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1、熟悉诗歌内容,能有感情地念诗歌。 2、感受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知道大家都在为家庭出力。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4、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活动准备: 全家福;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出示全家福,引入mp3/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儿歌。 看看这是谁的照片?里面有哪些人?你们的家人平时都做些什么事情?会议自己的家人在家做的事情并向大家介绍。 二、欣赏诗歌。 1、完整朗诵诗歌。 2、妈妈做了些什么事情?爸爸又做了什么事情?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3、我能做些什么?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 三、学习诗歌。
我们的孩子能够成功吗?对孩子要自信一点! 作为一个家庭教育工作者,总是不免被家长们问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孩子内向不爱说话走向社会了怎么办?孩子写作业不认真、孩子成绩总是一塌糊涂……这些问题都透露出家长们对孩子们未来前途的担忧。 每一个家长,都在心里为孩子设想了一万遍未来的道路:上好的小学,读好的初中,上重点高中,一举跨入名校大门,不是985也要是211,然后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然后当个总经理,最好能衣食无忧,家庭幸福。 在普通家庭里,这的确是我们能设想到的最接近于成功的成功了。 因为这也是家长们唯一的选择,所以学习是一定要重视的,性格是一定要开朗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家长对待孩子的成绩如此焦虑的原因--我很害怕我的孩子难以成功,难以过上我设想中的好的生活。 但是,这真的是成功的唯一方式吗
独生子女的养育问题是对社会的一种挑战。许多年以来,独生子女家庭给人的直接印象是: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失调;而从这种家庭中培养出的孩子,往往有些成为不合时宜的成年人。 为使独生子女及其家庭免于陷入这样的结局,美国儿科专家莫瑞卡布尔门,曾为人们提供了养育好独生子女的秘诀。这些秘诀如加以归纳,可开列以下几条: 1.有选择、有重点地为孩子提供他所需要的东西:“提供一切”不是不能做到的,但父母千万不能这样做。 2.父母的美好祝愿、希望和理想,往往集中在独生子女的身上,然而,为孩子制定的努力目标,应当建立在实事求是地分析孩子的能力、才干和兴趣的基础上,目标和期望过高,只能使其丧失能力,并落个怨天尤人、自慈自怜的结局。 3.不要把独生子女总当"婴儿"看待。否则将有碍于孩子独立性的发展,进而
守规矩,让孩子学会自己承担后果! 记得我家宝儿三岁多的时候,某天宝贝爹妈有急事要出门,反复催促宝儿无效,人家就跟没有听见父母说话一样,后来爸爸妈妈都走到门口了,回过头叫他,再不出来爸爸妈妈就走了!他依然在房间里不知道鼓捣什么。宝贝爹妈无奈,给宝贝奶奶交代了一句,就把宝儿丢在家里我们自己走了。 两小时后宝贝爹妈回到家,宝儿大哭着扑进妈妈怀里,边上宝贝奶奶好一通埋怨:哪有你们这样的?孩子就晚了一会儿,你们就走了,知道宝儿大哭着在你们后面追出门了么? 宝贝妈咪无奈地跟宝贝奶奶解释:跟他说了几遍了,爸爸妈妈有急事要走,叫他快点出来,是他自己不听啊。 奶奶不以为然,小孩子哪有不慢的?你们多等一会儿又怎么样啦? 妈妈转头看宝儿:妈妈有没有告诉你,再不出来妈妈就走了? 宝儿抽噎着点头:妈妈不等宝宝! 后来很长一段
活动目标: 1、辨别并愿意模仿几种常见小动物的叫声。 2、学说简单的句子:"喵喵喵/汪汪汪,请你猜猜我是谁?"师问:小狗/小猫/青蛙,怎么叫?幼答:小狗/小猫/青蛙,汪汪汪/喵喵喵/呱呱呱/。 3、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小动物的头饰。 活动过程: 一、 猜测小动物的名字。 师:(模仿小动物的叫声)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的小动物,一起来听听看,有些谁呢?喵喵喵,谁来了? 幼:小猫师:再来听一听谁又来了?汪汪汪。 幼:小狗(以同样的方式模仿青蛙、小鸡等动物的声音找个别幼儿或集体猜测)。 二、学说以对话的形式练习学说简单的句子。 师:这些小动物的声音真好听,你们想学它们的叫声吗?
常常有父母说: 每次冲孩子发火,都特别后悔、特别内疚,可下回看到孩子淘气不听话,还是忍不住…… 怎么才能从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跳出来呢? 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根源是,我们对自己情绪的觉知力不够。 的确,情绪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我们往往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情绪已经出闸。 但如果有迅速的情绪觉察,我们就会知道:“对!孩子是犯错了,但还不至于被打骂!” 或者:“事情已经发生,打骂根本没用。现在应该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可是从小,我们学习过语文、数学,也学习过音乐、美术,却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情绪处理”这个重要的课题。我们甚至不知道,情绪到底是什么? 情绪不分好坏,它只是想对我们说…… 大部分人只喜欢高兴、愉悦、满足、平静之类所谓的“正面情绪”,而不想要愤怒、悲伤、恐惧之类的“负面情绪”。
活动目标: 1、熟练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相同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 2、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电话号码,愿意了解与同伴的联络方式。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1、10以内加减式题卡,破译电话号码练习纸,由加减法式题组成的电话号码卡片,红旗、黄旗、蓝旗、绿旗,记分牌。 2、开展主题活动“我要上小学了”,幼儿有了解同伴联络方式的愿望。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 师:我们小朋友就要毕业了,前几天大家也讲到过分手后联系的方式,有写信、寄贺卡、串门,还有打电话……今天我们就来玩破译电话号码的游戏。
妈妈忍着火气说:“你已经有那样的汽车了,不能买。咱买好吃的去。” 好说歹说,那男孩终于跟妈妈走了。 这样的戏码在商场里常见。这小男孩是被妈妈转移注意力给劝走的。碰到奶奶或者姥姥在身边,一定会跟妈妈唱反调:买!遇到脾气不好的爸爸,还会气急败坏,上去给孩子一巴掌。 生活中,孩子总有各种无理要求。一会儿说想吃糖,一会儿想要那个玩具,一会儿又想吃垃圾食品…… 大人们的第一想法就是拒绝,拒绝,还是拒绝。 小派曾为女儿的这些时不时就冒出来的乱七八糟的要求弄得很心烦,也总是拒绝,比如说糖。孩子对糖的免疫力太低了。我女儿也曾犯过在超市不给买糖她就不走的毛病。我一怒之下,自己转身走了,她在后面哭着跟上来。事后想想,我很内疚,妈妈没办法,让孩子也很没面子。 孩子的无理要求多。怎么拒绝?转移注意力?生硬拒绝?都是办法,却不能从
另外,在身兼孩子“偶像”的同时,父母们也可以尝试进一步了解孩子各年龄段的交友表现,从而为他创造交友条件,为其传授相关技巧,让他能够从小就感觉到交朋友的快乐。 孩子不同年龄段会有不同的交友表现 • 0-1岁为准备阶段 这时候,宝宝还不理解朋友的定义和意义到底是什么,但如果此时他对某个小伙伴表现出了关心和友好,不排斥和他待在同一片区域里,便是友谊萌芽的小象征。 • 1-2岁为观察阶段 这时候宝宝还是会处于自娱自乐的状态中,但同时他也会开始观察身边的人在做什么了。他会观察别的小伙伴在做什么,玩什么。如果稍微熟悉了之后,可能会有一起玩耍的机会,但一般时间不会太长。 • 2-3岁为感受阶段 这时候,孩子和小伙伴们的关系还是不会到达非常亲密的状态,但会愿意一起玩游戏的。而且在游戏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对方是否快乐
宝宝为什么讨厌独自睡觉? 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存在这样一种恐惧心理害怕黑、噩梦等。而且宝宝从小就是在妈妈的怀中长大,每天可以接触到妈妈的爱抚,而且和父母睡非常有安全感,睡前可以看到父母的笑脸,听到父母的声音,心里非常的踏实,而自己睡会非常的孤单。 怎么顺利的培养孩子独自睡觉? 1、鼓励宝宝帮助他克服心理障碍,告诉宝宝父母小时候也是这样害怕,不过适应一段时间就好了,妈妈相信你可以的,你是一个小英雄英雄等。 2、准备分床前先让宝宝有一个心理准备,提前给宝宝讲分床睡的原因,让宝宝参与到房间的布置当中,让宝宝提前了解、爱上这个屋子。 3、宝宝比较害怕,妈妈可以每天陪宝宝一起睡,睡前给宝宝讲故事、唱歌等宝宝睡着后在离开。 4、如果宝宝非常抵触,妈妈也不要心软坚持把宝宝送
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跟踪了数千位孩子的真实成长,发现人类行为的发展完全是有章可循的,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中,在动作、语言、社会行为和情绪发展各个方面的表现和特点,是完全可以准确预测的。 1岁 培养安全不可错过的一年 孩子一岁时,父母该做的,其实是多陪孩子玩就好。这胜过任何生硬的知识,因为他在这里已经学到了更宝贵的东西,他知道自己有人疼爱,知道自己是父母最珍贵的宝贝,知道有人会帮助他,还知道这个世界的一切都那么美好。 2岁 培养幽默感不可错失的一年 “幽默感”是彰显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岁半,则到了培养孩子幽默感的最佳时期。他离开自我的圈子,融入了人群中。别人笑的时候,他也会跟着笑。当他和成人及小朋友们在一起时,他仍会主动向成人微笑,以此作为和成人交流的方式,当他看到不一致、
活动目标: 1、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感知图形的变化,激发幼儿探索的愿望。 2、根据物体特征(封闭、开放)给图形分类。 3、培养幼儿辨别图形的能力。 活动准备: 电脑课件、幼儿操作卡、分类盒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许多图形,这些图形有各种形状,里面还有许多秘密呢,大家想不想来玩一玩这些图形呀?(幼儿操作图片,自由说说图片形状:三角形、圆形、五角星。) 二、基本部分:认识图形 (一)认识开放图形 1、故事激疑 (1)师:小朋友能说这么多的图形名称,真了不起!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有关图形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恬恬和小鸡》。 2)老师边讲故事边演示电脑动画。 故事:恬恬在草
[权威型] 父母的特点:关心孩子,倾听孩子,对孩子的需要能作出敏感的反应,给孩子贴心的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 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所必需的,而不是从父母自身的喜好或者情绪出发的,因此也是理性的、一贯的。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对他提出这些要求,同时鼓励孩子与自己交 流。 家庭的气氛:父母和孩子很亲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都很充分。孩子觉得父母可亲可敬,信赖父母,对父母的教育持开放和接受的态度,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 孩子的发展:孩子易于形成友善、真诚、合作、自立的品质,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良好,能愉快而自信地学习。 [专制型] 父母的特点:对孩子控制得很严,并且要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各种要求,一旦孩子违反,会严厉地惩罚孩子。与权威型父母相比,他们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更多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很少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使
活动目标: 1.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2.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3.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难点 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听好了啊: 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打一日常用品)
“有教养,是最没门槛的美誉” 定义教养,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同的概念,但在我看来,一个人是否有教养主要体现在一些小细节,比如吃饭不要吧嗒嘴儿乱翻菜盘注意餐桌礼仪,和人说话平视对方双眼而不是玩手机不抬头,与人交流不要尖酸刻薄,等等等等。 说到底,有教养,就是言行会让对方觉得舒服。 或许会有人说了:我为人就是这样随性,耿直少年老讲实话,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只是,耿直不代表轻重不分,随性不代表口无遮拦。不懂得尊重别人,就是没有教养的表现。 1 餐厅,永远是一个可以观察到世情百态的地方。 有一次在一个比较高档的自助餐厅吃饭,不远处是一桌几口,看着穿着打扮都很体面,三岁多的小女孩白白嫩嫩的也极为可爱。家长拿了很多食物,堆的桌子上都是满满当当的,小女孩坐在餐椅上,这个不想吃那个也不要,没一会
【活动目标】 1、能手口一致点数10以内物品并说出总数。 2、在操作过程中让幼儿初步感知1-10的数量关系。 3、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能独立克服困难,想办法解决问题。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主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快乐及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手口一致点数10以内物品。 2、难点:点数8-10的物品,数的结果会用数词来表示。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大糖葫芦”。 2、学具准备: (1)一组小组合作,挂图3张。 (2)一组为图片20张,蜡笔20盒。 (3)一组为数、点、物对应卡若干。 【活动过程】 1、入场:师幼互相问好。
1 奥运会已经开赛四天了,游泳比赛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终于在今天迎来了一个小小的中国之夜。在400米自由泳以0.13秒之差与金牌失之交臂的孙杨终于在200米迎来了自己在里约的第一枚奥运金牌。随后我们又收获了傅园慧的仰泳铜牌和徐嘉余的男子100米仰泳银牌。 2 因为这三位都是来自浙江省,所以主持人提到浙江省为中国国家游泳队输送了很多优秀人才,像孙杨,傅园慧,徐嘉余,还有其他运动员。这个其他运动员指的是谁呢?作为曾经和孙杨共同成为泳队的金童玉女的叶诗文,因为自己在400米混合泳的失利成为了这个其他动员。 3 叶诗文在伦敦奥运会上横空出世,获得两块金牌被贴上天才少女的标签,成为了国家的骄傲。就是这位曾经的天才少女,如今的其他球员,曾经在四年前横空出世带给了国人惊喜。但是就在两天前,走下神坛的叶诗文在400米混合泳的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母亲: 每当孩子厌烦的时候,她总是想尽办法,又是好言相劝,又是物质奖励,把她以为的“全部的爱”强加在他身上。直到有一天,她发现,物质已不再有吸引力,而且孩子开始极力地避开她、顶撞她。孩子控诉说“学习”无情地拉开了亲情的距离。她说她也想当“慈母”,事实上,孩子却觉得她是个“暴母”。 我相信所有父母对孩子的爱,只是有些父母,并不懂得如何更好的去爱。 教育的真谛之一:耐心引导并以身作则,而不是发泄情绪来控制他人。 在很多家庭中,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当孩子的表现没有达到父母的期待,或者是孩子的行为违背了父母的意愿,父母往往很难忍受这种失控状态而刮起的情绪风暴,他们对待孩子的普遍方式大致如下: 要么以强势的姿态给与孩子威胁和恐吓,“你再不听话,就不准吃午饭”、“你再不完成作业,周六不准出去玩”…不是直接爽快的谩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