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爸爸妈妈们,你们听说过“黄金性格”吗?黄金性格对宝宝的成长有什么重要意义吗?我们都知道,性格品质决定人的命运,而人的优良性格是早期奠定的,从小培养宝宝良好的性格,将来对他的为人处世是有着极大的益处的。 宝宝的性格类型 行动性:运动型or内秀型 你家宝宝是安静地坐在婴儿车里,还是经常把纸尿布蹂躏成“拳击手套”? 应对招:如果孩子生性不爱动,就不要强迫他活动过繁,当然还是要提供给他足够的选择:悬挂的玩具或摇动棒等。 活跃的宝宝走路快,也比较容易入睡。家长要格外注意安全,不要把他单独留在婴儿车中。 社交性:自来熟or怕见生 宝宝被生人抱起来,是微笑还是大声哭闹? 应对招:宝宝不怕陌生人,那他生来就有外交家的潜质,给孩子提供尽量多的机会,去公园、参加活动,在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和别人打交道。
一个2岁半的小孩子走路时不小心跌倒了,“哇哇”大哭。不同国家的妈妈会有不同的反应。让我们来看看各国妈妈的不同反应—— ★美国妈妈:不去扶孩子起来,而是用坚定的目光鼓励孩子:“宝贝,你会很勇敢的,爬起来!” ★俄罗斯妈妈:再哭闹也不去扶孩子起来,让孩子自己解决。 ★非洲妈妈:看到孩子摔倒,不去扶他起来,而是自己一次次地爬在地上,然后做爬起来或是站起来的动作,直到孩子看懂了她的行为。暗示孩子自己掌握了方法后自己爬起来。。 ★中国妈妈:立即上前把孩子扶起来,一边敲打地面一边对孩子说:“宝贝摔疼了是吧?不哭不哭,妈妈打它!” 【大问题】摔倒,是谁的责任? 各国妈妈们的不同做法,折射出了不同的教育态度和理念。 ★美国妈妈认为:既然是你自己跌倒的,就要为自己的行
好孩子是睡出来的,让孩子每天多睡一小时!(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儿童睡眠障碍诊治中心主任 江帆) 在持续十几年的课题中,我做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涵盖9省市、3万多名儿童的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获得了一系列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时间、睡眠习惯、睡眠质量、常见睡眠问题发生率等基础性数据,首次提出了中国儿童睡眠不足已成肥胖高危因素的论断,并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慢性睡眠不足对儿童学习记忆功能的损伤具有隐匿性和不可逆性。 我们发现,睡眠时间小于9小时的孩子,其注意力、自觉性、同学关系等方面明显差于睡眠充足的孩子。好孩子是睡出来的,这话并非耸人听闻。建议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每天要睡10小时,中学生则为9小时。 针对社会上的“择校热”,我们在研究中将实验对象分成三组:第一组平时和周末都睡少于9小时,第二组的睡眠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第三组则是平时睡不
宝宝不愿午睡怎么办?适当的午睡对学龄前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很有帮助的,可是很多孩子并不愿午睡,这可怎么办呢?别着急,今天,小编就来帮你分析原因,出出招。 宝宝不愿午睡是怎么回事?宝宝不愿午睡的原因 有的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良好的睡眠习惯是按照规定的睡眠时间、睡眠环境以及成长的正常态度和方法,经过多次反复形成条件反射的结果。如果这些条件经常变化,宝宝的午睡习惯就难以形成。所以,一定让宝宝形成固定的睡眠习惯。 用不正确的方法强制宝宝很快入睡。比如,用“狼来了,虎来了”等违反教育原则的恐吓方法,把宝宝吓得不敢动,最后带着一种可怕的形象和感觉进入梦乡。这样使宝宝产生怕睡眠、怕孤独的感觉。还有用惩罚的办法,宝宝午睡没睡着,就罚他不许起床,造成他睡眠时精神紧张,越紧张越睡不着。同时更加强化了他对睡眠的反感,宝宝也就越发不肯午睡了。 睡前听了使宝
婴儿分离焦虑是指婴儿与某个人产生依恋后与所依恋的人分离时表现痛苦、伤心、不愿分离。是婴儿心理在一定发育时期的特点,常在6个月时出现,1岁时达到高峰,2岁时逐渐减退。依恋的对象常是母亲。当你上班时孩住你,不让你走,不在身边时孩子会哭闹,常使你又担心又着急。虽然孩子会最终摆脱分离焦虑。但你也不能忽视不当回事。处理不当会加重孩子的紧张情绪,影响睡眠、食欲,降低免疫力从而影响身体健康。 当孩子表现分离焦虑时,应尽量减少与孩子分离,如果能多在一起就避免过多分离。可采取以下方法减轻分离侯虑。不要匆忙离开或偷偷溜走,告诉他你准备做什么,什么时候回来,否则会加剧对你的依恋;分离时要高高兴兴,不要紧张焦虑,因为你的情绪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离开时不宜把孩子交给不熟悉的人照顾,应由熟人照顾,否则更增加分离焦虑;提供平时孩子喜欢的玩具,以便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当与孩于分离时可作为替代的对象减少分离的焦虑;
孩子的年龄越大,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越来越强烈。有时父母和老师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好问行为表现得十分不耐烦,简单粗暴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并通过发泄对老师的不满来反抗家庭。 1.孩子的逆反心理严重,通过发泄对老师的不满来反抗家庭 孩子的年龄越大,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越来越强烈。有的父母和老师对孩子表现出来的好问行为表现得十分不耐烦,简单粗暴地回答孩子的问题。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对父母的反抗经过多次尝试发现作用甚微,何况自己又要依赖父母生活,不能对专制的父母进行反抗,于是不满情绪就转移到老师身上,一股脑发泄给老师。 2.老师忽视或冷淡孩子,孩子通过抵触来引起老师注意 孩子在学校里,除了学业的优秀能给他带来成就感外,老师的关注与重视是他最大的心理满足。有的孩子经常碰到上课时老师不给他提问,自己鼓足勇气与老师讲话时老师也是一副漠不关心的表情。
人们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在幼小成长发育阶段形成的自我个性,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培养正常健康的宝宝,才给他未来的成功奠定根基。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根据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发表报告,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这一报告为“三岁看老”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英伦三岛引起轰动。 科学佐证“三岁看老”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每名幼儿都被问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 2003年,也就是当他们
宝宝撒谎形式解析 撒谎是每个宝宝成长过程中必然经历的一种现象,宝宝撒谎与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的认识能力相关,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幻想性撒谎 3岁内的宝宝无法分清想像与现实,常常把想像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来描述。他们往往会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经过自己的想像加工,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撒谎”;他们也可能把自己的愿望施加到某件事情上,把本来不存在的事情说得跟真的一样,但是又漏洞百出,这只是他们通过想像表达自己愿望的一种方式。他们的这种撒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带有非常明显的幻想痕迹。 行为性撒谎 有些被父母娇生惯养的宝宝,习惯于一切玩具、食品都归自己所有。他们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东西,只要自己喜欢都有可能悄悄地把它拿回家。为了怕妈妈发现而失去这些东西,宝宝也可能编一些想像的小谎言来让自己的行为变得更
宝宝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很多不良生活习惯,改变这些习惯应选对方法,下面介绍的6个策略,能巧妙改变宝宝不良生活习惯,一起来看看。 劳动策略 不要担心自己在奴役孩子,要尽早培养孩子为别人服务的习惯。对小孩子来说,煮简单的食物、打扫房间、帮父母拿拖鞋和啤酒是光荣的任务。 适当丢脸策略 如果孩子早上起床后因为磨蹭或打闹而耽误了上学的时间,不妨就让他穿着睡衣去学校。父母还可以当着同学的面,给孩子大大的分别拥抱和响亮的吻别,对6岁以上的小“男子汉”来说,这个方法特别有效。 挨饿策略 如果孩子经常不吃完饭菜,那么索性饿他一顿。在直接送孩子上床前,让孩子看着父母把他喜欢的饭菜吃光。 “失去”策略 如果孩子老是学不会自己收拾玩具,那么就给他一个最后通牒。如果24小时内还不整理干净,那么他将永远失去这些玩具,而且
美国人如何解释“我是从哪里来的”? 有一天全家出门,在车上三猪突然冒出一句:“妈,小宝宝是从哪里来的?” 在两个什么都明白的大孩子面前,我有点犹豫怎么跟他讲,踌躇间,凯丽对弟弟说:“以后学校会专门上课的,你到时候就明白了。” 三猪锲而不舍:“我现在就想明白。”小州从前排回过头来建议道:“你到图书馆借本书看吧,这个问题别人不太容易说明白。” 我连忙点头符合道:“我们明天就去图书馆找书看。” 两个大孩子没有问过我这类问题,所以这是我第一次在图书馆查阅此类书籍。看到一本书叫“我是从哪里来的?”作者是Peter Mayle,封面特意标明该书已经发行了两百万册,我翻了几页,嘴巴大张,当真是吃惊又好笑。
想起鲁鲁初中时,有一次去参加家长会,会上宣读了每个学生写的一段感言,宣读的同时都打在大屏幕上。那些感言,绝大部分都在表达愧疚,都在说“对不起”,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我要努力,我要奋斗。其实,鲁鲁所在的班是实验班,每个孩子都是考进去的,比起普通班的同学,他们已经是优胜者。但为什么最愧疚的恰恰是这些优胜者? 因为自我加压太多。真正的压力来自于自己。 我认识一个称得上“神童”的孩子的妈妈,她总说她对儿子很尊重,从不强求他,儿子学得很快乐,他的成绩是自然而然达到的。但我还是有一种担忧,真正的压力来自自己,对于优秀的孩子来说,不需要别人要求他,自己对自己就有极高的要求,一旦达不到,就有崩溃的危险。 因为他们背负着太重的期望。正因为他们优秀,所以他们更害怕平庸,害怕让家人和社会失望,这是所有优秀者的共同心病。其实,许多优秀者比常
电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产品如今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孩子自然也深受它们的影响,乐衷看电视、喜欢玩IPAD、常常抱着数码相机胡乱拍一气的“电子娃娃”应运而生。 电子产品之于孩子,是洪水猛兽,还是可以信赖的“朋友”?在步入2013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电子娃娃”? “快帮帮我吧!恬儿自从看到我的手机有很多好玩的游戏之后,每天都吵着要玩。但她一玩起来至少半小时,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屏幕傻笑、自言自语,有时还不许大人拿走,她才2岁呢!”——恬妈 “我家儿子特别喜欢看动画片,有时候守着电视机能看上1个小时,勒令他关电视他就跟你讨价还价:再看一集!光一部喜羊羊和灰太狼就不知道翻来覆去看了多少遍。&rdquo
经常说孩子笨蛋,孩子真的会变傻吗?专家表示家长措辞不当,会影响孩子心理! 李女士有个儿子,这孩子在上学前就不太听话,有时出门特别丢面子,家长们好声好气的教育,但效果不好。没办法,家长就经常训斥他,暴力之下,儿 子有所收敛,就是不能像人家孩子那样乖乖的。有一次,他因为要一件东西达不到目的,就睡在地上打滚,被孩子的爸爸打了一顿屁股。事后,李女士发现自己的孩 子犯错误的时候,问他话,他就有口吃的现象。上学后,很简单的题目,他常常因为粗心做错,家长也会忍不住说他“笨蛋”,要求他细心点,经常提醒,他还是会 犯一些低级的错误,把大人都愁死了。李女士疑惑,是不是因为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孩子真的变傻了? 儿童心理教育专家表示,家长教育方法不当,经常说孩子笨蛋,确实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变傻了的假象。像孩子有口吃的现象就是心理问题,并 不是生
家长爱孩子,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家长的教育虽然方法方式不一样,但是目的都是希望孩子日后成为社会精英。出发点是好的,过程也夹杂了很多酸甜苦辣,但最终结果是否都如人愿呢? 教育孩子,有人认为孩子乖巧听话,学习成绩好,就是成功;有人认为孩子不按照自己的规划去发展,就是失败。其实,教育孩子,就就是自己给孩子定的标准底线,不要让孩子在你这里得寸进尺。 当然,家长对孩子有要求的同时,也要把握好“严厉程度”这把天平,不然,你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也许会适得其反。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家长怎样才能做到教育严厉有度吧! 1、教育规则不能随心所欲 教育要有规则,但规则不能随心所欲而制订。家长不总以自我为中心,应该从孩子出发。有利于孩子的事情,家长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去实践,并且在其中给予一些必要的指导,让孩子在你的教育中
在现代社会,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被安排得满满当当,已经是大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甚至一天不安排自己孩子的活动,眼看自己的孩子“虚度光阴”,父母们简直会受不了。但孩子们真的需要那么多活动吗?孩子“虚度光阴”是一种罪恶吗? 允许孩子“虚度光阴” 英国心理专家指出,对孩子们来说,“虚度光阴”也是一种能量储备,反而是大人对孩子的过多安排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心理专家呼吁,应该允许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虚度光阴”。 0岁—3岁婴幼儿的活动,是父母安排期。帕特里克·奥唐纳是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在过去15年来,他一直研究“建构式游戏”行为,即父母或大人对孩子的游戏和生活的指导行为及其影响。“孩子天
上幼儿园前,奶奶教给孩子“第一课”是:“别人打你一巴掌,你记得打回去” 年轻爸妈很纠结很为难 如果你的孩子被同龄孩子打了一巴掌,你会不会让你的孩子打回去?对于这个问题,家住下关的袁女士很纠结。袁女士的女儿瑶瑶马上要上幼儿园了,因为担心瑶瑶在学校被别人欺负,孩子的奶奶教给孩子的“第一课”是:不主动动手打人,但被人打了,一定要打回去。 袁女士在育儿群里,与年轻的妈妈们讨论这个问题。“打人是不对,可看着孩子被欺负还打不还手,心里不是个滋味。我的孩子我自己都舍不得打,凭什么给别人打?”瑶瑶奶奶的观点,在育儿群里,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不能先动手打人。但无故被别人打了,一定要打回去! 妈妈的纠结:孩子被打了,是不是该打回去? 还有几天,袁女士两岁
性取向是“持久性的对一个或两个性别产生的情感、浪漫和性吸引。”由此可见,在这个定义中没有提及性行为。所以,性取向和性行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越来越多的人有了这样的认识,即原来只听说在监狱、远洋航行的轮船和军队里同性恋多见,现在在大学、甚至中学校园里,同性恋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所以同性恋越来越多。由此引发了家长和青少年双方面的焦虑:家长们防孩子“早恋”还来不及呢,现在更担心的是,孩子可千万别被带成同性恋了;青少年一方面渴望了解更多的同性恋的知识,一方面会因为自己有些时候无法把握自己的性冲动(性梦里面有同性)或无法解释自己的某些性行为(被同性抚摸感觉也好)而担心自己是同性恋,从而纠结于心。 其实,家长和青少年这些担心绝大多数是因为缺乏关于同性恋的相关知识造成的。而基于知识层面的教育是最简单易行的了。现将和同性恋话题最相
父母发现宝宝做“结婚”或其他“性游戏”时,不要粗鲁责骂或惩罚,使孩子觉得“性”是脏的,自己做了很坏的事,对今后的性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童心解密: 研究发现,两三岁的宝宝已对两性问题开始诧异和苦恼了,学龄前的孩子更是热衷玩“结婚”或“医生检查身体”等性游戏,这其实是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反应,年轻的爸爸妈妈此时要具备基本的婴幼儿性知识,给宝宝讨论男人和女人的角色差异;当孩子模仿电视或者电影里的成年人,要告诉他大人和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含义,当然,大人也要注意平时的亲近方式是否适合孩子。当发现宝宝做“结婚”或其他“性游戏”时,不要粗鲁责骂或惩罚,使孩子觉得“性”是脏的,自己做了很坏的事,对今后的性心
中国的父母趋于保守,本身就羞于谈“性”,更别说对孩子侃侃而谈。即使觉得有教育的必要,也把责任推给了学校和老师,自己能避就避。但是在美国人看来,对孩子的性教育就如智商教育一样重要,而且并不像我们所想象中的那么难以启齿哦!中式和美式性教育各有所长,家长不妨混合选择,中西合璧,寻找专属你们的性教育理念原则。 “美国式”性教育 1、孩子性教育不需指定家长 孩子有了性的疑惑,如果是男孩,做妈妈的会说:“去跟你爸爸谈谈。”这种老套的观念完全没有必要。只要父母对性有正确的认识,母亲可以跟儿子谈,父亲也可以跟女儿谈。事实上,父母双方在一起对子女进行性教育是最好的安排,因为在讨论性和爱的时候,父母双亲是爱和被爱的最亲近的典范。 2、非正式谈性 郑重其事地谈性注定是要失败的。应该找机会多谈谈跟性有关的问题
家长王林: 前几天,女儿参加机构培训班的开学礼。之前已经上了一个月课适应过,通过上课视频的观看,她都很积极,很大胆地回答问题及配合老师,跟老师互动。在开学礼上,老师让孩子们排成一排唱歌表演,也跟平时上课一样让每一个小朋友拿自己的作品上台向所有人介绍。平时这个环节孩子是很积极的,但当天不知为为什就是不愿意上去,老师怎么哄都不行,最后要我陪着上去,她还是不愿意说话。晚上回来我问她为什么,她说不想读给那些人听。后来我说她这次上课币赚少了,就是因为没有大胆地介绍作品。我问她下次能不能做到,她说可以。我感觉孩子还是不够自信,看到这么多陌生人就不敢出声。遇见这样的情况,家长该如何处理呢?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呢? 张洁(广州众慧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二级心理咨询师):其实现在不少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就是孩子缺乏自信心。幼儿阶段是形成自信的重要时期,一个缺乏自信、充满自卑的孩子,即使脑子
行为习惯
性格心理
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