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优秀孩子的基石。从宝宝的早期教育做起,与孩子的互动养成良好的习惯,以下的每一个“一分钟”,你都做到了吗? 家庭教育是孩子接触的最早期教育,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好的家庭教育习惯才能成功地教育好下一代。下面来看下家庭教育中的十个 “一分钟“。 1、 一分钟接触。 父母的手是托举儿女的手,托举的力越大,儿女所处的位置就高。父母要注意摸摸孩子的头、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过接触来传递父母 与子女的亲情,传达给孩子爱和力量。但与儿女发生肢体的接触要注意心情、场合等。 2、 一分钟倾听。 海鸥倾听涛声,才会盘旋;雄鸡倾听黎明,才会唱晓,鲲鹏听九天,才会展翅。不要总是让孩子听,父母可转换一个角度,倾听一下孩子 的呼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注重有效的渊舌与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孩
关于新生宝宝抚触的6项叮嘱 就如推拿按摩能使人舒服一样,宝宝从生下来就很需要爸妈给他身体的抚触。这是一种温暖的传递,更是一种爱的传递。 给宝宝做抚触,是爸妈用双手对宝宝的皮肤进行有次序有手法的科学抚摩,让温和良好的刺激通过皮肤传到宝宝中枢神经,产生积极的生理效应。 爸爸妈妈如果每天给宝宝进行抚触,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会更好,免疫力和消化吸收功能会增强,哭闹减少、睡眠增加,与爸妈的亲情也会更加浓烈。而且,研究表明,经过抚触的宝宝长大后情商都比较高,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感,更能应付情绪上的打击。 抚触是西方传入的一个名词,在西方它是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的,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抚触已成为医院宝宝日常护理的一部分。近年来我国很多医院也开始对新生儿进行抚触。 给宝宝做抚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时间 宝宝0到3岁的时候最需要抚触,对宝宝的抚触应该越早越好。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会令宝宝心理受伤的事情有哪些: 1、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宝宝自尊 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宝宝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造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对所有的批评都刀枪不入。 武力惩罚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宝宝,宝宝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和他周围的人,对暴力行为的模仿是轻而易举的。由于父母的坏榜样,宝宝在独立面对自己和小朋友的冲突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 由于宝宝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成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而且,他们内心脆弱,特别希望得到别人尤其是父母的肯定,表
塞德兹博士在他的作品里,不止一次地告诫所有父母:一定要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 心理学研究证明,孩子游戏时会有主动性和愉悦性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东西最为轻松,也最为有效,而且,这样的学习不会让孩子感到枯燥、厌烦,可以提升孩子学生时代直至成年后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塞德兹小时候,父亲曾拿回一些旧的眼镜片,里面有近视和老花镜片,这些镜片成了小塞德兹最好的玩具,因为他对新奇的事物一向都很感兴趣。 小塞德兹拿起这些镜片,放在眼前看来看去,不一会儿,就感觉晕乎乎的!他又开始尝试把镜片放在离眼睛远一点的地方观察,结果发现透过这些镜片,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小塞德兹又尝试将两个镜片叠在一起观察,他这么做,纯粹是因为好奇和好玩。当他一手拿着近视镜片,一手拿着老花镜片,一前一后地放在眼睛前面观察时,他突然发现远处教堂大楼上面的尖塔竟“出现”在他的眼
“爸爸,我向你借一天,陪我玩一次,长大后我会还你100天。”这是一个渴望父亲陪伴的孩子的诉求。每当他看到别的小朋友和他们的父亲一起开心的样子,他就会恨自己的父亲。“最想把心里话说给谁听”时,面对这个问题,只有约7%的孩子选择了父亲,高达63%的孩子选择了母亲。 中国的父亲哪去了?负担着养家重任的父亲们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教育专家孙云晓说:“这一现象反映出当代家庭教育的普遍问题———父教的缺失。”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中心副主任,从事儿童教育和研究30余年。4日,孙云晓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父教不可缺少也不可能替代,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父爱关系着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缺少父爱如同孩
目前,相当一部分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按说这是好事,可是一走入极端,好事也会变坏事。“过度教育”,就是目前家教中危害最大的一个问题。其表现有: 过度教育的主要“五过”表现 一是智力刺激过强 几乎每个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愿望。为了达到目的,父母往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千方百计给孩子创造教育的环境和发展智力的条件,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发展幼儿智力的玩具、图书,更是多多益善。但孩子的反应却很冷淡。有位年轻的母亲感叹:我的孩子看到小伙伴有电子琴,也吵着要,但买回来后才两三天,便丢在墙角落里。孩子的屋里,玩具熊猫、积木、神奇的画板、小火车……可以说应有尽有,其中小图书就可以开个小小的阅览室。可是,孩子对这些简直没有什么兴趣。 幼教专家指出,孩子其实是患上了智力“厌食症”,而主要原因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孩子智力刺激过度。专家认为
对孩子来说,他需要父母指导他如何生活、如何学习技能和积累经验,但孩子在接受父母教育的同时却很在乎他们的态度,这些态度也决定了孩子对父母教育的接收程度,然而,态度却是父母最容易忽视的。 那么,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他们最不能接受的态度有哪些呢? 一、居高临下 这可能是传统遗留下的问题,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专家表示:在人格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如果父母总以家长自居,即使父母的批评有时百分之百正确,孩子们也会“口服心不服”。因此,专家建议:父母们应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这样大家的感觉都会很好。 二、求全责备 毕竟还是个孩子还小,当他在整理被褥、画画或者投掷皮球时没有做好,父母不应苛刻对待他们的表现,如果父母们总是苛刻地对孩子说,&ldquo
家,就像冬夜里守候游子的一盏窗灯,父母对子女的拳拳爱心更让人温暖。但是,爱是一门需要学习和培养的艺术,殊不知一些不经意的疏漏,可能让家成为孩子的伤“心”之地。 问题一: 父母一唱白脸一唱红脸 《红楼梦》“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一回中,贾政为教育宝玉,对其实施“笞挞”,闻讯而至的王夫人上前阻拦,威胁道:“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勒死我,再勒死他。”这一情节虽然是古人的文学创作,但在今天的生活中并不少见。教育孩子时,父母经常一方“唱白脸”,一方“唱黑脸”。这种教养方式埋下的隐患十分担忧。 1、父母意见矛盾,孩子易养成逃避惯性。 父
“你再这样整天只知道玩乐,以后就惨了。” 许多妈妈会这样语带威胁地警告孩子,但其实这话是错的。只知道玩并不惨,不知道玩才惨。这世界其实需要从小玩大的孩子,这也是为什么全球菁英齐聚一堂的哈佛大学,会另外聘请专门设计游戏的人来教学生玩的原因所在。 妈妈们一直认为明明让孩子充分玩乐,孩子却总是抱怨玩得不够,都是有原因的。妈妈忽略了“玩乐和休息是两件事”的事实,这正是最近妈妈感到难以和孩子沟通的重要话题。孩子从学校放学回家后,写作业前只是短暂吃个零食休息了一下,妈妈却说孩子已经有玩过了。写完作业后因为太累所以看了一会儿电视,但妈妈又说孩子有玩。到了晚上,孩子如果对妈妈抱怨“今天一整天都没玩到”,妈妈反而会骂孩子“你都玩那么多次了,怎么还老是吵着说你没玩到?”孩子确实没有玩到,休息只是休息,并非玩乐,休息和玩乐是两回事。 给孩子完全自主的游戏时
风寒引发的咳嗽如何防治 秋季,一天中的温差变化较大,有些体质差的孩子着凉后出现了咳嗽不止的情况,尽管吃了很多抗生素及止咳药,但是效果却不明显。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中医科陈建华主任提醒,对于这种风寒犯肺引起的咳嗽,不妨通过服用中药进行治疗。 小儿的肺为娇脏,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咳嗽都与肺脏密切相关。另外,小儿柔弱的肌肤,对外界寒暖变化调节能力差,秋季空气中的水分减少,很容易导致出现口干舌燥、皮肤干涩、咳嗽无痰的现象,中医称之为“燥”。秋季昼夜温差较大,邪气会随风侵袭机体引起发病,无论邪气通过哪种途径进入小儿机体,肺总是首当其冲受到损害,从而表现为外感咳嗽的证候。不但咳嗽剧烈,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有时可长达半月以上。有的孩子白天咳嗽尚轻,越到夜深人静之时,咳嗽越剧烈。 陈主任说,风寒犯肺引起的咳嗽,中医治疗以散寒宣肺为主。一般简单的
听到卧室里传出朵朵嘴里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陈蓉这才发觉女儿已经睡醒了,走近一瞧,原来她侧着头看着床边的小挂件玩具,高兴地蹬着腿脚,小家伙已经会在自娱自乐时自言自语了。“朵朵,真亲!自己玩的这么高兴呀!要不要妈妈来陪陪你?”陈蓉走到了朵朵的小床边说。听到妈妈的声音,朵朵把头转过来,看到妈妈了,高兴得不得了。小朵朵如此激动,是因为她和妈妈交往的欲望越来越强。 宝宝出生后,随着大脑的不断发育,在外界刺激物的影响下,与人交往的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在与成人的交往和情感互动中,宝宝享受着爱的阳光雨露;在情感的共鸣中,良好的情绪形成,智力水平也可以不断提高。 你知道吗? 婴儿生来就有从别人那里寻求回应的需求,已经具有发出信息和乐于接受母亲回应的本能,这种最初的与父母双向交流是孩子以后一切社会交际的
奈杰尔·拉塔不仅是一名新西兰知名心理学家,也是一位资深的儿童教育专家。在多年教育实践中,他深切体会到父母育子之心切、焦虑与无奈。也许正因为这个原因,本书定名为《在孩子把你逼疯前》, 语言犀利幽默,角度新颖独特,而这也正是本书的鲜明特点。 在教育咨询及培训的过程中,常有父母向我诉苦:“我都快被孩子逼疯了。”那么,父母为什么会被孩子“逼疯”呢?因为你的教育方法不对头。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没有谁是天生合格的父母,教育下一代的能力都是通过后天习得的。所以,如果你已为人父母,真的应该抽时间好好读一读这本书。 为什么做父母的都那么着急呢?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谁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也不想让一个“身心俱病”的孩子无助地走上社会。真所
一位高中老师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个黑色的大圆点,问学生:“这是什么?” “这能是什么啊,不就是纸上画了个黑点吗?” “没有其他意见了吗?”老师问。其他同学也都认为刚才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同样的问题,问幼儿园里的孩子,却得到了超过五十种的答案。 “烟灰、鸟屎、星星、石头、臭鸡蛋……” 为了解决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其中一种是要求唯一正确答案的集中式思考方式,另一种是一题多解的发散式思维方法。 举例来说,“水族箱里有多少条鱼?”这个问题,很明显只有唯一的正确答案。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进行集中式思考。 但是对于下
某些“丢人的毛病”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大多数人认为,只有成年人才有不可触碰的底线和短处,其实,何止成年人有底线,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底线”!做个合格父母,在早期教育的同时请别进孩子的雷区! 老话常说:骂人不揭短。在行事风格上,成年人早已熟悉这样的一套不成文的“潜规则”——那就是不要触碰他人的底线和短处。其实,何止成年人有底线,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底线”!做个合格父母,就请别进雷区! 底线一:某些丢人的毛病
一个具有感恩之心的人和别人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他们看起来更温和、更尊重别人的努力和付出、言语更温和、对自己更自信、社交过程更顺畅,当你用这些词来素描一个人时,你知道他们不管在哪里,都自带光芒,人们也更愿意和这样的人相处,在任何场合人们也更愿意去帮助他们。这些难道还不够吗? 1.从小就教会孩子说谢谢。在我们身边很多孩子(包括很多成年人)都不知道如何说谢谢,这是一种可怕的状态,在成人的世界里大家一定会主动的去远离这样的一帮人,是不是?如何教会孩子说谢谢呢?具体的行动步骤是这样的: A:当你要感谢某人时,停下手里所有的动作,看着对方的眼睛,告别你要感谢的那个人你的感谢。 B:看着别人的眼睛说出具体感谢的内容,并加上那个人的称呼,比如:“妈妈,谢谢你给你准备的美味的早餐。” 孩子知道谢谢别人是最基本的礼貌,但是孩子只有在学会以上的内容时,在生活中
我是三个孩子的爸爸,18年前,带着未满周岁的大女儿Christie从加拿大回中国创业,后来又在广州生了老二Garbo和小儿子Donald。 回到中国,我马上就面临两个挑战:一方面我很想陪伴孩子一起成长,想多花些时间在他们身上,做个尽职的爸爸。另一方面,我又要在生意场上拼搏,白手兴家,样样都要亲力亲为。 孩子的婴幼儿期和自己的创业初期交织在一起,家庭和事业双肩挑,当时的我选择了生意为先。我以为,男主外、女主内,我在外赚钱,把孩子交给太太,后来第二个孩子出世了,太太忙不过来,请保姆吧,最高峰时我家有三个保姆,一个保姆照顾一个孩子,除了增加人手之外,我会买最好的东西给孩子,作为不能陪伴他们的一种补偿,只在周末才回到家里同孩子玩一下。太太劝我多花点时间在家里,但我就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为理由,不加理睬,还振
教案一:《小熊的水果》 活动目标: 1、知道学会分享才能有更多的朋友。 2、通过听故事于共同品尝水果,理解分享的含义。 3、体验于朋友分享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小朋友自带水果,教师将水果洗净备用; 2、幼儿用书,实物投影; 3、请大班的小朋友或老师扮演小熊、小猴、小兔、小狗,排练情景故事表演《小熊的水果》。 活动过程: 1、欣赏情景故事表演《小熊的水果》。 ——观看表演《小熊的水果》 ——小熊家有什么?谁想吃水果,小熊是怎么说的?后来小熊是怎么做的? 2、幼儿分享自己带来的水果。 ——教师请小朋友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 ——水果品尝会:小朋友自由邀请同伴分享
教案一:五颜六色的花朵 活动目标: 1、知道各种花的样子以及花的名字。 2、通过印手印的活动锻炼孩子们手部的肌肉。 3、通过表达各种事物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通过各种划割的活动提高孩子们的握力以及力量的调节能力。 活动准备: 花萼,各种花朵的照片,印泥,签字笔或彩色铅笔,湿巾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用花萼和各种花的照片玩躲猫猫的游戏,并讨论一下这些花。 ①研究一下花萼和各种花朵的照片。 ②老师把各种花的照片放在花萼的后面,然后再一一展示给孩子们看。 ③用花萼和各种花的照片玩躲猫猫的游戏向孩子们介绍各种花。 花萼里面藏着什么花? 花萼里面长着鲜艳的玫瑰花。
“一大早,6岁的小米就被妈妈的魔咒喊醒,“赶快穿衣服,不然会着凉,会打喷嚏,感冒很难受的,要去医院打针……”迷迷糊糊坐到饭桌前,妈妈又说“快点大口吃,饭都快凉了,一会肚子受凉了,闹肚子怎么办?” “上学路上,4岁的小静趴在地上哇哇大哭,奶奶跑上前说道:“说了多少回了,路上别乱蹦乱跳,会摔倒,你就是不听,看,摔疼了吧。” “放学回来,壮壮发现小区公园的水池边,一群孩子正在玩水,他立马甩开爷爷的手,冲到水池边,开始泼水,这时爷爷赶忙拽着壮壮起身,说道“乖孙子,别玩了,你看你把衣服都弄湿了,一会着凉了我怎么跟你妈交代。” “晚上9点,二年级学生小敏还在对着作业抓耳挠腮,爸爸走过来,“别发呆,快点做,再磨蹭下去十点前又睡不成觉。早上起不来,第二天又没精神。” 类似的这些场景和话语是不是相当熟悉?因为这些语言几乎构成了大多数家长养育孩子的日常。每天因为起床
建议1:家庭传统意味着快乐“长久” 无论是每天共进晚餐,还是每年一起庆祝生日或节日,对一个家庭而言,没有什么比建立家庭传统更有价值的了。过春节时的饺子、鞭炮,或是过生日时的蛋糕、蜡烛,这些传统都十分重要,因为它们赋予孩子生活的意义,加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教给孩子“长久”的含义。 同样珍贵的是每个家庭独特的小传统,例如每个周末全家外出晚餐,每个月末全家一起看一场儿童电影等等,这些熟悉而亲密的传统习惯会带给孩子强烈的安全感。 建议2:歌唱的鸟儿最快乐 人们常说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一点儿也不错。在古代,西方人坚信音乐可以医治一个人肉体和心灵的创伤。而在现代,儿童医学研究发现,给患病的孩子听他们喜爱的歌曲,可以减轻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