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幼儿园的时候通过查找资料经常会遇到一个词,那便是“蒙台梭利教育”。这个词虽然在很早以前就进入中国,但是直到十几年前才使这个教育法与国内幼儿教育结合起来。伊顿幼儿园便是蒙氏教育法很好的继承者之一,他们也一直坚持蒙氏教育的原则,使孩子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评价蒙台梭利说:“她的努力和功绩,揭开了幼稚教育新篇章,使幼稚教育耳目一新。”蒙台梭利教育法真正具有的价值应该是它对儿童的看法以及儿童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其核心在于观察、了解儿童发展的内在需求,以确定其个别化教学的目标,而后提供适宜的环境,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 蒙台梭利教育认为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身心自然的发展。儿童有着他自己的人格,他自身
这周二早上送小拍去上学,刚巧看见隔壁幼儿园一个小男孩不肯进校门,正在跟妈妈打拉锯战。 不知道已经僵持多久了,小男孩哭得惨烈,妈妈也显然不耐烦了。 这个时候,妈妈突然蹲下来,把手放在小男孩的肩膀上,眼睛直视着小男孩,很认真地说,“你再哭,妈妈就不爱你,你现在去上幼儿园,妈妈才会爱你。” 小男孩大概是被这话震慑住了,哭声变小,强擦着眼泪说,“我不哭了,我要妈妈爱我......”然后边抽泣,边摇摇晃晃走进了幼儿园。 这个妈妈也如释重负一般,也许很庆幸自己想到了这招,才解了早上这场危局。 我在一旁看得心惊,这个“不爱”的恐吓真是“快速而有效”,孩子一听完就乖乖进了幼儿园。 眼前的危局是解决了,但这爱的恐吓会给孩子的未来人生留下什么? 常常以爱之名被要挟的孩子,可能会极度缺乏安全感,自卑、胆小、易怒,甚至没法掌
孩子不听话的时候,顶嘴的时候,不写作业的时候,调皮捣蛋的时候-----他们总是会把我们气的火冒三丈,所以,大吼大叫的妈妈出现了,爱发火的妈妈出现了,甚至,经常对孩子大打出手的妈妈也为数不少。 这位妈妈家有两个男孩,大儿子13岁了,小儿子6岁。 而她只对大儿子发火,因为,小儿子很乖。 比如,同样玩手机,说好玩二十分钟,然后就写作业。可大儿子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是仍然继续玩手机,她再次警告,可他仍然不为所动,所以,她也就按捺不住的开始训斥他。可大儿子不但不听话,还顶嘴,本来她就很生气了,大儿子还针尖对麦芒的她说一句,他就还一句,惹得她更生气,火气更大,用不了多大一会,便会对大儿子扬起了巴掌。 结果,每次都是她用武力来结束这场纷争。这孩子太倔强了,幸亏小儿子还好。 每当小儿子犯了错,她想发火的时候,小儿子便乖乖求饶: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敢了,再也不气妈妈了。 难道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
宝宝从无到有,开始说话,这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宝宝的一切东西都需要我们的观察和解析。宝宝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喊爸爸妈妈,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情呀! 不怕宝宝说话说不清,就怕宝宝一直不说话。很多宝宝一岁多,快两岁的时候依然还不会说话,真的是能急死个人! 宝宝不说话,到底是家人的错,还是宝宝的错呢? 宝宝说话早晚,属于个体差异,和智商的没有什么关系。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当然不能说让他们一定同事开口说话。宝宝说话迟,可能和发音器官或者听力系统不正常,家庭环境因素,交流方式等因素有关。一些患有孤独症的宝宝也会出现说话迟的现象。 宝宝如果说话迟,妈妈到底应该怎么办? 和宝宝多“交流” 当妈妈在做一个事情,可以告诉宝宝,妈妈在干嘛。虽然,宝宝还不会说话,但是耳朵可以接受到各种信息。在这个阶段
有妞说闺女比儿子好养,什么!说闺女比儿子好养?那你肯定没有见过我家的闺女,简直就是宝宝中的“汉子”,“汉子”中的宝宝。今天妞们就跟着鸽子来看看,我家的“小妖精”是怎么折腾的,她的花招多的不要不要的。 把零食撒满地 “小妖精”最喜欢吃小小的饼干和海苔,每天只要她脑子能想起来,就开始要吃。大部分我会限制她吃的太多,害怕零食会影响到她正常的饭量。但是,有时候也抵挡不住,这个磨人的小妖精啊,那就给拿小包吧,结果她吃了两口,就把房间地板上撒上满满的一层。 吃的东西不剩下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我闺女可节省,什么东西都要吃完。事实不是这样的,她吃不完的东西,你要吃掉。这个小家伙很是聪明,只要有不想吃的东西,马上跑到你旁边,温柔的对你说:“麻麻,这是我给你留的,可好吃哒”,呜呜,这绝对是亲闺女啊。 喜欢骑粑粑肚子上
你看,人生永远没有开始!”我瞟过去一眼,不知她是因为想尽快把话说完以抓住孩子眼看着就要陷入侏罗纪的注意力,还是看到这本书个人内心比较激动,书名《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一不小心被简化成了这样。小男孩抬头看了看,不为所动,翻开《侏罗纪公园》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只听得那位妈妈在一旁锲而不舍地唠叨着:“这本书真的好啊!你看看!买这本吧!哈?”男孩始终无动于衷。妈妈略显无奈,闭上了嘴,自己打开书看了几页,然后又放回了原处。 我忍不住在一旁着急起来,很想去提醒一下这位妈妈,跟孩子谈人生是急不得的,况且,你自己都不知道这本书讲的啥,怎么谈啊?我一边鄙视着这个妈妈,一边心想,哼,要是我来谈,结果肯定不会这么尴尬。 于是,回到家,为了证明自己的谈人生技能,我和儿子的对话开始了。 我从书架上抽出那本《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用充满惊喜的语气说:“儿子,给你看一本好看的书,里
这让我在老公面前狠狠挺直了腰杆。可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让我对付那么多事儿,我也很有压力。 于是有一次,我终于忍不住大喊:你语文、数学、英语都要我来管,我也很累的,你总得让爸爸给你上一门课吧!你说,让他上哪一科? 儿子眼珠子转了好几圈,最后说:我觉得让他给我上“班会”比较好! 这时,我想起他的课程表上每个周二下午都有的一节课,叫做“班会/专题”。所谓的“班会/专题”课,就是对各种话题展开讨论,从校园安全教育,到公民道德教育,再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意识形态教育(此处严肃脸),孩子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各抒己见。 儿子竟然提出让爸爸给他上这种课,按照我的理解,不就是谈人生吗?我马上对他的敬仰如滔滔江水,没想到这小子这么会看人,早就看出我不是这块料,往往啰里啰唆了一堆,都不知道自己在说啥!而对于人生课,爸爸可谓是信手拈来。 前些日子,爸爸给
朋友单位里有个很和蔼的老大姐,在单位十几年了,元老级的人物了,因此有很多关于老大姐的事情,老大姐有个独生子,长相帅气还特别的优秀,毕业于名牌大学,学的金融,给别人打过几年工,后又自主创业。 单位里很多人都很羡慕老大姐有这么一个优秀的儿子,单位里的人都格外对他感兴趣,因此也常常让老大姐讲些儿子的事情。老大姐不讲儿子现在的事情,常常说儿子小时候的事情,很多很多的小事情都记得很清楚,有时还能具体到哪一天,让人甚是佩服老大姐的记忆力,其实不是老大姐记性好,只是因为她是一个优秀的妈妈而已。 老大姐当初可是对儿子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老大姐当初的工作非常好,自己也喜欢,工资待遇很不错,但是生完儿子后,还是决定不顾一切的辞职在家,全身心的照顾孩子,直到儿子上小学后才重新去上班。老大姐本身是高知分子,有了孩子后,更是看了很多的教育之
所有的父母都知道溺爱对孩子影响大,虽然心中知道这个教育原则,但是实际中还是会深陷其中而不自知,很多父母分不清爱和溺爱,怕溺爱孩子但同时又担心给孩子的爱不够,于是在此过程中,很多父母迷失了,其实检查有没有对孩子溺爱很简单,溺爱有一些超典型的例子。 很容易的就满足孩子的要求 孩子的愿望是无穷尽的,而又常常爱向家长提出自己的要求,一哭二闹三上吊等等,尤其是在金钱方面,孩子哭着要钱买东西,家长可能会心软的给了,却不关心这钱他如何花。面对孩子的要求,家长总是轻易满足,让孩子一点挑战性都没有,这是最典型的溺爱了。 包办 孩子自己的事情就应该让他自己去做,有些父母心疼孩子,常常包办孩子的事情,比如放学后怕孩子书包沉家长拿着,怕孩子累着从不让做任何的家务活,孩子很大了衣服不会穿等等,父母总觉的孩子小,什么事情都干不了,总想包办。
小韩刚显怀的时候,带着六岁的女儿去打防疫针,在等候室的时候,有一位陌生的大妈,对她女儿说,你妈妈要生弟弟。当时小韩没有说话,女儿直接回绝了她,说:“妈妈爱我,她想生就生”,瞬间堵住了当时围观喜欢猜男女的几个大妈,小韩心里也美滋滋的。 可是随着小韩肚子一天天大起来,在小区凡人都说是男孩,小韩每次都回绝医生说是女孩,虽然小韩没感觉怎样,可就是担心有人说什么话伤害到女儿。就这样也没有防住,有一次在小区遇到个大妈,看到小韩就对着她女儿说,妈妈要生个弟弟,还没等小韩回绝她,大妈接着又对她女儿说,妈妈喜欢弟弟,生了弟弟妈妈就不要你了,当时小韩女儿气的大哭。 小韩赶紧蹲下去抱着女儿哄,可能是女儿太生气了,一把将小韩推到一边,跑着回家了,好在女儿力气不大,不然发生意外就悲剧了。 虽然大妈说这句玩笑话没有什么目的,只是想单纯的逗孩子。
那么,与孩子相处,有没有中庸之道? 最近看了一些“海豚育儿法”的资料,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首先是我在网上看到的几道测试题,先来看看,你是什么类型的爸妈? 问题1: 今天是个法定假日,孩子们都不用上学。他们兴奋得要命,可你却感到特别疲乏无力。此时你会: A.命令孩子待在他们自己的房间里玩儿,不许吵闹,不许打扰爸爸/妈妈休息,然后把卧室门关紧。 B.让孩子愿意怎么玩就怎么玩,自己躺在沙发上歇着。 C.跟孩子解释自己觉得很不舒服,请求他们玩闹时注意一下,因为爸爸/妈妈需要好好休息。 问题2: 孩子把自己的房间弄得乱七八糟,一地狼藉,但是他却打算先跟朋友们去看电影。此时你会: A.你责令他立刻清理房间,否则看电影的计划取消。 B.你不打算多管,毕竟这是他自己的房间。
▲ 上海育才初级中学13岁男孩李子壬成绩优异,但不忍家长的唠叨,愤而离家出走,失联52小时,最终被找到 只要新闻里出现孩子走丢,常常全国的家长都着急;那么一个好端端的孩子离家出走了,家长在把孩子找回来松了一口气之后,会不会思考一下:到底我们做错了什么?无论孩子做错了什么,只要他们选择“出逃”,我们的错就大过了一切孩子犯下的错: 天性迥异的一群小人儿,他们身后都有一个看不见的小屋,我们企图用同一把钥匙去开启隐于他们身后的一扇扇心灵之门,结果是白用好心还‘强逼’孩子‘出逃’了。 李子壬小朋友出走影射出一个严重的家教问题:我们明知孩子在试错中才能成长,但我们就是怕孩子犯错,容不得他们落后,于是我们言行中的那些个“帮助”变成了“强逼”他们的一条条鞭子。 不能不说,现在很多孩子遭受一些挫折,或者发生的事情与自己意愿不一致的时候,或者被批评的时候,会表现出无
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过以下的情景: 曾经的同窗好友邀请去他家大House做客,宽敞明亮的大厅,数不清的卫生间,开放式的大厨房,漂亮的儿童房,这些不仅会让我们眼界大开,也会让孩子产生别样的情绪。而对比自己家两室一厅的“鸽子窝”,孩子难免会要求说,妈妈,我也想要一间公主房。 和闺蜜带着孩子一起逛街,朋友大包小包给她的孩子买了一堆名牌衣服豪华玩具,而我们的预算只能让孩子选择一个玩具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哭着问,为什么我不能买那个玩具? 同班同学穿着漂亮的名牌衣服名牌鞋,孩子回来说想要一双一模一样的运动鞋。同学家长开着豪车接送,而我们只能骑着电动或者开着八手捷达,孩子羡慕的说,同学家的汽车真漂亮。 面对这种问题,相信下面几种答案我们一定都听到或者曾经对孩子说过。 1、打肿脸充胖子型: 他们家有的咱也有,你想要什么妈妈也给
泰国一位母亲和儿子吵架,愤怒的母亲对儿子说,有种你就别活了,随后还将上好膛的枪放在了儿子面前,结果儿子真动手了…… 杀死孩子的并不是枪,而是母亲过激的言行。只因一时冲动,一个好好的家庭就这样毁了……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将孩子对我们的依赖视为筹码,逼迫孩子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人、做事。当孩子的表现与我们的期望相悖时,情急之下的家长习惯用威胁性的语言来恐吓孩子,期待孩子会因为害怕失去父母的庇佑而变得听话、懂事。但事实却适得其反,威胁恐吓不但会使父母丧失威信,更会扭曲孩子的心灵。 下面给大家说一则很简单的小故事 ,看完也许你就会明白,伤害最深的往往真的就是我们的“无心”之语: 有一个人养着一只从小就从深山里捡回来的狗熊,他一直养着这个狗熊,可是有一天这个狗熊把邻居家的一片玉米糟蹋了,邻居找上门来。他很生气
宝宝想吃肉肉就给宝宝吃啊,现在又不是旧社会……宝宝想看电视就让他多看会儿,小时候你们也看了不少…你们小的时候我们更宠,现在不也是好好的? 宝宝,作为长辈的宠爱收割机,一直以来都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面对这一情况,焦心的爸妈肯定不止一两个,宝爸宝妈们也会经常脑补,被宠坏的宝宝以后会巴拉巴拉巴拉……此处省略一万字。那面对这满溢的隔代爱,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呢? 理解万岁,无需时刻严防死守 带娃的辛苦,没有经历过的人是不会懂的:伺候他们吃喝拉撒那都还是小事;抓来抓去、爬来爬去、咬来咬去、跑来跑去也就算了;一言不合就撒泼打滚、哭声震天,有时还要去医院报个到也是没谁了。 长辈带娃倾注了很多心血,也付出了很多,但由于养育方式的不同,仍然会存在宠坏孩子的情况。我们总希望长辈理解我们,其实也应该给予他们理解。宠爱并不会对任何一个阶段宝
1、诺曦爸爸带孩子 姐姐小曦已经快十岁了,不用他操心。可是两岁的小诺却很麻烦,我那段时间正在训练她白天不用尿不湿呢,诺曦爸爸千万别又给包尿布呀。中午小诺要午睡,他能搞定吗?他会给孩子们做饭吗?小诺哭了他会哄吗? 在外一天,我心里总惦记着家里的父女三人。 傍晚我一进家门,就看到家里跟台风过境一样,积木玩具满地都是,积木的中间坐着爸爸和小诺,他们正在玩抛积木的游戏,小曦在另一处地上坐着看课外书,三人相处融洽。 我以为他们这一天会遇到天大的困难,其实完全没有。爸爸带姐妹俩出去,陪妹妹玩室内儿童乐园,让姐姐一个人去旁边的电影院看电影。中午在外面吃饭。因为在儿童乐园玩得很累,妹妹午饭后没多久就睡着了,根本不需要人哄。 妹妹午睡起来,父女仨人在小区里玩捉迷藏,陪妹妹捡树叶看蚂蚁,一天顺顺利利就过完了。爸爸每隔一个小时左右带妹妹去小便一次,一天下来只尿了两次裤子。 我问俩娃
前阵子,我看到马伯庸的一条微博,挺有意思。 马小烦常和小区里的同龄宝宝一起玩,大部分陪同的大人会教育孩子要懂得分享,把心爱的玩具给其他宝宝玩。不知何时起,宝宝们开始说类似「这只蚂蚁被鞋子分享了」、「我的腿摔倒了很分享」的话,大概是某个宝宝认为这个词的意思是利益受到伤害,并把这个用法迅速传遍整个宝宝圈。 不知道亲王写的是真事,还是故意写出来讽刺一些成人在教孩子「分享」时不顾孩子的感受,以至于让孩子认为「分享」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自己的利益受到伤害的事情就是「分享」。 其实,我们不能指望一两岁的孩子会自觉分享,或者理解什么是分享。而且教孩子分享,也不是让他们把自己的玩具让给别人这么简单。我们孩子幼儿园经常说一句话,叫做:分享是关爱 (sharing is caring)。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它与人的社会认知发展是相关的。所以,在孩子学「分享」这件事上,
情商是由以下四个纬度组成的: 我以前容易生闷气,别人问我怎么了,我通常都是回答,“不知道,就是烦”。现在想想,这其实就是缺乏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因为“就是烦”,我特别容易因为一件小事发脾气。其实让我发脾气的真正原因不是这件事,它只不过是一个触发点而已。归根到底,还是管理情绪能力弱,而这个能力的前提就是要认识自己的情绪。 我们身边总有一些朋友,我们会说他们“缺心眼”,别人明明很难过了她还拼命在说自己的高兴事。其实也许他们并不是故意的,只不过是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很差(估计这类人认识自己情绪的能力也不会很高)。 与之相反,生活中我们也总有一类朋友,和他们说话就是很舒服,好像说什么他们都懂,这是因为他们可以非常敏锐地感受他人情绪,然后使用自己的情绪,也就是他们用情绪来呼应我们,告诉我们“她懂”。 我们这一代从小是缺少情商教育的
在南方,有这样一种说法:“外孙是替别人养的,怎么也养不亲的物种”。 困妈听北方的朋友说,北方貌似也有类似打趣外孙的说法,比如:“外孙狗,望门走”“抱外孙不如抱门墩”等等。 总之,不管东南西北,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孩子除了爸妈,天生就跟爷爷奶奶亲,外公外婆付出再多也是等于“白养”。 比如我妈就常唠叨:哪怕外婆辛辛苦苦带十年,最后可能他还是跟每年才见一次的奶奶更亲…… 我不知道这话有没有科学依据,只是听到过许许多多的外婆姥姥都这样说,而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心里都会莫名的有一种酸楚。 可是,很奇怪对不对?大家明明都一边说着“带外孙那就是带白眼狼”,一边却仍然乐呵呵的帮忙照顾着这“小白眼狼”,无怨无悔! 如果说奶奶带孙子是出于传统思想和道德的约束,不得已为之亦或者只是觉得孩子是家里的香火所以
很多时候,你以为孩子不能阅读,可是却默默地错过了关键的阅读启蒙期。你总以为孩子爱阅读,其实孩子心里却厌恶读书。为什么有的孩子看上去一直在努力阅读,可是没有一点效果?孩子是不是真的在读呢? 有的孩子为了应付父母下达的阅读任务而做一个样子。 有的孩子是为了用阅读做一个幌子来骗父母,实际上书后面摆在其他东西,或者脑子里全部想着和阅读无关的东西。 我最受不得孩子在阅读这件事上装腔作势。 哪怕不读,也不能养成这样的习惯。 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呢? 那是因为他在阅读中,尝到的全是苦。 有些问题,父母没有弄清楚,就无从下手。 犹太人都很爱读书。在每个犹太家庭中,小孩稍微懂事,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让孩子从小就感到书是甜的。父母还不断地为孩子讲上面的故事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