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两岁左右出现这种“火暴脾气”,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语言能力还不够完善,也还不懂得表达和排解自己的负面情绪。父母也很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在感情和思维上的巨大变化,依然像小时候一样用简单直接的方法对待他们。但是大人越是和他硬碰硬,越容易让哭闹的程度升级。 1、换种说话方法针对逆反期更有效 那段时间,我渐渐发现对小Y说话已经需要讲究方式方法了。比如让他去洗澡,他会毫不犹豫地说no, 但是如果换一种说法说我们去玩水吧,他就会马上很乐意地跟我走。有一次小Y因为一件事大哭不止,而且越哭越厉害。我搂过他对他说,妈妈知道小Y伤心了,爸爸妈妈最爱小Y。刚说完这句话,他立刻就神奇地平静了下来。 此后遇到类似的情况,只要我一说妈妈知道小Y伤心了,或者小Y害怕了生气了,他都会马上就安静下来。很明显,他是因为无法表达自己的情绪而哭闹,一旦发现自己的感受被大人理解了,心情立刻就平静了。
我们先来看一下德国关于孩子劳动的一则法律: 孩子在6岁之前可以玩耍,不必做家务; 6~10岁:偶尔要帮助父母洗碗、扫地、买东西。 10~14岁:要剪草坪、洗碗、扫地及给全家人擦鞋。 14~16岁,要洗汽车、整理花园。 16~18岁,如果父母上班,要每周给家里大扫除一次。 对于不愿意做家务的孩子,父母有权要求法院督促孩子履行义务。 再来看看一项关于孩子参与家务的研究: 哈佛大学的专家曾对波士顿地区456名少年儿童进行了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后的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平均收入要高出20%左右,离异率、心理疾病患病率也较低。 或许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不同,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让孩子做家务,不仅仅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重视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让孩子
这一天带着儿子到超市购物,到了收银台,队伍很长,儿子推着购物车不小心撞到了前面一个人,那个人转身嘻嘻地怪笑了一下,儿子被吓了一跳,一个唐氏儿!从身形看来,应该有10多岁,嘴角还挂着口水。 他左手拿着一个空的酱油瓶,笨拙地跟右手的一瓶未开封的酱油在对比,应该是家人让他来买酱油的。 突然,孩子将左手的空瓶子放在地上,捡起了地上一顶帽子,抬手拍了拍前面的一个女士,含糊不清地说:“阿……姨,你……你的帽子掉了。”然后将手上的帽子递了过去。 女士转过来瞪了他一样,没接帽子,还竟然用手拍了拍被孩子拍过的肩膀,似乎在嫌弃这个流口水的孩子把她的衣服弄脏了,然后才接过帽子,顺手丢进了收银员旁边的垃圾桶。目睹这一幕的旁人都目瞪口呆。唐氏孩子还是嘻嘻地笑着。 轮到他结账的时候,他从裤袋里小心翼翼拿出了一张10元钱,递给收银员,还不忘记说:“阿……姨,谢……谢!”从孩子的举动,可以看出他的
一、宝贝吃饭的专用餐桌椅 小宝一岁不到的时候,我便到专卖店搬回了一张儿童餐桌座椅。每天到了吃饭的点,就会将他放入儿童餐桌椅里面。因为一岁不到,所以他不会拒绝这种餐桌椅,反而会觉得很好玩。 时间久了,他就习惯了在餐桌椅里面吃饭,当然,这会儿太小,吃的不是米饭,而是我单独为他熬的各种营养粥。早点让孩子坐餐桌椅的好处是可以习惯坐在里面吃饭,如果一直等到一岁多,孩子有自己主见的时候才去买餐桌椅,孩子一般都会拒绝使用。同时,餐桌椅还可以培养孩子独立性,他固定地坐在自己的椅子里面,而不是依赖于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的怀里进行就餐。 二、良好的就餐氛围 自打我家小宝开始加辅食,我便给家人作了规定,吃饭时间所有人一律在餐桌上吃饭,不能随意坐在沙发上或者把碗端到别处吃饭。 因为我婆婆有个特别不好的习惯,每到吃饭的时候就喜欢端着碗到沙发上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针对这个问题,我和老公进行过沟通,由
情绪健康的讨论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他们成长在一个充满各种情绪的家庭,有时候是正面情绪,有时候则并没有那么正面。我的孩子们了解每种情绪都有不同的作用,所以我们经常一起讨论彼此的心情和感受。 和很多父母一样,有些时候,我会情不自禁地怀疑,到底我的孩子是不是个快乐的孩子。通过追问孩子一系列问题,我往往能获得一些线索。如果孩子身上发生了让人不快的事情,那么在事情过去,他们平复了心情之后,我总是会跟他们一起回顾一下刚刚发生的事,确保他们并没有在心底埋下阴影。 虽然这个过程听起来有一些啰嗦,但我知道只有在用心倾听的时候,孩子才愿意开口。 一篇发表在《实验儿童心理学》(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期刊上的研究调查了父母们如何认知孩子的快乐程度。研究者们对357位儿童
1、让宝宝知道,分离后你一定会再回来。 宝宝安全感再好,留下来陪伴的成人再称心,与妈妈分别都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对于1~2岁的宝宝来说更是如此。他需要确认,妈妈离开后一定会再回来。 短暂的“再见”游戏。你可以试着通过游戏的方式,解除宝宝心里的担心。跟宝宝假装说“再见”,然后藏到沙发后面,在一段合适的时间后,冒出来让他看见。慢慢地,延长你躲起来的时间,也就是和他分离的时间。当然最后一定是他终于找到了你! 固定的告别程序。分别时,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会非常有帮助。比如,对宝宝说:“妈妈下班后就回来了。妈妈爱你。”然后给宝宝一个简短而用心的拥抱就可以了。熟悉的告别程序,会帮助宝宝从“妈妈在”安心过渡到“妈妈不在”的状态。 2、别让宝宝形成痛苦的分离经验 因为宝宝一旦经历过痛苦的分离,便会增强分离时的焦虑。和宝宝分别时,你的态度很重要,当你表现出很焦虑、不放心,总是抱着他不撒
法国:5岁以后不宜让孩子看到 “大部分父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取决于他们的长辈。每个家庭的观点都有所区别,不过我相信,大部分法国人面对这个问题都会害羞。不过,在海边裸体是个例外。教育专家建议,5岁以后家长就不应该和孩子一起洗澡或者在孩子面前脱衣服,因为5岁以后的孩子就开始产生了‘俄底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孩子们正是从这个年龄开始有了羞耻感。”—Stéphanie Letellier 西班牙:裸体在西班牙并不是个问题 “在大部分西班牙家庭,孩子都会看到父母的裸体。现在的父母虽然不会在房间里裸体走来走去,不过他们也不会特意在洗澡或者换衣服时锁门。在西班牙,裸体并不是个大问题,而是一件很正常的事。”—Belén Juan 美国:4岁以下不用避讳 “对于这个问题,美国父
目录: 1.宝宝不爱吃饭的原因 2.怎样才能让孩子爱上吃饭呢 3.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的方法 孩子不愿意吃饭,甚至害怕吃饭,这是众多妈咪头疼的一个问题。俗话说得好“人是铁,饭是钢”,这孩子不吃饭可怎么行呢,就算是吃再多的零食,喝再多的牛奶,还是不敌不过我们每天的主食——米饭呀。 可无论妈妈你怎么劝说,怎么哄,孩子就是不愿意吃。家有这样一小“恶魔”,试问又有哪位家长能不操心呢?孩子不爱吃饭怎么办?怎样才能让孩子爱吃饭,对饭桌不再恐惧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宝宝为什么不爱吃饭,寻找出原因,对症治疗
固定时间吃饭 给孩子每天固定吃饭的时间,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在形成固定的潜意识,到了吃饭的时候自然会乖乖上桌。 固定位置坐著吃饭 要让小孩习惯''坐''著才有饭吃,不坐,要下来玩,那妈妈就把餐点收起来,不能再给他吃了。 营造愉快的用餐环境 选在起床后用餐,让孩子精神饱满的吃饭,心情会比较好。而且可以边喂边微笑边唱歌给孩子听(我都唱多拉A梦),不过不能玩到疯,小孩反而会不吃了。另外千万不要催促著小孩『快点吃、快点吃』,说实话,我从来没对糖糖说过这句话,连大人赶著吃饭都会胃食道逆流了,何况是个爱喝奶的婴儿呢? 好吃的食物晚点给 对婴儿来说,好吃的食物,就是甜的食物。所以举凡果泥果汁,我都只有在点心时间才给,正餐时间就是要吃饭。
1、详细的和孩子解释新事物 跟孩子解释不认识的事物时,要尽量详细。描述要具体,要确实,不能大而化之,模棱两可。 2、不要打扰孩子观察事物 孩子在观察事物时,不要打扰他,待他看完了,家长可以有意识地问问他,某一个细节有没有观察到。 3、给孩子购买一些图书 与孩子比赛找出隐藏的图案,看谁找得快,提高孩子观察力。 推荐图书《找不同》,很细小的不一样的地方,锻炼孩子的观察力。 4、拼装玩具 推荐拼装玩具、拼图,尤其是零部件繁多、细小的拼装玩具。既可以锻炼耐心又可以锻炼细心,是很棒的寓教于乐的工具! 5、家长不能急 在这过程中,请家长千万不要急躁,一个习惯的养成要靠长期的坚持!
我三岁的女儿喜欢在我们的派对上照相。这是我的错,真的。对于这些社交软件来说,我是一个新手,并且我对此有点痴迷。我把照片传上去以后会给她看,她变得无聊时,她通常会看这些照片至少5次,然后再跑去玩。现在,当我们跳舞,放着《All About That Bass》时,她喊道“让我们制作一个视频,我跳舞!” 看着我的女儿与技术的互动,不禁让我思考我们千禧一代的父母,相比之前每一代的父母是有多么的不同啊。我们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长大,我们其中的有些人甚至不记得没有互联网时的生活。我们中的大部分都是连接紧密,这意味着我们的孩子也一样。现今,五分之一的孩子出生在80年代和2000年之间,这意味着五分之一的孩子是在千禧年养育的后代。 1.他们爱玩社交软件。 2.他们一周的照片比你整个童年的都要多。 3.他们有饮食限制,并且很清楚这些。 4.相比开心乐园餐
记得弟弟刚出生之时,妈妈还多多少少有点抱怨,也可谓是对未来的幸福生活有种遥不可待的感觉(“全职俩宝妈憧憬未来的幸福生活”),但这份幸福在哥哥将满3岁、弟弟将满6个月之时就已经如期而至了,与其说兄弟俩手足情深的陪伴是一种幸福,不如说妈妈看着俩兄弟的共同成长,更是一种别样的小幸福。 弟弟喜欢有哥哥陪伴的时光,而哥哥对弟弟更是关心倍至、体贴万分。大家喜欢晒新婚燕尔的小幸福,那么妈妈今天就来晒一晒兄弟情深的幸福。 【为弟读书】只要爸爸妈妈忙着其它的事情,明明都会主动陪着弟弟,要么玩玩具,要么“聊天”,要么就是给弟弟读书。一天的下午,明明自己在看书,但发现弟弟就躺在自己旁边,无所事事地望着自己,于是哥哥便开始给弟弟讲书中的内容,而且还真讲得头头是道、是那么回事呢!明明真是爸爸妈妈的好帮手! 【强吻弟弟】弟弟刚吃完奶,还在妈妈怀里呢,哥哥便要求“亲亲弟弟”,于
家长要有同理心 首先,家长必须同理孩子的感觉,当孩子害怕时,爸妈应该表达出理解,而不是大吼“你是男生,怕什麽?”或者“有什麽好怕?胆小鬼!”这麽做只会增强孩子的恐惧情绪,反而让孩子更胆怯。 当家长有了同理心,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出解决办法,让孩子知道爸妈正在陪伴他一起面对,他并不是孤单一人。 使用虚拟玩伴 那么,有哪些方法可以帮助孩子面对恐惧?爸妈可以利用孩子喜欢的玩偶作为「虚拟玩伴」,告诉孩子「抱著熊熊的时候,我们就不怕咯!」不但可以转移小宝贝的注意力,抱著怀中熟悉的玩偶也能增加孩子的安全感,让孩子与虚拟玩伴一起面对,渐渐增强勇气。 利用故事引导 爸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发现窗帘后面没有东西、世
1.锋利的小指甲 当我的女儿只有6个月大的时候,她不停地拼命抓我的鼻孔。当我终于抽出她的手时,她的手上已经沾满了血,我的血。我的朋友们告诉我,孩子们用自己的手死死地抓他们。另一个朋友,她的孩子一直在挠她的一颗痣,后来流血了,她不得不去切除了它。 2.死亡之握 你知道这种紧握的。当你试图把一个烟头从宝宝的手里拿开时,你能感受得到。这开可能会让你流血。有一次,我把我的孩子放在安全座椅上时,我只能把钥匙含在嘴巴里。(我的裤子没有口袋。)当我俯下身时,他伸手拉,并扯住钥匙。车钥匙刮到我的嘴唇。已经两年了,我仍然无法将上面的血清理干净。 3.他们硬硬的脑袋 孩子们真的有一个很硬的脑袋。几个星期前,我弯下身去吻我的女儿,她跳了起来,结果导致我的嘴唇重重地撞在了我的牙齿上。我不得不扶住柜台,保持镇定。我女儿看了害怕,所以我吞下血,说:“没关系亲爱的,妈
乐观、悲观、好奇、冷漠、自信、怯弱都是气质,那些成功的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气质:乐观、好奇、自信。 小米粒有很多优秀的地方,纵然缺点是有的,但瑕不掩瑜,最近我和米爸聊天的时候,讲到一些这一两年里发生在米粒身上有意思的事情,讲着讲着,突然发觉米粒身上有一种吸引力,能吸引到新的伙伴并能经历风雨,最终成为好朋友。 小托班时,米粒和几个女孩子成为好友,关系坚不可摧。小班时来了几个新的女生,其中有一个小女孩非常想和米粒成为朋友,米粒说她已经有了好朋友了,所以不接受这个女孩子(3岁孩子的思维,有意思吧,她以为交了新朋友就是对老朋友的背叛),在之后的一年多时间,这个女孩子很坚持地继续要跟米粒做朋友,米粒继续拒绝着.....直到有一天,米粒回家说现在那个女孩子也是她们的姐妹之一了,我们是好朋友了。我和米爸很佩服那个女孩的坚持和毅力,但没明白米粒总是拒绝她,
1、父母在家里要多和宝宝沟通,尽量找出原因。多跟宝宝说话,但是不要一直用问为什么的语气,而是从侧面多和宝宝沟通。 2、父母要和幼儿园老师沟通一下,看孩子在学校是什么表现,有没有什么异常,在学校是否有和小朋友打架闹矛盾之类的,是不是被吓到了。 3、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当孩子做错了事情要耐心地跟孩子讲解,不要动不动就训斥孩子,这样容易打击孩子,伤孩子的自尊。当孩子表现的不自信时,要鼓励孩子勇敢地去做,给孩子打气。 4、要尽量多带孩子出去玩,出去接触不同的人,但是不要硬性要求孩子叫人,让孩子慢慢适应人多,在人前不害羞,大胆表现自己。 5、如果条件允许,孩子也感兴趣的话,可以带孩子去学学舞蹈这一类的兴趣班,让孩子多练习这些表演性质的项目,在人前不要那么害羞。 6、不要老是当着孩子的面说
感受当下的情绪 每个人在婴儿时期,往往处在快乐的情绪当中,没有任何烦恼,然而随著年纪的增加,人们时常忘记当下的开心,反而是为了昨天或明天的烦恼而焦虑......事实上,这是可以从孩提时代开始训练。 最基本的作法,就是当我们与孩子在公园散步时,提醒孩子注意、并亲身感觉周遭的一切事物──鸟儿的鸣叫、黄色的花朵、或者是风的吹拂,都能让孩子可以注意并体验当下美好感受。 与孩子一起进行这样的活动,不只让他们实际了解「现在正在发生的一切」,也可以藉此教导他们使用「形容词」;最重要的是,练习「当下所发生的事」,能建立孩子清晰的记忆,对日后的生活将有莫大帮助。 仁爱慈善的性格 专门研究良善行为的专家,同时也是作家的Bernadette Rusell认为:「学会善良与同理心,将会使孩子更快乐。」在她
孩子在不断成长出现的问题也在增多,我在想会不会是terrible two提前来了?小温馨22个月,这个阶段语言能力虽有所提高,可是有时听她说话云里雾里得我也不是特别清楚。明明她说要玩球球,当我把球递给她时却又愁眉不展哭闹不停。这让我很郁闷,她到底要什么?能不能表达清楚,于是又耐心的问她,怎么了,要什么?她才不管不顾又继续以哭闹来取代。 随着小温馨的长大,身上出现的问题也越多。第一,明明没有尿意却偏偏说要尿,不知道是为了吸引我们的注意还是故意捣乱;第二,明明已经吃饱了可还是不愿意放下碗筷,没玩没了,一有什么不满足就扔掉手里的勺子;第三,在外游玩看到摇动车就会跑上去,离开的时候回耍小性子;第四,睡觉前必须要听她指挥,想看什么书听什么故事,特别有自己的主意。 对于孩子目前出现的一些问题,我猜想可能是terrible two提前了。
1. 以暴制暴的恐吓语言:"再闹你试看看!打到你不敢!""你哭妈妈更想哭!把你赶出去好了!"之类的惩罚、恐吓和威胁语言,不但会扼杀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采取自我破坏、不配合的攻击行为当成报复父母的方法,一定不能用。 2. 性别歧视的话语:"男生是在哭甚麽哭?男子汉大丈夫!"哭泣不是懦弱表现,男生也有他的心理需求。只要哭的权利被剥夺了,情绪表达就容易出现障碍,这情况很常发生在男生身上,家长们要特别注意。 3. 说教式的责骂方式:"我不是早就跟你说不要这样!你还不听,哭什麽?活该,跟你说要…."当孩子伤心哭泣时,其实情绪已经主导了孩子全部思想与意识,这时候要先让他心情平稳下来,才能好好说道理、事情给他听,不要在这时候说教,孩子根本听不进去。 4. 把错误归咎他人:"
行为习惯
性格心理
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