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早教>教育资讯>教育热点>别再黑林妙可了,警惕深爱背后对孩子的伤害!

别再黑林妙可了,警惕深爱背后对孩子的伤害!

2017年02月27日 17:25出处:拜托了妈妈微报作者:拜托了妈妈微报阅读次数:270
标签:教育反思
近几日,林妙可无缘北电的消息被各大媒体、个人,以各种角度抛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喷她的矫揉造作、有人说她家教失败、也有人对她感到怜悯惋惜。

近几日,林妙可无缘北电的消息被各大媒体、个人,以各种角度抛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喷她的矫揉造作、有人说她家教失败、也有人对她感到怜悯惋惜。

一派认为:林妙可是被制造的人生,活在“人设”的渴望中,努力活出别人眼中期待的样子,在朝向名利之路越走越远,是应该做为家庭教育的反面教材,为家长敲响警钟的。

而另一派则认为:林妙可只是个没长大的孩子,不仅背负了超出年龄范围的成长压力,还在唇枪舌剑的公众舆论下被消费,如此的网络暴力就不该指向一个未成年人。即便她反映了当下不良的家庭教育,但错不至此,怎么就成为了全民声讨的对象,我们不应该这样做。

争论许久,我们的结论是,林妙可既不可怜,也不应该被黑化至此。不可怜在于,林妙可的家庭教育却有不当之处,她在镜头前的做作,和在生活中的不更事,有着天壤之别,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自己,恐怕连她自己都搞不清楚。

不该被黑在于,我们身边有太多像林妙可这样,在被父母和社会的格式化下成长起来的普通人。对林妙可的声讨和谩骂,在伤害那个幼小的心灵之余,只是满足了我们对自己成长之路的不甘和愤怒宣泄,林妙可只是我们抱怨人生的一个导火索。

所以,作为一个母婴养育类公号,我们还是决定应该写一写林妙可带给父母的警示。同样做为一个孩子的妈妈,我们可以警醒自身的教育方式,允许孩子走出属于他自己的不一样的未来!

被修饰的“可爱”才是可爱?被套路的成长才更可怕!

在林妙可事件中,被最多人吐槽的是她幼稚、嗲气的交流风格,可以说,这是林妙可的硬伤,早在之前和几位艺术家的合作中,就已被指出。濮存昕曾说:“她是一个孩子,但是她太多太多的拍摄,太多太多的老师教她,我害怕这孩子不是孩子了。我就告诉她,说话呢,自自然然地说话。”陈小艺也在节目中谈到,曾在拍戏时告诉林妙可“不许假着嗓子”。

一个孩子的可爱或是上蹿下跳的调皮,或是发自肺腑的大笑,就算是哭闹、发脾气都可以被视作一种天性中的可爱。但换到妙可身上就变成了扭来扭去、忽闪眨眼、故作童真,从小、从登台那一刻起,她的可爱就被雕琢了。做为成人、做为父母难道我们不该为此反思吗?

在养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太执着于要怎么样、该怎么样,就很可能会压制了孩子的天性。所以说,熊孩子有熊孩子的可爱,未必是经过修饰后的儿童才可爱,经过训练的孩子才被喜欢。适度的放养,在释放孩子的成长天性中,孩子就会还你那种天然去雕饰的真正的可爱。

越是被控制着长大孩子越幼稚、不成熟

在林妙可的成长中,一直处于被极度呵护和过度保护的状态,据妙可妈妈说,她直到初三年龄还不会过马路。难道这不该是幼儿园小朋友就该会的事儿吗?林妙可不仅生活能力极低,社交能力也差强人意,连去别的班借书都羞怯不已,要托好朋友帮忙。这是恐惧人与人的交往到了怎样的程度,也许让一个2岁的孩子去和小伙伴交换玩具都会大方很多。

林妙可现在的状态和从小到大被父母的过度干预和不放手有关系。妈妈39岁才生了林妙可,中年得女,更是宝贝得不得了,从林妙可出道开始,妈妈就当她的经纪人。妈妈对女儿的控制和依赖,让女儿可以就那样安安心心的“永远停留在小女孩的状态”,不用操心自己的成长,并且绝对忠诚的配合着妈妈的控制。

从心理学角度说,一个和妈妈未脱离共生关系的孩子,是很难获得成长的。妈妈会一直把孩子当做“小孩儿”看待。孩子也会认同妈妈的评价,屈从妈妈的控制,一直以一个“小孩儿”的姿态而存活,稍有想要长大的意愿,不但会惹得妈妈的伤心和愤怒,更会受到自己内疚感的惩罚。

这样的孩子从未真正长大过,年龄和心智严重不符,正如现在的林妙可,包裹着17岁身躯的“小女孩”是很难适应当下这些压力,并像这个年龄的孩子一样去发展和成长的。眼前的考学挫折就是最好的证明和警示。

被安排的成长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

不仅爆发于考学失败事件,一直以来林妙可的穿衣风格也是被群众热爱的吐槽点。但这确实是冤枉了妙可的审美,因为自小到大,穿什么衣服这样的小事,也完完全全的被妈妈控制着。

这让我想起很多妈妈问过我的同类问题:“孩子这么小就挑衣服穿怎么办”“孩子非要光脚走路怎么办”“孩子总是把太阳画成紫色,怎么扳都扳不过来怎么办”……生活中很多琐碎的小事中,无一不充满着父母对孩子的控制:“我给你穿什么,你就得穿什么”“别人都不光脚走路,你也不行”“把太阳画成紫色就不对,必须画成红色”。

(图为2004年,新疆军区举办庆“六一”活动,儿童在台上表演。如果不是掺杂入太多成人的思想和设定,几岁的小娃娃怎会做出如此“红军”的标志性动作。)

虽然,控制欲太强的父母,是为孩子做得最多也最累的那一些父母,但同时,他们也是最易侵扰到孩子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父母。父母把自己的欲望强加到孩子身上,就会让孩子感到被“入侵”,出于个体存在的本能,孩子将会用壳“包裹并封闭”住内部那个自由自在自主的自己。孩子也就变得屈从而缺乏鲜活的生命力。

父母的控制欲蒙蔽了发现孩子优势的双眼

大一些的孩子父母,会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或者去学习父母认为对孩子有助益的东西,这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往往这些孩子走的路都不是自己的选择,更谈不上是对自己优势的拓展和发挥了。也许骨子里的林妙可也并不喜欢演艺圈这条路,走在不喜欢的路上,自然会遇到更多挫败,远不如在自己喜欢的路上走的更愉快、更长远。

从林妈妈的微博可以看出,妈妈确实是看到了孩子喜好的。妙可喜欢收集文具,喜欢本和笔,这样一个对文具如此痴迷的孩子,想必对于学习、阅读、书写的兴趣不凡,如果能够给孩子发展自己喜好的机会,或许她会是个呵气如兰、口吐芬芳的文艺小女生,或许她会是个能够畅谈古今、广览博学的智慧女生,也许今天的妙可又不是眼前这样的光景了。

控制欲过强的父母,往往对应的就是过得不太好的子女,活在不是自己选择的人生中。在这样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挥着“爱”的大刀,伤害着无法设防、无处可逃的孩子的身心。

孩子是个人,属于TA自己绝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

林妈妈微博中的一段话对我触动颇深:

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跟父母间还是那种亲密无间、完全透明的关系是件很可怕的事情。有秘密、有叛逆才是这个年龄段孩子该有的状态,这才是孩子的自我在发展、在强大的表现。反之,只有一种情况下,孩子才会是这样,即孩子没有自我,孩子和妈妈是“同一个人”,或者说是附属于妈妈的,因为只有自己和自己才是真正没有秘密、完全透明的关系,除此之外,别无他人。这样的教养是失败的、是可悲的。

金星的《中国式相亲》横空出世后,一堆巨婴、妈宝男被吐糟、被黑,然而,可以说,每一个巨婴、妈宝男的背后,基本上都有一个反面教材的原生家庭,请看知乎上的这个段子:

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

7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奥数班;

12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

18岁,孩子,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

23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公务员考试;

32岁,孩子,我给你报了《百里挑一》、《非诚勿扰》、《中国式相亲》……

听来好笑,但这就是大多数中国孩子曾经经历、正在经历、将来要经历的人生,调侃之间,更多的是对被父母控制的无奈,这到底是谁的人生,我还是不是我。

放下对孩子的控制欲从重新定位自己开始1把重心从孩子身上移开,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

不少父母,尤其是妈妈,自从有了孩子,就不再是自己了。不再考虑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该做些什么,每天想的只有一件事:我该怎么养孩子!当你把生活的全部聚焦在孩子身上时,无形中就成了育儿的莫大压力,既压制了孩子的成长和天性,又让自己累到窒息。所以,既然现在还无法做到对孩子放手,就先从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开始,慢慢转移重心和注意力,让自己和孩子都活的更轻松一些。

2对孩子的放手,从孩子学步起就该开始了

做为父母,在细心呵护孩子的同时,往往低估了孩子成长的能力而给予过度的保护,这就是一种控制。而打消这种不放心、不放手的念头要从孩子1岁甚至更小的时候就改开始了。

比如,孩子刚学走路时,平衡感还未发展得很好。所以,孩子会主动牵住你的手走路,这个时候,你需要给孩子必要的搀扶;待孩子力量、平衡足够的时候,他又会想要甩开你的手自己走,这个时候,你松开手,大胆地允许孩子向前走,这就是最初的放下控制。独自前行的孩子,也许还会遇到路途不平坦,心中有畏惧,还希望能够再握住你的手,此时,你守护在身边,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施以援手,这才是父母该做到的“恰到好处”。

3孩子和父母再亲密无间,也要划清“界限”

干涉孩子吃饭,“这个有营养,你要多吃”;干涉孩子交友,“这个孩子爱打人,你要离他远点;那个孩子特别乖,你跟她多玩吧”;干涉孩子游戏“多玩这个会变聪明,别玩那个,那有什么好玩的”……太多原本孩子想要自主的事情被抹杀,我(孩子)不再是我,这些成了你(父母)替我做出的选择;你(父母)也不再是你,我(孩子)已经成了你(父母)的全部。父母需明白,孩子和我们是平等的,但不是一体的。做为父母,有权给孩子必要的建议、引导和支持,而孩子,同样有权采纳或者拒绝我们。保证这一点,亲子间的控制,就会少很多。

很多父母之所以执着于对孩子的“控制”而不自知,是因为骨子里,我们惧怕对孩子的失控。这种失控的后果是分离。当孩子长大成人,完全可以脱离父母独自生活的很好时,就是与父母分离的时候,这种不被依赖、不被依恋的感觉,是父母受不了的。但这也正是父母之爱的伟大之处,当所有的爱都指向聚合,唯有父母之爱指向分离。

孩子像小雏鹰一样飞出自己的家,飞向更广阔的天地,是父母最大的欣慰。正如龙应台那句:“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网友评论

还可以输入140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