏妈妈,是一种习惯的培养

    (妈妈在沙发上看书,弟弟开心地自己玩,03.20.2016) 鉴于兄弟俩的不黏妈妈,于是便有很多因为小朋友脱不了身而被困于家中的朋友们求助,问妈妈有什么经验和秘诀,其实呢,妈妈个人认为,明亮小兄弟的这种“反常”现象,倒是一个习惯培养的问题。 【独立自理】年幼的弟弟不黏妈妈,是因为小朋友的心理安全感非常强;而哥哥不黏妈妈,则是出于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妈妈身边黏人的小朋友,基本都是妈妈们对其给予无微不致的照顾,事事处处为小朋友们考虑得过于周到。对于明明,虽说妈妈是全职妈妈,可以给小朋友事无巨细的照顾,但妈妈还是坚持“只要明明自己能做的事情,妈妈绝不包办替代”的原则,让明明自小就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这样一来,明明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就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于妈妈的依赖心理从而也减轻许多。 【分离焦虑】黏妈妈,也是分离焦虑的一种表现,

    标签:行为习惯
  • 餐桌礼仪 宝宝该如何吃出礼貌
    餐桌礼仪 宝宝该如何吃出礼貌

    2岁 吃饭必须坐在餐椅上,不要再用手抓饭,可以开始练习不那么规范地使用勺子。吃饭的时候可以允许边吃边玩,但是拖拉的时间不宜过长,开始有时间限定,不可以玩食物。 3岁 基本掌握了用勺子吃饭的技能,专心吃饭,不许边吃边玩。不能独霸一个菜。在没品尝前,不能说“我不喜欢吃”。提醒孩子不在饭桌上打嗝、发出“吧唧”声。不能随便扔餐具。 4岁 尽管现在掌握全套的餐桌礼仪还为时过早,但是孩子也要学会不要嘴里含着食物说话、不要发出“吧唧”声。去别人家做客时,即使碰到不喜欢的饭菜也不要随口吐出来就肆意评论。不能随意地站起来夹菜或者挑来拣去。 温馨提示 ●不要轻易地给孩子贴上“没有礼貌”的标签,不用责怪的方式去让孩子懂礼貌,而应该多用鼓励和表扬; ●礼貌是个空

  • 孩子无理取闹?ta只是孤立无援
    孩子无理取闹?ta只是孤立无援

    有这么一个情景: 孩子睡眠中可能做了噩梦,哭醒了。不睡了。妈妈好不容易睡下,迷瞪中,没有立刻去安慰小孩。孩子哭声变得急促。妈妈内心开始有些烦躁。妈妈去抱孩子,孩子用小胳膊腿把妈妈推开。妈妈不去抱,孩子又开始哭着喊妈妈。 妈妈说: 这孩子太磨人了,经常莫名其妙,因为一点小事动不动就哭闹。他越这样,我越烦。 这对母子之间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形上演。这个小孩的爸爸在外地工作,妈妈独自在家带娃。妈妈的情绪不太稳定,情绪好的时候很好,不好的时候会烦躁、缺乏耐心。 所以,母子间的亲密关系是爱恨交织的。孩子的确需要妈妈。但是他要的是能够接纳他情绪的那个妈妈。所以,当孩子推开妈妈时,是有愤怒在的。孩子想要推开的不是“妈妈”,而是妈妈的不接纳、不耐烦。 从这个角度说,当孩子发脾气、闹情绪的时候,不是他们无理取闹,而是

    标签:行为心理
  • 宝宝从小阅读绘本的好处竟然这么多!
    宝宝从小阅读绘本的好处竟然这么多!

    阅读能够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幼儿园的老师跟我说,涵涵的专注力非常好,能够认真地听完一个故事。我想这跟平时我们的亲子阅读是分不开的。 从一开始的撕书,到听三分钟跑开,再到现在能坐在我身边一起看书三十分钟,这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而专注力关系着以后孩子的学习效率,专注力好的孩子,以后听讲时不会走神,课堂效率高,学习成绩自然就好。而如果专注力差,那么学习起来就会很费劲。 阅读能提高孩子的理解能力 阅读肯定能够拓展孩子的视野,书里的世界是多彩缤纷的,每一个生动的故事,都能给孩子很多生活中没有的东西。 一个人的见识多了,理解起来自然就快了。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而理解力又是记忆的基础,理解能力强了,自然记忆力也会跟着好起来。 阅读能够提高孩子的情商

    标签:阅读能力
  • 美国儿童的习惯养成,竟然从一纸合同开始…
    美国儿童的习惯养成,竟然从一纸合同开始…

    在合同里,父母可以写出他们期望孩子做的事情,如果孩子做到了,那么会有什么结果,而没能做到,又会有什么结果! Phil博士把这种合同称为Behavioral Contract(行为合同),而合同就给父母和孩子的约定建立了事实基础。当孩子阅读并签署了合同之后,他们以后都很难抵赖,这对耍赖的熊孩子超级有用! Phil博士认为,这种合同越早让孩子体验越好,因为它有以下的好处, 1. 让孩子在人生的早期产生一个契约意识,知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承担相应的后果。 2. 让父母对孩子的日常教育也有个清晰的规划。 下面有几类合同的类型,合同下载模板见文末。 1、Allowance Contract 这种合同建立在商业的基础之上。 父母可以写明希望孩子做的事情,然后给出如果完成则相应的金

  • 孩子边吃饭边看电视,怎么办?
    孩子边吃饭边看电视,怎么办?

    杰克拔家,有电视但没有第四台,可能是这个缘故,每次外食的餐馆有电视,四岁的双胞胎女儿们总是目不转睛忘了咀嚼,如何让她们有限度的观赏又不影响用餐气氛,最近尝试了个好方法。 在家里,按下电视遥控器,杰克拔家的电视屏幕是一片蓝,没有百台影音任人挑选,连基本三台都没有;想看点什么,必须透过能上网的DVD player有目的的选择播放。 可想当然,每当外食的那餐,孩子们的心情都特别的开心,甚至会选择有附加电视的面店、饭馆或水饺店,一进门不是先拿菜单,而是急着挑选「最佳观赏位置」。原本,边吃边看电视并不是坏事,人们同步进行两件事情,其实是分散型注意力(divided attention)此种高阶能力的展现,但在孩子还无法专心做好一件事时,同时做两件事情只是会让所有事都事倍功半。 事实也是如此,刚开始用餐时,两个

  • 又抓又咬!和熊孩子过过招!
    又抓又咬!和熊孩子过过招!

    用嘴说,而不是拳头! 皮特住在旧金山,是个任性而且有些霸道的2岁宝贝。所以他的妈咪布莱基在听说儿子在每周一次的学龄前幼儿游戏组打了一个抢他玩具的小男孩时,并不感到震惊。但是她感到很苦恼。布莱基回忆说,“我当时大叫道,‘皮皮皮……特,不准打人!我们不可以打人!’然后我蹲下来,握着他的手,让他道歉。” 不幸的是,这并不是个别事件,因此每次皮特这样推打别人的时候,妈咪布莱基就教导他要用嘴来解决,而不是用拳头。“我担心皮特会变成一个恶棍,”她说。“我希望这只是小宝贝成长和学习如何与别人分享的一个正常阶段。” 常见问题的几个原因 实际上,打和咬一样都是宝贝3岁以前的正常行为。因为当宝贝情绪高涨时,他们却很缺乏有效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当你的小天使第一次作出令你难以置信的事情时,你可能会想象这是他/她人生反社会行动的一个开始。但是你没有

    标签:亲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