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育儿导航>1-3岁>幼儿教育>不要求孩子“从众”,但给孩子“从众”的自由

不要求孩子“从众”,但给孩子“从众”的自由

2018年05月18日 16:34阅读次数:115
标签:育儿经验
什么是从众心理?想着很多人都有”从众“的心理,有天晚上,育儿群的妈妈们提了两个问题:我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我该咋办?我家孩子想要和的小朋友一样的东西,我该咋办?两个提问,刚好凑成了一个关于孩子“从众”程度的有趣问题,下面来讨论下。

什么是从众心理?想着很多人都有”从众“的心理,有天晚上,育儿群的妈妈们提了两个问题:我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我该咋办?我家孩子想要和的小朋友一样的东西,我该咋办?两个提问,刚好凑成了一个关于孩子“从众”程度的有趣问题,下面来讨论下。

孩子不像其他小朋友一样积极回答问题怎么办?

男孩子3岁整,平时挺活泼好动,记性好,认字背诗都可以,但是到幼儿园感觉有点害羞,老师问问题,别的孩子欢呼雀跃着抢答,他却挺安静。平时如何开导?

别的孩子都怎么怎么样,我孩子却不一样,该怎么办?——这是很多爸妈的疑问,无论孩子是上幼儿园、小学、初中还是高中。

  • 别的孩子都喜欢跟小朋友玩,而我家宝贝喜欢自己玩;

  • 别人家孩子都喜欢唱歌跳舞,而我家宝贝一点兴趣都没有;

  • 别人家孩子都是一放学就写作业,而我家孩子总要玩一会儿再写;

  • 别人家孩子都是爸爸妈妈说什么是什么,而我家孩子特别有主意……

该怎么办呢?给你讲个故事。

我家大儿子上幼儿园时,有一次幼儿园为家长开放日活动准备舞蹈,别的小朋友都特别开心地参与,而我家大宝不喜欢跳舞,无论老师怎么说,都不跳,就想自己在旁边看着。

最后的结果是,开放日当天,老师们给大宝做了个“加油”的小牌牌,别人的小朋友在场子中间开心地跳舞,我家大宝在场外开心地举着小牌子给小朋友们加油。

我们特别感谢幼儿园老师对小朋友“不合群”“不和大家一样”的宽容,这也是我们每次会给有此类疑问的宝妈的建议:

不要求孩子事事都和别人一样——除了不破坏幼儿园、学校、公共场合的规则和秩序、学生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外,其他事情,都不要非要求孩子“和别人一样”。

不要求孩子“从众”

爸爸妈妈为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不一样感到不安,其实是大人的“从众”心理在起作用,老是觉得和大家一样,才是安全、靠谱、让人放心的。

从众,是社会心理学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指的是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别人怎样,我也怎样”,表现在育儿和家庭教育上,就是爸爸妈妈总认为,别人家孩子怎样,我家孩子也应该跟大家一样,否则就是孩子“有问题”,就需要引导甚至“管教”孩子。

我们常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独特的个性和自我,在非关规则、秩序、责任的事务上,要求“自家孩子和别人一样”,要求孩子“从众”,实际上是缺乏对孩子个性、自我的认同和尊重,从小就要求习惯于“和大家一样”,对孩子的发展,并不是好事。

  • 他可能成长为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因为他只懂得和大家一样,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会怎么想,怎么做;

  • 他可能成长为一个人云亦云、永远没有独立见解的人,因为从他很小的时候起,主见就是不被爸妈鼓励的;

  • 他还可能成长为一个盲目从众的人,只知道跟着别人感动、刷屏、加入群体狂欢,却永远不懂,做你自己,才是人生的最大成功。

关于从众,有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叫“羊群效应”,说的是羊群平时都处在一种散乱的状态,但一旦有一只羊跑动起来,其他羊也会跟着一哄而上,全然不管是奔向哪里。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名著《乌合之众》,讲的其实就是这件事,爸爸妈妈可以找来看看,明白了群体压力如何作用于个人、个人又如何盲目地参与到混乱的群体狂欢中,你就不会再热衷于逼着孩子“和别人一样”了。

在育儿生活中,与“从众”相关的的另一个疑问是:别人都如何如何了,我要不要也如何如何?

  • 别人家都送孩子去上早教班了,我要不要也送孩子去?

  • 别人家孩子都在上各种兴趣班学才艺,我要不要也给孩子报几个班?

  • 别人家孩子都在上幼小衔接课了,我们要不要也去上?

  • 别人家“幼升小”都在择校,我们要不要也去买学区房?选择就近入学,会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 别人家都在忙“小升初”,我要不要赶紧行动起来?

诸如此类的问题,让很多宝爸宝妈每天都焦虑万分。为什么别人怎么做,自己家就一定要怎么做呢?

育儿生活中的这种“从众”,和“让孩子和别人相同”一样,也不是好事。除了让父母更焦虑,没有任何建设性的作用。

孩子受到同伴/同学的影响怎么办?

那天的讨论,另一位妈妈的提问是:

我家老大马上就三岁了,去了日托快一年半了,觉得同学/同伴对他的影响越来越大,而父母却似乎相反。

比如现在天气开始热了,学校要求大家都备帽子遮阳,多数孩子家里都给买的外面店里的窄沿钓帽,因为我有遗传性的紫外线过敏,对防晒一直比较重视,是给他买的专业防晒宽沿帽;但是他不肯戴,非要我们给他戴跟他好朋友一样的窄沿帽。

道理也讲了、好话也说了,都没用。想想这才日托,只是开始,以后小学中学,还要接触那么多同学,什么样的人都有,有点担心啊。

这个问题,和前面“孩子不和别人一样该咋办”的提问,刚好完全相反,前一个是父母要求孩子从众,这个则是:当孩子自己要求“从众”时,爸妈该咋办?

妈妈应该答应孩子的要求,给他买和好朋友一样的帽子,而不要试图说服孩子,更不要为此给孩子讲什么“不要轻易受别人影响”的大道理,因为对上幼儿园、上小学,甚至初中、高中的孩子来说,受同学/同伴的影响,希望在某些言行、用品、习惯上和同伴一致,是非常正常的事,只要不是“原则性”的事——比如影响孩子品格、破坏幼儿园学校的规则和秩序、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爸爸妈妈应该给孩子这种“从众”的自由,允许孩子“和别人一样”。

给孩子“从众”的自由

读到这儿,你可能会想,你前面说不要求孩子从众,这里又说给孩子从众的自由,这不是互相矛盾吗?

其实,孩子受同伴影响、自己要求“和别人一样”的情况,和前面说的“从众”并不完全一样。

“同伴影响”是发展心理学重要的研究内容。发展心理学家们发现,同伴的影响,在个体从幼儿到老年的整个人生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从幼儿阶段和同伴玩开始,人们就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并且在一些观念、行为、习惯上,寻求和同伴保持一致。

比如,上幼儿园的孩子,可能要求妈妈给梳和A小朋友一样的发型,买和B小朋友一样的鞋子,上学的孩子,可能说同学中的流行语,讲学生中流行的笑话,玩大家都在玩的游戏等等。

受同伴影响,是孩子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表明他希望通过和别人保持一致,融入某个群体、获得同伴认同和接受。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正常、健康的伙伴关系中时,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积极现象,爸爸妈妈不需要干涉。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可能比较负面,也是很多爸爸妈妈都会担心的,就是孩子受到同伴中某种不良行为的影响,比如中学生抽烟喝酒、打架、骂脏话、玩不适合他们这个年龄的游戏等等。

这些情况,确实需要父母通过恰当的方式来进行干预和引导。不过爸爸妈妈也不用过于担心,如果自己的家庭环境、自己给孩子的教育没有问题,孩子在幼儿园、学校受到同伴这些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并不大,即便受到一些影响,父母也完全能够通过给孩子正面的引导来帮助孩子。我们不能试图用“隔绝”的方式,让孩子生活在不与同伴互动、也不受同伴影响的的“真空”状态中。

发展心理学认为,随着孩子的成长,受伙伴的影响越来越大,受父母的影响越来越小的情况,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青春期,孩子更是会特别表现得认同同伴,而在一定程度上不认同甚至否定父母。这说明孩子在正常、健康地进行他的社会化过程,父母完全不需要担心。恰恰相反,如果孩子从不受同伴影响,所有的事情都唯父母之命是听,说明孩子的社会化程度不足,这才真正需要爸爸妈妈担心呢。

那么,来总结一下:

  • 我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不一样,我该咋办?

  • 我家孩子想要和的小朋友一样的东西,我该咋办?

办法是——不要求孩子“从众”,但给孩子“从众”的自由,因为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父母一味要求孩子从众,是限制孩子独立自我的发展,而孩子自己要求和别人一样,是孩子成长中的正常现象,是他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

爸爸妈妈每天遇到的很多看似特别细节的育儿和家庭教育问题,都包含着我们未曾了解的规律和道理,什么样的事情该管,什么样的事情不该管,哪些该引导,哪些要鼓励,如何把握尺度、寻求平衡,都在时刻考验着我们做父母的能力。要避免举措失当,唯一的办法,就是爸爸妈妈不断学习,让自己对孩子成长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和清晰。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