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已就,知易行难。
保障何来
在基本保险之上,补充商业保险,被视为最切实有效的方法
医疗资源盘子有限,始终是中国医疗保障水平提升的最大掣肘。此次由国务院医改办主导的改革,试图以商业保险嫁接社保的形式来破解困局。
由于医保基金筹资有限,在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等三套制度的构架当中,均设立医保报销封顶线,超过封顶线的大病开销基本医保不予承担。同时,医保目录对“保基本”的定义非常谨慎,入列药品多是受益面较广的常用药,极少针对大病的特效药、进口药。
提高保障水平,无非是调整上述几条门槛线。事实上,三套制度的起付线、封顶线等指标近年来也有所调整,但幅度和频率仍赶不上医疗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务院医改办相关官员对财新记者分析称,制度安排是刚性的,因为调整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需经过准确严密的精算和复杂审慎的行政审批。若保障待遇提升过高,可能导致医保基金难以为继的尴尬。
旨在保基本、广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显然难以包揽所有大病。政府部门此前也有探索,由卫生部门主管的新农合,甄选出数十种病种,对其尝试按病种付费,在限额内提高报销比例。但在有限的资金下,能被纳入大病保障的病种毕竟是少数。且甄选病种提高保障的方式,始终受到公平性的质疑。
“要想依靠基本医保完全解决大病费用问题,肯定撑不住。”北京人社局一名官员面对基本医保基金近年来的收支紧张曾表示。
在基本保险之上,商业补充保险被视为最切实有效的方法。1998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下称《决定》)中,即提出对于“超过最高支付限额的医疗费用,可以通过商业医疗保险等途径解决”。
此后,职工医保探索出多种形式的补充医保,包括地方政府或强制或自愿地增加个人筹资,由政府运营或统一购买商业保险,也包括以企业为单位的团体参保,收入优渥者甚至还自行购买个人健康保险。
相较而言,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医疗保障明显不足。基本保险的待遇水平本身就低,又无工作单位为其提供补充保险。市面上的商业保险价格昂贵,在商业保险“逆向选择”的机制下,最需要保险的弱势群体反而被排斥在外。
正是此种待遇的明显差距,此番大病保险新政,便着力要为城乡居民建立一层补充保险。至于这一大病保险的保费,国务院医改办明确提出“不再额外增加群众个人缴费负担”。
决策者首先想到了医保资金结余。对于结余不足或没有结余的地区,则要求这些地方在年度提高筹资时“统筹解决资金来源”。在医保体系建立之初,各地因担心资金安全问题,均保留了较多风险基金,此后连年沉淀,已不是一个小数目。即便在2009年卫生部等多部委联合发文件要求降低结余率,迄今为止,全国仍累计了大量基金结余。
审计署于2012年8月初公布的全国社保资金审计结果显示,2011年,新农合基金累计结余824.42亿元,居民医保为413.57亿元,部分地区将二者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累计结余125.79亿元,而职工医保累计结余为5525.52亿元。前述各项总共累计结余6889.3亿元。
“现有的实际报销比例不高,又有大量的医保基金结余。”国务院医改办一位官员称,与其在现有制度上精细调整,不如通过增量的制度创新,对存量的进行制度改革。
之所以选择加大对大病的保障,而非进一步保障基本医疗,卫生部一位官员解释称,在筹资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如将结余用来普遍提高保障待遇,只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多报销几个百分点,“老百姓没什么感觉”。反之,将结余用来保障因病致贫的大病患者,更为实际。
用这笔钱再购买一份商业保险,成为一个可行的选择。孙志刚就此指出,首先可以发挥商业保险机构专业特点,加大对医疗机构和医疗费用的制约;其次,商业保险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统筹核算,间接提高大病保险的统筹层次,增强抗风险能力,放大保障效应;第三,专业化管理和市场化运行机制,有利于促进提高基本医保的经办效率;此外,也有助于促进健康保险业发展,推动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财新记者获悉,《意见》出台前,2012年4月,国务院医改办副主任徐善长带队,前往已有商保承办补充医保经验的河南洛阳、江苏江阴等地。在综合考量各地试点的经验后,《意见》做出市场化的选择——要求各地使用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基金购买商业大病医保。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