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难管理,太难管理了,每家每户都有熊孩子!咋办才好呢?熊孩子长什么样?一个熊孩子一个样!但是熊孩子都有这样的一些特点:调皮、捣蛋、爱和父母唱反调、自己的鬼主意大、生气起来还不搭理父母…… 为什么呢?熊孩子又不是熊,哪来的那么大脾气呢?父母又要怎么跟熊孩子斗争呢?当熊孩子和父母反抗时,我们要怎么用语言的力量去化解熊孩子的“熊心”呢? 我爱你,即使你感觉到很愤怒。 我相信你一定能感受到这句话的力量,这么小的一个短语表达出父母的无条件的爱,我们的孩子也能够在这样一句话中身心健康成长。这句话在表达的是:即使你的孩子很讨厌,但是你依然爱他们。 而不是很多父母张口闭口摆在嘴边的:“你再不听话,我就要……” 我要如何帮助你呢? 这句话的力量你感受到了吗?当父母能够说出这句话时,给孩子传递的是一种价值输出,父母希望你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
青春期给孩子带来了可怕的青春痘,从第一粒的痘痘冒出来到满脸的坑坑洼洼,每个家长都应该敏锐的意识到你们的孩子正在从孩子到成人的过渡。在这个时间段里,不只有孩子的身体在发生变化,他们的情绪变化的节奏才是我们父母最难跟上的“敌人”。 在这个阶段,你的孩子会呼喊他们需要各种自由。无论你说什么他们都会说“我知道,我知道。”他们开始想要自己的空间,自己的房间不让家长随意出入、自己的笔记本不让家长随意触碰,自己的手机设置很多复杂的密码…… 他们好像要与父母决裂似的状态在对付我们,其实一切都是他们想要证明自己已经长大。那么作为父母,请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来证明自己已经长大。 在与这个阶段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需要技巧和方法,但是我们作为过来人应该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青春期时的心理成长的需求,简单的归纳起来就是父母给予的爱、理解和尊重。 我们分享的建议也许不一定适用于
我经常看见朋友圈有晒孩子的,一个,两个,三个…成群结队,活动项目丰富多彩,schedule排的满满的没有留白,妈妈们全是育儿专家,贤妻良母,谈论起自家的小孩都是优秀的,能说会道,多才多艺,聪明伶俐,善解人意,知书达理…好似全部生活内容就是这些,再无其它。 其实,我更喜欢和一群真性情的姐妹们聊聊自己的熊孩子都有什么缺点,如何把你气的半死,或者聊聊怎么能“偷偷懒”,偶尔让自己放松的好方法,和养孩子以外的事情,工作,旅行,梦想… 小东说,“她从来不觉得当妈是这辈子发生在她身上最好的事情,母亲这个角色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发生在她身上美好的事情太多了,如初遇Mr. Right,完成一幅满意的油画,谈下一个大客户,减肥成功,入手最新款Fendi小恶魔包包…那些认为人生最快乐的事就是带小孩的妈妈们都没有自己的爱好和生活吗?”这可不是我说的,是小东说的。 小南,俩娃的妈
中国新年,每家每户都备着糖果、零食。你带宝宝去别人家玩,少不了遇到难题:要不要给宝宝吃糖果?宝宝吃起糖来没完怎么办?这个难题,身在美国的陈忻博士也遇到过,她是怎么解决的?来看看。 万圣节,孩子们要了很多糖,很多爸爸妈妈为了限制宝宝吃糖,用了很多办法。有些妈妈把糖藏起来,借时间让宝宝遗忘;有的妈妈告诉宝宝,吃糖会导致肚子疼;有的妈妈让宝宝以为,糖是玩具不是食物。 这些「策略」短期见效,可都不是长久之计。宝宝长大了,就不那么好「骗」。而且当孩子发现,咦,吃糖根本不会肚子疼,原来妈妈在骗人嘛。那么,孩子会失去对父母的信任,以后父母说什么话,在孩子那里,都会大打折扣。所以,长期而言,这样的教育方法是得不偿失的。 谎言不是捷径 在生活中,我们为了短暂的方便,用「骗」的办法让宝宝和我们合作;或者觉得说一些无伤大雅的小谎无所谓。但实际上,这是在损
在中国的家庭中,亲子关系往往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父母经常干涉成年子女的家庭,新手父母则全心投入育儿之中,经常忽略彼此间的情感建设。事实上,心理专家指出,夫妻关系才是每个家庭的定海神针,它应该在亲子关系之上。如果其他关系超越了夫妻关系,那么家庭出现各种问题的机率是相当大的。 怎样才能避免犯这样的原则性错误呢,小编帮您出谋划策。 夫妻要脱离各自对原生家庭的依附 原生家庭对人们的影响如同遗传密码一般,刻进人们的人格、行为模式中。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在婚姻中,表面上我们是在与自己的配偶相处,其实是不断重新经历自己过去与父母的关系。婚姻关系,可以说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与父母互动模式的重现。所以如果不想重复父辈的轨迹,那就必须放弃小时候形成的对父母的依附,完成情感与经济上的独立。即便原生家庭和睦,有些方式也会对新生家庭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父母生活上过分关爱和经济上过多支持
有三件事情最容易引起夫妻冲突——孩子的教育方式,钱,和性。朋友和妻子有两个孩子,大的是女儿,小的是儿子。女儿刚出生那几年,朋友没太多时间管孩子,基本是妻子在管。都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情人,朋友看见女儿就是各种宠爱,父女两特别亲。 在抚养女儿这件事上,朋友对妻子充满感激——妻子承担了管教女儿的责任,扮演"严母"的角色,成全了他在女儿面前当个"慈父"。 然而儿子出生后,他们家庭的氛围开始有了变化。 怀儿子的时候妻子出了点意外,差点流产。也许是孕期的艰难,让妻子对儿子格外珍惜,这种珍稀渐渐变成了一种宠溺。 朋友并不赞同妻子对儿子的娇惯。 在他看来,男孩儿和女孩儿不该用同样的方式抚养。男人以后要顶天立地,要吃苦耐劳,所以对男孩子的教育就是要让他守规矩,立志向。 有段时间儿子说身体不舒服,不去上学。他觉得
读一些好书,谦卑地反省自己,把“强势”化成温柔而绵延有力的水,让宽容、理解和爱充盈在每个生活细节中——多管理自己的情绪,少管制配偶和孩子;只改变自己,不改造别人。 我的孩子1岁8个月了,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他变得十分敏感。只要有小朋友对他稍微发点脾气,或者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就要表示不满或者哭泣。要是有小朋友打了他,他就会哭得不依不饶,情绪上来的时候还会打自己,好像不懂得痛似的。 看到孩子打自己,我十分心疼,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行为?我看其他的小朋友都没有这样的举动啊,没有人会打自己。 请问,我该怎么办?是我哪里做得不好吗?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篇文章,说关于强势妈妈对孩子的伤害。我想是不是因为我平时对孩子的爸爸态度不好,表现得很强势造成的。尤其在来月经前几天,心情总是很烦躁,就对他爸爸太凶,是这个原因导致孩子遇到困难时作消极抵抗吗? 我想改
妈妈的苦恼:孩子什么都怪妈妈 在幼儿园也好、游乐场也罢,只要不如意就要吵闹,只要不答应自己就决不罢休。也批评过他、哄过他,却只是变本加厉。每句话都要以大喊“都是因为妈妈”结尾,真不知道该怎么做了。我好像并没有对孩子做过什么不对的事情,孩子为什么这样呢?幼儿园老师说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甚至偏激了,以这种状态去学校是要出大事的。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好起来呢? 孩子为什么无礼地对待妈妈? 每个孩子都曾对妈妈表现出生气和反抗的行为。这种时候要尽快了解孩子并给予安慰,或是进行轻微批评教育,这种行为会较容易消失。但也有程度严重的情形。不如意便大肆吵闹,不如愿便公然指责是妈妈的错乃至推搡、打妈妈,不尊重妈妈,常有失礼行为的话,这都意味着孩子存在问题。 对妈妈无礼的行为会逐渐演变到喊叫哭泣着扔东西,或是大吵大闹,或是更夸张地用头撞墙或者桌子。被孩子的举动吓到的妈妈首先
从怀孕就张罗着选幼儿园、买学区房,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满满当当的安排让不少孩子一大早刚出被窝,就被催促着“赶快吃饭”、“走快点”,有的孩子甚至七八岁就被送到国外读书…… 殊不知,人生不是短跑,也不知中长跑,而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没有人想着要抢跑,因为不会有人“输在起跑线上”。 所以,要允许孩子慢慢来。 中国父母心太急了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句商家发明出来的广告语不知影响了多少中国父母。从孩子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父母倾注了大量心血。 《生命时报》近日发起的网络问卷调查显示: 教育是家长们最大的开支,占到收入的四成,10%的家长甚至超过六成; 其中,学费、资料费、兴趣班、学区房、服装消费被家长认为是最烧钱的项目; 接近一半的家长表示,只要条件允许,就会
子纯大一时接到初中同桌的表白信。相隔千里,一纸表白,几行朴素的话语,在子纯看来这样的告白显得有些简陋。??但没谈过恋爱的子纯觉得,没有什么好拒绝的。她在男生的确认电话中答应了。 第二天晚上,男生又在电话里说出那热辣辣的三个字,然后热切地让子纯也这样回应他。子纯觉得,这种感觉充其量只是淡淡地喜欢,根本说不上爱,但不知怎的,却没有勇气说出心底话。她大概是觉得既然答应做男女朋友,对方又如此热烈,就该同样回报他,于是她很不自然地说了声“我爱你”。?? 如此容易开始的故事最终草草了结。几天之后,男生便不再联系子纯。子纯望着中秋的月亮有点伤神,她很不解,为什么当初细碎、婉约的小暗恋,一旦冲动地说出口,验证成真,就一点都不美好了。 子纯与这位男生从未牵过手,从未真正面对彼此,却曾借爱之名,为各自的青春点上一串省略号。??或许对于子纯来说,这种淡淡的离别是对青春最好的交代。
昨天中午,六楼上初二的那个男孩儿鬼哭狼嚎一路往楼下跑,她的母亲倒攥着扫把,边追、边打、边骂。这一幕,恰叫回家的我在楼道里撞上。 因为一个楼住着,看到她如此打孩子,我赶紧跟过去劝。追到楼下,那个一米六几的男生哭叫着一溜烟跑远了。 六楼的妈妈,气得弯着腰直喘粗气。嘴里不时骂着,说这次非要打死他不可。 一通了解,才知道。原来男孩儿放学回家后,跟妈妈说着话,不由自主地顺嘴说出了一句粗话。 可能平时男孩子们之间,互相说说倒也无所谓。这下顺口对妈妈说出来,可把妈妈惹毛了。正在做饭的妈妈,顺手抓起厨房放着的扫把 ,对着儿子连打带骂。 “没想到,养出这么个混账东西!更可气的是,我揍他,他居然他还跑,你说气人不气人?”六楼的妈妈气呼呼地说。 同为母亲,我非常理解,自己一把屎一把尿,从小养到大的儿子,居然敢对自己不敬,谁都会伤心欲绝,恨不得狠
被善待的男孩,将来才能更好地去爱 不高兴先生很不喜欢去英语班接小福气放学,因为一起上英语课的家长,不是动辄开几百万的豪车,就是身上穿着上万块的皮草。 这让他很有挫败感,深深伤害了他的自尊。 他甚至对我咆哮:“没有那个经济实力,就别去凑那个热闹。” 诚然,孩子每年上英语班的学费不便宜,可这笔钱省下来,我们的生活水平也不可能一下跨越一个阶层。 何况,孩子6岁之前是语言的敏感期,语言的学习就是要早接触,多练习。 何况,相对于更多的贫富差异,教育还算是一件相对公平的事。 那么,既然有能力,为什么不去努力争取一下。 我一不想攀比,二不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缺憾,只求尽力不留遗憾。 我理解不高兴先生的敏感,因为他是从小被穷养大的孩子。 “穷”那个字,像如影随行的诅咒,压得他透不过
离过年只有几天的时候,和母亲在家里面大扫除。当我提着一大桶垃圾从家里出来去垃圾池倒的时候,碰到了方奶奶。 方奶奶衣衫褴褛,拎着一个蛇皮袋,在垃圾池不停地翻找垃圾,记得几年前的她还是一头黑发,精神矍铄,总是笑盈盈的,可是现在头发早已花白,背也变得佝偻,仿佛这几年苍老了许多。 她没有发现我,我倒完垃圾后便慌忙离开了,主要是怕她看到我感到尴尬。 回家后,我满肚子疑惑,问母亲:“方奶奶怎么沦落到这个地步?还要靠捡垃圾为生?” 母亲叹了一口气,神色黯然地说,“你方奶奶是一个可怜的人,丈夫去世得早,一个人辛辛苦苦地把几个子女拉扯大,可到老了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养她。” 我有点诧异,说:“难道李叔也不管她了吗?他应该不是这样的人啊?” 李叔是方奶奶的儿子,是我一直敬佩的人,他把家里的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种满了兰花,他学识渊博,家里有很多藏书
心理学里有句很流行的话,“父母皆祸害”。此话听起来难免令全天下的父母为之心寒,自己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将孩子养大成人,视儿女为世间珍宝掌上明珠,怎么就莫名其妙成了面目可憎人神共愤的祸害呢? 父母着实冤!口出此言的人,也着实没有良心! 但是,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写过一本书,叫做《为何家会伤人》;网络上那个著名的“父母皆祸害”讨论小组成员超过了十万人;在婚姻关系里,埋怨父母抱怨公婆的小夫妻更是数不胜数,难道这些人都是没良心的是非颠倒的白眼狼? 中国有几句横行天下屡试不爽的纯属和稀泥的话,分别是:大过年的、都是孩子、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在过年时节,彼此怨念再深也应一笑泯恩仇;因为是孩子,所以做何事都可以被原谅;身为父母,即便做错了事情也定是为了儿女好。 就这样,矛盾与伤口被一层又一层的稀泥所掩盖,日复一日的在暗处滋生出畸形与怨毒,并在未来的某一天
疑问:“为什么新加坡要求父母在孩子18个月的时候,就念书给孩子听,他们又听不懂,念了不是白念么?”很多父母脸上也有同样困惑的表情。关于阅读,大家都曾听说过它的重要性,今天我就想从脑神经科学方面来与大家来聊一聊儿童阅读。 说话是本能,阅读靠培养 人类开始两脚直立行走时,站起来的力量将喉头拉下来一些,增加了共鸣腔的长度后,人就开始说话了。但是文字的发明才五千年,对人类发展的历史来说还太短,短到来不及录入到我们的基因上,因此说话是本能,阅读是习惯,既然是习惯,就需要从小培养。我们知道把一个孩子放到一个正常的环境里,没有人特意教他说话,他潜移默化也会说;但是把一个孩子放在正常的环境里,没有人教他阅读,他就是文盲。 因为神经学家发现,大脑并不会直接演化阅读。文字被发明后,大脑被赋予处理认为讯息的任务,于是大脑就召集了原来处理脸型、外界物体
这几天,家里一个远方亲戚给我妈打电话诉苦。还是为了家里那个儿子。刚刚二十岁,非要家里边给准备一笔钱。说女朋友逼着他结婚。 而一年前给女朋友做人流,还是要家里给寄了1千块钱过去。 自从他初中毕业后去打工,就没有给家里寄过一分钱,反而花了家里不少钱。 过年这几天在家里就是天天逼着父母去借钱。 早已失望透顶的父母,这时候也不敢由着他的性子。 因为他年龄还小,自己都养不活自己,结婚后怎么办? 但是他就在家不吃不喝,一言不合就拍桌子摔凳子。 可想而知,他父母的心应该如被刀割。 都说养孩子不图孩子出人头地,但是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点出息呢。 可是,孩子如今成了这个模样。 难道父母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记得这个孩子10多岁的时候就来过我家好几次。
有一天晚上,我将儿子伸到被窝外边的小手轻轻捏住,想放进被窝里。突然感觉不对呀!怎么手掌感觉这么粗糙呢。再仔细一摸,还真的是,可没有那细皮嫩肉的脸蛋好摸呢! 我马上就懂了,想一想他每天是怎么玩的就知道答案了。 那双小手从水泥地上扫过, 从桌椅上面翻过, 从小石头沙子中划过, 从粗糙的树皮上攀过, …… 家有男孩,父母应该都有这样的感受:爱蹦跶 甚至可以说,很多父母为此苦恼着。 特别是老人们,一看到孩子蹦,恨不得马上就给孩子按住。 一看到孩子脸上粘上点泥沙,就要狠狠地把孩子教训一顿。 其实,真的不要担忧,反而要感动高兴才对。 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着一种男孩危机——男孩性格女孩化。 我曾经因为工作的缘故,去过很多的幼儿园。 常常看到眉清目
“穷养”还是“富养”是很多中国父母非常纠结的问题:“穷养”,可能会造成孩子内心的匮乏感;“富养”,则可能会宠坏孩子。其实,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也很纠结这个问题,他们一方面认为应该给予孩子尽量富足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又很担心孩子被宠坏,绞尽脑汁与孩子的欲望斗智斗勇。 正因如此,近期一本名为《The Opposite of Spoiled(宠坏的反面)》的新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该书作者Ron Lieber是纽约时报个人理财栏目专栏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犹太裔父亲。他多年来一直倾力研究儿童与金钱的课题,依据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理财专家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自身十多年来通过采访、调研以及在纽约时报专栏和facebook上与粉丝互动而积累的丰富洞察,试图为既想富养孩子又担心宠坏孩子的父母们指出一条明路。 他认为富养有道就不会把孩子宠坏,倡导从小给孩子钱、给孩子权力支配钱、并且鼓励
这几天,扎克伯格和他太太捐款的消息在朋友圈简直刷了屏(高冷po主被刷得颇有点烦),见识了美国孩子的财富观教育之后,我只能说‘这不算事儿’,这个记录早晚会被打破。”po主以为外国的月亮不都是圆的,但美国孩子的财富观教育,真挺值得学习的,咱们自己做不了扎克伯格,但我们下一代中应该可以有。 ▲平时穿T恤、吃麦当劳,开经济型轿车的扎克伯格夫妇,捐出了持有Facebook股份的99%(价值约450亿美元),用于“个性化学习,疾病治疗,连接人们和建立强大的社区”。 深入骨髓的“捐赠文化” 美国人常常为他们深入骨髓的捐赠文化感到骄傲。很快的,我也深深感受到了这种文化的无处不在。 比如刚到美国的时候,有件事情一直令我百思不得其解——孩子的学校明明是公立学校,声明不收任何学费、书费和校车费。可是每年开学的时候,学校都会给家长们发信,建议家长给学校捐款。
前几天我去一位叔家拜年。他家14岁的大丫头和8岁的小儿子正在客厅里嬉闹。我一眼就瞧见了小儿子那别致的发型:齐着耳朵尖往下,剃得溜光;耳朵尖往上,留着一寸来长的头发,整整齐齐的一圈,跟半个西瓜皮似得,搞笑得很。 我逮住正在乱跑的小男孩,问:“哎哟,你这发型挺别致呀,在哪家店里剃的?” 小男孩昂起头看着我,很得意地说:“这可是我爸爸给我剃的!” 我不可思议地看了一眼旁边的叔:“你还有这手艺?” 叔也很得意:“我买了个电推剪,从小到大都是我给他剃的,去理发店他都不让人家剃!”说罢,一边拿出他的电推剪给我展示,一边说:“咋样?你叔的技术还行吧?” 我的这位叔,是开货车跑长途的,一年到头忙得不行。有时候为了赶进度,他经常凌晨2点就出发跑路,等忙活完回家,差不多又晚上6、7点了,吃过晚饭,洗漱睡觉,第二天凌晨接着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