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育儿导航>1-3岁>幼儿教育>孩子不听话能不能打

孩子不听话能不能打

2019年06月14日 14:35阅读次数:1303
孩子不听话,打骂不是好办法,这样做效果更好。这种情况基本是每个有娃家庭屡见不鲜的情况,父母遇到头大,可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孩子不听话,打骂不是好办法,这样做效果更好。这种情况基本是每个有娃家庭屡见不鲜的情况,父母遇到头大,可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从1岁半开始,随着宝宝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他们变得越来越独立,也有了越来越多想自己去坚持的想法。如果父母还想以自己的想法去左右他们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困难了。

2岁左右的宝宝,总想自己去做决定,而不是想让父母帮他们做决定,或者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

如何引导孩子的不良行为呢?

如果你家是个「容易型宝宝」,或者孩子月龄尚小,可能前面的办法就很有效;但如果你家是个「困难型宝宝」,或者已经被娇惯过一阵,或者自我意识越来越强,那么可能就需要用到逐渐升级的方法二、方法三。

别急,我们慢慢来。

孩子不听话,打骂不是好办法,这样做效果更好!

方法一:给孩子提供两个选择

主动给孩子提供选择!

这能帮助孩子思考并成长,也让孩子在感受到一定的控制权以后,变得越来越自信和自尊。

给孩子选择,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随便作出决定。

因为一开始,是由父母来决定哪些是可选项的。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对话:

「这里有一棵青菜,把它吃掉吧。」

「不吃,我讨厌吃青菜。」

「我说过了,快吃掉它。」

接下来,就是一场关于是否要吃掉青菜的「权力之争」。但如果父母能改变思路,主动给孩子提供一些选择,事情也许就会变成下面这样:

「今天你是想吃西兰花呢?还是想吃菠菜呀?」

「西兰花。」

「好的,那今天就吃西兰花吧。」

是不是听起来很神奇!

当我们主动让孩子选择时,孩子会学习如何恰当的去运用他们的权力,而且也会不那么抗拒或者反抗。

他们会学会如何与父母沟通,如何让父母接受自己的想法。

在给三岁以下的孩子提供选择时,父母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首先,每次只提供两个可选项。

三岁以下的孩子会对太多的选项感到无所适从,并且用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做出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决定。

如果你问孩子今天晚上想吃什么,他可能会说一堆让你恼怒的答案:

「先吃巧克力、棒棒糖、果冻、口香糖……」距离真正的晚饭相差十万八千里。

相反,如果你问他今天晚上:

「想吃肉还是羊肉呀?」

可能就会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至少我们知道该如何选择一道肉菜,剩下的素材则由父母来自行搭配。

其次,所有选项都是大人可以接受的。

如果你不想孩子吃爆米花,那就不要问他到底想吃爆米花还是想喝牛奶,这样他一旦选择了爆米花,而你又不同意,就会削弱孩子对你的信任。

因为这对孩子来说,是虚假的选择。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有选择权的时候,通常不会那么固执。

如果他仍然执着地要在墙上画,有一个神奇的选项:「那这样,我们先画一面墙,然后再在这面墙上画画吧!」

当然,也可能孩子仅仅是希望在竖立的平面上画画。可以尝试将厚纸板贴在墙上,让孩子在这个范围内画画。

第三,不要让孩子在太多事物之间做选择。

对孩子来说,做一项决定其实需要很多思考,也需要耗费精力,并非易事;

对家长来说,如果我们总是在每件事情上都给孩子太多的选择,则会浪费很多时间。

有的小女孩,每天早上起来挑衣服就要挑上一个小时,那是因为在衣橱里有太多可供选择的了,他们即使在过滤这些信息的时候,也需要带花费大量的时间,最后造成出门晚,父母又发冲孩子脾气。

不妨先将衣橱分类,每次选择3-5件搭配,让孩子从中选择,就会大大节省时间。当然,一定要提前和孩子商量好规则,并一以贯之地执行。

如果,两个选择孩子都不接受呢?这时候就需要升级我们的方法:

方法二:划定范围,让孩子在规则内选择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逐渐会越来越叛逆,有时候你给他两个选择他都会说不。

这时候给予孩子选择是否失效了呢?

其实不然。

此时,家长可以给孩子们划定选择的范围,让他们在此范围内自由选择。

「今天你想吃西兰花呢?还是菠菜呢?」

「都不想吃,我哪个都不想吃。」

「你想吃什么绿色的蔬菜呢?」

「我想吃绿色的苹果。」

「苹果可不是蔬菜,再想想,还想吃哪些绿色的蔬菜呀?比如绿色的菠菜,还是黄绿色的西葫芦?」

「那就吃西葫芦吧!」

当家长给孩子划定了绿色和蔬菜这两大范围,让孩子从中进行选择时,也是给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孩子意识到父母做出了一定的妥协,也会模仿父母,做出相应的让步。

这正是「谈判的艺术」——双方互相妥协的艺术。

如果孩子非常固执,什么都不选,应该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再次升级的方法。

方法三:给孩子提供「选择和结果」

每当我们做出选择时,就会有相应的结果发生。

父母很清楚,哪些选择会带来不好的结果,也会尽量避免这些选择;孩子则只会看到眼前的选择,而不会意识到这些选择所带来的结果。

当我们帮助孩子将选择和相应的结果联系在一起,就教给了他们事物的因果关系,这能帮孩子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从而影响现在的选择。

比如,孩子打妈妈了。

我们可以对他说:

「现在,要么你继续在这里呆着,但你不能打我;要么你就到卧室里去打枕头玩。」

如果孩子停下来不打人了,说明他可以接受父母主动提供的选择,但他如果还继续打你,说明你提供给他的选择失效了,这个时候就说让他看看他(在已有选项之外的)选择所导致的结果了。

这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我看到你还在继续打我,所以现在你就得自己去卧室呆着。你什么时候不打我了,才可以从卧室里出来。」

我们需要牵着孩子的手,把孩子领到卧室里,并给他一个枕头,重复上面规则;而不是只通过口头训斥或者暴力推攘,让他进入卧室。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让孩子感受到「规则就是规则」,而不是感受到父母的怒火。

如果孩子从卧室里出来了,又继续打人怎么办呢?规则是不变的,他依然将得到同样的结果,每次他一打你,你就把她带到卧室去。

如果孩子在外面打人了,我们依然按照这个规则去执行,也就是立即将她带离刚刚她所打的人面前。

孩子会逐渐明白,每次当他打人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就是他会从这个环境中离开,不过他还想继续呆在这里玩,他就会开始学习,如何和人友好相处。

所以,「选择和结果」的运行逻辑,实际上是:

父母给孩子一个好的选择(做或者不做),如果孩子

做了,问题解决;不做,就需要承受相应的后果。

这样,就不存在「其他选项」了。

在运用选择和结果的时候,也有一些注意事项。

首先,选择和结果之间一定是有逻辑关系。

家长提供给孩子的结果,必须和孩子的不良行为联系起来,也就是说,结果必须是合逻辑的。这样才能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选择的不仅是行为,也包括了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这正是一个好的机会,教给孩子什么是责任感。

通过这样的「选择和结果」,孩子能意识到,原来我需要对我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不是父母来对我的行为和选择负责。

比如,孩子将玩具扔的到处都是。

有的家长都会警告孩子:「不许再乱扔玩具了,否则我就会揍你一顿。」

「乱扔玩具」和「被揍一顿」之间,其实是没有任何逻辑联系的。

家长揍孩子,只会伤害到孩子,这并不会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的去玩这些玩具。而且当下次家长不在场的时候,孩子可能继续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对于孩子来说,家长的这句话,无疑是建立了这样一种奇怪的联系:

如果家长在场,他就不能乱扔玩具,否则就会被揍一顿;如果家长不在场,他就能乱扔玩具,毕竟家长不在场呀,又怎么可能揍他一顿呢?

如果我们用孩子行为本身所导致的结果来跟孩子沟通,结果就会大为不同。

比如,我们就可以告诉孩子:「现在,你要么别扔玩具,要么就我就会把这些玩具都收起来,不能再玩了。」

又比如,当我们孩子去逛超市时,孩子总是跑来跑去,你怎么也叫不住他。

有的家长会说:「你要是再乱跑,今晚就不让你看电视了!」

「乱跑」和「不看电视」之间,也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

而且,孩子乱跑的行为发生在现在,而不能看电视的结果,是发生在过一段时间之后的晚上。由于惩罚是延后才发生的,对于孩子的约束力也不会那么强。

孩子正跑的开心呢,顾及不到那么久以后的事儿,有可能就会说:「好的,那我今晚不看电视了!」然后继续乱跑。

这位家长提供的选择,也就失去了最初试图纠正孩子不良行为的意义。

相反,我们可以对孩子说:「你要么就呆在我旁边,要么我就要把你抱到购物车上了,你自己来决定吧。」

如果孩子仍然乱跑,那家长为了确保他的安全,就需要把他抱到购物车上——这会让孩子意识到:不管在购物车上,还是在地面上,自己都不能乱跑;而乱跑导致的结果就是要回到购物车上去,从而被限制行动范围——也就是不能再乱跑了。

不管孩子怎么选,都是家长可以接受的,而且这两个选择的结果,都能让孩子乖乖的呆在父母旁边,达到我们一开始想要管教孩子的目的。

其次,沟通的语调要坚定且平静。

当我们大声吼叫或者愤怒生气的时候,孩子只会留意到,爸爸妈妈已经生气了,这时候,小一点的孩子只会觉得父母生气的反应很有意思,处于叛逆期的他们常常会继续去做同样的事情,去看看你是否会再次生气。

(真是熊孩子……但孩子就是这样……)

如果你依然用平静而且坚定的语调和他沟通,他就会真正听进去你所说的内容。

第三,选择和结果都是父母可以接受的。

不论你是在给孩子提供两个不同的选项时,还是给孩子提供选择和结果的时候,这些选项都要是父母自己是可以接受的。

当妈妈在厨房在忙得不可开交时,突然看见小朋友在墙上乱涂乱画。

妈妈很生气,但又想起了今天这篇文章里看到的「选择和结果」,于是就对小朋友说:

「现在你要么别在墙上画画,要么我就把你抱到卧室去,这样你就够不到墙了。」

小朋友可能觉得被妈妈抱到卧室去也挺有意思的,于是就继续在墙上乱画。

这时妈妈变得非常生气,而且厨房里的事情也一时半会儿走不开,于是,妈妈突然改变了主意:「不听话是吧?我现在没空抱你去卧室了!」

然后,愤怒的妈妈直接揍了小朋友一顿。

孩子会觉得委屈又奇怪,明明一开始妈妈提供的是,「要么停下来要么被抱去卧室」的选择和结果,为什么最后反而是被揍了一顿呢?

所以,家长给孩子提供选择和结果的时候,一定要在一开始就要想清楚,到底怎样的选择和怎样的结果,是我们能接受的,并且能立刻就做到的。

上面这个例子中,妈妈其实可以立刻将厨房的火都关掉/关小,将手洗干净走出厨房,然后把孩子手中的笔拿走,再将孩子抱到卧室去。

宁愿晚吃一点饭,也要说话算话,否则就是在削弱自己的权威,俗称「自己打脸」。

注意,只给孩子一次选择的机会,然后就立即行动。

当你告诉了孩子,如果他不把平板关掉,你就会把平板收走,但他依然要继续往下看下一集时,孩子选择了继续看平板。

那么,家长需要立刻、马上行动,根据自己之前提供的选择和结果,将平板收起来,然后将孩子抱走。

你的执行力,能让孩子意识到不良行为是不容商量的。

但仍然要注意,将孩子抱走的时候不能带有努力地拉、拽、打、推,而是温柔又坚定将他带离有平板这个刺激物的现场。

利用「选择与结果」,孩子会明白自己可以选择好的行为,或者不好的行为;但如果选择了不好的行为,就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通过建立起这样一种因果关系,孩子就会逐渐学会在与规则碰壁时,应该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

同时,因为选择和结果是相互联系的,父母全程都是温柔、坚定的,孩子也不会因此就对父母产生怨气,只是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将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最后来回顾一下,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父母可以不打不骂,而是用以下三种方法来尝试解决问题:

方法一:给孩子提供两个选择。

注意:这两个选择都要是家长可以接受的。

方法二:给孩子划定范围,让孩子在规则内自由选择。

注意:能用方法一,尽量不用方法二。

方法三:让孩子意识到选择和相应的结果。

在结果的约束下,孩子就会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也会意识到,自己需要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责。

好的,现在就看父母是否有耐心了!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