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早教>教育资讯>教育热点>上海:“绿色”尺子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体检”

上海:“绿色”尺子为中小学生学业质量“体检”

2012年04月05日 10:09出处:互联网作者:任玥阅读次数:461
同样是获得90分的两个学生,哪个付出的成本大?比起分数,针对义务教育设计的“绿色指标”更关注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业负担、幸福指数等——

 

  3 评价变革之后的未来空间

  2011年3月举行的上海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转型时期的教育质量评价命题,即“要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全面发展的评价;必须重新审视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有所取舍,有所更新,更加科学地理解和追求教育质量”。上海推行“绿色指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这项探索举措被赋予了怎样的期待?

  尹后庆如是说,就教育行政而言,通过“绿色指标”可了解全市或全区的学生学业水平状况和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就基层学校而言,“绿色指标”的监测结果既是为学校提升办学质量提供重要依据,也是学校改进教学行为的有力指导;就社会层面而言,满足区域内公众对义务教育质量的知情权,改变对学校“好差”口口相传的主观评价状态,也是建立评价系统的用意所在。此外,我们也必须对社会呼声比较高的“减负”问题作出积极回应,要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不可或缺。

  当然,尹后庆认为,我们不能期待“绿色指标”的出台解决所有教育深层次问题。学业质量的“绿色指标”并不是全面衡量教育质量的完整指标体系,而是直接指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克服教育时弊提出的。

  事实上,撬动评价改革的“砝码”依然艰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认为,这一“砝码”挑战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用结果制约过程”一直是我们思考、运作评价变革的惯例。更重要的是,在整个历史上,我们几乎未曾有过国家层面的、完善的产生“过程”信息的评价体系规定。直到新课改开始,以2003年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为政策层面的标志,才真正在国家层面上开始关注评价变革。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和改革越来越走向内涵,如何在变革中将关注过程和结果互为补充?如何从单一考试的变革转移到对整个评价领域的系统变革?如何建立基于实证的数据分析,并使其既促进学生学习,又提高整个体系的问责能力?这些原本被边缘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并成为评价改革必须攻克的“堡垒”。

  尹后庆还提到,教育质量监测本身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作为全面了解教育教学情况的一种手段,作为发现和诊断教学问题的一种方法,作为教育决策的一种依据。上海今后要根据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日常调研、社会反响等多种渠道了解教育存在的核心问题,寻求对策。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

猜你喜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