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育儿导航>1-3岁>幼儿教育>宝宝安全依恋模式是什么意思

宝宝安全依恋模式是什么意思

2018年07月19日 11:10阅读次数:550
标签:育儿经验
宝宝安全依恋模式是什么意思?宝宝依恋安全模式有几种类型?要知道这4种安全依恋模式,决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宝宝安全依恋模式是什么意思?宝宝依恋安全模式有几种类型?要知道这4种安全依恋模式,决定孩子一生的幸福!

我女儿一岁多点儿,自从生了她我看过很多育儿书。但是,现在我有些困惑,我不知道我的孩子,安全感是否有些问题。

每天上班前,我都会跟她告别,她就待在奶奶身边,看着我离开家,也不怎么哭闹,顶多哼唧两下。我回家后叫她,她有时立刻就很高兴,很多时候要反应一下,然后才会高兴,伸手要我抱。

休息日我在家陪她的话,偶尔因为取东西、或上厕所离开一下,会告诉她等一下,不要动,她一般都会在原处不动。有时候她会啊啊地叫,我就会用声音回应她,直到我再次出现在她面前。反正就是很少在我离开的时候着急大哭。

我想问的是,我和孩子的亲密依恋建立得可还好?不会是回避型吧?

回避型依恋。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做一个科普。

依恋(attachment),是孩子与特定个体之间(最稳定的抚养人,一般指父母)形成的正性情绪联结。

孩子对大人的依恋,是一个孩子能够健康长大最重要的内容,没有之一。

实证研究发现,18个月大的依恋模式,可以预测孩子18岁以后的依恋形态。

或者可以说,我们早期的重要人际环境,可以影响到孩子大脑的发育。3岁以前的影响最为显著。

心理学家们一般把依恋模式分为四种:

  • 一种是安全型依恋。

妈妈要短暂离开,孩子哭闹着去试图抓住妈妈。然而,在母婴观察的实验中,妈妈接受研究人员指示,必须离开。看到妈妈离开,孩子大哭。哭了一会儿自己安抚了自己,安静了下来开始游戏。

过了一会儿,妈妈回来了,孩子当然很兴奋。他张开双臂,得到了期待中的妈妈的拥抱,跟妈妈粘一会儿,就又能自己玩自己的了。

安全型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多半情绪稳定,且持续给以了孩子高质量的陪伴。这样,孩子就会内化很多安全感在心中。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情商会很高,人们跟他相处会很舒服。你若需要他,他有足够能量给予;你若离开他,他也不会有被抛弃感、崩塌感以及不必要的怨艾。

因为他在跟父母的早期相处过程中,已经确认了:我是可爱的,有价值的;这个世界是值得信赖的,有希望的。

  • 一种是回避型依恋。

即妈妈走,这个孩子看起来没什么反应。妈妈来,他们看起来也没什么反应。但这只是表面上。如果有仪器测量他们的心跳,会发现,不管妈妈离开还是回来,这个孩子心跳都会加速。他们并非不在乎,而是过早地学会了压抑与克制。

回避型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多半情感疏离,很少给孩子温暖的共情。好比孩子的宠物狗死掉了,大人可能会说,“只是一条狗而已,大不了再买一条。”而不是去接纳和安抚孩子的情绪,“你现在一定很难过。”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更喜欢和机器在一起,而不是跟人在一起。

他们情感隔离,亲密关系中极度需要距离感,通常独自承受过多的负性情绪,容易有躯体上的病理性反应。

  • 一种是矛盾型依恋。

即妈妈走的时候,这个孩子会不停地大哭大喊。在妈妈离开的过程中,他无法游戏,因为他根本无法安抚自己,让自己平静下来。

等到妈妈回来,他会闹,甚至会打妈妈,表现出很难安抚、与妈妈纠缠的状态。

矛盾型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多半不稳定,时好时坏不靠谱。心情好的时候跟孩子各种腻歪都可以,心情不好/孩子犯错了,立刻冷若冰霜,甚至情绪、行为失控。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充满焦虑和依赖性,怕被抛弃,充满了控制感。

我们认识的那种惯于妥协退让与讨好的人,或者关系里控制欲很强的人都属于这种。说白了他们很怕被抛弃。

我们在新闻里看到的那种伴侣一分手就撕逼,甚至动辄报复对方的,则属于这种矛盾型依恋的极端表现。

  • 最后一种是紊乱型依恋。

即妈妈离开的时候,这个孩子又想去挽留妈妈,又不知道该怎么做。很痛苦地待在原地,表现得进退两难。

当妈妈回来时,孩子会张开双手,却是往后倒退的。

为什么?他很爱妈妈,但是因为爱起来真得很痛。

他所爱的人,可能也是给他最大的痛苦的那个人。

这种孩子长大后,多半不会进入一段亲密关系。

当然,这种模式在人群中占比非常少,多半源自过早遭受的来自不合格养育者的伤害。

总体上说,安全型是最理想的依恋模式。后三种都是存在问题的依恋模式。据统计,大约60%的人都属于安全型依恋,其余40%则属于非安全型。

在依恋的研究中,心理学家们承认,童年时期依恋有损伤,成年后的确会遇到更多的困难。

每个人的一生,都难免遭遇各种挑战。如果一个人从小就相信:我是有价值的,有能量的,被爱着和被支持着的,那么内在的焦虑和抑郁就会少很多。

但是如果一个人认定:我是孤独无助的,没人喜欢没人愿意爱我的,那么我内在的焦虑感和抑郁都会直线上升。

提问的这位妈妈,一定是了解到这些后果,才会有担心。

不过,对照上述四种模式,提问的妈妈,她与女儿的互动和依恋看不出什么问题。妈妈离开,孩子会有依恋;妈妈回来,孩子会有索爱的需求,并且很容易被安抚。

最关键是,这个小姑娘应该同时跟奶奶的关系也不错,所以妈妈不在的时候,她的焦虑感就不会那么突出。

其实,但凡是一个如此善于觉察和反思的父母,他们孩子的依恋状态就不会出太大问题。

何况,心理学家们早就发现,依恋并非一成不变。所以,一个善于觉察的父母,就一直有机会可以去改善自己和孩子的关系。

比如,一个经常跟妈妈在一起的2岁小孩,妈妈离开他会哭,妈妈回来他立刻能够得到安抚,我们可以说,这个孩子是安全型依恋。

但是如果这个妈妈要出差,突然离开孩子一个星期,那么这个妈妈回来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显得很焦虑、很粘人,妈妈走哪里他就要跟到哪里,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他的状态属于矛盾型依恋。

但是,只要妈妈能够在后面的日子,给以孩子高质量的陪伴,那么孩子那个依恋的损伤就会得到修复。

另外,心理学家们也发现,一岁半的时候,孩子是矛盾型依恋;但是18岁再去做研究,会发现近20%的孩子,转变成为安全型依恋。

为什么?因为我们孩子长大的过程中,还会经历青春期——这是一个很宝贵的整合期。如果童年经历安全依恋的受损,到了青春期,孩子能得到很好的包容、精神层面的照料,他们的依恋类型也会有一个很大的转变。

那如果青春期依旧错过了呢?临床心理学发现,如果有五年以上持续稳定、充满爱的伴侣关系,或者是持续两年以上密集、规律的心理治疗,亲密依恋模式仍然能够得到有效修复。

当然,年纪越大,要修复安全依恋,就越艰难。所以,如果可以,现在起,就尽量给孩子一个好的依恋关系。

没有那么难,如果你能做到以下几点:

  • 孩子3岁以前,主要抚养人(妈妈)尽量不要离开孩子超过三个月。这个数字来自心理学家的临床观察。3个月以上的分离就会导致创伤。所以,请不要在3岁以前跟孩子长期分离。哪怕不得已短期离开,也需要确保有孩子熟悉的、信赖的第二抚养人在场,比如疼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父母的缺席。

  • 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尽量保证自己的情绪稳定。这不是说,你做了妈妈就不能发脾气不能失控了。只要你确保大部分的时候里自己的状态都是稳定的、可控的,给孩子的回应是敏感的、有爱的,就足够了。

  • 多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学会共情。要做到这一点很挑战,需要父母保持觉察和成长才行。

  • 如果孩子3岁以前,你有遗憾,那么停止内疚,做好自我的修炼,把握现在陪伴孩子的每一天,并准备好迎接孩子人生第二次的心理上的重生:青春期。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