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父母情结”,不轻易把自己内心的事与孩子分享,或者在子女面前无法坦然面对自己的失误等,也许是不想让孩子担心,也许是考虑孩子还小不懂事。但这样的强者不败形象,会让孩子长大懂事之后,只要父母出现一点错误变会感到极度失望。
孩子只要会说话就有理解能力,如果身为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小心出错,也能适时地说句:“对不起!”,孩子也能学会更体谅父母,甚至了解原来父母也是常人,也有不懂的地方,让孩子了解“走自己的路”的重要性。只要父母本身也习惯于表达自己的感觉给孩子知道,让孩子学习倾听,日后也不会出现代沟。
9.让孩子尽情地玩
韩国及亚洲国家的孩子们,大部分的童年都是在“补习班”或“才艺班”中度过的。早上从幼儿园开始,到下课后的
钢琴、美术、英语甚至
游泳,安排得比大人还要忙碌,试想我们大人是否愿意这样从早压缩到晚,一点自由玩乐时间也没有?那么又何苦把我们也不愿意做的事,逼孩子们去完成呢?
一个小孩子的主要任务就应该是玩,趁孩子的脑部发育还没有停滞、可塑性还很大之前,尽量给孩子自己灵活运用的玩乐时间,给孩子空间去让他发挥想象力,比把孩子安坐在教室里填鸭式的学习,更能增进孩子的脑部发育和四肢灵活。自己发现的有趣尝试,与别人告诉你的既定知识,前者造就的是发明家,后者则只是产出很有办法考试的好学生。
虽然早期教育有相当程度的需要,但在现实的速成教学方式下,不如让孩子有更多属于自己玩的机会,玩得尽兴、精神也越好,身体也越健康。
10.建立对于教育的自主观念
越来越多韩国母亲,连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都要拿别人的做法来参考。不论上哪一家幼儿园、用哪种教科书都要打听别人的情况再来做决定。这虽然是担心孩子出了门“没跟上社会的潮流而被排挤”,但某种程度也可解释成家长本身的无知与虚荣。
孩子的学习课程要如何安排,适合的教育环境如何选择,这些都应该根据父母本身对孩子的了解程度来做判断,就算周围的孩子们都学习同样的才艺课程,如果孩子本身兴趣不在于此,就没有牺牲孩子的感受去赶流行的必要。
不了解孩子的父母,即使买了昂贵的教材也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了解孩子的父母,即使是废物利用的教具也能教出灵活聪明的孩子。给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所建立起来的具有自主性的教育观念。
11.教导孩子注重礼节
常会看见孩子
还没有人评论哦,赶紧抢一个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