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附近商场门口,新增了一个糖果主题滑梯,可爱的卡通形象、马卡龙的小清新配色,妥妥的吸引了小区里的孩子们。好看归好看,但设计师估计家里没小孩——滑梯太陡了,倾斜面竟然有大约70度,说老实话,这对孩子来说有点危险。 但是孩子好奇啊,滑梯处就会经常出现这样的一幕:一面是争抢着要玩的孩子,一面是不想孩子受伤、七嘴八舌阻拦保护的家长,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不让孩子玩滑梯,基本离不开这么几句话: “太危险了,好高啊,咱们不玩了。” “你还太小了,玩不了。” “你看都是哥哥姐姐在玩,等你大了再带你来。” 跟着就是强行抱走,有个孩子约莫两岁半,脸上满是委屈,在妈妈怀里使劲儿挣扎,伸胳膊蹬腿儿耍驴哭哭啼啼。他妈妈半天搞不定,面露尴尬地和我说:我真是没辙了,什么都要玩,一不让就开始“熊”!
什么样的父母是聪明的父母?我陪你成长,却未必要求你伺我到老。我的努力不全是为了你,而是我们在一起的日子,你觉得高兴,我看着高兴,就已经足够。我也是忽然想起这么一段话。 前些日子,遇到林冰以及她的母亲,突然觉得,父母就是孩子人生中的某一段轨道,一路高兴的日子,才能一路歌。 家长的快乐,决定了孩子的快乐 ◆ ◆ ◆ 林冰是我的邻居,少年时代,很瘦很瘦。那些年,她的教室在我们楼下,路过的时候,她总坐在第一排,隔着讲台,我一直觉得老师是不容易看到她的。 林冰的瘦除了天生,也因为她家实在过得辛苦。 他的父亲是个环卫工人,母亲在街道企业打工。收入其实大概可以预估的,90年代末,这样的家庭,每个月的收入可能并没有到1000元。 三个人住在附近砖瓦砌成的小房子里,最值钱的是一台小电视机,一家三口常常
每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在一开始还能共情和同理,但是三四回合后,我们慢慢地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觉得孩子怎么就说不通呢?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呢?孩子怎么这么难弄呢?这时候我们的情绪开始有些失控,这时就需要冷处理了。在通过和父母的互动中孩子学习到如何处理、转化自己的情绪,从宣泄情绪到恰当表达情绪,这恰恰是高情商的表现。 一、冷处理只是让自己安静下来,不是为了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冷漠 冷处理是为了爸爸妈妈先安静下来。有时候是父母自己很疲惫了再去应对孩子的情绪时,很难冷静下来希望这一切快点过去,会用转身、关上门等方式对待孩子。转身、关上门会让0~6岁的孩子感到深深的恐惧,感到自己不被爱了,感受到的是父母的冷漠。曾经问一个中班小朋友,她一生气就自己回房间了。在她的故事里,她说在家可以吃饼干吃完饼干在床上睡觉,睡觉的时候有大怪兽来,大怪兽总也赶不走,自己心里很孤单很害怕。
一个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需要很多的资源,比如吃饱穿暖的物质条件,温暖安全的家庭氛围,父母相对成熟的个性状态,良好的夫妻关系等等,在这些基础上,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家庭规则感,也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部分。 有些父母对此会比较担心:不是说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支持吗? 制定规则会不会给孩子太多的束缚,影响孩子的自主性发展? 事实上,规则与自由总是相伴相生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一个人能遵守规则,才是得到自由的保障,哪个妈妈都不会因为太爱孩子而允许孩子去摸电,这就是行为方面的规则,这样的规则可以给孩子更有效的保护,而不会影响孩子的发展。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念和行为,也为孩子将来适应学校和社会规则打下坚实基础。 作为父母,该如何制定家规呢? 1 、家规要在家庭会议上共同讨论 制订家规,尽量选择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下,邀请每一位家庭成
孩子,拥有孩子的一切天性。需要父母在生活中教他们遵守规则,用语言的方式清晰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懂得自我调节和管理,同时,培养他们尊重他人,与人为善,为他们指明方向……这是做为一个父母,需要去操劳的方向,也是操劳的意义。 在家长课堂上,我们用孩子的口吻介绍自己。 一位妈妈说:我想和妈妈玩,但是妈妈说,我还有衣服没洗,有卫生没搞,等一下再来陪你...她自己留下了眼泪,我也想起了我自己。我当了4年的全职妈妈,那位家长的那种状态也是我那时的常态,总觉得有忙不完的事,一日三餐,洗衣服,打扫卫生,每天要有几个小时带孩子在户外玩,要搞定孩子的午觉……我那时没人帮忙,是死是活都得靠自己,连喘一口气的机会都没有。 我有段时间在一所学校教授中文课,受邻居卡罗和她孩子的启发,我叫孩子们画一幅关于妈妈的画。当我把画收上来后,我震惊了。十多个孩子的画里,有一大半是妈妈
观察当下中国孩子的发展状况你就会发现:有很多爸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大量缺席的。这种所谓的缺席并不是说爸爸经常不在家,照看不了孩子,而是指孩子虽然每天都面对爸爸,但是在他的成长过程却很少有爸爸的参与。 例如,妈妈在给孩子喂奶,爸爸在玩手机;妈妈在给孩子讲故事,爸爸在玩手机;妈妈在和孩子做游戏,爸爸仍然在玩手机......这种爸爸,有了孩子不但没有成长反而“退化”了。虽然表面上看,爸爸是陪在妻儿身边的,可是这类爸爸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却处于边缘地带。 下面是我们常见“问题”爸爸的九种类型,爸爸们可以尝试对号入座,找到自己所属的分类,也就基本找到问题的所在了。 你是属于哪种类型的爸爸? 一、事业型 这类爸爸往往以工作为重,整日忙得不可开交。他们为给孩子提供的只是物质上的满足,但却忽略了孩子精神上的需求,而这,恰恰是孩子成长过程
有的观点提倡教育不应该施行惩罚,也有的观点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孩子犯错了,要惩罚,还是不惩罚呢? “如果不惩罚一下,他还不上天了?”“我有时气过头了,除了打他一顿就想不出别的办法了。”“如果不惩罚孩子,他怎么会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呢?这样他以后才不会再犯。”“不打不成才!”…… 一说到惩罚,不少人的直接反应就是打骂责怪。谁曾经不是孩子?即使我们已经长大成熟为人父母,也还会清楚记得小时候受到惩罚时的感受,当时的反抗、内疚、自轻、甚至憎恨等负面情绪,久久无法磨灭。我们不愿意孩子对我们产生负面的感情,但是如果不使用惩罚手段,怎么去管教熊孩子呢?如何让他们可以为不良行为负责呢? 孩子需要体验的是他们的不良行为的后果,而不是体验惩罚。如果一个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事,惩罚对于他起不了作用,相反,惩罚是一种干扰。孩子本来应该为他们的行为感到抱歉,应该思考如何补救,但是惩罚却使孩子产生了复仇的心
Q1我的孩子二年级,做事马虎、不愿意动脑子,怎么办? 孩子不愿意动脑也许您的意思是孩子碰到难题容易放弃,不愿意深度思考?其实孩子只是没有思路,孩子们不知道往哪思考,所以一看不会常常放弃思考。这是个习惯问题。要让孩子培养爱思考的习惯,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和孩子互动,多问为什么;马虎是因为孩子逻辑思维能力欠缺,想事情不全面,所以需要妈妈以提问式的方法问问孩子的遗漏,齐全后再和孩子一起总结,这件事都需要哪些要点哪些物品哪些步骤等等。善于提问和归纳,孩子自然慢慢的耳濡目染学会这种周密的思考方式。 Q2、 孩子写作业拖延、边写边玩、每次都发火才能写,该怎么办? 孩子小的时候还是比较好做约定的。至少在小学低年级让孩子养成先写作业再玩耍的习惯。 当然,这个要和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比如孩子常常先玩再学,常常完不成。孩子完不成的时候,是家长沟通的契机。表达家长郑重的关心这个问题,并且和孩子商量解决方
明示——直接将意思明确地说出,明确地指示,明白地表示于外的方法。这些无效的说教你有过吗? 冰冰(9岁)是个学习用功的孩子。一次测验没考好,数学才89分。妈妈看到分数,脸上立即晴转多云。 冰冰:我班的小华还没我考得高呢! 妈妈(生气地):你怎么不说大伟比你考得高呀,尽跟差的比!以后你一定不能这样,不能再落到别人后面…… 珍珍(12岁)不喜欢自己的旧衣服,对妈妈说:“妈妈,这些衣服我不想穿了,买新的吧。” 妈妈说:“咦,怎么说不穿就不穿了?又没旧,又不小,还穿得上,怎么这么浪费呀!我们那个时候,多节约呀,我尽捡大姐的衣服穿,一穿就是三年。你应该有点节约意识……” 明示要遵循几个原则,不然就会变成无效的说教: 1、语言要明确、清晰,切记婆婆妈妈的唠叨 2、明示要适度,点到为止,切忌长篇大论的说教 3、尝
自制力是个什么东西? 美国斯坦福大学有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让一个4岁的孩子单独待在房间里,给他一颗棉花糖,告诉他,如果他能坚持15分钟不吃这颗棉花糖,会再给他一颗作为奖励。 门被关上之后,三分之二的孩子急不可耐地把棉花糖送进嘴里;有的孩子甚至“熬”了14分钟,最后还是功亏一篑。剩下三分之一的孩子度过了大概是有生以来最为艰难的15分钟,他们的表现令人忍俊不禁:有的拿起棉花糖,细细嗅闻它的香味;有的围着桌子走来走去;有的玩玩自己的裙子或裤子,遮眼、面壁、唱歌……最搞siao的是一个小女孩,她把棉花糖的“芯”吃空了,还假装我没吃。 10多年后,研究人员发现:能够坚持15分钟不吃棉花糖的孩子,长大以后,等待时间越长的小孩长大后在处理挫折、专注、表达、逻辑和计划等方面的能力越高。不论是在事业上还是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都比那些马上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更优秀。因为
还记得山东菏泽高考志愿被篡改案正式结案。因恶意篡改四位同学志愿的高考生陈某被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 网上流传着一张陈某母亲在法庭外给原告家长下跪的图片,看着那张图片,深深无语。儿子给另外四名同学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后果,这一跪就能补偿吗?给别人造成伤害的同时,陈某的命运也发生了惊天逆转。本来已经收到长春工业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他,无缘大学生活,要到囹圄之中度过七个月。七个月的牢狱不算太久,但这次违法行为给命运烙上的黑色印记却成为一辈子的红字——因为今天对别人的伤害,陈同学将自己的终生钉到了耻辱柱上。 调查得知,陈同学与被篡改志愿的四位同学并没有太大矛盾,只是因为别人的成绩强过了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嫉妒心。嫉妒蒙心后,同学们正常的行为在他眼中成了挑衅,继而才有这骇人听闻的报复行为。 看到法庭上还稍嫌稚气的陈同学,想起了曾经流传颇广的另一则新闻。 小王和小张是发小。初中之前,
该不该奖励孩子?我和不止一个朋友讨论过——如果孩子好好学习,好好完成作业,好好帮助做家务,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他们奖励? 大家的意见分成两派—— 赞成派 孩子嘛,和大人也是一样的,大人工作,上班挣钱,如果不挣钱,那谁还会愿意去上班? 所以,奖励孩子是必须的,扫地给1块,洗碗给5毛,买个玩具,或者买个冰激淋,很公道; 反对派 做好事是应该的,做作业是应该的,作为家庭成员之一,做家务当然也是应该的。 所以,我们根本不该去奖励孩子的好行为,否则,如果等我们老了,要孩子给端一杯茶,倒一杯水,买点水果看看我,难道都要付钱吗? 我要是穷呢,我要是没钱给他们呢?难道他们就不来看我了吗?所以,歪风不能长,坚决不能给奖励。 问题其实在于该“如何奖励” 到底哪一派的说法是正确的
敏感、细腻、爱闹别扭、凡事让你猜猜猜的内向宝宝,是否如一片阴郁的“雨林”,让你很抓狂?若读懂内向宝宝的内心世界,可以避免很多亲子冲突,和养育宝宝过程中的焦虑情绪。 小测试 你的宝宝是内向气质吗? 看看你家宝宝符合以下情况吗?答“是”计2分,不确定计1分,答“否”计0分。 1.在妈妈单位,见到陌生的叔叔阿姨就低头或扭过头去,不愿打招呼。 2.妈妈带去游乐园,见到从没玩过的游乐设施,紧抱妈妈不敢上前去玩。 3.和小伙伴一起玩时,不敢跟别人争抢玩具,不敢维护自己应得的利益。 4.发现新玩具不会玩时,容易退缩气馁,甚至发脾气。但是如果是感兴趣的东西,可以长时间地摆弄和尝试。 5.妈妈出差三五天,找不到妈妈便又哭又闹,反应特别激烈。 6.外出时,不答应给他买玩具就会生很长时间的闷气,不容
陪孩子玩?妈妈们各有高招! 可乐妈:我会为孩子创造自主玩耍的空间 也许是因为工作忙碌,也许是因为我认为自主玩耍有助于宝宝更好地成长,所以在可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他不需要陪伴,我会尽可能为他创造一个自主玩耍的空间。但有时,也会有计划地提升他自主玩耍的含金量。比如,我会让他发现端奶杯也是不错的玩耍内容。有一次,我让可乐将一杯稍满的奶从厨房端到客厅,然后自己坐在小椅子上把奶喝掉。这看似简单的行为对于2岁多的可乐来说并不容易。好几次可乐都因为在走路的过程中把奶洒出了杯子而导致从头再来。后来,我发现他改变了策略,不但步子放慢了,走一会儿还会停一下,我猜是他看到杯子中的奶上下颠簸急于让它们安静下来吧! 经过几次尝试,可乐终于成功将装满奶的奶杯从厨房拿到客厅,并自己举着坐在小椅子上把奶喝了个干干净净。当他向我宣布成功的那一刻,我分明从他的眼晴里发现了得意的表情。
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医学博士鲍里斯·塞德兹有本著作叫《俗物与天才》,在这本充满智慧与理性的书中,他以第一人称讲诉了自己如何把儿子小塞德兹一步步培养成天才的过程,看完之后,掏心掏肺的说,并没有觉得这本书有多少天才般的思想,反而是我们一般人都能想到的点。但有一点,特别珍贵,那就是塞德兹博士极其注重儿子对知识的实践,书中的每个理论,都有一个小案例,他从不会对儿子空口说教,而是在孩子的生活实践,学习实践中,给他思考的空间,让他更透彻的自己明白那些道理。 所以,教育的关键是唤醒孩子自身的觉醒力! 而如果父母把这两字教给孩子,那他的将来肯定会大放光彩,一片光明。 这两个字就是“自律”,什么是自律?艾伯特·哈伯得说:自律就是在该做的时候,不管喜不喜欢,都去做你应该做的亊情的一种能力。 培养一个自律的孩子,是做父母的最大成功,也是孩子最难得的
上周高中同学聚会,我们的老校长也来了。大家都给他敬酒,感谢老校长的教育之恩。老校长现在已经退休在家,他在任期间,带出的十几届学生都很优秀。在教育和管理上确实很有一套。 但出乎意料的是老校长的儿子很不争气,原来上学的时候就出了名的叛逆,到现在好像也没混出什么名堂,一大家子还指着老校长的退休工资生活。 当时我们也很不明白,校长教育出的学生那么优秀,为什么轮到自己的孩子就束手无策了呢?其实有很多的家长也有类似的困惑,为什么知道的道理这么多,就是管不好自己的孩子? 睿妈观察了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发现有3个原因,很值得我们反思,相信很多家长看后,会深有感触。 你是不是经常对孩子说“下不为例” 常常听到父母说这样的话,“算了算了,不过下不为例”。“好了,别哭了,妈妈给你买去就是”…… 你是否也是这样的父母?说一句“算了算了”“下不
不少家长,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都喜欢在家里针对孩子制定一套奖惩制度,无论孩子喜不喜欢、接不接受、领不领情,这套奖惩制度就会像橡皮糖一样一直伴随着他们。可是你们知道吗?奖惩制度虽有暂时性的效果,但是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环境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 要知道孩子的成长环境是由父母决定,但是自身的修为大部分还是由孩子自己来完成。 家长们有精力去想奖惩制度,倒不如在孩子自我约束的能力上多下功夫。 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早就提倡取消家庭和幼儿园中的奖惩制度,因为在教育孩子上,有比奖惩制度还要有效的教育规则,那就是科学教育的规则。 有人会提出疑问,已经给孩子实行了好几年的奖惩制度,一下子怎么改变呢? 事实上,当我们接受了这个提议,并且针对孩子制定了科学的教育规则,那么奖惩制度在无形中就会消失。 再者说,假如孩子能够拥有自由的权利,并且能够很好的约束自己,那么,他就会去追求那些能激发与鼓励他的目标
带孩子其实是一种感情的投资,你带的时间越久就代表你投资越多,相应的回报也更加丰厚。所以生活中经常抱怨孩子和自己不亲的妈妈们,我只想问你们这么几个问题:孩子是你带大的吗?孩子兴趣爱好是什么?他做喜欢什么食物…… 壹 前两天隔壁小张找上我:“土豆妈妈,你有没有什么回奶的方法啊?” 我听到了一脸懵逼:“你家娃不是才生下来一个多月吗?现在就急着回奶,孩子吃什么啊?” 小张冲着我笑了笑:“不想喂奶了,天天涨奶长得难受,我想早点回奶上班了。反正孩子都是婆婆带,到时候给他买点进口奶粉就行!” 听到此话,我冲着她翻了翻白眼,开启了说教模式:“你这刚出月子没几天,就急着上班啊!母乳是孩子最好的食物,你要天天……” 不过说教了10多分钟,我好像也没打动小张的心。没两天我就发现她上班去了…… 当然我说这个故事可不是让妈妈效仿,要
其实我自己也不是个能够完全放下手机的人,做自媒体嘛大家懂的,需要时不时回复品牌方的咨询,团购的售后处理,查看大家的留言。但是一天之中一定有那么些时候我是不会拿手机的,吃饭时,孩子睡觉前,去幼儿园和接回家的路上,散步时……跟土豆聊聊一天发生了什么,在幼儿园开心吗,有没有喜欢的同学(土豆4岁,这样真的好么?)。土豆会开心地跟我讲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有时甚至把一天发生的事情,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每当这个时候,我都觉得特幸福,有时候只需要做
今天给大家分享如何把积极的、正面的心理导向输入给孩子。 负面心理暗示是孩子的洪水猛兽 一个十岁的小女孩,眼神暗淡,精神颓废,丝毫看不出这个年龄应有的活泼与生机。是什么让她变成现在这副死气沉沉的模样呢?小女孩说,在她5岁时她妈妈说的一句话改变了她。 那时她特别爱跳舞,也喜欢穿裙子。有一次她想让妈妈给她买一条公主裙,不料妈妈轻蔑地瞟了她一眼说:“你看你那两条粗腿,难看死了,还穿裙子?”从此以后,她就变得极度自惭形秽了。连最亲的人都如此贬低自己,自己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大学校园里活跃着这样一个男孩,他阳光乐观,健谈幽默,跟所有人都合得来。但他却是一个有异于常人的人——面部有一半都被深褐色的胎记所覆盖。他的一位同学实在难掩心中好奇,问他:“你好像对你的脸一点都不在乎,这是为什么?”男孩哈哈一笑,娓娓道来:“我从来不认为我的胎记是我见不得人的缺陷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