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育儿导航>1-3岁>幼儿教育>家长“吼孩子”之后,要道歉吗?

家长“吼孩子”之后,要道歉吗?

2018年05月14日 11:58阅读次数:24
没有多少父母能完美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对着“讲又不听,听又不做,做又做错,错又不改”的孩子。如果一时忘了“温和坚定”,别急,我们还可以“善后”!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怎么做。

没有多少父母能完美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对着“讲又不听,听又不做,做又做错,错又不改”的孩子。如果一时忘了“温和坚定”,别急,我们还可以“善后”!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怎么做。

1. 吼孩子之后要不要道歉?

有时,明明是孩子有错在先,大人的及时制止是完全合理的,即使是“吼”了,也是因为之前再三以温和的方式阻止,孩子不听。

既然是孩子错了,大人没错,为什么要道歉?

关于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指出:

我们跟孩子说“对不起”,表达的意思并不是“我错了”,而是“我理解你的不高兴,并且欢迎你表达自己的感受”。

换句话说,不是“道歉”,而是“重建联结”。

当我们想要做一件事却被阻止,或者被要求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我们的第一反应一定是抗拒,并且一定会产生负情绪。

我们之前有很多文章讲过大脑的结构,以及孩子大脑发育的特点,这里不再重复。简单说就是——

因为被阻挠或者被强迫而反抗,是大脑的本能。无论大人、孩子都是如此。

大人的理智脑相对成熟,在负情绪产生的时候,能够及时进行理智的思考判断,调整自己的情绪。而孩子的大脑基本上是由情感脑控制的,抵抗的情绪会更强烈,并很难自我调节和控制。

成人很常见的一个逻辑是:既然规则和要求是合理的,是为了孩子好,那么,孩子被阻止被要求时就应该合作,如果表现出不满和生气,就是不懂事。

我们常常会对孩子的情绪做评判。比如,如果是因为摔了一跤,我们觉得孩子哭是合理的,如果是因为不能吃冰激凌,我们就觉得孩子哭闹是不讲道理。

但事实上,我们没有权利做这样的评判。

在“规则”问题上,我们可以对孩子有要求,但也要允许孩子有情绪,并且充分关注他们的情绪。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来谈“道歉”的问题。

先来看看一个场景:

男孩执意要进入不对外开放的私人领地,大人再三阻止无果,最后大吼了一声,把男孩吼了回来。

然后,大人安慰地拍了拍男孩的肩膀说:“对不起哦。”

这时候,在场的女孩表示不满,说:“你干嘛这么凶!”

大人说:“是啊,我知道。”

因为文字的局限,很难还原现场的状况。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通过“拍拍肩膀”这个动作,再辅助以恰当的语气、表情,向孩子传递的信息并不是“我错了,我道歉”,而是——

我能感受到你此刻的心情,并且,对你的不开心,我也觉得难过。

因此,“道歉”是不准确的。

用两个英文单词sorry 和apologize 也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不同回应之间的区别。

apologize是明确表达“我错了,对不起”。

sorry呢,通常是当我们听到对方的某个坏消息,了解到对方遭遇某种困境或者不幸时的一种表达。对方的遭遇,与我们的行为对错无关,我们表达的是“同情、关切和安慰”。

“吼孩子”肯定不是我们与孩子互动的好的方式,只是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很难完全杜绝”吼“。在“吼”的一瞬间,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是断裂的,孩子会慌张,会害怕,会愤怒,会失去安全感。

因此,我们立刻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是迅速重建联结,明确地告诉孩子:我们的联结依然存在,你是安全的,可以向我表达你的感受。

2. 是否允许孩子表达不满?

要不要允许孩子以“欺负大人”的方式表达不满呢?我们看上面场景的后续:

因为大人对孩子的指责并没有辩解,而是说:“是啊,我知道。”

女孩立刻说:我讨厌你!于是大人说:“啊,那可太糟糕……太糟糕了。”

男孩一听也加入了进来:“讨厌你、讨厌你!”大人于是一边捂着耳朵、一边夸张地,愁眉苦脸地说:“太糟糕了,别讨厌我,太糟糕了,别讨厌我!”

大人的这个样子,让孩子们觉得又得意,又好笑。

有读者表达了不同意见:怎么能让孩子这样欺负大人呢?并且担心:如果任由孩子这样“放肆”,那么以后在别的场景中,是不是会变得不守规矩,肆无忌惮呢?

讨论这个问题之前,仍然要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观点:当我们对孩子有要求的时候,孩子产生负情绪是正常的,与我们的要求是否正当合理无关。

负情绪一旦产生,就面临两条道路:一是发泄出来,而是被压制下去。哪一条道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益呢?

在故事中,被吼之后,孩子的情绪是愤怒的,愤怒直接表达为攻击,所以,男孩狠狠地瞪了大人一眼。

如果这个大人随后数落孩子一顿,甚至,严厉地批评了孩子,孩子多半就不再表达什么了,但他的愤怒并没有消失,只是被压在心里。

这样强烈的情绪,总会在之后,找到其他的出口,以别的方式爆发。

但是大人在第一时间表达了对孩子情绪的态度,因为知道自己在这个大人面前是安全的、被接纳的,孩子才说出了一连串的“我讨厌你”,以语言攻击的方式发泄了自己的愤怒。

同样是受到文字表达的限制,无法呈现当时大人的语气、动作和表情。不过,熟悉游戏力的读者应该都了解,事情发展到这个环节,已经进入了游戏状态。

大人夸张的“挫败”让孩子们得以充分发泄自己的负情绪,滑稽好笑的表现缓和了局面,制造了欢笑。大家都从前一刻的紧张中放松下来了。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了——我们仍然亲密相爱,而亲子间稳固的亲密关系,才是孩子将来发展自控与自律的基础。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