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应变能力? 经常参加活动 想要锻炼孩子的应变能力,就要先让他多接触,然后才可以从实践中得出经验。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参加些挑战性的活动,例如野营、模拟逃生游戏等等,在实践活动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孩子在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增强其应变能力的过程。 经常向孩子问问题 家长不要时刻保持高姿态,做一个好奇、好学的家长,对孩子而言更有利。经常向孩子提问些实际生活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例如走失了怎么办?和小朋友发生矛盾如何解决等等,先让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管孩子说的有多离谱家长都不能责怪孩子,而是帮助他分析最佳处置方法。 让孩子学会独立处理问题 应变能力强的人往往都能在复杂的环境中沉着应对,而不是慌张、莽撞,这就需要家长多让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这样遇事
孩子年少时,父母对他们寄予厚望,让他们学这学那,但孩子实在难以承受,于是父母很失望,家庭很焦虑。最后无奈地接受“不成才”、“就是一个普通人”的现实。而为了得到这个结果,父母和孩子已经拼得遍体鳞伤。 “妈妈,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网上一篇《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的短文,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但这篇短文,说的其实是很基本的道理——每个孩子有自己的人生选择,不要逼迫他们成龙成凤,逼迫的结果,其实大多孩子也不能成龙成凤,倒是最终让他们的人生充满不堪。 不是吗?我们很多家长,从小就给孩子树立远大理想,让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模式奋斗,要他们长大后当官发财,做科学家、文学家,可最终大官的官位只有那么一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孩子进一步感受上海旅游界的气氛。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 3、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4、感受绘画的趣味性,体会创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收集旅游节花车巡游的资料、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讨论: 1、旅游节的花车巡游时的花车是怎样的? 2、与我们平时看见的车辆有什么不同? 二、我们来做个花车设计师,设计一辆美丽的花车。 三、讨论:可以设计怎样的花车? 四、幼儿设计草图 1、提示幼儿花车的设计不一定像我们平时见到的车辆。 2、鼓励幼儿发挥想象设计不同的花车。 五、讲评 我们是小小设
这一年,她6岁,他0岁,弟弟出生了,一个没打招呼的亲戚前来祝贺,当他从手提包里取出一份礼物时,眼尖的妈妈大声说:“你是给我家妞带礼物吗?确实是值得庆祝,因为我家妞得到了一个弟弟,从今天起她是一个姐姐了,多么值得自豪的事情。”亲戚尴尬地将礼物递给了6岁的姐姐,然后说:“弟弟的礼物忘记带了,落在家里,下次一定带过来……” 其实所有给妈妈打过招呼的亲戚和朋友,无一例外地都带上了两份礼物。 这一年,她8岁,他2岁 一天两人在争抢一个进口的红通通苹果,谁也不肯让谁。妈妈说:“弟弟,你要将苹果让给姐姐,姐姐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总是会把最好的东西让给别人。”弟弟委屈,但还是将手里的苹果拿出来了,姐姐脸红了。 其实妈妈的第一反应是要让姐姐将苹果给弟弟,只是开口的那刻突然改变了主意。 这一年,她9岁,他3岁
郜妈爱说笑 一个男人推着一辆手推车,里面坐着哭闹不已的孩子。只见此男人不停地喃喃道: “不要生气,阿杰,千万不要生气,阿杰……” 一位女士趋前向他致敬: “先生,你对孩子真是有耐性,可是你的孩子阿杰好像不听你的劝耶!” 男人的回答让人吃惊: “这位太太,我才是阿杰。” 郜妈侃一侃 由于周遭一些亲友的孩子频频出大状况—— 骑机车撞伤行人、跟同学打架、逃学旷课、迷恋网络游戏、未婚怀子…… 相较之下,我家两个大
活动目标: 1、能正确说出3~5种玩具的名称和玩法。 2、知道玩过玩具之后要按类别摆放。 3、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4、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活动准备: 歌曲《找朋友》,播放器、喜洋洋布玩具一个。 活动过程: 1、出示喜洋洋玩具,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你们好!我是喜洋洋,我可喜欢玩具了,请问班上有没有什么好玩的玩具吗?" 鼓励幼儿说说自己知道的班级玩具。 2、看看说说:班级玩具。 引导幼儿有序地观察玩具架前的各种玩具,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各种玩具的名称、造型和玩法。 集中交流,与同伴分享所看到的玩具,大胆说出玩具的名称,鼓励幼儿说出3~5种玩具的名称以及这些玩具的玩法。 小
而贝贝呢,钻到桌子下面,弄的凳子叮当乱响,把服务员刚刚端上来的一杯茶也被弄翻了。其他饭桌的人看到这样的情形,都对贝贝这家人投来了异样的目光。 贝贝妈妈依然是我行我素,看到桌子上面没有擦干净,就让服务员过来再给收拾收拾。由于当时正是用餐高峰,服务员比较忙没顾得上,于是贝贝妈妈就骂骂咧咧的好一阵子。最后直接说:“你们这餐厅服务真的垃圾,清理个桌子都这么难吗?”这时候贝贝也帮着妈妈训斥服务员“你们是怎么做事的?能不能再慢一点啊?”这让服务员十分的难堪。其实餐桌的客人瞬间对贝贝一家指指点点,感觉这一家人做的有点过分了。 主要观点: 虽然平时都爱说顾客是“上帝”,可是“上帝”也有善解人意的一面,切不可以“上帝”的身份自居而忘乎所以。有的孩子教养很差劲,其实很大原因就在于父母的行为所渲染出来的,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其实还是蛮有道
游乐场的旋转木马上坐着一个5岁的小男孩,可是小男孩不想好好坐着,想要站起来,可是家长不让。想要坐到下面去,家长还是不让坐。想换到其他位置坐,家长还是不让。结果就是家长这不行,那也不行,孩子就在那一直和家长斗智斗勇,不停地动,趁家长不注意的时候自己跳到另一个位置上去了,不小心碰到了腿,就安静的做到上面,在也没有乱跑。 其实家长不去给他说禁止他的这些行为,而是通过其他的办法来解决或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因为家长越是禁止孩子去做某些事,这件事越是对孩子有诱惑。 好奇心 孩子对很多事物都是无知的,本来他想做的这件事可能是无聊之举,但是因为家长的禁止孩子做就会激发他的猎奇心理,就是越想要去一探究竟。 叛逆心 很多时候孩子看到家长做一些事情,孩子就像和家长一样可以做这些事情,家长感觉孩子还没有能力办这件事,
宝宝入园,很多家长都担心宝宝会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预防入园焦虑的小测试 宝宝即将入园,他是否会很好地适应陌生的幼儿园环境呢?通过这个反应小测试,便可知晓。 小测试:将宝宝带到一个陌生的环境,观察他的反应,每个场景持续3分钟。(本测试最适用于12~18个月的宝宝) 妈妈在旁边看宝宝玩。 陌生人来了,并和妈妈说话。 妈妈离开房间,陌生人安慰宝宝,并和宝宝玩。 妈妈回来,安慰宝宝,陌生人离开。 妈妈再次离开。 陌生人回来,抚慰逗弄宝宝。 妈妈再次回来,逗宝宝玩,陌生人离开。 宝宝的表现: A、只要妈妈在场,他就能安心地玩。不排斥陌生人。一旦妈妈离开,他就显得不安,可能会哭泣,而当妈妈回来时,他很兴奋,立即亲近妈妈。 B、当与妈妈分开时,他没有明显的焦虑不安,而妈妈回来时,他也不太积极。不论妈妈在不在场,陌生人都可
这让我想到了在做电视节目中经常看到的情节:家里有两个孩子,一个一直优秀就自然成了顶梁柱,家庭的重担都落在他的身上,让这个相对优秀的孩子不堪重负。而另一个不太争气的孩子,却总是受到家庭的特别照顾,家长对待弱势孩子往往会低标准和宽容,这就会让弱势的孩子越发无能和依赖,从而更加不思进取。 随着二孩时代的来临,我特别提醒父母,可以对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前提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公平的对待,而不是让孩子有“欺强扶弱”的感觉。 同时,希望家长更多的关注优秀的孩子。一个看似学习不好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不会给他设定过高的标准,而会提出让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孩子有了一点点进步就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孩子看到了希望、增加了信心,就会更有动力去不断进步,从而取得好成绩。 而那个一向优秀的孩子,从心理角度来看,
人之情绪,往往产生于面对问题找不到解决方法的纠结中。情绪没有对错,有了就是合理。但很明显,这是我们自己需要承担的。当我们不能消化,传递给孩子,到底会是一种伤人的表现。 那一刻也许不曾想到,情绪不克制的宣泄,会让孩子产生内疚感。他们会认为爸爸妈妈不开心,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 想要平等的对待孩子和他沟通,首先请平稳情绪,他在安全感中,你就能看到他的心声。 常怀想人生终如小溪和高亭的清寂,不觉已近日暮, 颓然其中,谁知归路? 诗兴酒兴留在山上,如同留在青春,剩我夜乘一舟。 荷香误我,深入一个新的错误, 怎渡?怎渡? 慌乱的心念,如惊起的沙鸥白鹭…… 父母情绪稳定,对孩子到底有多重要?这些年,许多教育界以及育儿界的人,一直在关注这个话题。 曾经有一个绘本是《一生气就大吼大叫
你知道孩子听音乐的奇妙作用吗? 1音乐能安抚孩子的情绪 喜乐睡觉前,我会给她听摇篮曲。摇篮曲能让她很快平静下来,也很快进入睡眠状态。有时,喜乐有小情绪,播放一些欢快的音乐,让她跟这音乐动一动,她很快就融入到欢快的气氛中,不记得刚刚的不愉快了。 2爱听音乐的孩子,口才好 喜乐学说话的时候,偶尔口中会蹦出一些我没有教过的词汇,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挺讶异的,后来发现是因为儿歌里面有这句歌词,所以她听多了就记住了。音乐帮喜乐累积了很多的词汇。 3有益于智力发展,让孩子更聪明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音乐能够刺激大脑皮质的活动,促进大脑和感觉器官的发育,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增强和恢复记忆力,促进智力的发展和提高。 美国儿童教育家罗素,曾做过相应的实验,证实对3岁左右的儿童施以音乐训练,可以增强他们长期在非语言方面的辩识能力的增长。
星期天的早上,我儿子张小又一个人玩过家家,他把家里蓝色的方形折叠餐桌当作大海,在上边搭了几块积木做轮船,说是轮船在海上航行,还特地拉我过来看,我夸他很有创意。 吃午饭的时候,我忘了他的“大海和轮船”的设定,随手拿走了那几块积木,放上了碗筷。 没想到小朋友“哇”地号啕大哭起来,他说不许在他的“大海上”吃饭,因为轮船就没法航行了。我忙向他道歉,在我的帮助下,小朋友的轮船终于再次“启航”,他却依然在抽泣,一副很委屈的样子。 当时姥姥姥爷在场,他们一见孩子哭都急了,于是开始哄他:“别哭啦,妈妈做错了。”“乖,你是小小男子汉,不许动不动就哭。” 姥姥姥爷你一言我一语,恨不得孩子马上破啼为笑,我却示意他们不用管,让孩子痛痛快快哭上一会儿。 哭,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正常的情绪发泄。伤心会哭,委屈会哭,认识到自我的局限性也会哭,小一点儿的宝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自由的孩子最自觉》中指出:自由的含义绝对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甚至胡作非为——这恰恰是不自由的表现——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误权,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需的生活经验。 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 首先非常感激您让我们有机会分享您的教育经验,《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绝对值得推荐的好书。 其实,当太太把这本书递到我这个当爸爸的手上时,我并没太在意,因为我一直读这类书籍。但当您和圆圆的故事在我面前徐徐展开时,我发现早已爱不释手。由于每天工作比较忙,我基本是在上下班的公交车上挤出时间阅读您的作品,这也让堵车成了件愉快的事。 您对圆圆的教育理念以及对目前中国教育弊端的剖析,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某种层面上更坚定了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持有的信念。您对孩子的耐心给我好好地上了一课,而您在教育孩子的细节
避免纷争的小伎俩 1、如何界定: 那些为了让生活更加轻松、和谐的谎言,它所带来的维持平静状态、加快事情进程的作用,往往比事实本身更加重要。 2、存在理由: 在一些无关痛痒的事情上,如果你讲出真相或者直接拒绝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的话,不用借助一个小小的谎言蒙混过关。 3、适用情景: 你刚刚把一大块巧克力塞进嘴里,3岁的儿子就从外面回来了。这个嗅觉灵敏的小家伙马上“发现敌情”:“妈妈,房间里好像有巧克力的味儿……” “哦,那是妈妈擦脸油的味儿!对了,妈妈正要去市场买菜呢,愿意和妈妈一起去吗?” 这种情况下,你的谎言对孩子没有伤害,同时还能避免一次拒绝,何乐而不为呢?再说,其实在这个案例中,孩子只是随口一问,并没有探究到底的想法,妈妈也就不必有一说一。找个话题转移开注意力就可以了。
看着看着我不禁想起了很早之前带娃上早教那会,有一次上音乐课时老师在进行例行地开场自我介绍,轮到我家娃时,小家伙不像以往那样说出自己的大名或小名,而是很突然地蹦出一句奶声奶气的“我叫宝宝”,现场老师和其他家长都被逗乐了,陪同的我也哑然而笑。当时笑笑就过去了,之后去上课老师和其他家长都会在这一环节时笑称我家娃“宝宝”,而我家娃也一改平时的参与,开始在课堂上撒娇。我突然意识到日常成人给孩子的昵称其实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我在那段时间开始阅读了一些资料,发现的确像我所感受的那样,宝宝、乖乖这类昵称最好在孩子上幼儿园后就尽量不要再使用,改口称呼孩子正常的小名更为合适。 看看身边,不少家庭中,“宝宝”“乖乖”“小宝贝儿”是很多爸爸妈妈习惯性用在自己孩子身上的一个昵称,有些家庭直到宝宝上幼儿园、甚至上小学后都还在这么称呼。这其实对孩子的成长并不是好事儿,这类昵称一般都是起源
经常听到妈妈抱怨:“谁谁谁家有个奶爸,换尿布,陪睡,无所不能,可惜我家的爸爸什么都不管,每天回到家就知道玩儿手机”“爸爸就是个赚钱的机器,只管挣钱,别的啥都不管”“孩子好像是我一个人的,跟他没半毛钱都关系”……羡慕别人家的奶爸有什么用? 回家按照今天说的去做,“奶爸”咱家也有一枚!哈哈。 1 |第一时间建立亲密关系 “哇哇哇……” 随着一声宝宝的哭声,妈妈的情绪是复杂的,你可能感到如释重负,艰辛的十月怀胎终于结束了。当医生或者助产士将宝宝送到你身边,在你看到他的那一瞬间,你却又突然很想哭,看着如此脆弱的他,你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能不能把他照顾好。你还可能是异常兴奋的,甚至忘记了自己分娩的伤痛和疲惫,只希望能马上抱着他,爱护他,对宝宝产生一种深深的依恋…… 这些复杂多变的情绪,都是因为在你分娩的时候,体内产生了大量的激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学习认识数字1-3的。 2、学习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3、培养幼儿对数字的认识能力。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活动准备: 橘子园背景图;幼儿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认识数字3 1、出示果园图:今天我们去参观橘子园。 问:你看到了什么?有几棵橘子树?幼儿随意观察图片,(互相交流讨论。) 2、用点数的方法得出图片上有3棵橘子树(出示3让幼儿认识) 3、哦,这就是3,你们说说看:这3象什么? (二)找数字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了小果树,请你们数数你的果树上有几个橘子,并去找一个与橘子数量相同的数字朋友贴上去。和旁边的小朋友比比谁的橘子多。
家庭作业是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当天所学的新知识而留的练习题。孩子们在课堂上只是理解了老师讲的新知识,并没有大量时间举一反三地加深理解强化记忆,因此,家庭作业一定要让孩子独立完成。反之孩子便复习不了当天刚学到的新知识,老师也就不能检验孩子的学习情况,如果长此下去,非但帮助不了孩子,而且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会下降,害处不浅。 妈妈替孩子做作业的另一害处是:帮助孩子养成依赖的惰性心理和不勤于思考、不善于动脑的坏习惯。经常让妈妈替写作业的孩子大都娇生惯养,学习不主动,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差,甚至让孩子认为自己不写作业有人写,自己不会做作业有人做,自己做错了作业有人改。养成了这种依赖的思想,慢慢地遇到了难题不动脑筋,做错了问题不问为什么。妈妈替孩子做作业反而让孩子养成了做努情依赖他人的习惯,的确是错误的做法。 当然,反对母亲替孩子写作业并不是说对孩子的作业不闻不问。作妈妈的希望孩子学好知识
一、如果你不想用发脾气办法去解决问题,你可以这样做 假期,孩子在老家跟同龄小朋友一起玩,最后都不愿上学了,直到我去接她的那一天,还往屋里躲,口口声声说要在老家上,不跟我走了。那一刻,想到我含辛茹苦养育了五六年的孩子,才短短几天就玩忘心了,不但不想上学,连妈妈也不要了。面对孩子糟糕的表现,我真是万念俱灰、悲从中来,没脾气、没强求、没任何批评和责怪,只是眼泪默默顺着脸颊往下流....... 这下,可慌坏了女儿,一边吩咐小朋友给我拿纸,一边又跟我说,妈妈别难受,我考虑一下晚上给你回答。结果,没过十分钟,孩子就让我再问她一次要不要回去上学。我懂了,此时孩子已经考虑清楚,当我再问她时,显然很开开心心的答应着,跟妈妈一起回家咯。并且说完之后,还觉得自己做了一件让妈妈高兴的事儿,而感到骄傲。 如果当时我采取强势、霸道、硬碰硬的方法,威胁孩子跟我一起回来,也能达到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