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你为孩子上的那些火,其实是对自己的焦虑
    你为孩子上的那些火,其实是对自己的焦虑

    吵闹哭泣,不懂规矩,本来是孩子的天性,下不得急药,做父母的修炼自我,把品行修养揉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孩子的心性,或许才是最有效的良药。 有很多的父母,非常焦急地说自己的孩子有问题。 成长路上,哪个孩子会没有问题呢?不要这么着急,先看看自己。 父母这个角色对很多人来说,太过困难,难以胜任,但是又无法挣脱。 有人看得太淡,觉得做父母无非是喂饱孩子,挣足钱给他,养其成人。 于是觉得孩子给谁带都可以,比如1岁多就放托儿所,或者全部托付给保姆、老人。 也有人看得过重,以致于吃穿住行都一板一眼,生怕出错。孩子被控制得像个实验品,而自己也累趴了。 孩子教育的本质,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很多问题的根本是父母本身。如果你觉得孩子有问题,先看看自己。往往答案就在那里。 我们都要知道,世

  • 与其埋怨孩子,倒不如早点为孩子打算
    与其埋怨孩子,倒不如早点为孩子打算

    周末带CC游玩,其中一段行程是坐船游峡谷,船刚开动,有个5岁左右的孩子就大喊太冷。因为他的妈妈没想到会这么冷,所以没给他带长袖的衣服,孩子一直哭闹,终于闹得妈妈失了耐心,“你怎么这么娇气,男子汉就不能坚持一下么?现在的情况就是没有衣服,哭闹有什么用?” 瞧,说到最后又成了孩子的不是,明明是因为你出发之前没有把当地的天气以及出游的行程考虑周全,才让孩子陷入了眼前被冻着的忧虑啊。 因为父母从无远虑,所以孩子才总有近忧。 1、3岁前你觉得孩子24小时有人看管,所以作息不那么重要。想玩玩想吃吃,睡眠没规律、饮食没规律。 如今一上幼儿园,一切都乱了,孩子该早起的时候醒不了,该午睡的时候睡不着,老师头疼,孩子辛苦,你最初的耐心最终也会化作怨气:为什么别的小朋友很快就能适应,唯独你的孩子不乖、不配合。 却没想过,因为你不曾早早培养孩子适应幼儿园

  • 妈妈,我也是你亲生的
    妈妈,我也是你亲生的

    最近跟CC一起玩,她开始有意识地把玩具或是书抢过去,然后板起一脸横肉、扬着下巴磕对我说,“给我,我是弟弟!”开始几次我还觉得好笑,觉得是她分不清性别,我纠正她,你是妹妹也或许是姐姐,但不是弟弟或哥哥,你是女生哦。 但是几次之后依然没有效果,结合她一脸的横肉,我开始反思,也许真的不是性别的问题。 直到周末又见到CC小表弟。 我才了然。 原来这孩子是在寻找特权。 这也让我对二胎,稍微有了一点意识。 我们并未格外偏向过哪一个,任何人抱小表弟的时候,CC也没有表现出嫉妒。 而且她满嘴念叨小弟弟,一看见便摸他、逗他。 我一度以为,我家CC还蛮大度的嘛。 直到意识到,她说出“我是弟弟”真正的意义。 真正的意义就是,我是弟弟,所以你要让着我,你要优先考虑我的感受与选择。

  • 给孩子唠叨100遍都没用,有没有试过这样做
    给孩子唠叨100遍都没用,有没有试过这样做

    孩子喝水时,会念叨慢点喝,别呛着;孩子玩耍奔跑时,会叮嘱孩子慢点跑,别摔着;天气变凉了,会叮嘱孩子,变天了,多穿点别冻着;孩子写作业看书时,不断地提醒孩子端正坐姿…… 一天,孩子出门上学去,我一如既往地叮嘱孩子:“水杯带了没有,出门注意安全,放学早点回家……”还没说完,孩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真啰嗦!”我忽然意识到,多么雷同的场景,只不过我的角色变换了而已,从被唠叨变成了那个唠叨的人,这样重复的内容,对孩子来说就像背景噪音一样,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心理学上有个“超限效应”,意思是说如果外来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的时间过长,就会使人觉得不耐烦,甚至产生反抗的心理。像我之前每天重复不间断地对孩子的叮嘱,就是一种反复且单调的刺激,慢慢地,孩子会选择性无视,自动屏蔽这些言语,很多叮嘱的话就会成为左耳进、右耳出,或者充耳不闻。

  • 真正的教育是这两个字
    真正的教育是这两个字

    周末的时候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夫妻俩在厨房忙活着晚餐,我坐在客厅沙发上用手机看新闻。朋友10岁的女儿非常乖巧,怕我无聊,把她的玩具和喜欢的绘本都抱过来放到我面前,说:“叔叔你玩玩这些玩具,看看书吧,可有意思了!” 我冲这个萌宝微微一笑,说:“谢谢你啦,小朋友。我们一起看书好不好?” 于是,女孩跑到我的跟前,打开色彩斑斓的绘本,给我津津有味的介绍每个故事,让人感觉非常暖心。 我们看了大概50分钟左右的绘本,距离吃饭还有1个小时,于是,我提议一起去逛逛楼下的超市。 超市的人很多,有了一个推销员在奋力推销花生酱,她到很多人面前推销花生酱的时候,别人基本上都是直接无视她。 当她来到我和女孩面前推销的时候,此时女孩的举动让我惊呆了。 她非常耐心的听那个推销员说完,然后很真诚的对她说: “不好意思,姐姐,我对花生酱过敏,不能

  • 典型性的中国式家庭教育,你中了几枪?
    典型性的中国式家庭教育,你中了几枪?

    在关爸所接触的爸爸妈妈中,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上,大概有一半以上都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教育,而这些父母所教育出的孩子你还别说,真的有很多共同点。 而极少数的父母确实比较开放,在对待孩子上也偏向于放手式教育,而这些孩子又有所不同。 那么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教育是什么样的呢?看看你中枪了没有: 一、各种包办替代 这大约是中国父母最典型的现象了,从孩子出生起就为孩子包办一切。这类父母会觉得孩子永远也长不大、永远需要父母。 像关爸的一个朋友,孩子五岁,夫妻俩简直将包办做到了极致,孩子现在衣服一件不会穿,吃饭永远追着喂,有一点小磕小碰或者受一点委屈就哭的不行,夫妻俩现在意识到这种教育方法有问题,但是想改却十分难。 孩子的成长终究是要靠自己,家长必须学会放手。有时孩子做不好一件事不一定是他们的原因,追根究底是父母

  • 不做反应过激的父母
    不做反应过激的父母

    四年之前的一次年假,姐姐帮婆婆做饭,我陪外甥女写作业。忘记外甥女做了一件什么事情,我说了一句至今依然非常后悔的一句话:“你没救了。” 这句话说的非常顺口,顺口到我都没有注意到它怎么就能从我这样一个号称非常尊重孩子的人的口中喷发出来。 “你没救了”这句话,在很多人的童年生活中非常多的被听到。但当我们成了为自己讨厌的那个大人的时候,那种震撼也是难以形容的。外甥女估计也被吓到了,不过她表现得不动声色。 “你现在还不结婚,你以后年纪大了该怎么办。”“你不要再挑挑拣拣了,再挑就真剩下了。”我的一位好友,没有降低自己最初的标准,在35岁之前找到了老公,并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们在看到她老公之后,就知道,她找到了她理想中的老公。于是,家人在催妹妹赶紧结婚的时候,我会劝家人,别着急,我会告诉妹妹,慢慢找。“慢慢找”这句话,深得妹妹欢心。 我们常常看见反

  • 为什么你带孩子比别人累?
    为什么你带孩子比别人累?

    为什么中国人是一个团队带一个孩子,外国人却能一个人带一团队孩子? 先说个实例:我之前的英语老师。一个澳洲的老爷子。和我聊起来的时候也说,他很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养个小孩会忙不过来。 他说他的作息基本上早上面包吐司加奶油色拉,高兴么煎个蛋煮个咖啡。衣服设定好在早饭的时候洗,吃完饭,几个孩子和他分别收盘子,拖地,晒衣服。弄完了上午一家几口人还能打个球什么的。中午来个面,或者批萨配土豆泥,色拉或者汤(汤一般买个罐头再往里面扔点新鲜蔬菜。)吃完放水池,下午熟睡的午睡,做作业的做作业。看书的看书。晚上同样,搞点吃得的然后把一天的碗扔到洗碗机一口气洗完。衣服收好。夜里聊聊天,看看书就睡了。他说完全不知道有什么可以忙的。 和他聊下来以后我感觉,中国人之所以一个团队带一个孩子,有以下几点: 1、我们做饭前后花费的时间长 主要是做饭的方式往往依靠人力手工,他们白

    标签:育儿经验
  • 对孩子的爱要大声说出来,不然孩子真的会忘记感恩的
    对孩子的爱要大声说出来,不然孩子真的会忘记感恩的

    感恩节前夕,幼儿园让小朋友回家制作感恩的小卡片,第二天带到学校。小宝回家就让我帮助他完成作业,看到小宝兴致勃勃的模样就顺口问了一句,他想要感恩谁。结果小宝说了一大圈,首先要感恩老师,因为老师辛苦教导他们,然后要感恩农民伯伯,还要感恩消防员叔叔,感恩医生、警察……,愣是一句都没有提要感恩父母,听得我的心是拔凉拔凉的。 听完小宝的回答,我有问他为什么不感恩自己的爸爸妈妈呢?难道爸爸妈妈你不需要感恩吗?听完我的问话,小宝才意识到要感恩父母,然后对我说要制作一个卡片来感恩。我继续对小宝进行教育,告诉小宝在所有感恩的人当中,首先要感恩父母!因为是父母把你生下,并辛苦把你从一个小人人养大……将所有好的东西都给你”小宝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自那之后我就开始反思,为什么小宝知道感恩的人那么多,唯独忘记了父母,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个调查,让孩子写下心中最尊敬的

  • 孩子,真后悔,当初应该抱抱你
    孩子,真后悔,当初应该抱抱你

    现在的情况是,如果没有拖延症,都没人和你谈人生。那天在群里聊天,好多人说自己有拖延症啊,工作总是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做的,该打的重要的电话,也拖延着好长时间不打,因为有拖延症,也常常耽误很多事情。 比如一个很重要的年终终结,总是拖延到最后两小时才做,理所当然就做得不理想。 有个创业的小念头,(现在大家都是父母了,上有老下有小,想要家人过得好一点,创业的念头就时不时在脑子里刷存在感,上蹿下跳)也总是拖延着拖延着,拖延到最后,冒了一缕青烟儿没有了。 大家讨论得热烈,踊跃晒病情的时候,群里一个声音幽幽地响起来,“你们就没有想过,你们是真的有拖延症,还是害怕失败?” 群友们安静了。 我想了很久,弱弱在下面跟了一句:我......害怕失败。2 是啊,我拖延,是因为害怕失败,非常害怕失败。 记得小时候,如果考试没有考好,父亲就会对我说,你怎么

  • 孩子,我为什么一定要你努力读书?
  • 代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代沟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说来有趣,你所喜爱的,你以为旁人也喜爱;你所恐惧的,你以为旁人也恐惧;你最厌恶的,你以为对旁人也十分有害。其实,往往并非完全如此。 我曾经竭尽全力地把我年轻时候喜欢唱的歌、喜欢读的书推荐给我的孩子,孩子们嘲笑我唱过的“胜利的旗帜,迎风飘扬”之类的词。他们说:“您那时候唱的歌的歌词怎么这么‘水’呀?”我感到奇怪,因为我觉得他们唱的歌的歌词才不成样子呢。 直到过了很久之后我才悟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他们有时会接受一点我的所爱,但是他们毕竟有自己的所爱。因为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背景下。 我发现,人的这种以自己的好恶为尺度来判断事情的特点,几乎可以上《笑话大全》。 一个母亲从寒冷的北方出差回来,就会张罗着给自己的孩子添加衣服; 一个父亲骑自行车回家骑得满头大汗,就会急着给孩子脱衣服; 父母饿了就劝孩子多吃一

  • 你不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会让他很苦
    你不让孩子吃苦,这个世界会让他很苦

    在年老的时候,一切荣誉和金钱都是过眼云烟,而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景惨淡。孩子教育中有一个东西是万万不可缺的。那就是吃苦教育。 特别是家有男孩,这个更不能少。 因为一个怕苦的男人注定是没有担当的,你不要怪他没有责任心,实在是他没有铁肩,用什么去担? 不能吃苦,终究是会让身边人吃苦,自己也苦。而且这样的影响是一生的。 看看我们村的两个老头,就会有这样的感触。 当你看着他们从你面前走过,就会感觉岁月匆匆,人生不过几个十年啊! 我们村这两个老头,一个是年轻时就不能吃苦,一切靠妻子去张罗的。 50岁的人还是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在外边做事,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没做几下就玩去了,说太苦了。然后骑着车去外边寻牌友,钓鱼,胡吹海侃,整日不回家,村里也没有多少人待见他,他就去外村玩。 而老妻呢?天天在葡萄园里劳作

  • 关于隔代抚养的那点事儿
    关于隔代抚养的那点事儿

    祖父母总是容易溺爱孩子,孩子不听爸妈的话或者被爸妈训斥的时候,祖父母就成了他们的保护伞,搞得妈妈压力很大。 有句老话儿说“老人带大的孩子没出息”,暂不论是否如此,不过老人确实不会最终对孩子的好坏承担责任,他们只是随自己所愿宠爱孙子孙女,让他们欢天喜地的,过后如何就不管了。 但是,如果妈妈和孩子之间建立了充分的信赖关系,即使爷爷奶奶有些溺爱孩子,对他也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有什么事情的时候还是会想到依靠妈妈、爸爸,所以作为父母完全可以自信一些。 分歧太大的时候如果在育儿上与祖父母意见稍有不同,那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了;如果基本方针上分歧太大,那么一定要请求老人与自己保持一致,让老人理解这不是大人合适与否的事情,更重要的是为了孩子。 如果太多顾虑与老人的关系而不说,只会增添自己的压力,没有任何好处。 妈妈对自己的父母还比较好说,但是对公公婆婆会有顾虑,可

    标签:隔代教育
  • 怎么培养内心强大、乐观面对挫折的孩子
    怎么培养内心强大、乐观面对挫折的孩子

    内心强大不是无所畏惧,而是能理解接受逆境中的自己,并有勇气重新站起乐观面对挫折是一种能力,可以保护孩子一生犹太民族被誉为世界智商最高的民族以色列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也是人均读书最多的国家世界上不到0.25%的犹太人获得了全球27%的诺贝尔奖……所以呢? 他们是怎么从小培养强大的内心和勇于挑战的勇气 并且能乐观地面对生活呢? 能打动犹太家庭,让他们珍爱的儿童读物一定是幽默、关照现实且富有想象力的。这也是《鸭子的假期》和《海豹的旅行》在以色列如此受欢迎,且夺得大奖的原因。先一起来了解这套书的魅力之处! 幽默犹太人认为只有强者才懂得幽默。经历过旷日持久的流亡和屠杀,这样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没有些乐观精神,和普遍的幽默感,怎么熬过如此黑暗的岁月并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 所以《鸭子的假期》虽然讲了一个被我们破坏掉的假期,但每翻一页都让人觉得那么可乐,它能

  • 家长常说五句话会让孩子讨厌学习,你都中了哪条?
    家长常说五句话会让孩子讨厌学习,你都中了哪条?

    一、不好好学习,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 我们小时候家长就常说学习是为了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生活。于是孩子们对于学习的热情完全在于分数,分数高就意味着一切。 孩子把学习当成负担,一旦求学路上出现失利,往往会失去信心甚至崩溃。 想让孩子爱上学习,我们首先应与他探讨学习的意义:如果不是家长的压力,你会想好好学习么?你将来有什么目标,如果想达成现在应做到什么? 要让孩子明白,学习不是为了父母,而是为了让他有能力选择和追求自己热爱的事物,使他将学习变成自己的乐趣。 二、你看XXX,人家考试都能考第一,你咋不行? 家长喜欢用比较来刺激孩子,但这样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甚至怀疑自己。要知道学习的名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是否已经努力,同时询问孩子学习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若孩子

  • 爸爸有多重要?看看这篇就知道了!
    爸爸有多重要?看看这篇就知道了!

    父亲在孩子的童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对朋友、对家人,特别是对孩子的母亲的态度和语言及行为都深深的影响着孩子的身心成长,甚至铸就孩子终生的人生品格。所以说,作为父亲的你很重要! 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同样一句肯定的话,如果由爸爸说出来,对孩子的影响力会是妈妈的50倍。 父亲的角色起着塑造孩子的人生观的作用,关系到他们人格的形成,会关系到孩子的是否勇敢自信,未来的事业是否有成就。 作为父亲,你可以这么做! 和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 和孩子一起游戏或打球; 和孩子一起听一段音乐; 和孩子一起坐在沙滩上听海浪的声音,讲解大自然的知识; 和孩子一起爬山、一起坐在地上研究自然,观察小动物、小花儿、小草树木。 如果可以每天全身心陪伴孩子至少15分钟,那你的

  • 不打不骂给娃立规矩!用狠心和耐心轻松搞定熊孩子
    不打不骂给娃立规矩!用狠心和耐心轻松搞定熊孩子

    不打不骂给娃立规矩:用你的狠心和耐心轻松管教,孩子大发脾气,乱扔东西,抢别人玩具,爱使小性子,毫无节制地看动画片,一整天都在玩手机…… 这是很多妈妈近来在后台提问最多的问题,其实,所有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在于带孩子的人没有狠不下心来或者没有足够的耐心! 对于家有熊孩子的我来说,肯定知道小捣蛋鬼到底有多气人。 何况涵涵刚刚经历过可怕的两岁,在最初我也曾犯过错误,束手无措过,后来看了很多育儿书,又着重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才渐渐明白孩子那些不可理喻的行为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深层原因。 当我从困顿之中走出来时,才发现:教养孩子光有方法还是不够的,真正实施起来没有耐心和狠心的话,那所有的方法都不合适! 在美国的法律中是不允许打孩子的,所以美国的父母都有两样法宝:“Time Out”和“Time Limit”,也就是“独处”

  • 哪有什么熊孩子,只有熊家长
    哪有什么熊孩子,只有熊家长

    这是昨天发生的故事 先倾听 这时候,真的不要在能不能舀这件事上纠结了,转移注意力才是上策。 看,土豆生气的并非是外婆,而是因为鸡蛋被破坏这件事。 吃完饭后,我抱着土豆,耐心地告诉他:”外

  • 孩子出生后就做这件事,会让他受益终身!后悔知道的太晚!
    孩子出生后就做这件事,会让他受益终身!后悔知道的太晚!

    我华丽丽滴训了我妈一顿…… 这件事充分说明,外界刺激能促进语 言能力的发展啊…… 今天,柏柏的漫画也是讲刺激。 这种刺激呢,百分百的家长都能做到, 而且对孩子也终身受益! 到底是什么呢? 看看下面的漫画吧: ▼ 孩子的智力发育主要通过语言交流 来完成的。 从孩子出生后就开始语言交流,孩 子将会拥有聪明的大脑。 刚出生的婴儿已经具备处理视觉图像 和分辨声音信息的脑细胞。别看刚出 生的婴儿眼神呆滞,只知道睡觉,其 实他们的视力和听力已经在飞速的发 展着。 (漫画版) 脑细胞通过生长环境中的所得、所见、 所闻的刺激,来刻画重要

学前教育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