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教案幼儿园教育亲子活动亲子游戏
  • 如何让孩子“懂得”你爱的不容易!
    如何让孩子“懂得”你爱的不容易!

    放暑假的时候表妹带着女儿春春去了小商品城。小商品城里面有个陶艺吧,可以自己DIY做各种美丽的瓶子杯子。春春很惊讶:那些脏兮兮的泥巴眼睁睁的就变成美丽的的杯子盘子,真是件奇妙的事情啊。 春春挑了一个特别可爱的小罐子做,但是对于五岁的春春来说,这个难度很大。 整个下午,春春也没能做好小罐子,有些沮丧。表妹鼓励着她,和她一起做了个小盘子。 两个星期后,春春过生日,表妹送给春春的生日礼物春春非常喜欢,就是她想做没有做成的小罐子,而且那是妈妈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亲手做成的。 那天春春得到了不少礼物:有爷爷送的小手表,奶奶送的新衣服,爸爸送的新玩具,还有姥姥买的大生日蛋糕,只是春春一直抱着不放的是妈妈给她做的小罐子。 春春说:这个罐子里有妈妈的辛苦,有妈妈对我的爱! 很多家长都抱怨孩子不懂事,不懂得父母的辛苦,不懂得父母的爱

  • 别人家的孩子究竟有什么好
    别人家的孩子究竟有什么好

    传说中,有一类好孩子,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喜欢这些孩子,于是,常常会把他们挂在嘴边,这种情景常常出现,那就是----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曾经,小派很讨厌这个所谓别人家的孩子,因为整个童年,他都占据着我妈妈的心,直到有一天,无意发现自己原来也是“别人家的孩子”。 现在小派已经升级当妈,来跟大家扒一扒,别人家的孩子究竟有什么好,让我们这么多“别人的妈妈”这么爱不释口。 可是,妈妈们不要忘了,自己家的孩子,在别人的眼里,也是有很多闪光点的,比如说: 想起这些画面,心里顿时暖暖的,原来,那个平时调皮捣乱的孩子,也有让人心生温暖的情节,只是,自己太忽略了。 都说别人家的孩子好,集万千优点于一身。其实,也不是那样的,所谓距离产

    标签:教育反思
  • 亲自带孩子,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亲自带孩子,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和你们说个故事吧。我有一个闺蜜是个白富美,门当户对嫁了个高富帅,生了个漂亮的小公主。孩子直到五岁了也没自己带过,家务事不用做,赚钱的事业不用她操心,没事就去香港买个包,在我们看来,她的日子过得奢华又滋润。 可后来见她却有点憔悴,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一问才知道,上了幼儿园之后她开始意识到要好好培养孩子,于是决定收心自己带孩子,谁知道女儿根本不接纳她! 刚上小班时小朋友都有焦虑分离症,别人家的小孩都在哭喊妈妈妈妈,只有她家喊的是阿姨阿姨!喊得闺蜜心酸又恼火,更加决定要自己带孩子! 然而,为了辞退保姆的事,女儿竟和她大发雷霆,甚至骂她是个废物,只知道逛街花钱!一点不关心她! 闺蜜的心都寒了。 在我们面前,她忍不住委屈得哇哇大哭。想着平时总是给女儿买最好的衣服,最好的玩具,就连幼儿园也是当地首屈一指的贵族幼儿园,却没想

  • 中国小孩平均零花钱多少
    中国小孩平均零花钱多少

    中国小孩平均零花钱 近日,腾讯通过腾讯问卷和QQ渠道,在全国发起的一项针对0到14岁儿童的零花钱调研发现,超50%的北上广深的儿童每年收到的零花钱加上压岁钱超过了10000元,其中近八成缺乏有效管理。 根据此次的调研报告结果显示,40%的全国儿童每年拥有1000元以上零花钱,零花钱绝大数来自父母和其他亲人,常被家长们当作一种奖励,或是爱的表达,或是作为孩子劳动成果的回报。 除了平时的零花钱之外,压岁钱也是儿童的“收入”来源之一,此次调查中仅有4%的儿童没有收到过压岁钱,而高达57%的全国儿童每到过年都会收到不低于1000元的压岁钱,其中32%的孩子压岁钱更是在3000元以上。 据调研发现,全国一线城市因经济水平发达,家长给孩子们的零花钱也特别慷慨,零花钱(含压岁钱)的数据远远高于其他二三线城市。北上广深超半数的儿童每年零花钱(含压岁钱)

  • 让孩子维持注意力的七个方法
    让孩子维持注意力的七个方法

    每到孩子上学日,妈妈和老师遇到的最大困难除了孩子早上容易赖床外,更大的困难是如何让孩子可以在教室及书桌前好好坐着学习! 一般来说,马上要孩子坐那么久是不恰当的,可以试着让孩子在被允许的情况下站起来动一动,各位爸爸妈妈,老师们也可以试着利用以下的7招来增进孩子学习时的专注力! ? 允许不同的坐姿 先试着用站着或是坐在地上来写功课或学习。不要非得像小编读书时候那样,一定得腰挺直,这样未必对孩子有好处噢! ? 该休息就休息 上课或写作业的过程中,可以有约两分钟的休息。休息时应给予缓和的活动。像是一些静态瑜珈动作,这些动作可以帮助孩子伸展肢体外,也有助于孩子暂时地将注意力从作业上作适当的转移。 ? 允许孩子喝水 什么?难道粑粑麻麻就不让小孩喝水呢?其实小编想说的是,利用水壶并加上吸管,以免水壶翻倒而让水溢出,让孩子在自己觉得不专心的时候喝水。喝水除了可以给大脑水分及氧气,帮助

  • 养一个快乐的孩子,只需做到“七舍得”
    养一个快乐的孩子,只需做到“七舍得”

    喆同学头一天入园时,我请了一天假,巴巴看着监控里的他。一到孩子出来洗手的环节,我赶紧躲出去,惟恐被发现。 上午10点,我在大门口遇到一个三岁的左右的小男孩正在哭闹,孩子一边哭一边说:“我要回家,不上幼儿园,我要回家找妈妈……” 不知道是孩子的奶奶还是姥姥,刚开始还耐心哄几句,后来不耐烦便开始生气地大声吼:“都入园一个多月了,每天还这事那事,哭什么哭啊;你看看人家××比你还小三个月呢,怎么就不哭?” 听到这些,孩子哭得更厉害了,眼泪混着鼻涕,在脸上画起地图。 孩子这么小,就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真是可怜。 如果喆同学也这般哭闹,我应该怎么做呢? 想了好大一会儿,我确定了一点:我肯定不会拿他和别人比,我会理解他想爸爸妈妈想家的感受,同时也让他明白幼儿园是必上不可的。重新坐在幼儿园等侯区,我开始思考这种淡定从何而来。 不容置疑,这种乐观,来源于我爸爸。身为老师的他,当时并没有接触

  • 给孩子零花钱的好处
    给孩子零花钱的好处

    给孩子零花钱的好处:让孩子培养金钱管理能力 给小孩子有零花钱,可以让宝宝分享家庭资源、参与家庭管理,产生独立自主的意识,避免在用钱方面过分压抑而养成说谎和偷窃的习惯。 如果宝宝已经意识到了金钱的好处而口袋里没有一毛钱,长此下去必有问题,从小处说,如果同龄人都有零花钱而你的孩子没有,宝宝就会尽力避免在幼儿园及小学同学面前提及此事,他会独来独往,生怕与同龄人在一起遇上AA制的花钱项目而尴尬,这对他的人际交往不利;此外,如果孩子从来没有享受过自主购买的快乐,他会被这种快意所吸引,从而让父母随手摆放的硬币都不见了踪影。事实证明,从小没有零花钱的孩子长大后会过分看中金钱的能量,更可能因为钱财而变得六亲不认。因此,适量地给宝宝零花钱,恰是让宝宝养成比较豁达的金钱观的一个先决条件。 给孩子零花钱的好处:让孩子学会消费 给小孩子有零花钱,

  • 从幼儿园到大学的零用钱计划,科学培养孩子财商
    从幼儿园到大学的零用钱计划,科学培养孩子财商

    从幼儿园到大学的零用钱计划:给零用钱的原则 当孩子长到五六岁时,如果能认识钱币的不同面值,也知道需要一定数量的钱才能买到想要的东西,零用钱计划就可以开始了。 本文推荐的这本书的第一章,就是“零用钱合同”,实施时间为1-6个月。这段时间内,除了让孩子了解金钱的用处,还得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理财常识,并帮孩子养成使他受益终生的储蓄习惯。 在制定计划之前,作者列出了五个重要的零用钱原则,提醒家长们: 原则一:给孩子一个许诺 在开始实施零用钱制度之前,向孩子保证在每周的某一天会给他零用钱。该书作者建议,按照孩子的年龄,每周给他年龄数一半的钱。每周确定一天作为发零花钱的日子,并且一定要遵守诺言。 原则二:让孩子向你做一个保证 在孩子拿到零用钱之前,要保证两件事情:第一,必须把零用钱的一部分攒起来;第二,剩余的钱作应

  • 三种不能对孩子说的“好话”,你说了吗?
    三种不能对孩子说的“好话”,你说了吗?

    在赏识教育理论的引导下,不少家长总不忘记对孩子说些好听的话。殊不知,漂亮话也要看怎么说。不会说的话——漂亮话未必就管用。 下面这些漂亮话你一定对孩子说过不止一次,因为不少家教文章就是这么教父母的。说真的,每每看到这些文章,让人简直怀疑那些作者有没有当过父母 ——没错,那些话听起来蛮好听,也挺鼓劲的,似乎也符合一些基本的教育理念。可认真分析,它们分分钟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事例1小凡从幼儿园回来后对妈妈说:“我一点也不喜欢小明。” 妈妈回答:“别这么说,小明是个好孩子。” 分析:你本意是希望孩子能与他人友好相处,不想他对别人过分地指责。但孩子毕竟是在向你表达观点,你不加分析地就一口否定,等于也否认他对小伙伴的判断力,很可能抑制他今后判断他人、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 建议:孩子不喜欢他人总有一些理由。还是同孩子聊聊吧,问问他:“小明对你怎么了?他做了什么事情让你不高

  • 爸妈不是你的丫鬟,不能伺候你一辈子,请你从小开始学会独立!
    爸妈不是你的丫鬟,不能伺候你一辈子,请你从小开始学会独立!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亲近的人只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少的可怜的几个人中和宝宝最亲近的只有一个,就是整天和自己玩的那个人。那个最亲近的人整天在宝宝身边叨叨叨,嗡嗡嗡,如影随形,已然成为一种无奈的习惯。这种习惯给了宝宝安全感,也练就了宝宝的专一的黏腻依赖的性格,在宝宝小小的世界里,只有唯一和霸道的占有,再也没有第二个如此亲近和可以信赖的人。 大人和宝宝正好是矛盾的,大人很苦恼厌烦宝宝的黏腻,宝宝就只要这个有安全感的唯一。所以这个大人会感觉很累,体力,心力各种累和厌烦。 宝宝从出生开始,要经历几个独立阶段,如果过度的好,宝宝的独立性格就会顺其自然的养成。如果过度的不好,就会出现成年以后仍然不能独立的现象。“三十不离乳”“奶男”呵呵,我想这些都是不独立的后果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请问妈妈们,你要伺候到什么时候是头儿呀?请问公主少爷们,没人伺候你的时候

  • 听话的孩子最可怕,父母要谨记!
    听话的孩子最可怕,父母要谨记!

    女儿在游泳馆学游泳,认识了一个叫豆豆的好朋友。豆豆11岁,容貌姣好,看起来特别乖,特别听话,小派特别喜欢她,也很鼓励女儿和她一起玩。 有一天女儿告诉我,豆豆身上有个小小的纹身,是在胳膊的内侧,是一个恶魔天使的纹身。 我吓傻啦。想这么乖的女孩子,怎么会有纹身呢? 后来陪女儿去游泳馆,真的看到那个纹身了,我问豆豆,“为什么要纹身啊?你这么小,还是初中生,不疼吗?” “疼啊。当然疼了。”豆豆说。 “你纹身,爸爸妈妈多心疼啊。” “他们不会心疼,他们不知道。” “啊,怎么会不知道?” “当然不知道!阿姨,你和我爸爸妈妈不一样,你对孩子很民主,什么事情都会征求孩子的意见,我爸爸妈妈从来不,只要求我听话,所以我就假装听他们的话,假装特别乖。放学回家,他们让我写作业,我就进屋子假装写作业,

  • 孩子更喜欢妈妈的5大理由
    孩子更喜欢妈妈的5大理由

    每天早晨一起床,女儿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确认我是否在她身边。如老公所说,女儿显然更加粘腻我。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原因,女儿回了老家,我们每个月定期回家看她,只要一回到家中,女儿就将家庭的其他成员抛之脑后,我走到哪她则跟到哪。于是大家说,毕竟孩子身上流着妈妈的血呀。 关键孩子身上也流着孩子爸的血不是? 好吧,让我们说说八成以上的孩子更喜欢妈妈的5大理由: 怀胎十月 闺蜜小娜怀孕后,老公常年在外出差,小娜很重视与孩子的“互动”,每天固定两小时与孩子聊天,带着孩子散步半小时等等。 孩子出生后,潜意识里早已认识了妈妈,怀胎十月,让孩子熟悉了妈妈的味道、声音、习惯等等,对妈妈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若爸爸在怀孕时几乎没参与,孩子出生后也没积极参与,孩子将会与爸爸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妈妈照顾孩子的时间相对更长 全职妈妈新新说,孩子出

  • 这么做,比让孩子“不许哭”更好
    这么做,比让孩子“不许哭”更好

    每种情绪都需要得到宣泄,孩子的情绪也一样。让孩子“不许哭”,我们是清净踏实了,可孩子的情绪被压在心里,就像一颗埋藏着的种子,总有一天它会生长出来,通过孩子的言行宣泄出来,那时候会有什么后果,我们不敢预料……既然这样,何不多点耐心,和孩子一起处理好“哭”这件事呢?给孩子宣泄情绪的机会,让孩子学习到什么是情绪管理,顺应孩子的成长学习规律,不是件很暖的事吗? 曾经听见某个妈妈向我抱怨她的孩子特别容易闹情绪。一闹情绪就哭个不停。 而她又是天生那种受不了孩子哭的人。一听到孩子大哭大闹,自己的脾气也跟着就上来了。往往丢下一句“不许哭”。孩子被她生气的样子吓到了,停止了哭声。但之后,孩子变得越来越不配合,越来越不听话。 她把这故事跟我一说,说之前太宠孩子了,现在也不知道怎么办。 我想,也许有时候对孩子说“不许哭”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办法。

  • 养孩子这事儿,到底听谁的?终于有了答案
    养孩子这事儿,到底听谁的?终于有了答案

    “为了孩子 我们离婚吧”,前段时间娱乐圈里闹得沸沸扬扬的“皮特朱莉夫妇离婚”事件,没想到在育儿圈也是炸开了锅,因为主人公表示这场离婚风波跟常见的小三等桃色无关,而是因为夫妻“育儿观念上不可调和的分歧”。 真爱抵不过育儿生活的琐碎? 好莱坞明星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朱莉恋爱10年结婚2年,领养及生育了6个子女,被称为娱乐圈里的模范夫妻。曾经默契的“真爱”夫妇,因为教子理念不同分道扬镳,难道真爱却抵挡不了育儿生活的琐碎? (昔日朱莉皮特一家六口壮观出行) 且不说这些聚光灯下的巨星们,个个都是主意大过天的主儿,坚持自己的育儿方式铿锵有力互不相让,即使牺牲婚姻也在所不惜。其实即使是我们吃瓜过小日子的普通家庭,夫妻俩为孩子的事吵起来的也绝不在少数。 这点从火到不行的电视剧《小别离》里就能略见一斑,国民老公黄磊和国民媳妇海清饰

  • 宝宝爱唱5种反调,怎么治他?
    宝宝爱唱5种反调,怎么治他?

    宝宝爱唱反调,究竟是想故意挑战大人的耐心,还是因为他的内心的潜台词你没get到?孩子大了,越来越有自己的主意了。以前大人怎么说,他怎么做,可最近发现孩子变得喜欢跟你拧着干了,不管对错,你说东他一定往西。简直快成为让人头疼的问题小孩了,这可怎么办? 宝宝最爱唱反调1:穿衣服 睿睿今年3岁多,最近特喜欢跟大人拧着干,出门前让她穿准备好的衣服,她不穿要自己选,还把衣柜里的衣服翻得乱糟糟,妈妈说她几句就大哭,闹得一整天大家都心情不好,好好的出行也泡汤了。 爸妈巧应对: 给宝宝做道选择题。妈妈可以采取一个比较折中的方法,每天晚上给宝宝准备好两套符合时令的衣服,让他早上自己选择。“我知道你想穿裙子,但是现在天气已经转凉,再穿裙子会感冒,这两件衣服也挺不错的,你可以选一件穿哦!”这样既有效地限制了宝宝东拣西挑,又尊重了宝宝自己的心理需求,让他

  • 孩子需要知道的界线(一)
    孩子需要知道的界线(一)

    要“教导”孩子界线,更要自己“成为”界线并承担后果,来帮助孩子认识到他的生活是他自己的问题,不是你的问题。这样做会有何结果/因果律因果律当一个人的行为导致他必须面对现实的结果,如:痛苦、损失时间、金钱、财务、喜爱的东西、看中的人..….时,他才会有真正的改变。教导实现的原则。“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顺着圣灵撒种的,必从圣灵收永生。”而当我们承认要为错误付出代价时,不正是从中学习教训吗?实实在在地损失促使我们改变行为。 法则公式:给孩子自由,容许他做选择,然后照那个选择去处理后果。在自主、选择和结果之间取得平衡。自主=负责任=承受后果=爱。我们要让孩子有少量的自主权,让他在那样的自主权里面做选择,然后让他在这些选择里面承担后果,这样就可以培养出有爱心的果实。 避免情绪化的后果,要实行现实的后果。生气、内疚、羞愧并不能教导孩子做

  •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值得一读再读的好文)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弃自我成长!(值得一读再读的好文)

    父母如何培养孩子习惯,如何陪伴孩子成长,如何指导孩子做作业……为什么学习了那么多的知识,为什么在教育孩子上还不见起色? 如果您也有这样的疑问,特别建议您读一下这篇文章,其实,“教育孩子的王道,就是父母执着地栽培自己,让自己与孩子一起成长!”好文章,别忘了分享,如果您是老师,请转给家长;如果您是家长,请好好读读,必有收获! 一、我们为什么对教育这么焦虑?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业…… 而这个忧虑本身,就会毁掉孩子的未来。 家长之所以忧虑,是因为一直在间歇性地关注孩子,孩子有问题,就关注多一些,没有明显的问题,便关注得少。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一个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 到底要不要逼孩子认错,每个妈妈都该好好看看
    到底要不要逼孩子认错,每个妈妈都该好好看看

    小区有个名符其实的“小霸王”。和小朋友玩耍,不是推倒邻家弟弟,就是一脚踢哭比他大的。每次闯祸,只有父母为孩子赔礼道歉,孩子连句“对不起”不说就跑。有一次,孩子的父母终于被逼到爆发的地步,责令孩子一定要当面跟对方道歉,殊不知,孩子却一屁股坐到地上嚎啕大哭起来…… 这样的景象不少见,当你看到孩子做错事,却并不为自己的行为而认错时,你有没有逼过他说“对不起”呢? 如果孩子不主动, 道歉就没有任何意义 不久前在超市发生的一幕:一个妈妈抱着两三岁的孩子排队付钱,孩子朝前面的奶奶头上就是一巴掌,妈妈呵斥了他。不多时,孩子又伸手去抓奶奶的头发,妈妈又呵斥了他,这时的声音已提高八度。当同样的行为再次发生,妈妈打了孩子的手掌。孩子拉过妈妈的手,狠狠地咬了一口,恼羞成怒的妈妈在孩子屁股上打了几下,并勒令他跟奶奶道歉。孩子没命地哭喊起来,就是始终不肯开口。最

  • 孩子闹着不上幼儿园,“背后推手”竟然是家长!
    孩子闹着不上幼儿园,“背后推手”竟然是家长!

    宝贝,我想偷偷告诉你:偶尔,我也不想上班,和你不想上幼儿园一样。孩子,是个奇怪的小生物,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总是有层出不穷的问题。所以,我们的妈咪聚会从不缺话题。 上次聚会的话题是“孩子快上幼儿园啦”,妈妈们聊这话题时好生愉悦,恨不得高歌一曲“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_^ ) 可不是嘛,大家都说孩子上幼儿园这几年也是妈妈最轻松的几年。 很快,大家就发现这想法显然太乐观了。 这不,今天聚会,就有妈妈开始抱怨:不知道为什么,我家宝突然说不想上幼儿园,问他为什么,他又说不出原因,反正就是耍赖不起床,我急着上班,他在一旁哭闹不止,真是又气又急啊! 我女儿也是啊,总是找理由,什么肚子疼、脑袋疼,想尽办法逃避上学! …… 听到这里,我就想起我女儿刚上幼儿园时的一个笑话。 早上起床,女儿对我

  • 关于无理取闹,我们冤枉了孩子多少次?
    关于无理取闹,我们冤枉了孩子多少次?

    今天她忍不住打了孩子。早上,她送孩子去托管班,因为天天走的那条路正在整修,她便绕了个圈。没想到孩子开始哭闹,理由是没看到某学校伸出来的月季花。直到进校门,孩子还是大哭大闹,她好说歹说都不管用。 我问:“孩子多大。” 她说:“两岁半。” 这个年龄的孩子,还处于秩序敏感期,当习以为常的生活习惯被打乱,孩子内心的秩序感也糟到破坏,不会表达的他们,只能用哭闹来渲泄情绪。 几朵花,对我们成人来说无足轻重;换成最信任的上司离职呢?我们的情绪能保证不受影响吗?绝大多数不敢打包票吧? 处于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如果生活环境被改变,他们的内心所受的震荡,不比我们离开敬重的上司、离开熟悉的工作少多少。 所以今天,我把这篇关于孩子秩序敏感期民的文章分享给大家,期待爸爸妈妈们对这个阶段的孩子多一些理解和耐心。比如,给了孩子几巴掌的这个妈妈,

学前教育热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