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都有过这样的抱怨,我家孩子真是太磨蹭了!我们越着急,孩子越不慌不忙的。亲子冲突一触即发。当妈的天天处于崩溃的边缘。非常能理解各位妈妈的心情,但在解决孩子的磨蹭问题之前,要先请妈妈们检视一下自己的教养方法哦。 场景一:六岁的小雨一直有吃饭慢的问题,一餐饭一般都要半个小时,有时还要更久。特别是早餐的时候。早上上学的时候,左邻右舍和我们家,几乎每天早上都有这样的声音,“快点吃,谁谁,快点吃饭,来不及了,要迟到了。”这是一种恶性循环,小雨吃饭的速度不但没有变快,还常常因为担心迟到而没把早饭吃完。 场景二:儿子东东现在上小学二年级,是个慢性子,做事节奏慢,总爱磨蹭,东东妈也知道他大多数时间不是故意做得慢,而是性格使然,但还总是压不住火,总跟他发脾气!但是发完火又是后悔~ 场景三:乐乐上三年级了,每天早上家里都要上演这一幕:乐乐妈把孩子叫
经常在公园看到的一幕:孩子拿着玩具被不认识的孩子抢,许多家长为了显示自己“大度”,都会让自己孩子把玩具让出来,来满足别人家孩子。你可能觉得让别人玩一会儿没啥,但对于没有物品所有权概念的小孩子来讲,他觉得玩具一旦“给”了别人,就再也要不回来了。 有时候大人出于“礼貌”,常常会做出一些不尊重甚至伤害孩子的事情。下面这些事,以后可别再犯了! 一、逼迫孩子打招呼 相信你小时候也有被逼着打招呼的经历,有时候看到生人害羞,或者心情不好不想开口,家长为了面子就会解释为“孩子内向、不爱说话”之类,给孩子打上标签。孩子以后就是想开口打招呼,也会想起家长的评价,不愿开口。想要培养孩子见面问好的习惯,家长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孩子自然会耳濡目染到。 二、不会拒绝别人 餐桌上有人逗小孩子吃花生米,甚至喝酒,遇到这种情况一定
这是个意外,但生活中由于家长没有相应的风险意识造成孩子意外的事情并不少,您的无心之失可能伤害了孩子。 小婴儿坠床 现在孩子都是家中的心肝宝贝,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但就算这样,坠床的事情也时有发生。 带小宝贝来看病的家长,将孩子放置在床上时对孩子“坠床”普遍没有防范意识,很少有坐或站在孩子旁边的,多数需要提醒才会做到。可以想象,在家也会是这样。 对于小月龄的孩子来讲,即使他不会爬,不会翻身,他依然可能会发生坠床。虽然孩子在新生儿期或2~3个月的时候不会翻身,但孩子的第一次翻身你并不能确切地知道是在哪一天的哪一个时刻,可能一转身的时间孩子就坠床了。或者即使孩子不会翻身不会爬,哭闹时使劲蹬踏也可能造成坠床。 经常听到坠床孩子的妈妈这样描述:我就去拿了尿布,我就把尿布扔到垃圾桶,我给孩子冲了一瓶奶,我就去关一下门,就不到一分钟的时间
很多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经常会犯同一个错误:他们总是不注意批评的技巧,对孩子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甚至很多话语带着浓浓的火药味。 这些话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难以产生自觉改正错误的念头,甚至对父母的指责产生逆反心理和厌烦情绪。严重的还影响到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从而进入不断需要“被批评”的恶性循环中。 如果不得不批评孩子,怎么说最有效?看看下面几个小故事,也许你会受到启发~ ▼ 椰壳效应: 让批评披上甜甜的糖衣 有个孩子,喜欢吃零食,不爱吃饭。 为此,父母想了各种办法,但哄骗打骂都不见效 有一次,孩子爸爸突然想到孩子非常喜欢椰子 于是他把椰子锯开,用来给孩子盛饭, 结果,孩子竟然吃的津津有味! 同样是吃饭,用孩子感兴
今天你替孩子抵挡残酷,明天谁为他们买单?前几天,去医院探望一位老师,姓刘,60出头,得了帕金森病,刚开始只是轻微症状,后来发展到走路不小心踩到一个小石头都会摔倒,生活进入不能自理阶段。 这次入院,是有天晚上护工不在,她想上厕所,又不舍得叫醒自己27岁的女儿,结果摔倒在客厅。 去的时候是周六,那个病房有4个老人在住院,都是护工在照顾。我们正和刘老师聊天,她闺女来了,一脸的不高兴。 中间刘老师想小便,她闺女极不耐心地来了一句:“你怎么那么多事啊!知道自己行动不方便,不会少喝点水啊!” 这话听起来挺混蛋,但当闺女离开,刘老师叹了一口气:“你们是不是觉得这孩子忒不懂事了?” 我们当然否认,但刘老师心里门儿清:“说起来怪我,三十几岁才生了一个闺女,我和老伴把她当眼珠子一样疼啊,十几岁了也不舍得让她洗碗扫地,读了民办大学不
一种是觉得自己很无能,而妈妈的控制包办让他感到安全放心,于是他们会对妈妈言听计从——凡事都会向妈妈汇报,甚至和女朋友在哪里吃饭,吃什么都要和妈妈逐一说明,并且经常把“我妈说”挂在嘴边。 我有个男同事,31岁,长得很帅气,工作也不错,相亲无数次,总是不到一个月就分手,我们都叫他“一月一分君”。 我还给他介绍过一个小学妹,结果也没下文。私下问学妹原因,她说:“姐,他还没断奶呢吧,一起吃着饭,还要发小视频给他妈看,整个一个现场直播。” 第二种是因为妈妈的控制包办,自己的内心很不舒服,对心里的“坏妈妈”有所抱怨,在无法对真实的妈妈表达不满的情况下, 将坏情绪和意见全部投射给了妻子,试图在新家庭的亲密关系中逃离和疏远。 我的一个表姐就生活在这样的痛苦婚姻中。她的婆婆控制欲特别强,新房钥匙随身带着,想去就去,甚至还会随便
没脾气才会有教育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总是喜欢发脾气,习惯于把每次发脾气归咎为孩子不听话,或孩子某种行为太不像话,认为自己发脾气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教育孩子。事实是,脾气不但没有教育功能,却是反教育的。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坏脾气不仅像一把乱挥的锤子,破坏当下的一时一事,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人生悲剧;更像弥散的有毒气体,形成深远而广泛的损害。 坏脾气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大约可以这样描述:轻度后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后果,孩子成年后脾气暴躁,爱抱怨或抬杠,为人苛刻;重度后果,严重抑郁症,性变态,神经病人格。家长发三分脾气,会对孩子形成七分损害。说坏脾气是教育的死敌、人生的陷阱,并不为过。 脾气的坏处其实大多数人都明白,只是做不到不发脾气。不少家长经常下决心要改掉坏脾气,每每事到临头,火气一上来,就什么都忘了。所以,本文想着重
要做孩子的拉拉队队长 你也许认为,在孩子做作业时施以援手是对他们的帮助,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Leslie Stuart Rose教授是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学院的小学教师教育总监,她说,参与到孩子做作业的过程中并不意味着代替他们完成作业,而是应该鼓励他们自己完成作业。“对他们学习的行为表示赞赏。”Rose说。 可以试着对孩子说,“你刚刚很专心地做了30分钟作业,做得很好”或者“这个项目你花了很多精力,你一定很为自己感到骄傲吧”。这可以向你的孩子表现你的支持,又不过度地干涉他们自己完成作业。 不要因为孩子发脾气而妥协 “我不会做!这个太难了!”每当孩子这么哭喊着,家长们都想马上采取保护措施,对孩子的作业施以援手。要和孩子的作业“保持距离”可能很不容易,尤其是当孩子表现得很挣扎的时候,“但这恰恰是我们应该做的事!”Annie Kidder说,她是 People for Edu
金秋十月,叶落满地。公园里有两个小孩在兴致勃勃地捡树叶。一个小孩捡满一把树叶,跑向妈妈,兴奋地对妈妈喊:“妈妈,你看!” 他妈妈把视线恋恋不舍地从手机上移开,然后大声呵斥着孩子说:“快扔掉,你看你把手弄的多脏啊!” 而另一个孩子也拿着几片树叶给妈妈看,并且说:“妈妈,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哦!” 妈妈欣喜地拿过来说:“谢谢宝宝,妈妈好开心,哇,这篇树叶有点像乔治的恐龙哦!” 然后母子俩开始争着说那些树叶到底像什么。 不同的回应带来不一样的人生。母亲给孩子相处的模式,就是今后他与他人相处的模式。 一个是积极回应,一个是无关反应。一个让孩子有强烈的存在感,让娃觉得妈妈在积极地关注我。一个却是妈妈虽然人在心却不在,就算孩子跟妈妈在一起,但因为没有得到关注,没有感受到情感的联结,也会感觉到孤独,感觉到被抛弃。
为什么越表扬孩子越没动力?为什么越批评孩子越叛逆?你真的会表扬孩子、会批评孩子吗?表扬与批评是一种艺术,需要技巧,也需要有的放失。作为家长,到底该怎样做呢? “表扬”和“批评”是在孩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工具,但很多家长经常会用错这两个工具。 “表扬”——表扬不仅仅是说点好听的。 “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传统和儒家内敛、谦虚、含蓄的文化影响着父母的行为模式,父母在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约束孩子的行为、价值观以及兴趣爱好,几乎不用心考虑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知道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需要表扬、需要积极情绪和乐观的态度。但大多数家长仍然不知道如何有效的赞美和表扬。曾有一位家长说自己夸孩子“你真棒!”——孩子却说,“你才棒!你棒死了!”。表扬不仅仅是说点好听的,孩子需要的是有效的赞美和表扬。 有效的表扬
当宝宝捣蛋,不听话时,不管多么好脾气的妈妈都可能抓狂,实在忍不住时可能脱口说出一些“狠话”,比如“你再捣蛋,我就不理你了”“摔了活该,谁让你不听话!”等等。妈妈想借“狠话”告诫宝宝要听话,可这种方法真的可行吗? 小可乐被“狠话”伤到了3岁的可乐属于特别调皮的男孩,除了睡觉,没一刻安静的时候,我说东他说西,耐不住性子,我有时会不经意地脱口而出一些“狠话”。记得有一次,我给他准备早餐,我清清楚楚地告诉他,粥很热,不要碰,我帮他舀一些到小碗里晾凉了再喝。可他听也不听,拿起自己的小勺就一大口,结果把舌头烫出了水泡,哭闹不休。虽然我当时心疼得要命,可还是忍不住狠狠地说了一句:“告诉你不要喝非喝,烫出泡没人管你!”可乐自然哭得更伤心了。让我意外的是,此后几天我突然觉得可乐变老实了,他会安静地自己玩玩具,我和他说话,他也不过用空洞的眼神看我一下,之后又自顾自地玩手里的玩具,不愿意和我有过多交
生活中,不少宝宝总是特别迷恋某件物品,比方说一块小手帕,或者是一件玩具,有的宝宝甚至到了寸步不离的程度,下面就是小编身边发生的真实案例: 西西妈妈两岁的西西最近喜欢一件东西都到了痴迷的程度——一个绿色的小渔网。在家时,小渔网不是被西西抓在手上,也必须在她的视线范围之内。出门时,小渔网是必带物品。 最令妈妈感到不解的是,有时候睡到半夜,西西会突然坐起来找渔网,只要将渔网递到她的手上,她倒头又睡着了。由于长时间的抓握,渔网的铁手柄变成了黑色,妈妈担心有损健康,偷偷将小渔网扔掉,西西哭闹了很长时间。 妞妞妈妈 妞妞已经上幼儿园中班了,可是她仍然不能放下她的维尼小熊玩具,每天上学都要带着它,即便是写字、做手工的时候,她也要将小熊放在桌子上。如果有其他的小朋友碰了她的玩具,妞妞就会对人家怒目相向
小宇是我同学颖儿的儿子,今年五岁,别看孩子年龄小,但脾气却异常火爆。在家里小宇就是一个小霸王,奶奶做的饭菜不合胃口,直接把饭菜倒到马桶;爷爷没时间带他去吃肯德基,直接对爷爷大喊大叫;爸爸不陪他玩遥控小汽车,就把小汽车摔烂;对颖儿更是,妈妈稍稍不顺他心意就对妈妈大发脾气。 不仅仅在家里,小宇三岁半上幼儿园,在学校也是让老师头疼的孩子。小宇经常对小朋友发脾气,有时候甚至还动手打小朋友,对老师的管教也不服,动不动就顶撞老师。 对小宇的爆脾气,颖儿是一点办法也没有。批评教育,孩子直接摔门进屋;好言好语,孩子当耳旁风;大打出手,打完了孩子还是老样子。对小宇,颖儿束手无策,有时候脾气上来了,母子二人就对着吵。原本想着孩子大了脾气自然而然就会收敛,转眼小宇五岁了,依然是火爆脾气,没有任何收敛的迹象…… 孩子脾气暴躁,如果妈妈不及时引导,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
孩子让我星期天带他出去玩一天,于是我高兴地答应他了,可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几天我身体一直不舒服,特别的困和累,可一想到既然答应了孩子就不要食言,再加上自我感觉还可以挺一挺,于是星期天我还是带孩子出了门,尽管我是在咬牙坚持,但见孩子那么开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傍晚去菜市场买菜回来的路上又遇上一阵雨,因为没带伞,想着孩子饿了,该回家做饭了,于是一路淋着雨,小跑着回家……结果晚上睡觉之后我便发起了高烧,后来吃了一点感冒药,但丝毫也没有减轻病情,似乎一点用也没有。 早上叫孩子起床之后,我给了他一些钱,让他自己去买早餐,并告诉他“妈妈病了,你自己上学去吧,妈妈想再躺一会儿……” 孩子洗好脸,刷好牙,折腾了一会儿,临出门时,又跑到我的床边,不高兴地说:“妈妈,你怎么忘了往我水瓶里装水呢?”--孩子上学,每天都是从家里带水去喝的。 孩子脸
同事朱新说孩子现在正处叛逆期,不仅家里的任何一个人对他都起不了权威的作用,而且他还会动手打人,有时候跟孩子争吵时,你动手打他一下,他还会反手呢,一直到我们把他推出门外,说不要他了,这才害怕得住了手。 其实,朱新的孩子才六岁,能有什么叛逆期?况且,孩子会动手打人这件事,真的不能完全怪孩子呀,看看朱新所说的,一旦遇到问题,不也是用打的方式来“恐吓”孩子吗? 借用蒙台梭利《发现孩子》中的一句话: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冲突中,虽然得胜的通常是强势的一方,但是父母依靠强权取得的胜利,往往并不能让他们的小对手信服。因为成人不但做了错事,还采取高压手段让孩子压服。 说得是不是太对了? 常跟身边的人聊起小时候,总会提及记忆中挨骂与挨打事件,已为人父母的我们,当然知道父母都是为了我们好! 是的,可是你还记得年少时的心情吗?我记得。
常听到朋友抱怨:最怕和孩子一起去逛街、逛超市了,他看见什么都想买,有时候哭着闹着都不走,太尴尬了!你说买吧,又浪费钱;不买吧,大街上那么多人看着,以为你虐待自家孩子呢,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出现这样的状况确实有点尴尬,妈妈们怎样巧妙地化解尴尬呢?这就需要从平时做起,从生活的点滴出发去教育孩子,给孩子讲道理,只要你说的在理,孩子一般是会听的。还有,平时不能让爸爸或者长辈太惯着孩子,不能是他们想要的就给买。教育孩子需要主心骨,不能随心所欲地惯着孩子。 妈妈们可以给孩子买一个可爱的存钱罐,让孩子慢慢地存钱,然后告诉孩子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一点一点地存钱,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意识。不然说不定哪次,孩子就会反过来问你,为什么你可以买这么多,她不可以。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巧妙地回答:“妈妈是用自己存的钱买的,等宝宝的存钱罐存够了钱,你也可以买自己想买的东西!”
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很多妈妈在给孩子购置新衣时总是习惯买大一两号,或者让孩子穿上亲戚朋友给的旧衣服。从节俭角度讲,这样做并没有错,可是,在孩子那里,也许一件不合体的旧衣服,会成为他们心里难以磨灭的伤。 这个故事里的奇奇真的让人心痛: 几位妈妈带着孩子来到同一位朋友家做客,奇奇妈妈来晚了一些,进门的时候五六个小朋友都来跟奇奇打招呼,奇奇的反应却让妈妈特别尴尬: 平常活泼的奇奇,在看到其他小朋友时,居然立马躲到了门后面,任凭妈妈怎么说都不愿意出来。 看到其他小朋友都在快乐地玩耍,奇奇也是躲在一边自己玩耍。奇奇妈妈很奇怪:一向活泼的儿子怎么突然变成了一只害羞的鸵鸟。 过了一会儿,这家主人悄悄地拿了一颗糖过去给奇奇,见奇奇怯生生地接过糖果后,主人问奇奇:“你为什么不出来和小朋友玩呀?能不能告诉我,说不定我可以帮助你
还记得之前一段很火爆的视频吗?名叫:“孩子报警寻找天堂的妈妈,美国警察的回答感动了全世界。”视频中的小孩妈妈去世了,每天都很想念妈妈,于是打电话给警察叔叔求助找妈妈,警察得知了情况以后用自己的绵薄之力给予了小孩最温暖的安慰。 作为父母的你或许经历了不少历练,对于离别这事可以从容面对,但对小孩来说,却是第一次面对“离别”,他们的内心更脆弱,比成人更不知所措,不管以什么方式离别他们始终愿意相信父母是爱他们的,他们依赖方式很原始,他们的成长急需父母爱的供养。 有些因为一点小事而动不动要离婚的父母,不妨三思,问问自己做好离开的决定之前,伤害了孩子,值得吗? 1他的妻子因为意外事故离开他身边已经四年了,他因为无法兼顾父母双亲的角色而感到挫折。 有一天晚上回到家,他只是很简短地和孩子打个招呼,就因为身体疲累,不想吃晚餐,脱掉西装之后就直接往床上躺下。就在
我发现儿子每天叽叽喳喳地就像一只小麻雀。这应该是跟我有关。 因为在他还是婴孩的时候开始,一直把他当作一个小大人一样。当他看到什么有趣的东西,我都会跟他说这是什么。 比如看到我的手指,我会告诉他这是手指。想抓我的眼镜时,我会告诉他这是眼镜。 每一种智力的发展都有最佳的时期,这个时期非常的关键。当我们把握住了,那就事倍功半。 孩子在3岁以前,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我们只要对小家伙们稍稍留意就会发现:婴孩对人的声音及物品发出的响声非常敏感。 所以,在早期就能对孩子进行语言的教育了。当孩子对语言有反应的时候,就可以抓住这一个关键期,为孩子提供一个说与听的机会。 父母可以跟孩子进行简单的交流。可以轻声说话,给孩哼哼歌。 当孩子的视线落在一些物品上,就告诉他这个物品的名字。 但是千万要记住,不要跟孩子说一些“儿语”,比如“吃饭饭“、”
最伤害孩子的5种爸爸,尤其是最后一种!希望你不是! 一、暴躁的爸爸 动不动就打,动不动就骂。 小孩有这样的爸爸,肯定会变得越来越不活泼,越来越不说话,孩子不是说完全不能打,也不是说打一下会“万劫不复”,而是动不动就被爸爸体罚,会让孩子很没有安全感,甚至留下心理阴影。 打小孩子绝对不能打伤孩子,也不能经常打。 二、出轨的爸爸 一位到结婚年龄的女孩说,爸爸有外遇时她在读高中,她目睹了爸爸和妈妈不休的争吵。 现在,她该是结婚的年龄了,可是,她不肯结婚。她说男人不过是父亲那个样子,天下乌鸦一般黑。 现今社会现象,男方女方出轨已不是稀奇事,有时为了孩子在维系着整个家,千年修得同床枕,不要轻易说离婚。 但如果真没有感情倒不如离婚,起码是一个短痛,但离婚后必须对小孩负责,这样她起码成长过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