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陪孩子玩比上班还辛苦?那就对了!
    陪孩子玩比上班还辛苦?那就对了!

    橙子经常提到一个概念,叫做高质量的陪伴,每天都有高质量的陪伴可谓好处多多,可以增强亲子感情,还会让宝宝变得更聪明,更有安全感。 可是,陪孩子玩,尤其是高质量的陪玩儿,一点都不轻松有趣,而且正相反,又累又无聊!谁陪过谁知道啊!不开电视不看手机,专心致志的陪娃玩,那真是智力体力和耐力的全方位立体化的考验啊! 有人说没有啊,我家娃很乖,陪起来很轻松滴! 如果你居然不觉得累,对不起,你那个不叫陪伴,那个仅仅只能叫做陪着!娃在自己娱乐自己,和你没关系。 “陪伴”和“陪着”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就是,有没有互动——你有没有及时回应孩子的注视?有没有认真地回答孩子的问话?有没有专注地参与和孩子的游戏? 如果要再标准化一下,那就是看孩子脸上有没有笑容。如果你有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孩子一定会感到非常快乐的。 看过一本书上说,每天专心陪孩子玩一个小时,就足够他的心

  • 每一个为家奋斗的隐形爸爸,都值得我们去爱。
    每一个为家奋斗的隐形爸爸,都值得我们去爱。

    那天和朋友一起逛商场,回家路上优妹已经挂在我肩上睡着了。 看看时间,21:30。再看看熟睡的优妹和身旁硕大的背包、购物袋,我掏出手机打给优姥:“妈,我们车快到小区了,您下来接我一下好吗?东西有点多,优优睡了……”放下电话,朋友问:“优爸不在家吗?” 我直接愣住。 讲真,我根本没想起还有个优爸。他已经连续几天加班到深夜才回家,跟优妹也已经连续几天没有碰面。 那天一如既往,优爸进门时已是深夜23:10。聊了聊他的工作进展,讲了讲优妹的趣事,然后,优爸站在优妹床边,借手机屏幕的光线端详着女儿…… 我心里莫名酸楚。优爸很爱女儿,正因为如此,他尽力打拼,一心想给女儿更好的生活。 别人家爸爸,也大多是这样吧,忙到如同隐形人。他们不是不想陪孩子,而是真的分身乏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隐形爸爸? 带优妹去早教中心,发现一个规律

  • 睡前和孩子交心半小时,结局竟如此不可思议
    睡前和孩子交心半小时,结局竟如此不可思议

    在中国家庭,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疑惑与无奈:为什么我的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告诉我?孩子一天天长大,想法也越来越多了,我已经完全不知道他在想些什么了······ 由于太多的家庭存在这样的现象,所以有些家长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长大了都这样!但是,真的是吗?为什么有的孩子能和家长做好朋友,无话不谈呢?别总以为这是孩子的原因,其实也和家长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她每晚都会和孩子聊上一会这是一个喜欢和孩子聊天的妈妈。她每天就算再忙,也会抽出一点时间和儿子聊会天。当然,这聊天的时间大多都在睡前,夜深人静时是大脑最放松、最自然的状态,非常适合交心。 她和儿子什么都聊,聊美食、聊学习、聊交友、聊文化,有时候发生一些小争执,她竟然都说不过自己的孩子。她会引导孩子思考话题,但是不限制孩子思考的方向,所以她的儿子会问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脑洞很大,总会说到大人想不到的点子上去,把她带偏。 久而

  • 老人带娃的口头禅,毁娃力MAX
    老人带娃的口头禅,毁娃力MAX

    对于老人这种无私的帮忙,我们确实需要心存感激。但是很多老人在照顾的孩子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些陈旧、错误的方法,这往往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比如下面几句老人常说的话,如果不及时纠正,那么真的会毁了孩子一辈子! “桌子弄疼宝宝了,该打!” 等到孩子能自己跑跳的时候,老人往往就看不住了,稍一分神,小家子就自己乱跑,结果一不小心就撞到了桌子一屁股坐在地上,之后自然是嗷嗷大哭了。此时老人很可能会迅速抱起孩子,并且用手轻拍桌子,边拍边说:“都怪这个桌子,把我的小心肝弄疼了……”虽然这只是个心疼孩子的一种方式,但是却给孩子一个错误的认知:我跌跤不是我的错,都怪这个桌子挡在这了。以后孩子长大了,犯错的时候他还会自我反省吗?估计会把所有的错都归于旁人。 “拿去玩吧,不要告诉妈妈就行!” 妈妈对于孩子的管教大多比较严格,比如危害身体健康的炸鸡不能吃,有危险的游戏不能玩等等,虽然孩子可能苦苦哀求,但是

  • 美国课堂:"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美国课堂:"会学"比"学会"更重要!

    PBL长啥样? PBL,Project Based Learning,顾名思义就是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传统的学习路径是这样的, 老师懂很多 -> 老师把这些知识教给孩子们 -> 孩子们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 -> 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们就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 在这个路径里,老师以一个知识传递者的角色贯穿始终,是在“授人以鱼”。 而PBL学习路径是这样, 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或设定一个目标来启动项目 -> 孩子们做调查研究 -> 相互讨论 -> 找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知识 -> 实验、整理、修正 -> 演讲分享给其他同学”我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找到答案的”。 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更像一个项目经理,他会教孩子们怎么做项目计划,会监管项目进行的方向、进度和最后的结果,但具

  • 我想用这张图片,作为抵制把孩子标签化的起点
    我想用这张图片,作为抵制把孩子标签化的起点

    写了那么多学校的幼升小,好像从来没有介绍过小E的幼升小历程哦!可能越是自己家熟悉的小孩,越是很难去客观的回顾这段特殊时期的心路历程。本来以为也就这么过去了,直到今天收到了一位从微博时代就开始长按我的妈妈的留言—— 昨天晚上睡不着,把你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又从头到尾看了遍。很后悔没有早点多花心思,到现在还有一个月要考小学了,觉得娃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根本什么都考不上!为什么小E哥哥就那么出色,那么让你省心呢?在这个牛娃辈出的时代,小E真的有你们以为的那么好么?带着这样的疑惑,我找到了这张风行于各大幼升小论坛和妈妈群的神图。 那么当时幼升小前夕的小E处于什么水平呢?我们不妨一个个比对一下: 语文,勉强介于普娃和牛娃之间吧! 识字量1000以上(用常用生字表测过) 背诵故事&看图说话无能 (英语启蒙用力过猛,在家讲故事都是用英语练习的) 拼音熟练(幼儿园教的) 常

    标签:幼升小
  • 三岁看大,教你在孩子三岁时看出他的未来!
    三岁看大,教你在孩子三岁时看出他的未来!

    看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会表现出充分的自信。有着良好的表达能力,可以大大方方的表现出自己的感受,长大后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乐于展现自己。孩子的安全感,来自于温馨的家庭以及父母的肯定, 看学习状态 孩子常常表现为专注、注意力较为集中,且对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探索,并且不怕失败。这种孩子具有优秀的学习及创造能力。 看自理能力 3岁左右的孩子,能够掌握基本的自理问题,如吃饭、睡觉等,能够简单表达出自己的需求。这类孩子适应力及社交能力都会更强。 看健康状况 虽说小孩子经常生病,但身体素质好的孩子,生病后恢复时间较快,免疫力也更强,长大后身体也会更强健。 看孩子犯错后的表现 小孩子在一定阶段,都会犯比较相似的错误,如撒谎、说脏话、偷东西等,这些

  • 对倔强孩子怎么教育?不同的教育方法让孩子成人后天差地别
    对倔强孩子怎么教育?不同的教育方法让孩子成人后天差地别

    小西小时候很倔强,如今已经是个20岁的已婚人士了,成年后的生活并不是那么理想,在家里丈夫的专横无礼,常常把小西使唤的团团转,相当于家里的保姆,而在公司里小西的老板也常常压榨她,隔三差五的要加班,而且加班费总是扣除,工作又是格外的多。小时候的小西是很倔强的一个人,在父母面前很爱反抗,为什么成年后就变的如此软弱没有自我?小时候因为她的倔脾气,父母常常打她,把她打到听话为止,小西认为父母几乎把她身上的倔气都给打没了。 同样另一个倔强的孩子却是另一番人生 倪先生是个35岁的商人,有一家电影制作公司,规模虽小但是生意却很好,但是倪先生不满现状,想要进行改制,但是周围所有人都不看好他的想法,但是他还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成功了。倪先生所在的地方水质受一家工厂的污染,刚开始一些部门没人对他的投诉作回应,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各种渠道、例如媒体、社会组织以及环保

  • 两岁小孩竟然打人放狠话,看温柔妈如何降服小女汉子
    两岁小孩竟然打人放狠话,看温柔妈如何降服小女汉子

    有位宝妈自爆女儿伊伊两岁半,独立、坚强、幽默,又带点儿“霸道”,是我眼里的小小“女汉子”。朋友都担心我这个以平和、知性著称的“温柔妈”驾驭不了,不过我心里倒是很淡定,通过尊重、信用、仁慈、信任等爱的表达,我与“女汉子”之间的交流倒也自然温暖。 不过,最近事情发生了变化。 那天我们一家三口来到食品超市,销售人员请顾客试吃一种热销饼干,伊伊尝了两块后大呼过瘾,吃得停不下来。伊爸抱住伊伊,告诉她:“不能再吃了,否则肚子会不舒服。”伊伊哪里肯听这个,“哇”地大哭起来,随即伸出“小利爪”对着爸爸的脸和脖子就是一阵乱挠——伊爸的嘴角和脖子立马挂了彩。伊爸显然被这个举动激怒了,瞪着眼睛,抓着她狠狠地摇了两下。 眼看“父女战争”一触即发,一旁的“温柔妈”被这阵势吓了一跳,脑中瞬间蹦出一句话:“要想培养出一个有尊严的孩

  • 陪宝宝一起玩胜过买各式玩具
    陪宝宝一起玩胜过买各式玩具

    「孩子自己就可以玩得很好,不需要我跟他们一起玩!」 「在我家,孩子吃饭、睡觉、洗澡这些事由妈妈负责,陪孩子打球、游戏是先生的事。」 「我不太有创意又没搞笑天分,跟孩子玩不起来。」 ......这些,是否是你很少跟孩子「瞎搅和」的理由? 也有家长很舍得「投资」昂贵玩具或教具给孩子,然而买回家后,往往是坐在一旁「看孩子玩」,或是唯有当孩子拿着成品喜孜孜献宝,或是自己在电视广告空档,转头看看宝宝为什么突然变得如此安静时,才不禁拍拍手发出「哇!你好棒!」的赞叹。 更靠近孩子的「玩心」一点 主张「游戏式教养」的劳伦思.柯恩(Lawrence J. Cohen),曾在《游戏力》中分享一种被称之为「插花式参与法」的日常游戏。不需要有玩具、没有课程,仅仅是乘着孩子想象的翅膀,把自己放入他的幻想游戏对话里,其中就

  • 被捉弄对你孩子来说是致命伤,却只有1%家长及时阻止……
    被捉弄对你孩子来说是致命伤,却只有1%家长及时阻止……

    别容忍大人的捉弄 不少大人都借着孩子幼稚不懂事、童言无忌来“逗”孩子,认为捉弄孩子一下没什么大不了,孩子的哭泣、害怕或者愤怒在这些人看来是好玩的反应。“逗”是以孩子的快乐为前提,是大人智慧的体现。真正的“逗孩子”需要找回自己的童心,以儿童能够接受的方式制造让孩子开心的事件。案例中的这件事明显是捉弄孩子,孩子是痛苦的、不快乐的,捉弄孩子是家长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很多家长像案例中的妈妈一样,当亲朋好友捉弄孩子的时候,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出面制止。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需要家长认真保护,如果家长不好意思和这些捉弄孩子的大人硬碰硬,应选择把孩子带走,避开那些爱捉弄孩子的的人。有的人曾经跟我说:“张老师,这件事哪有那么严重,开开玩笑而已,又没有恶意,他那么小又不懂。”认为孩子小不懂事就可以捉弄是大错特错的想法,孩子其实什么都懂。 捉弄造成两大后遗症

  • 家有娃放熊招?教你十大基本原则应对~
    家有娃放熊招?教你十大基本原则应对~

    1、不要害怕惊慌! 尽量冷静下来,就算状况糟糕到让你的头发都竖起来了,还是请保持冷静,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家长首先冷静下来,不怕周围的眼光,不要怕孩子的叫声眼泪,恢复理智再来处理问题。在你调整自己的几秒种里,可能你的孩子也在观察你的一举一动,他们聪明得可以从你的眼神和呼吸来判断下一步是要叫的再大声点儿还是有什么别的招儿。 2、不要马上出招压制 先尽量冷处理孩子此时的行为,如果实在无法冷处理,那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到其他更有意思的事情上,可以试着解释为什么他们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危险的,或者冒犯他人的。记住永远不能用暴力来处理暴力。 3、奖励而不是惩罚 奖励是鼓励好行为并且帮助改变坏行为的最有效办法,当孩子表现好的时候尽量多地表达你的赞赏。 如果孩子的行为的确到了不得不惩罚的地步,那么请尝

  • 隔代教育也有春天,谁说老人带不好孩子
    隔代教育也有春天,谁说老人带不好孩子

    刚生毛豆的时候,我经常跟妈妈聊起自己是怎么长大的,过早的喂辅食,八个月就上了托管班,每天自己在地上爬,穿着尿布到处跑。。。总之,妈妈嘴里的小时候我的生长状态跟现在的亲密育儿观点相差甚远。那个年代,父母没有物质跟精力去亲密育儿,祖父母忙于农活也无暇照顾孙子,我们这一代纯属放养的状态,我常常想就这样的养育模式,自己是怎么长成现在健康的样子的。直到最近的一些事儿,让我对母亲的养育观有了些改变。 从毛豆7个月起,爷爷奶奶就来帮我们带毛豆,快有一年多没回老家了而且正赶着春天,广州天气变化无常,两个老人总是生病不断,也经常传染给了毛豆,于是,我们决定让二老回老家休养段时间,让姥姥来照顾毛豆一段时间。奶奶走跟姥姥来相差两三天的时间里,我自己请假全天带娃。 这两三天,我感觉自己忙的晕头转向,一向认为要“一切以孩子为中心“的我,从早晨一睁眼,就围着毛豆转。孩子这个

  •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懂得如何度过一生
    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懂得如何度过一生

    经常有家长说,“我要好好教育教育孩子”;也有家长会讨论,“到底哪种教育适合我们家孩子”;更有专家学者说,“教育是开启每个人生命的钥匙”。那么,到底什么是教育呢?教育,到底是让孩子怎样更好的学习到知识,还是更好地成长呢? 我认为,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以哪种方式,去活着,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活的方式。但是,我又觉得,生活方式,在这里,其实是轻了。我所理解的教育,应该称之为:生命方式。就是选择哪一种方式,度过自己的生命。 生命最可贵的,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过程。而生命最精彩的,就在于每个人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一生。 当这种方式适合这个生命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这个生命充满着活力和激情——和外在的评判标准不一样,这种感受,只有生命的主体,也就是这个人才会知晓。 譬如有一种人,天性就是善良悲悯,他们觉得能够帮助到别人,就是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大体

  • 超全!0~5岁各阶段宝宝的适龄管教方法
    超全!0~5岁各阶段宝宝的适龄管教方法

    孩子一岁时抢小朋友的玩具,因为他以为凡是看见的就是自己的;两岁时,他不肯让别人玩他的小车,因为他不懂分享;三岁时,他常把“不”挂在嘴边,因为他要自己“做主”。为人父母者,应该用一个正确的方式来教导自己的小孩,优优妈妈整理了一份0到5岁各个阶段孩子的管教方式,爸妈们快学起来吧! 特点 好奇、好动,而且精力充沛。这个时候的孩子最喜欢探索周遭的世界。 典型行为 开始认知语言,懂得一句话里字词的前后关系了;他们还不了解外界的环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比如说,他们并不知道玻璃花瓶摔在地上会碎的; 一旦他们想要,他们就要马上得到,让1岁的孩子等待简直是太困难的事情了。他们没有行为和情绪控制的能力。 爸妈怎么办 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可以给孩子做示范,告诉他哪些行为是正确的,但是不要强求他们一定做到。成人说话的语气和面部表情是让孩子明白

  • 全家“统一战线”为何就是这么难?
    全家“统一战线”为何就是这么难?

    最近经常听到家长说起由于教育孩子的理念方式不同,引起很多家庭矛盾争端的事情,甚至引起夫妻矛盾激化到要离婚的地步。 “我有两个孩子,由于自己要上班,孩子有外公外婆带一个星期,爷爷奶奶再带一个星期,平时晚上和周末自己和老公陪伴孩子,一开始觉得这样安排很好,一大家子为孩子忙的不亦乐乎。可是随着大宝年龄的增长,有很多的习惯和规矩刚在爸妈这里养成,到老人那就全变样了,经常为应该怎样教育孩子的问题和老人闹得不开心,一大一小两个宝贝闹得家里鸡犬不宁,家长也无法改变老人的观念,眼看着大宝要上幼儿园,很黏爷爷奶奶,一不顺心就吵着要爷爷奶奶,和她没有太多亲近感,每每回到家中身心疲惫却又很无奈,想想自己做妈妈好失败。” 一个家长对我说。 她很想辞职回家带孩子,因为在家已经找不到“妈妈”这个位置。 还有一位家长和我说她的老公对孩子很严厉很凶。孩子只有3岁,教训他就像教训大孩子

  • 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的差别,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
    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的差别,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

    大家先来看看一个对比研究,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在创造力的四个层面(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冒险性)有什么差异。一般测试创造力会让孩子用画画这一类发散思维的方式。研究中我们发现,美国孩子画完之后,会像献宝一样拿出来问你“我画的好不好,你喜不喜欢我画的”,但中国孩子好多画完了以后,第一他不愿意把画给你看,第二即便让你看了,也会特别惴惴不安地问“老师,我画的对不对?”。 与美国的孩子相比,中国孩子一点也不缺少想象力和好奇心,但中国孩子缺的是什么?中国孩子缺的是挑战性和冒险性,以及不怕犯错的精神。为什么?因为一旦他们犯错了,我们的老师就会说他这个不对,那个不对,我们家长也会这样做。 我们中国的教育现在更多的像是在做工业一样,每次都告诉孩子对不对。我们只让孩子做对的事情,似乎就是在剥夺了孩子们犯错的权利,对吧?有些时候不犯错,不尝试错误就没有创造。

  • 终其一生,孩子最能记住父母的5个时刻
    终其一生,孩子最能记住父母的5个时刻

    是我的叮嘱,还是爸爸的大道理;是我们的温柔相待,还是严厉管教;是对他学习的督促,还是陪他玩时的欢笑?为此,《时代周刊》为我们整理了5个孩子最能记住我们的时刻,对照下有没有自己的影子吧! 1、你让他感觉到安全的时候 《时代》:孩子会记住你在床边为他们驱赶“怪物”后的安稳,或在噩梦之后拥抱他们的安心。但同样,也会记得你脾气变得像怪兽一样让他们担心恐惧的时候。 孩子的世界里,总有许多让他们感到害怕的东西,比如幻想中藏在黑暗里的魔鬼,床下的毒蛇,柜子里的老虎;比如陌生的人,陌生的环境…这些害怕,都来自他们对外界的一种不安全感。 所以,当他们表现出恐惧时,不要责备或不耐烦,如孩子害怕打雷,别简单的丢一句,“打雷没什么可怕的,胆小鬼才怕呢!”,但其实越这样,孩子就越惊恐不安。当然,也不能和孩子一样害怕,抱在一起痛哭或躲在门缝里…因为,

  • 没有人会告诉你 你家孩子不懂礼貌
    没有人会告诉你 你家孩子不懂礼貌

    文 ∣ 邓艳萍 图 ∣ Emily Winfield Martin 我见过许多没有礼貌的孩子,自己学生尚可以教化,邻家孩子只能由他。关于礼仪,文明古国的经典故事多了去了,比如程门立雪、孔融让梨,都是。但世上最容易而又最遥远的礼貌,还是开口叫人。 几乎没有人会告诉你,你家孩子不懂礼貌 有个表姐的孩子上初中,见人从不搭理。有一次送孩子去夏令营,母子俩晒得黝黑回来,还向我抱怨说:“夏令营老师照顾得倒挺周到,但老觉得他们跟我家孩子不够亲近。”因为是亲戚,我便旁敲侧击地问她:“孩子是不是很少跟老师讲话?”其实我是想说——是的,没有人会喜欢一个不讲礼貌的孩子,因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她若有所思,因为,她懂的。后来再见面,小外甥就忽地懂事了,小嘴巴可甜啦。 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冰雪聪明的父母,你的心里必须跟明镜儿似的。中国人好成人之美而不揭

  • 和孩子一起反对爸爸?!看看敬重这课怎么学
    和孩子一起反对爸爸?!看看敬重这课怎么学

    一、给丈夫“下桩子” 一般男士都对太太比较宽容,而太太们普遍对丈夫要求过高。在六A培训课上,老师提起过一个“下桩子”的说法,就是动不动对孩子贴标签、下断言,拿家长自认为“好”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殊不知,我们作妻子的,也常常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给丈夫们“下桩子”。且看: Ø  “我一直在看各种育儿书,但你从来不看,买来给你你也不看,说明你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不在乎孩子的教育……” Ø  “我经常和孩子在一起,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比你多,花的精力和心血也比你多,所以我比你更了解孩子……” Ø  “我一直在研究各种育儿理念,长按育儿动向,而你没在学,所以你根本不懂怎么教育孩子。你的那一套根本行不通。所以孩子不能交给你管,要不然还不知你把孩子教育成什么样了呢!” Ø  孩子行为好、乖的时候——“看看,我这当妈妈的没白操心吧!” 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