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小性格是这样养成的 要赶走孩子性格当中不完美的一面,就要先了解到底这样的性格是如何养成的。孩子胆小的性格常常是生活圈子狭窄、教育方法不当、恐吓、限制过多引起的。日常生活中责备多了,也会造成孩子不敢从尝试与实践中获得知识,取得经验,从而胆小。如果作为监护人的你在日常生活中也无意做过上述的事情,就要好好改正自己的教育方法了。 如何赶走孩子胆小的一面? 一、在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孩子大胆做事 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给予他们最大的自由活动空间。有些家长用强硬的态度,希望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向行事,这样做其实是很自私的。支持孩子大胆做事,支持孩子能独立自主地作选择,以及自行解决问题,对于孩子做事过程中的失败和过错持宽容的态度。同时还要让孩子学会面对恐惧,当孩子感到害怕时,家长要多加鼓励。要明确孩子怕什么,针对孩子所怕的事物进行科学的解释。鼓励孩子的探索与尝试精神。不要一个
父母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消费观念,就要在平时的点滴生活中,利用好一些时机,来教给孩子有关于消费的一些常识,让孩子学会消费,也懂得如何更加有效地来分配自己的金钱。 方法一:帮孩子分清楚“需要”和“想要” 父母要帮孩子分清楚“需要”和“想要”。这两个词在孩子的消费行为中,意味着孩子有没有做到理性消费,在消费的过程中有没有冲动消费,有没有造成浪费。 方法二:帮孩子克服购买冲动 父母要让孩子克服合理消费中的大敌——冲动消费。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抵制诱惑的能力比较弱,所以很容易在一些商业宣传中败下阵来。孩子在和别人攀比的过程中而出现的消费,也属于一种不合理的消费行为。 当孩子的消费习惯还处于没有定型的阶段,父母也就更利于培养出孩子良好的消费习惯。让孩子
妈妈网:在这个世界上,开朗和善于交往,能赢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也能组织起更多的资源,从事个人难以完成的复杂工作。 对于孩子来说,能够开朗地面对陌生人,除了他具有外向的气质特点外,还表明他有很好的安全感。对环境有安全感,对人有基本的信任,是孩子能够放松地探索外界最好的出发点。 如果我们为了孩子安全,不恰当地给孩子描绘一个充满危险的世界,从小就让孩子生活在忐忑中,不敢和陌生人说话,不仅会严重破坏孩子的安全感,而且还会让孩子在真处于危险情景中时失去求助的机会。 其实,危险并不仅仅来自于陌生人。因此,让孩子更安全的方式是,帮孩子更完整、客观地认识人性,认识这个社会: 从友善的人那里,我们可以获得帮助,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友善; 在唯利是图的商贩那里,我们也许会蒙受损失,但观察和计算,能帮我们免灾; 警察叔叔大多能为我们指路,但也会有些穿警服的人,答不上我们的问题
常年情绪低落 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能就是自卑心理使然。 过度怕羞 儿童,特别是女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如怕羞过度(包括从来不敢面对小朋友唱歌,从来不愿抛头露面,从来不敢接触生人等等),则可能内心深处隐含有强烈的自卑情绪。 拒绝交朋结友 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绝大多数对交朋结友或兴趣索然,或视为"洪水猛兽”。 难以集中注意力 自卑感强的儿童在学习或做游戏时往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只能短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自卑心理在作祟。 经常疑神疑鬼 自卑儿童对家长、教师、小伙伴对自己的评论往往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别人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甚至耿耿于怀。长此下去,他们还可能发展到"疑神疑鬼”的地步,
造成幼儿任性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1、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孩子任性时家长的态度如何,家长是否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等等,这是关系到孩子是否任性的重要原因。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增加,不少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还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没有要求,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2、同伴交往机会缺乏。随着人们居住条件的改善,出现了不少"高楼儿童",这些孩子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同伴的缺乏,导致幼儿的玩伴由成人来替代。由于亲子交往常常炒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因此往往是成人造就孩子。在这种不平等的交往情景里,如不是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培养,孩子就会缺少互助、合作的意识,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了解了孩子
方法1:刻意让孩子等待 佳佳通常总是迫不及待地想得到东西,如看动画片、切开刚买回的西瓜或是再讲一个故事等等。佳佳妈妈都会告诉她,她可以得到,但需要等一会儿。给佳佳时间用来体会和比较,让她明白“等待”是一种什么感受,这段时间里可以为孩子唱个短小的歌曲或是从1数到10。这样孩子就能了解“等待”只是一小段时间。 专家点评:以上案例列举的方法对培养孩子耐心很实用。培养孩子耐心,就得尝试向孩子解释,让他明白应该等待多长时间,然后不要理睬孩子将有可能对你的打扰。不过,对于学龄前的孩子不要一下就让他等5分钟。刚开始时可先等1分钟,然后再增加到3分钟,一般在家里训练,效果会比较好。 提示:也可以在孩子在等待的时间里干点事,譬如妈妈接电话时,让孩子安静1分钟。如果孩子能安安静静等待了这1分钟,妈妈应该这样表扬他:“你真有耐心,
家庭中的方方面面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其人格的熏陶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把培植健全人格当作家庭教育的中心,重视和加强对孩子进行良好道德的培养,戒 除掉家庭教育中的会造成不良影响的行为,从而有效地建构儿童的健全人格。下面就列举了家庭教育中的“十戒”,为保证孩子能在健康的心理环境下成长,家长们 不可不看呦! 1.不要瞧不起孩子 “你这么这样笨啊!”或者“你是木头人吗?” 每当这类瞧不起孩子的话脱口而出时,都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削弱孩子的自我观念。 2.不要恐吓孩子 采用恐吓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也会减弱他的自我观念。 如果父母说:“你下次再这样,就要你好看!”或者”你再打弟弟,妈妈就要狠狠揍你一顿。” 每当孩子听了这些话,他们会惶恐难过,从
国际儿童游戏权力协会(IPA)近日推荐了孩子在10岁前应该做的7件事,并提醒家长,玩沙子、打水仗、爬树等“古老”的游戏,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 如今的孩子,很多已经成了“电子宝宝”、“遥控专家”,与自然和人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国际儿童游戏权力协会(IPA)近日推荐了孩子在10岁前应该做的7件事,并提醒家长,玩沙子、打水仗、爬树等“古老”的游戏,是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研究室王玉凤教授同样表示,一些看似“原始”的活动,是孩子认识世界、学习社会生活技能的重要媒介,也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重要任务”。 自娱自乐。包括用手和脚作画、用花瓣制作香水、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在院子挖个洞穴。自娱自乐是一种重要的人生
在我们都积极提倡教育孩子情操为首的当下,做父母的其实要管理好自己的情操才是首要条件。就如同一个老师,自己如果没有了专业知识,又怎么能够教给孩子专业的知识呢?所以,想教育好孩子的情操,就必须先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己的情操。 大多数时候,父母简单的一句话可能就会带给孩子百般的能力发展,只是做父母的并没有发现。就好比很多父母总怕孩子受伤,总觉得孩子太小,凡事都会尽力帮忙,等长大了才发现,孩子这个不会,那个不愿,这个孩子就被父母这么溺爱着毁灭。所以,我们总说,懒父母才能培养出好孩子。 育儿生活中,有一些话其实我们应该经常都会说到。但是往往因为父母的疼爱或者过于严厉而忽略了这些话。而这些最简单的词汇事实上对孩子的帮助极大,简单的一句话可以带给孩子很多不同的能力。这些话在孩子不同的年龄段说,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出孩子各方面的才能,提高孩子的情商。 1,“请你等一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是逃不掉这一天,需要认真思考类似以上的种种问题——当初那团粉粉嫩嫩、趴在自己胸前咂嘴巴的小东西,不过就是在转眼之间,就神奇地越长越大,越长越大,一直大到你不得不严肃对待他们的性别特征。 这种转变,在英文的表达方式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英美语系的国家和地区中,人们在语言交流中使用不含性别色彩的“it”,来指代摇篮里的婴 儿。等到孩子直立行走、掌握了一定的生活技能(比如喝水、吃饭、大小便)之后,就开始使用“he”和“she”来分别称呼女童和男童。也就意味着从这个时 期起,大家就开始把孩子当作一个有性别的“准成年人”来对待了。 父母的教养方式,呈现给孩子身为一个“男人”或“
近年来,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让孩子们开始和这些新玩具形影不离。同时,针对低龄人群开发的应用软件激增,不少家长让iPad充当 孩子的保姆或早教工具。然而,日前一则关于英国一名4岁女童因iPad成瘾的报道,引起很多父母的不安。专家指出,用iPad做早教机并非不可,但一定要 适度,否则很可能教育的目的没达到,反倒对孩子的心理、视力、颈肩均造成损伤。 iPad三宗罪危害儿童 一宗罪:玩iPad成瘾危害心理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英国一名4岁女童因iPad成瘾,成为英国已知年龄最小的iPad成瘾症患者。据家长反映,这名女童从3岁起iPad 成瘾,正在接受心理治疗。主治医生称,之所以说这名女童是英国已知年龄最小的iPad成瘾症患者,是因为禁止她用iPad玩游戏后,她出现了戒断症状。戒 断症状指成瘾症患者在断瘾期间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候群,表现为兴奋、失眠、流泪、流涕
重视吃苦教育,不独中国先贤,外国圣哲亦然。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吃苦是铸就卓越禀赋的阶梯。 曾经有则报道:一些印度高校拒绝接收中国独生子女入学就读,原因是中国父母舍不得让孩子吃苦,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差,什么事情都喜欢找学校,弄得学校很头痛。这给中国父母提出了该让孩子吃吃苦的警示。 孟子认为,吃苦是成长成才的基础,因而告诫人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后来历代开明之士,如宋朝理学家朱熹、宋朝官员包拯、明朝学者朱柏庐、清末重臣曾国藩等,无不把吃苦当作教育后代修身进德的必修课。 重视吃苦教育,不独中国先贤,外国圣哲亦然。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吃苦是铸就卓越禀赋的阶梯,因为“人们只有吃尽千辛万苦才能发展好的禀赋,而坏的禀赋则用不着丝毫努力就自己发展出来了。”俄
孩子不是你的一枚胸针一副耳环,他来到这个世界,并不是为了成就谁的成就感,更不是为谁争光,淡定地面对孩子为我们“丢脸”的时刻,是妈妈向尊重孩子独立人格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如果你不唱,妈妈就不高兴 有个场景我们一定都不陌生。一群孩子玩耍时,一个孩子唱起歌来,得到了大人们的赞美,于是另外的孩子的妈妈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唱歌,大部分孩子依照大人意愿进行“表演”,把轻松的聚会弄成了歌咏比赛。但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也许因为情绪不佳,也许出于叛逆心理,也许想去玩更有意思的游戏,总之就是不唱。 “快唱一个,不然妈妈不高兴了”,“你这个胆小鬼,一点用都没有”,“这孩子就是这么狗肉上不了正席”……妈妈数落孩子,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表演了,自己家的
言传身教这句话一点都没有错,你身上的很多优点、缺点,孩子都看在眼里,并潜移默化的对他们产生影响。下面介绍的这些坏习惯,最容易被孩子模仿,家长要当心哦! 1.自己勤俭,对孩子却大手大脚 【害处】有的家长省吃俭用,对孩子却出手大方,以为这样是爱孩子,可除了让孩子学会奢侈、不懂回报和付出、没有良好的理财意识,反倒不能让孩子明白一些他该学会的品质,如节约、有计划的支出等。 【改变方法】爱孩子不是给他昂贵的东西,而是给他合适的。从小教会孩子理财,懂得感恩和回报、明白节俭的道理,才是给孩子最好的。 2.没有礼貌 【害处】家长平时“出口成脏”,或者总做些没有礼貌的事情,孩子自然会有样学样,在长期的模仿中逐渐把这些举止变成自身行为的一部分,成为一个没有礼貌的人。以后无论是在人际关系上,还是在学业、事业上,没有礼貌都将成为孩子的绊脚石。 【改变
看起来很酷的小孩,今后的发展不一定很好。据美国“健康日”网站6月12日报道,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家通过对近200名青少年进行10年的追踪调查后发现,喜欢装酷的青少年在进入社会后,不容易取得成功。这项研究成果表明,不要过多注重外表,把更多注意力放在追求诚实品性、乐于助人和刻苦勤奋上的青少年更有可能出人头地。 发表在《儿童发育学期刊》上的这项研究选取了184名7~8年级的男女青少年,他们都来自美国东南部城区和郊区的公立学校。研究人员成功地对其中的175名学生完成了长达10年的多次随访调查。结果表明,这些在13岁左右时追求成熟、有早恋关系、注重社会地位和漂亮外表,甚至有违法行为的青少年,在10年后往往被人视为是粗野的人,在社会技能方面存在严重欠缺,也更容易养成抽烟喝酒的恶习,从事严重的犯罪活动。 研究者推测,在青春期装酷的青少年还没有完全懂得自己在成长
可怜天下父母心,总是倾其所有满足孩子。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对孩子的太多满足,已是司空见惯了。 这对于孩子是好还是不好呢?一位母亲带着孩子参加教育咨询,对专家说:“我这个孩子吃的、穿的、玩的,什么都不缺,而且什么都是最好的。但他还总是不快乐,经常抓着自己的头发,把头往墙上碰……”正说着,这个男孩爬上一个不足1米高的水泥平台,好像是要跳下来。这位母亲立刻冲过去,要孩子下到安全地方,男孩脸上的阳光,立刻被乌云遮盖。 什么都不缺的孩子不快乐,可不是个别的,这引起了一些教育家的反思。一位教授从自己的一次体验,悟出了一些道理。“我在诱人的西点柜台一下子买了4块奶油裱花蛋糕,终于可以满足一下自己压抑已久的欲望了。前几口的感觉是享受,吃完第一块时,欲望差不多已经没有了,剩下的三块蛋糕就成了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连说自己愚
1.理智设定您的期望 由于大多数兄弟姐妹都会发生争执,对于孩子们之间应融洽相处,父母应该保持合理的期望。 “现实情况是,如果你有多个5岁以下的儿童,你可以预见,大约每6分钟孩子们就会发生某种争议,不至于是拉扯头发这种,但会是某种争执,”曼恩说。 “于是,家长会懂得,解决问题的道路是漫长的。” 要尝试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策略,比如要求争吵的孩子必须安静地玩耍,一起互相帮助,分享玩具和合作。 2.避免在兄弟姐妹之间进行比较 保证家庭和谐的最重要规则之一是,确保你永远不会让一个孩子有这种感觉:他或她比其他兄弟姐妹更好或更坏。 “不要试图用比较去鼓励孩子,不管你想如何引导孩子:看你的兄弟做的有多好,你为什么不能像他这样呢?”曼恩建议。 “孩子是完全处于自然天性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坚持每周来这里上课已经一月了,童童几乎每次都是从开课睡到下课,这让王女士很郁闷。并称早教机构的双语教学,以及各种游戏设备,不仅可以尽早挖掘宝宝各项潜能、启发智力,还能给宝宝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交环境。 3个月的宝宝学“自我认知”、6个月的宝宝学“古典音乐”、1岁的宝宝学“双语交流”……近来,一种“超早教”越来越流行,这种早教真有广告吹得那么神吗?记者就此展开了调查。 家长说: 宝宝上的是“瞌睡早教” 王女士抱起熟睡中的、刚满3个月的女儿童童出了门。半小时后,母女俩出现在一家早教中心的教室里。开始上课后,家长们半跪在一张巨大的软垫上, 宝宝们则平躺着。随后,在两位辅导老师的半中文半英文的指导下,家长在宝宝眼睛上方30厘米距
近日,美国权威营养杂志统计,近1/7的美国儿童日摄取热量的50%~70%来自零食。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儿科原主任张思莱指出,现在市面上的零食相比以前更油腻、热量也更密集,想让孩子吃得健康,家长最好制定一个合理科学的零食管理方案。 在一个充斥着各种广告的时代里,想让孩子们与碳酸饮料、油炸食品、膨化食品完全绝缘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你不买,在孩子们的社交圈里,这些零食也会流传。 张思莱指出,家长对孩子的零食控制是必须的,但控制得太过严格,可能会与初衷背道而驰,出现零食越禁诱惑越大的情况。 张思莱提醒,家长不如改变零食的管理方法,从完全禁止到有条件地允许孩子少量尝试。可以告诉孩子,有些食物只能少量品尝,知道味道就可以了,不能多吃。 很多家庭都会出现家庭成员间对孩子零食态度不一致而引起的矛盾。要想化解这一尴尬,可以把孩子每天吃的零食分袋装好,说明这是一天零食的
性格偏向1:娇弱惹人怜的敏感性格 娇娇,名如其人,忸怩羞涩地躲在妈妈的身后,紧紧拽着妈妈的衣角,探着半个小脑袋看着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妈妈努力挣脱开她的牵拉,想促使她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但这立刻使她非常紧张,整个人躲在了妈妈的身后。无奈的妈妈只好一边解释“这个孩子就是这个样,特别胆小”,一边又转身再次用力把娇娇拖到自己的面前来,“出来啊,怕什么!”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娇娇低声委屈地哭了起来------ “不要怕,胆子大点”是妈妈对娇娇的殷切希望,可这何尝不是娇娇自己的希望呢!但是在很多场合下,娇娇会经常地、自然地表现出一种紧张不安、退缩,这是她的一种性格倾向,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就是: 1.对外界环境表现出异常的敏感,外界稍微有变化就使她紧张与不安。 2.人际交往的能力比较差,喜欢独自安
行为习惯
性格心理
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