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育儿导航>3-6岁>学龄前教育>2~6岁的孩子可以打吗?打孩子惩罚有用吗

2~6岁的孩子可以打吗?打孩子惩罚有用吗

2017年09月24日 11:20阅读次数:2823
2~6岁的孩子可以打吗?相信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面对气你的孩子,老是听话还到处捣乱,有些父母总忍不住想要打孩子,打孩子的教育真的管用吗?

2~6岁的孩子可以打吗?相信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面对气你的孩子,老是听话还到处捣乱,有些父母总忍不住想要打孩子,打孩子的教育真的管用吗?

有时候也会忍不住冲妞发脾气,失去耐心的结果是,需要花更多时间来安抚、道歉、说理。我发现养孩子根本就没有“快、准、狠”,能够一招搞定问题的方法,只能让自己变得更平和,更有耐心,先把自身的问题解决了,才能从源头帮到孩子。

第一次在电视上看见萌胖萌胖的轩轩,我妈妈就被圈粉了,喜欢得不得了,还不停地说:“生两个娃大的带小的妥妥的”。万万没想到后来在某节目见轩轩和弟弟皓皓在家的画风竟是各种连环拳相向——

看得我们心惊肉跳。轩轩皓皓几乎每期都在抢东西打架,妈妈冉莹颖还特意在新家弄了个“爱的小屋”,让轩轩和皓皓吵架的时候进去反思。可是胖轩进去之后根本没有反思,在小屋里玩得很是惬意,但冉莹颖还是坚持给他们讲道理。直到手拿挠痒痒竹竿的轩胖姥姥的出现:

姥姥来之前就听说俩娃爱抢东西爱闹腾,专门带上“家伙”,从一进门就开始践行,“棍棒底下出孝子”,像一阵狂暴的龙卷风,呼呼刮过之后只留下冉莹颖的一脸懵逼。而且姥姥打孩子的时候,没有跟孩子进行语言教育,打完直接又干起了活儿。

姥姥本人对于打孩子这个问题是有自己态度的,她说:

对于上一代人,包括我自己的妈妈,赞同轩轩姥姥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她们那个年代,大部分家庭都有好几个孩子,也鲜少有人请保姆阿姨,都是自己一边上班、一边拉扯孩子,能全部养活就已经很难得了,很难再顾上教育方法的错与对。这是时代的烙印。

关于姥姥打孩子,网上也有一些争论。很多人认为“2-6岁的孩子可以打”,原因是有一篇网络热文说“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

“ 两岁前的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打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没有警示作用,反而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完善,自尊感也越来越强。6岁后的孩子就已经是懂道理的年龄了。这时,父母更需要用讲道理的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避免打骂在孩子心里产生负面影响。”

我也曾看过另外一个理论,说得是:

“两岁以前给孩子讲道理她/他还无法全部理解,但家长需要尽早建立自己的威信,这时候可以打孩子。但两岁以后就不能打了,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记忆力和自尊心,能‘记打’了。”

另外每次社会新闻里又出现“熊孩子新番”的时候,微博、知乎、豆瓣都会有诸如此类的言论:

“我们都是在打骂中长大的,现在不都好好的。现在的孩子,各个都打不得骂不得,被爹妈惯得不像样,反倒是养出了层出不穷的'熊孩子’。”

对于这些观点,你怎么看?

打孩子,欲速则不达

我不赞成打孩子的原因,倒还真不是因为书本写的那些育儿理论。主要是因为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在宝宝几个月大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某天他半夜不停地哭,怎么哄都不睡,我实在太困太累太烦躁,急了,忍不住在他穿着尿片的屁屁上呼了几巴掌。结果小子的哭声差点把房顶掀翻,变得更难哄。后来好不容易睡着了,因为惊吓,一晚上又起来折腾了好几次。

第二件事是在宝宝1岁半的时候,某天他玩得高兴了忽然狠狠咬了我一口,我因为应激反应(太疼)就狠狠地打了他的手。结果孩子看着我惊惧地抖了一下,然后暴哭半个小时,被吓得够呛。我和老公轮番安抚,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情形都觉得心疼自责。

这两件事告诉我的道理就是,对于小宝宝,你以为打一顿就立刻能解决的事情,其实会耗费更多的时间去事后安抚。就算当下出手重点儿,打怕了,打服了,后果也只有两个:孩子变得懦弱,上幼儿园以后被人打;孩子变得暴戾,以后去幼儿园打别人。

你希望是哪个?

打孩子,意味着家长教育无能

有次大学同学聚餐,一桌子菜刚上齐,女同学两岁的女儿非要搂着她不让她坐下来,不然就哭,也不要爸爸抱。当时我这同学又饿又吃不了东西,更没法和我们正常聊天。尝试多次说理、转移注意力失败后,“你到底要妈妈怎样!”她终于忍无可忍,一边吼一边打了女儿的屁股,结果女儿哭得更厉害。坐在对面的我们虽然心疼她女儿,但也被持续不断的哭闹声搞得莫名有些焦虑。

还有一次和同事一起带孩子去参加户外露营活动。同事的儿子拧开水瓶故意把水泼在旁边小朋友身上。她蹲下来耐心说这样不对,妹妹会着凉。她儿子说记住了。可是不一会儿又把水泼在另一个小朋友身上。这次她没忍住,狠狠打了儿子的手。

第三位是一位儿女双全的妈妈,是我的邻居。她儿子老是爱打妹妹,她试过所有办法让她儿子别再打他妹妹,完全不起作用。有时她儿子还会打她,这真的让她很生气,惩罚似乎也不管用,她打过儿子的屁股,并让他道歉,但第二天他又会继续打人。

后来我专门问过这三个妈妈她们小时候有没有挨过打,其中两个挨过,一个没挨过。一直以为小时候没挨过打的人,肯定不会打自己的小孩,结果我错了。

怀孕时,曾经我和老公约定好不管孩子多大都不能以打来处罚,但是孩子生下来以后,当我一次次因为太累而崩溃、再加上听了看了其他妈妈的经历后,也会突然有点不自信:要做到任何时候都不打小孩真的就这么难吗?

有人在网上做过调查,几乎所有父母都会在教育孩子无效或低效时产生过打孩子的冲动,2/3的家长付诸了行为打过孩子,原因不外乎是“真的太让人生气了”。父母打孩子并不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只不过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又希望控制孩子,说到底,是一种不自信。

孩子爱哭爱闹的生理原因

我妈说我刚出生那会儿老是哭,她以为哭就是饿的意思,于是母乳喂养一个月不到就给我断母乳喝牛奶了。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并且在孕期做了充分的知识储备,理解了在宝宝不会说话前,哭就是他的语言,是他与外界沟通的方式之一,除了表达饿了,还可能是困了,不舒服了,生气了……

所以这个阶段他一哭我会马上响应,尽可能爱抚他、查找原因、解除他的不舒服。以此类推,如果多学习育儿知识,多了解孩子,知道大一点孩子爱哭闹爱发脾气的生理原因,我们理智对待孩子哭闹这件事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孩子爱哭闹的原因是大脑发育不均衡,管情绪的那部分比管理智的那部分快太多(大脑中负责理性思考,压制冲动行为的前额叶皮质区要等差不多25岁才会完全发育成熟),这就是为什么很小的小孩就会表达喜怒哀乐这些基本的情绪。

所以,孩子“无理取闹”时,不是Ta不懂事,而是Ta的“理智脑”发育不成熟,知道了这一点还要责怪孩子不讲理的话,相当于我们责怪孩子为什么不能一出生就自己穿衣吃饭一样,是自己的无知。

我们这代人小时候大部分都挨过打,但如果以发展(或者说反省)的眼光来看这件事,用脑而不是用手面对孩子的哭闹,见招拆招,其实能在育儿过程中会有更多的成就感。

对我来说,养孩子的“终极目标”,其实不是孩子多漂亮、多可爱、长大了学习有多好...而是成功的解除掉“原生家庭”魔咒。让孩子和自己,都在新生命的成长过程中,变得更好。

那么,具体要怎么做才能避免以打来处罚孩子呢?

帮助孩子了解“情绪和理智”

我们“理智脑”做出的每一个决策,包括记忆、注意、权衡,都和我们的情绪息息相关。也就是说,“理智脑”需要“情绪脑”才能理智起来。

想让孩子掌控自己的情绪,最需要做的,是要刺激孩子情绪脑和理智脑之间的联结,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并且发展他们的理性。

有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前段时间,老公的哥哥一家在我们家短住。他们家女儿毛毛四岁。有一天哥哥在晚饭时和我们说第二天要去某地时,毛毛突然哭了起来。我们都觉得莫名其妙,轮番问她:“你为什么哭啊?”毛毛就是不回答。

然后嫂子带她离开饭桌,坐在沙发上搂着毛毛,换了个问题:“你是不是感觉很伤心,然后就哭了?”毛毛点头赞同,由大哭变成了抽泣。

嫂子继续问:“那你为什么感到伤心呢?”毛毛说:“因为爸爸明晚没办法陪我玩!”这时候哥哥也坐了过去,跟女儿解释,那只是一个很近的地方,晚上还是可以继续陪她玩的。然后小姑娘的情绪明显好转了起来,停止了哭泣。

接着哥哥继续说:“这次爸爸没有讲清楚,你也没有问清楚,这样我们就产生了误会,那下次再碰到怎么办呢?”毛毛说:“那我们就说清楚啊。” 哥哥:“所以哭不会帮你解决问题,对吗?看你的眼泪都哭出来了。”

嫂子也抓紧机会进一步地帮女儿反思:“而且你突然哭起来,爸爸妈妈和叔叔婶婶都不知道你为什么哭,心里很着急,你能感受到大家的着急吗?”毛毛看着妈妈,点了点头。

回想一下,嫂子和哥哥可能并不了解什么高深的教育理论,但是他们俩都非常地有耐心。

分解来看,在他们的对应办法里,最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嫂子通过让毛毛描述情绪,对自己情绪进行定义,这时候大脑的思考和语言的使用能帮助她理解自己的情绪,帮助她平静了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哥哥和嫂子不断地问她问题,迫使她去描述自己的情绪,当毛毛能用语言描述自己情绪的时候,她显然就平静多了。

接下来,第二步是帮她思考情绪,引导孩子想一想她的情绪是从哪里来的,怎样才会消除掉这样的负面情绪。第三步是帮毛毛反思整个情绪的过程。哥哥嫂子通过帮助孩子冷静和反思,让理智渗透在情绪里。

其实,我觉得这个方法对大人也挺管用的。

给自己时间,给孩子选择权

我们家孩子在两岁多就开始上幼儿园了。最开始的几个月,早上经常因为催促他出门,而引发“战争”。比如在出门前,他会要求再看一会儿动画片,怎么劝都不听,如果啪一下直接关掉,儿子就能从家里一直嚎哭到幼儿园。后来我就决定,再早起20分钟。这样早上的所有准备工作都可以变得从容一些,我也变得更有耐心。甚至不用再开电视了。

同事的儿子洋洋每次一到商场就吵着买玩具,他爸把企业中的KPI绩效考核制度运用到孩子身上。孩子看电视、买不必要的玩具零食,都需要用“点点”,也就是孩子通过努力学习或做家务赚来的奖励交换。实行这个制度后,这位宝爸再观察儿子,发现他的行为符合一个经济规律:边际效益,也就是孩子会自动去思考,要不要把攒了很久的点数拿去买没那么喜欢的玩具了。他最后得出结论,如果我们把选择权交给孩子,并且要求孩子为自己做的选择负责并且承担后果,孩子真的会像大人一样思考。

接受情绪 拥抱情绪

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有情绪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和吃饭玩耍一样,如果父母对于不管是“正”还是“负”的情绪都是宽容和豁达的,往往能够推己及人的对孩子提供合适的情感支持。不论是大孩子还是小孩子,他们情绪“不好”的时候,一个真诚的拥抱,什么都不用多说,绝大多数孩子自己就能够恢复过来。

朋友女儿去年上初一,由于长得太快,也由于带着学习压力,她较为频繁地出现了各种情绪化的表现,比如睡觉前忽然就坐在床边开始哭,说“妈妈,我不想长大,现在每天都在长胖。”这个时候和孩子讲道理,劝说她“你哪里胖啊,1米65的个子才100斤多一点”这样的话,毫无用处。

青春期的女孩子,很容易对自己的身体有非常苛刻的“嫌弃感”,有这样的情绪和言辞,都是合理的。如果不了解这些,父母就会觉得这孩子怎么天天都在“无理取闹”呢?因为觉得自己在发胖,这个姑娘还迁怒于她父母,认为他们把她当猪养,每天给她吃得太多了,有一天竟然越说越委屈,把一大碗饭菜摔倒地上。而她的父母当下里并没有发火,只是默默地打扫碎碗渣子。事后朋友用发微信的方式,问女儿:“心情有没有好点儿”,她女儿立刻在微信里向爸爸妈妈说了道歉。

今年这女孩初二了,和去年判若两人,不再坐在床边哭泣,不再抱怨爸爸妈妈拿她当猪养,开始热爱运动,并且恢复了小时候的好脾气。

接纳自己 喜欢自己

父母也是普通人,也会有情绪,也会犯错,让孩子看到真实的自己,对于他的成长是有利的,不需要也不应该时刻扮演完美。

我想大家都知道,在负面情绪上来的那个瞬间,要深呼吸、要数数、要对自己语言暗示,但知易行难,如果这些小技巧对你都已经不管用了,自己马上就要原地炸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迅速和孩子隔离开来,离开孩子离开现场。你可以跟孩子说对不起宝贝,我现在很生气,等我离开冷静会,我们再谈这个问题好吗。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身教的作用远远大于言传。如果作为父母,我们能接纳自己喜欢自己,那么孩子也会成为这样的人。

变成更好的自己,这应该就是“父母对孩子施暴”的终极解决办法吧。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