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现在宠溺孩子,就别怪以后孩子能力低下
    现在宠溺孩子,就别怪以后孩子能力低下

    今天送宝宝去上学,看到一位妈妈一脸焦急的训斥儿子:“这么大了,连鞋带都不会系,你说你还能干成啥?”妈妈边说边弯腰蹲到地上,帮儿子系起了鞋带。因为快迟到了,孩子慌慌张张的往校园里跑,妈妈一个劲的在后面喊:慢点儿,别摔跤了!直到孩子拐弯看不到了,妈妈才一百个不放心的转身离去。 从妈妈呵斥儿子的话里可以听出,妈妈担心儿子能力低下,简单的日常生活都不能自理。妈妈认为是孩子自己自理能力差,怪孩子不长进。其实,孩子能力低下,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人造成的。以下造成孩子能力低下的行为,妈妈们对照一下是不是自己也经常会在孩子面前做过呢? 1包办孩子的一切。 当看到孩子穿衣服慢慢腾腾时,妈妈们都会不耐烦的夺过衣服,快速替孩子穿好。当孩子希望可以通过洗碗来表达对妈妈的关心和爱时,看到弄了一地的水渍,妈妈会批评孩子洗个碗却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麻烦。妈妈的这种包办行为,会让

  • 千万别对孩子说:我老了也不指望你养
    千万别对孩子说:我老了也不指望你养

    想起自己的童年,每个人都会觉得好玩,也会有一些事情非常忧伤吧。好玩的是小时候第一次吃巧克力,激动哭了,怎么会有这么好吃的东西,连着吃了三块,不够,还想要,木有了。 忧伤也蛮多,很多,许多......比如没考好,比如不听话被爸爸妈妈训,而其中印象最深,最受伤的,是妈妈对我说:你不听话就算了,反正我老了也不指望你养。 这句话,老妈总是说,听到过许多次。 有时候是老妈让我做题,我却想要玩,老妈会说你这么贪玩,以后怎么办?算了,你不听就算了,反正我老了也不指望你养。 我非常着急,很多话噎在心口,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 高中文理分班的时候,我想念理科,老妈希望我念文科,因为文科更适合女孩,我坚持念理科的结果是老妈非常生气,“这么大的事情你都不听我的,算了,反正我老了也不指望你养。” 我结婚的时候,老妈对老公不满

  • 孩子不爱惜玩具,妈妈有办法“治”他
    孩子不爱惜玩具,妈妈有办法“治”他

    国庆假期带儿子去表妹家玩,一进门就被吓了一跳。表妹家的客厅凌乱极了,到处都是散落的玩具,甚至还有一个掉了腿的娃娃惨兮兮的躺在门口的鞋架上…… 表妹一边收拾一边唠叨说昨晚刚收拾好的,这一大早又乱了套了。 表妹正唠叨着,小外甥女悠悠拉着一辆小汽车呼啸着从卧室跑了出来,表妹直接对悠悠河东狮吼,但悠悠就跟没听见一样,依旧忘我的疯跑着,儿子一看有小汽车玩,赶紧脱了鞋子加入到悠悠的阵营去了。 儿子和悠悠年龄相仿,都是四岁,两个孩子都有些闹腾,没一会儿整个客厅都成了他们的领地,悠悠更是搬出她的玩具箱子,在客厅的地上摆起了摊。 看到客厅地上大大小小的玩具,我有些吃惊,悠悠的玩具着实不少,声光玩具、芭比娃娃、智能小汽车、纯木质益智玩具等等,可谓应有尽有。 这只是一小部分,书房还有好多呢,把这些玩具整理下,真的够开一个小小玩具店了

  • 为什么在你眼中讨人嫌的孩子,在这位大师眼里,却是这样的
    为什么在你眼中讨人嫌的孩子,在这位大师眼里,却是这样的

    小鹿这段日子以来,各种折腾。在学会使用工具——站在板凳上够东西之后,便将这个本领无所不用其极,家里各个地方,都会留下他的“犯罪证物”——板凳。 上周日晚上,我刚回到家,奶奶就向我控诉,你这个儿呀,害死了。内蒙的“害”,意思就是捣蛋。怎么回事呢,原来,奶奶和爸爸在家里炸完油饼后,将剩下的油倒在了一个盆里,等晾凉了之后,就放在了案上,放得还挺靠里。结果,小鹿爸刚一转过身,小鹿就自己搬了个板凳,踩上去,迅速将满满一大盆子的油倒进了洗菜池子里。心疼的奶奶呀。 小鹿的各种捣蛋行为“罄竹难书”。有一次,在喝牛奶,小鹿放勺子时,不小心,将碗里的牛奶溅出来了。牛奶溅到桌子上的样子很好看,这件事情又很好玩,于是,不用想,小鹿一定会不断重复。小鹿知道自己的行为不对,害怕妈妈的制止,于是行动敏捷地将牛奶大面积地洒在桌子上,没等我拿来抹布,他已经趴在桌子上,将洒下来的牛

  • 对孩子大喊大叫以后,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对孩子大喊大叫以后,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我冲孩子嚷嚷了,我想忍住来着,我知道不该这样,我也知道其它的方式比大吼大叫好得多,但是,有时候……我还是冲他们大叫了。 虽然我们都知道这样不对,也尽量克制,但有时真的难以避免,而它一旦发生,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尽力做点什么去补救。以下是我的经验: 冷静 通常,不知所措、沮丧,感觉被无视...会令我大喊大叫。但这些坏情绪并不会在叫过喊过以后神奇的消失,相反的,甚至可能变得更糟。我会感到紧张、不安和内疚,如果只是深陷于负面情绪的旋涡而不积极的解决问题,事情总也不会好起来。 我需要用一分钟的时间平静下来,只是认可和直面自己的情绪---无论它是什么,让压力稍稍释放。 现在你可以告诉孩子,你需要一点时间冷静下来。这实际上这也在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当情绪失控,在进行下一步行为前先要平复心情,清晰头脑。 道歉 在冷静下

  • 看了这个,你就知道自己带孩子多重要了!
    看了这个,你就知道自己带孩子多重要了!

    有一次,我去合肥讲学。一下飞机,两个年轻人来接我。路上,其中一位女青年问:“卢老师,您说孩子生下来该由谁带?”“当然是自己带了。”我不假思索地说。“那我没时间呀!” “有时间生,就要有时间带。你既然做了母亲,就要舍得花时间去带孩子,那是一个生命,你从小不自己带,长大他和你不亲。” “您说得太对了,我非常赞成!”开车的司机情不自禁地加入了讨论。 “看来,师傅有切身体会?”我好奇地问。 “那当然。我有两个孩子。老大是女儿,出生后就交给奶奶了,每天住在奶奶家,我俩得去挣钱呀!结果呢,这孩子跟我们俩一点都不亲,管奶奶家叫‘咱们家’,管我们家叫‘他们家’,从我的家往奶奶家拿东西她乐意,从奶奶家往我们家拿东西她很不乐意,还说‘好东西不给他们家’。 有时我们去奶奶家,她还跟奶奶说:‘别给他们开门!我不想见他们!’我们愁死了,

  • 决定孩子未来的,是这7样东西
    决定孩子未来的,是这7样东西

    聊起孩子的成长和成功,父母的努力有几多,困惑也便有几多。这是一个变幻莫测的时代。你没有办法永远赢。你随时都可能面临变化。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教会孩子面对一切挑战?为了更好地走好未来的路,做父母的,具体养育过程中又能够从哪里着手? 现在,答案来了。 社会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们通过调研发现,决定孩子未来成功的,有7个性格特征。 到底是哪7个? 擅长儿童心理、意志力及自控力的培养以及人格性格心理学,从事新型管理研究和教育实践多年,前IBM全球敏捷官方发言人。 微课讲座精华内容 我们曾和滨州大学做过交流,并且碰巧得到了很多他们的调研结果。他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去研究,一个人的成功到底和什么有关。那个调研结果我们也拿过来在我们的小圈子里面做过一些研究和分析。最后发现,决定孩子未来成功的,有以下7大性格特征。 第一个,

  • 爱顶嘴的孩子更有出息?不吼不叫让熊孩子变听话宝
    爱顶嘴的孩子更有出息?不吼不叫让熊孩子变听话宝

    案例一:彬彬是个2岁半的小女孩。最近,彬彬的父母发现,她越来越不“听话”了,常常把“不”挂在嘴边。吃饭时间,妈妈说:“彬彬,来吃饭了。”“不吃!”洗澡时间,妈妈说:“彬彬,该洗澡了。”“不洗!”早上起床,妈妈说:“彬彬,去刷牙洗脸,该上幼儿园了。”“不刷!” 案例二:楠楠是个5岁的女孩儿。有一次妈妈带她去超市的时候,她想打开一盒酸奶喝,妈妈在制止她的时候,她对着妈妈大吼大叫地说:“讨厌!”“你每次都这样!”“你那么大声干吗!”“不要就不要嘛!”“有什么了不起!”……有好几次,母女快快乐乐地下楼准备去玩,却在十分钟之后中断。 案例三:“我女儿今年9岁,快上四年级了,脾气特别犟,让她学习,她就是不学,还和我顶嘴。其实我没像其他父母那样逼孩子读书,但她玩心太重了。在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办?”北京孩子家长沈女士看到孩子这种情况感觉束手无策。 孩子的这些顶嘴

  • 孩子,我不需要你可怜
    孩子,我不需要你可怜

    这两天刷屏朋友圈的关于学者龙建刚的文章《我们深爱我们的儿女,他们爱我们吗?》,引发社会热议,点击率日过十万。 文中主要分享了几个父母与成年后的孩子的故事: 丹妈截取了部分获赞较高的网友评论: 1、这是个极度“自我中心”的时代,越是想爱就越是受伤,但还要坚持着爱下去…不是为了感动对方,因为那可能是更多的泪水,而是为了不辜负自己曾得到的爱…… 2、突然间觉得,如果父母儿女之间能有一种朋友之间的相处模式会不会好点? 3、慈母爱意浓,严父情意深!未来不知道有多少父母亲被泪淋湿,这就是中国的教育,修身不修性,育人不育德! 4、站在儿女的角度,有时候父母的关爱也会成为一种隐性的负担。 5、现在是自得其乐的年代到来了,中国的父母是应该向美国的父母学习!儿孙自有儿孙福,老一辈一定要过好自己

  • 想让孩子感性丰富些,需要从小这么做!
    想让孩子感性丰富些,需要从小这么做!

    增加孩子接触自然的机会,培养充满感性的身体提到培养身体,也许大家只会想到健康,其实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对事物有深刻的感触,有一颗易感的心。 为此要给孩子创造更多亲近自然的机会。培养易感的心,也可以说是在人类的心中培育“自然”。 从这个时期开始,在游戏中可以加入很多自然的元素。 通过玩泥巴可以体会泥的感触,知道它不是什么令人讨厌的东西。在沙滩或草坪上光脚走,会有很舒服的感觉,而且孩子能注意到那感觉是有所不同的。 即使不专门去海边或山里,在生活中也可以接触到自然。早上起床跟爸爸一起散步,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心情爽快,在炎热的夏天,用塑料泳池尽情地玩水,可以体验到水的魅力。 身体感受到的东西会变成丰富的感性如果只是从书本或电视上得到知识,而不接触大自然会怎么样呢? 比如,会说很多动物的名字,在图鉴上能分辨出来,大家都会夸这孩子聪明。而对所有动物都只是以

  • 原来这些狠话是空洞的威胁,你对孩子讲过吗?
    原来这些狠话是空洞的威胁,你对孩子讲过吗?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管教言论不仅达不到积极的效果、作用,反而引起很多不必要的矛盾、隔阂,甚至将孩子推得更远。也许家长并非注意到,对孩子的各种空洞威胁,本身就是管教失控的一种体现。首先,需要从父母身上找原因。 “如果你不赶紧换好衣服,我就让你穿着睡衣去学校!”多少父母与孩子为换衣服,对峙很久后,对自己的小朋友作出这类威胁?相似的问题、威胁还有很多-“再不好好吃饭,就把你送去非洲,让你没得吃。” 事实上,孩子们都知道,爸爸妈妈说的这些狠话,不过都是些空洞的威胁罢了。他们百分百相信,妈妈绝不可能看着自己的小孩一身睡衣站在学校门口丢脸!至于扔去非洲,完全可以当作调节气氛的玩笑话。 这些都围绕着一个主题:空洞的威胁。 各种耳熟能详的空洞威胁很多父母小心翼翼得使用这类威胁,因为他们也明白,太过频繁,只会让孩子看穿,甚至打破既定的纪律。孩子都很聪明,他们学习的速度不亚于光速。在

  •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有位妈妈说:这两天出差,把女儿交给了婆婆带。我自己在外天天想女儿,终于回家了,却出现了一幕让她心酸的画面...... 有些妈妈说:我家孩子太内向怎么办?我家宝宝太固执了不听教! 有趣的是,当孩子听话爱讲道理的,妈妈嫌他太温和,怕他被欺负。当孩子不爱讲道理的,爱动手撒泼,妈妈又嫌他粗鲁不讲道理。 我们总是能看到孩子的“缺点”,并不断地要求孩子“改正”成我们想要的模样,却没有想过,孩子在你眼中的“缺点”,却恰恰是别人眼中求之不得的优点! 我们总用双面标准来要求孩子,当孩子的未免也太难了…… 其实就像这首诗里的表达,孩子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我们的本来和孩子的本来,本来就不一样。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有属于自己的想法和思想,而我们

  • 孩子占有欲太强怎么办
    孩子占有欲太强怎么办

    孩子占有欲太强怎么办:尽快帮孩子建立所有权观念 作为父母,在孩子处于“自我中心期”时,可以给宝宝一些必要的指导,让宝宝早日建立所有权的观念。比如,当宝宝玩同伴的玩具时,你可以强调一下:“这布娃娃是小哥哥的,你只能玩不能带走,到时候要还给哥哥,你的布娃娃在家里呢!”这些话可以让他们尽快建立所有权的观念。 通过比较使孩子知道自己手里的东西到了别人手里还是那个样子,不会变。如孩子想要别人的饼干,明明家里有,可他偏要别人的,这时,父母不要太强硬,而是在接受了别人的东西后和自己家里的作对比,让孩子亲口尝。亲身体会到味道是一样的,以后他就不再要了。 孩子占有欲太强怎么办:不要强求宝宝“慷慨大方” 常常看到家长劝宝宝把手里的玩具或零食分给同伴,即使宝宝不乐意,眼泪汪汪,家长也百般劝慰,甚至

  • 怎么看宝宝恋物这件事儿
    怎么看宝宝恋物这件事儿

    心妈家的宝宝倒没有明显的恋物倾向,但亲戚家有两个孩子很有趣:一个是女孩,已经上幼儿园了,走到哪儿手上都要抓着个小手帕;另一个是2岁多的男孩,每晚睡觉一定要揪着同一条枕巾,已经烂了也不让换掉……你家的宝宝会恋物吗?恋物到底有没有什么不好? 宝宝恋物的原因—— 宝宝恋物是宝宝从“完全依恋”转为“完全独立”的过渡期间所产生的一种依恋行为。依恋是宝宝心理安全感的依靠,尤其在白天变成黑夜、宝宝想睡又怕失去知觉时,不安全感就会大大增加,此时某些物品对宝宝来说就非常重要。 宝宝产生依恋行为的时间—— 绝大多数发生在6个月大至3岁之间,其恋物表现在2岁时最为强烈。 5种最容易让宝宝依恋的物品—— 乳房、安抚奶嘴:新生宝宝对外界环境缺少安全感,一旦安全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就会对妈妈的乳房或者安抚奶嘴产生依恋,以得到陪伴感和安

  • 感恩养育孩子,因为可修复家长的童年
    感恩养育孩子,因为可修复家长的童年

    感恩养育孩子,因为可修复家长的童年 有一个研究家庭教育的同行分享了这样一段话: 不求孩子完美,不用替我争脸,更不用帮我养老。只要这个生命健康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遍,让我有机会与他同行一段…… 然而马上就有另一个研究家庭教育的同行看不下去了,这位研究者说:看到这样的观点,我很抓狂,我难以理解以上观点。生儿育女不为父母家庭争脸,那就更谈不上为民族为国家争脸了,仅仅是肢体健康,又与行尸走肉有何异!我们都是家庭教育工作者,有些不当的言论应慎之以传。 正君以为,这位家庭教育研究工作者,大可不必担心我们的孩子在“爱与自由”的教育下,会成为“行尸走肉”。 爱的教育,正确的教育,会自然开出健康的花与果。我从不跟孩子讲孝顺故事,也从不给孩子道德洗脑,说养老什么的,孩子也不差呀,女儿和长辈的关系特别好。 给予孩子爱和自由的教

  • 我的小孩不喜欢他的小孩,怎么办?
    我的小孩不喜欢他的小孩,怎么办?

    我小孩觉得:“他们对你不礼貌,那么爱计较,你何必对他们那么好?我跟哥哥才是你的小孩,请你对我们好就好了!好吗?”因此,当某些事情有他的小孩出现,我的小孩就不爱跟。我也曾跟他说过小孩间的问题,但每次问题不同,说多了他也不愉快。我小孩(小六、小三)对他,是喜欢、没有排斥;他小孩(小五、小三)对我,初期排斥,过了一年多,现在是接受的。想请问专家,我要如何引导我孩子面对这样的问题?谢谢! 友缘基金会临床部主任林淑棻回复: 让对方的孩子熟悉并接受你,相信你付出了很多努力,经营好这段关系。 要引导孩子和不喜欢的人相处,真是不容易的事。若能先了解孩子口中的“关键词”以及“背后动机”,再去化解他们的情绪,孩子就比较容易与对方的孩子建立好关系。 一、“对你不礼貌”:小女儿可能认为,她和哥哥都没有对叔叔不礼貌,为什么对方的孩子要这样对你呢? 二

  • 让孩子进步最快的方式是“放胆犯错”
    让孩子进步最快的方式是“放胆犯错”

    为什么“学犯错”这么重要?学习过程非关完美,而是让孩子从问题与自主探索中观察环境、容许犯错,并消化思考、从错误中学习,而当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时,孩子的应对能力自然得以提升。 美国非营利组织“探索学院(Inquiry Schools)”共同创办人黛安娜.路芬伯格(Diana Laufenberg),以她20多年来的丰富教学经验,为孩子打造以问题为导向、愿意探索各种可能性的学习环境,并设计专题作业,让每位孩子能发挥潜能,从生活体验中学习与挖掘更多的可能。 专题式学习,整合信息,整理自己的学习地图 路芬伯格放弃过往制式化的教学模式,开始发想如何教育孩子处理环绕在四周的各类信息,她思考一旦学校不再是主宰知识的核心,孩子到学校学习的必要性在哪里呢?在一次美国石油外泄事件发生后,路芬伯格决定藉由让孩子制作专题的方式进行探讨,“我请孩子们以报章杂志上既有的信息图

  • 给孩子一个真实的自然和具象的故乡
    给孩子一个真实的自然和具象的故乡

    给她一个具象的故乡 橙子爸爸来自湘西,所以橙子是半个北京丫头,半个湘妹子。以前想到湘西,我只会想到土匪,穿着短衫,不系扣子,手里举着短枪。但是后来,我通过沈从文读到了审美意义上的湘西,神秘清明,山水相依,又有淡淡的哀愁。我们每年都会去湖南,从长沙开车到湘西。这里是橙子的一处故乡,有渗到她骨子里去的基因。 我以前对故乡也没有什么概念,因为从来没有离开过,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熟悉这里的胡同和街道。但是,我爷爷奶奶可都是东北人,姥姥姥爷都是河北人,那两个地方出现在我心里的次数越来越多,好像模糊的身影在渐渐走近,变得清晰。年纪越大,对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地方越是向往,所以,我们也希望,橙子心中有一个具象的故乡。 也不仅仅是故乡吧,现在的孩子,对太多东西,都需要有温度的接触。他们被关在屋子里的时间太多了,和真实世界接触的时间少得可怜。他们需要到大自然里去。

  • 做一个聪明的懒妈妈有多重要
    做一个聪明的懒妈妈有多重要

    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培养一个独立自信的孩子。可是,你真的舍得让孩子去试错吗?舍得孩子吃点苦吗?有耐心陪着孩子去慢慢学会吗? 我有一个朋友讲了一个亲戚的故事,因为孩子早产,每次想到这一点,当妈的就心里疼,觉得欠孩子的。所以从小就对孩子百依百顺。家里好吃的都先给她吃,家务活从不要孩子沾边。 每天早上刷牙的牙膏都要妈妈挤好,洗脸水和洗脚水也要妈妈打好。写作业的时候必须陪着,否则不写。每天早上的书包、上学的东西必须妈妈准备,她只管一背就好。家里永远是妈妈勤劳的影子,没有看到孩子分担的身影。 有一次,当妈的生病了,请假在家。 下午读6年级的女儿回来时她烧得迷迷糊糊的,烧得喉咙里冒烟。 她就跟女儿说,给妈妈倒一杯水。 没想到女儿头也不抬地回了一句,“我不去,你自己去。” 当时她的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 想到

  • 孩子开始骂脏话,怎么破?
    孩子开始骂脏话,怎么破?

    大部分家长其实心里很清楚,孩子说话粗鲁多半是受到周围,特别是家庭语言环境的影响。确实是这样。 孩子就像是一块海绵,无时无刻地吸收着环境中所有的语言,语气强烈的,听着更劲爆的,最容易入他们的耳。 而当他们对各种粗话、脏话,照单全收并“有样学样”地表达出来的时候,成人除了需要更“注意言行”之外,还应该做些什么呢? 你是鼓励我“说粗话”呢,还是鼓励我“说粗话”呢? 有一次,我乘电梯看到一个挺可爱的小女孩,指着她的父亲说“臭狗屎”。当时一愣,还没反应过来呢,就听站在身旁的女孩母亲咯咯笑个不停。 父亲表情很严肃,说了句“怎么跟爸爸说话呢!”母亲打断了父亲的话,打趣地说,“你对女儿这么凶干什么?”转头又去问孩子,“你说爸爸是什么呀?”女孩得意地重复了一遍,“臭狗屎!” 接着和妈妈笑作一团,只有父亲脸上露出了几分尴尬。 也许这

学前教育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