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的威力是巨大的,所谓“一分钟妈妈”,旨在提醒妈妈,无论多忙,每天都应该抽出哪怕只是一分钟时间来,及时与孩子沟通、交流。 一分钟实践 孕期的一分钟交流法 在怀孕期间,如果准妈妈能巧妙地利用一分钟的时间与胎儿交流,那将是一种高质的胎教。具体方法:每逢有胎动,准妈妈就用手轻轻抚摸肚子相应的位置,心里想着或直接告诉胎儿:你真棒,妈妈知道你睡醒了,正在锻炼身体哩!或者:我知道你又长大一点了,现在你想告诉我什么信息呢? 只需花一分钟,你的心中就会充满幸福与喜悦! 幼儿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孩子就像就像一粒播种在春天里的种子,春风细雨中,悄悄地长大了。快得父母还没察觉,曾经的孩童已变成少年,倏忽间,羞涩的少年也已长大成人。 一、陪在孩子身边那么简单吗? 1.沉默的陪伴 有一次,我在餐厅吃饭,隔壁桌的是一家三口,幼小的孩子坐在儿童餐椅上,自己拿着刀叉吃。身边的父母,一个在看手机,一个在用笔记本上网。整个用餐过程中,全家人基本零交流,父母只是偶尔抬起头,给孩子夹点菜,然后又低头沉溺在自己的虚拟世界里。慢慢的,孩子开始哭闹、尖叫,甚至摔打餐具。尴尬的父母只好带着孩子狼狈地离开了餐厅,匆匆结束了这段不温馨的晚餐。 2.忽视和敷衍 还有一次,在学校的公开课上,一位总是很忙,很少露面的家长来听孩子的公开课。那个学生非常兴奋,脊背挺得笔直,小手高高地举起,回答对问题就立刻看向父亲,脸上是掩饰不住的骄傲
孩子3岁前出现的敏感期主要有:次序的敏感期、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小物体关注的敏感期。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就会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亦不彰显。而如何运用这股动力,帮助孩子更完美地成长,正是父母的职责。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父母及时把握孩子的敏感期: 秩序的敏感期 秩序敏感期时间:出生到3岁。 秩序敏感期表现:一个刚刚满月的孩子,家人把他抱到楼下,孩子就哭了,过了一会儿,把他抱到原来的房间,孩子就不哭了。这表明,孩子对环境、对他原来生活的房间的秩序有了感觉。 秩序敏感期作用:给孩子一种有秩序的生活,能稳定孩子的情绪,并且建立良好的生活规律。 动作的敏感期 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
小孩子太任性是非常不好的一个习惯,家长应该及早的让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那么小孩太任性怎么办? 1、不要理他们。 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父母不要去理睬他,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以采取躲避的方法,暂时离开他。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做出让步。这种方法往往还是比较有效的。 2、要让孩子转移注意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东西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3、在事先掌握了孩子任性的规律后,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任性的发作。 如孩子上街总是哭闹着让父母抱,可在出去之前就与孩子说好:今天上街不要妈妈抱,你自己走,实在累了,可以休息一会
很多家长不愿意痛痛快快给孩子买东西,给孩子花钱的同时反复强调金钱多么来之不易、要珍惜东西不可以浪费等等,孩子由此收获到的是匮乏感和愧疚感,跟金钱的关系沉重艰难。 在传统的教育里,我们在孩子面前说“粒粒皆辛苦”,说“不要乱花钱”,说“我们养家好辛苦”……其实这些并不能让孩子内心更加富足,品行更好,也无法让他们生活得愉快。 1、使孩子品行好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他们愉快 生活质量并非由物质决定,而是由心灵决定。一位朋友富有而且修养气质很好,兄弟姐妹也都如此。她的童年时代,物质上大家都很贫乏,但他的妈妈总是保持生活中的美感。妈妈时不时给孩子们带回一些美好小玩意,从来不对孩子传递生活艰辛、金钱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这样的沉重感教育,孩子们一直感觉内心富足流动,所以后来到社会上凭借自己的能力,各个富有而且有精神追求。 2、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三代以上才
老祖宗传下来的话,不知道过了多少年月,人们一直牢记在心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并时刻提醒孩子们从小要养成有规矩的好习惯,做个懂规矩的孩子。孩子学“规矩”有哪些好处呢? 1.孩子为什么得学规矩 中化民族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被世人称之为“文明之邦”,是人们向往的东方古大国。无论是在近代,还是在古代,中国都以孝道和礼仪闻名中外。孩子为什么要有规矩,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里,如果没有约束家庭人员的制度,这个家庭就容易陷入混乱状态。举个很简单的小例子:孩子不叫人,对着家人就:“喂!我要吃饭!喂我要喝水!”“喂”是谁?父母?爷爷奶奶?一点规矩也没有,这个家不就乱套了吗?这就是孩子从小要学规矩的原因。 2.要学哪些方面的规矩 我们常说,坐要有坐姿,站要有站相,走路要抬头挺胸,吃饭的时候不能发出声音,睡觉的
家庭教育是学龄前儿童早教中不可少的一项,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哦。下面就来看看家庭教育的重点和方法吧。 一、家庭教育的3大重点 1.身体方面 当前许多父母很早就开始了对孩子智力开发,然而大多数父母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即身体健康。0-6岁正是造就良好体能的关键时期,从儿童生长发育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看,儿童的早期教育把体能训练放在首位是比较科学和恰当的。 2.性格方面 应重视孩子优秀的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在家庭生活的琐事中,在点滴的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进行教育。比如孩子跌倒了,要让他自己坚强地爬起来,教育孩子不要怕打针之痛等。别小看这些随机教育,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会铸就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性格以及较强的独立能力,使孩子的人生绽开绚丽的花。 3.智力开发 当前许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时走进了
如今,信奉“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父母”理念的人应该不在少数,持这种观念的人肯定会反对打孩子。的确,在很多情况下,是不能打孩子的。 1.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2.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自己也在犯。爸爸妈妈自己都不知道这方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时,就不要急着去打孩子。 3.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因为这时打孩子往往只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往往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什么要打他,很容易失手打伤孩子。 4.孩子生理与心理具有以下特殊情况者不能打:行为亢奋有精神障碍的孩子,十分敏感的孩子,曾受过感情伤害的孩子。 5.不到3岁的孩子不要打。 根据心理学家
其实,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希望孩子能够听话懂事,可是过分乖巧的孩子也不好哦。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乖巧、懂事,可是这样真的对孩子好吗?如果孩子过于听话,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个性,长大以后反而会令父母担心。 “听话”的孩子走上社会后,就很容易被花言巧语所欺骗,造成办事能力的不足。所以很多家长感叹现在的孩子多么不让人省心。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家长教育理念的问题。只有改变这种教人“听话”的教育理念,才会有所改变。 孩子的苹果—不一定非是红色的 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育出蓝色的苹果呢!” 其实外国教师或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
一、用五句话,来解开孩子磨蹭的秘密 1.越不专注的孩子越磨蹭 穿着鞋子的时候突然就玩起了鞋带,写着作业又摆弄起了一旁的玩具……明明是要做这件事,眼睛一下就飘去另外一件事去了,咋整 ?孩子天生没心没肺吗?其实不然,因为大脑发育的问题,越小的孩子专注力越差。 对策 • 接纳孩子的专注力还在发育的事实,并不是故意和咱们作对。 不以大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而是应该做到不去破坏孩子的专注力,这点可看丹妈分享过的文章 ☞ 《毁掉孩子的专注力只需一件事》。 • 倒数法:这招我常对我侄子用,目的是让孩子感受时间的紧迫感。 在使用中要注意这几点—— (1)从10或者3开始数,别对孩子说还有1分钟什么的,他对一分钟是多久真的没概念; (2)倒数速度不能过快,孩子会认为你在作弊,也跟着耍赖;
由于受到环境的影响,加上孩子模仿的天性,孩子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容易说脏话,怎样才能使孩子不说脏话呢? 一、消退法。 消退法又称为冷处理发,简单的来说就是某一行为反复出现时,要是这个行为得不到强化,这种行为的发生率就会降低。 实施方式: 要是孩子说脏话了,父母不要去打孩子,也不要去教育孩子,仿佛孩子没说话一般,不理睬他的行为。日积月累,孩子就会觉得说脏话没有意思。父母要注意的是,当孩子说脏话的时候,不能够发怒,因为异常愤怒的样子会使孩子重复说脏话,这样不但不能制止孩子说脏话的行为,孩子会加强孩子的不良行为。 二、示范法。 示范法又称为模仿疗法,简单的来说就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学习和获得良好行为,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矫正方法。 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改变个体行为的方式是相当有效的,主要分
由于散漫而到医院的就学前儿童中,只有一半是需要药物治疗的,而另一半则普遍是由于发育或者情绪问题造成的,又或者仅仅只是父母过于敏感罢了。这种情况,即使没有环境和父母养育方的影响,他们也会变得散漫。其实他们仅仅是需要父母积极的关心来治疗。 一、对于小孩来说适当的散漫是正常的 那些被认为是散漫的孩子通常会给父母带来一些不便,这时周围的人自然会开始发出例如“像他家小孩那样的还真是不常见”,“他家父母可怎么抚养他呀”等闲言碎语,但是从孩子的立场上来看这可真是委屈他们了,仅仅只是因为眼睛看到了就会想要去碰触,去了旷阔的地方就想要奔跑,看的梯子就想要攀爬而已,在父母眼里觉得散漫的行为,在孩子眼中却是十分正常的,因此我们对幼儿的这种散漫行为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二、孩子为什么不能集中精神 1、散漫是发育过程中出现的非常自然的现象 事实上孩子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他们自我意识较强,不懂得去体谅别人,更谈不上原谅了。在和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学会原谅他人,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基础。 小奇的妈妈是一位很重视孩子教育的人。有一次,一个小朋友不小心弄坏了小奇的铅笔盒,小奇很生气,就不再与那个小朋友说话了。后来妈妈知道了这件事,就对他说:“这样的事情难免会发生的,你不是也曾把小玲的泥娃娃摔掉了一个耳朵吗?这些都不是故意的呀。小朋友弄坏了你的铅笔盒,不要计较,我们可以自己动手修理一下,不是照样能用吗?”经过妈妈的教育,小奇转怒为喜,懂得了原谅他人的道理,并和那个小朋友和好如初。 孩子在与小伙伴交往的过程中会经常遇到小的矛盾和冲突,这些对于孩子来说,能促使他们慢慢地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知道蛮横、不讲理,任性和霸道,在交往中是行不通的,并从中学会宽容,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 其实,学会“原谅别人”
孩子的倾听问题,往往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解决的,我们必须要作好心理准备,只有付出长期而倾力的努力才能换来有效的结果。事先能了解一些关于倾听能力的培养策略,会让你临阵不乱,更有自信培养好孩子的倾听能力。 美感赏析” 为了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辨析性倾听能力与审美修养,可以经常在家中播放背景音乐与孩子讨论其中的节奏变化,感受音乐中的美感,体验倾听带来的宁静与快乐。另外,还可以播放儿歌,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倾听的力量是不容我们忽视的! 亲子阅读是一个在家庭中能够集倾听习惯培养与倾听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活动。通过听我们的讲解,孩子能习得正确的语音,感受不同的语音语调,养成耐心地安静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另外,孩子还能通过听懂语义,理解故事内容,并对故事中的人物或情节作出价值判断或思考。我们在亲子阅读中,要充分利用提问、追问的方法,提高
专注力:是我们常说的注意力,对孩子来说,是指他们能把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集中在某一事物上,达到认识该事物的目的。专注力是一切学习的开始,是孩子最基本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应该在学龄前就开始。这是因为,学前期的主要任务就在于通过一些学习活动为孩子的正规学习准备条件。家长可以从以下十个方法入手! 1、要减唠叨和训斥 尽量减少对孩子唠叨和训斥的次数,让孩子感觉到他是时间的主人。教孩子学会分配时间,当他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做好功课,便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事情。孩子学人自己掌控时间,有成功的感觉,做事会更加自信。 2、培养孩子大声朗读的习惯 大声读书有利于训练注意力。每天安排一个时间(10-20分钟)让孩子选择他们喜欢的小文章大声为父母朗读,这是一个使孩子口、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尽量不读错、不读丢、不读断。
很多父母都不喜欢孩子到别的孩子家去串门,也不愿意让别的孩子到自己家来串门。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父母是在担心:孩子串门学了坏怎么办?人家不欢迎呢?人家丢了东西会不会落嫌疑? 我们说,这些家长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但是,他们的看法并不全面。实际上这是封闭观念在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反映,应予破除。 到小朋友家串串门,是孩子之间交往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走出家庭了解社会的一个途径。小朋友们到一起玩,交流思想和见闻,对他们的语言、动作、思维的发展很有好处,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事实证明,父母平时的教育和辅导,也无法代替孩子们在相互接触中所学到的东西。特别是独生子女,通过串门和小伙伴一起活动,对于克服自私、任性、孤僻、骄纵的性格,树立谦让、友爱、团结、大方的品德,大有益处。 当然,到别人家串门就像打开窗户一样,既能引进新鲜的空气,也会吹进烟尘
中国有句谚语“三岁定终身”,因此,想要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对孩子进行良好的教育。 1、能和任何人沟通 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助于孩子深入社会,增加个人际遇,并且能促进亲子关系,有利于培养和谐的家庭氛围。 2、良好的写作能力 良好的写作能力很有可能在社会中谋得好的工作或发展机会,并且能通过自己的写作能力宣传自己。 3、学会尊重彼此和反省自己 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想要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并且在为人处事的过程中应该学会反省自己,这样才能完善自己。 4、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 独生孩子很多都不会洗衣煮饭、不会换灯泡等等,这证明了你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不会自己照顾自己。因此很有必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的能力,这将有
因为,孩子有时候实在是太不可理喻了!不管你讲的道理多么动听,孩子就是听不进去。或许有的妈妈会认为,对孩子发脾气,应该也没多大的事,谁小的时候没有挨过打骂呢?这个观点我不赞同,除非你确定孩子没有感到伤心和无助,并且能好好反省自己所犯的错。 一、我们可以生气,但是不能发脾气 发脾气本身就是一种负能量,这时候我们的情绪是处于失控状态的,我们很可能会做一些自己平时不会做的事情。例如说一些很让孩子伤心的话:“再这样子下去,我就不要你了”、“我都快被你烦死了”、“出去”……或者,有的家长会怒火难熄,直接操起家伙就揍孩子一顿。 但生气不一样,这是人的一种基本情绪。如果孩子做错事了,我们感到生气了,这时候告诉他:“你这样做让我生气了。”这样,孩子会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行为可能会有所改正和收敛。 二、发脾气时,我们的话对孩子而言是乱码 发
妈妈常对摔倒的孩子说:“不哭,自己爬起来。”这里其实有两个意思:“不要哭”和“自己爬起来”。孩子摔倒了,可能摔得很疼,所以妈妈硬要孩子不哭,是很难做到的,不哭并不就是坚强的表现,自己爬起来才是最重要、最坚强的表现。妈妈要坚持的是让摔倒的孩子自己爬起来,只要他自己爬起来,妈妈也可以说是达到目的了,因为你的孩子已经足够坚强。那么孩子摔痛了哭出来,又有什么关系呢? 妈妈可以让孩子尽情地哭,但不要太在乎他的哭声和眼泪,这是孩子自己的事。你可以体贴地用语言来安慰他,但不要代替他去解决难题,要让孩子自己想出办法,发觉自身的力量,不然的话,他就会对别人产生依赖心理,而疏忽对自己能力的培养,也就无法成熟起来,到了那时侯,他就真的成了一个只会哭泣的孩子。 强行止哭不利儿童心理发育。偶尔在父母“高压政策”下,孩子会停止哭,父母还以为此法奏效。殊不知,
如果你的孩子要独自在家并且无人照顾的时候,那么年龄绝对不是你需要考虑的唯一条件。据美国儿科学会称,孩子的成熟度也是要考虑的。一旦你决定将孩子留在家里独处时,以下这些小贴士可以帮助你顺利完成这一步。 一、把钥匙藏起来 如果孩子要独自走回家,他知道怎样携带房间钥匙来确保安全。把钥匙放在孩子裤子的口袋里可以保证孩子拿着钥匙是安全的。相反,把钥匙放在孩子书包里,会有一些潜在的麻烦。一旦孩子忘了书包放置的位置或者有人抢了孩子的书包,那么家里的要是可能丢失或者被偷。 二、遵循以下规则 讨论这些规则,能够帮助孩子做好充分的准备来应对独自在家的情况。坐下来和孩子谈 谈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这样做有助于让孩子清楚地了解行为的界限。设定一些有针对性的规则,比如对于接待来访者、如何接听电话、什么时候要打电话寻求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