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小夫妻有了宝宝自然是疼爱有加,但往往苦于不知道如何教育。而中国式的教育的弊端往往是对孩子的管理太细碎而忽略大局,这样教育的结果往往是:家长累心,孩子自理能力不强,心理素质差。 其实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抓大放小比较好,也就是要遵循大的原则,在细碎的事情让放宽松,让孩子有自由的发挥空间,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很多夫妻都经常会发出如此感叹:有没有教育孩子的秘方啊,能配出一种让孩子听话的药来才好。 教育孩子没有省事省心的,从孩子落生,父母就多了一副担子,偷不得懒,如果早期偷了懒,恐怕后期孩子就会各种惹是生非让你操心了。而且教育孩子的问题往往不是家长如何对付孩子,而是夫妻如何对待家庭的问题。 教育孩子的秘方,其实是保持家庭和睦的秘方,是在夫妻建立家庭的时候就应该懂得的准则:1、家是温暖的 家不是房子,再大的房子里面没有相亲相爱的人,也没有温暖可言
闺蜜总跟我说,一个孩子太孤单了,再说在城市里,大部分的休息时间都是呆在套房里。我打趣她,那就赶紧快去生二胎,那就有伴啦。 她一脸正经,目前的经济支撑不起,刚买了房买了车,最关键的还是没人帮忙带孩子,所以得缓两年。 她说的确实是我们大部分家长与孩子面临的问题,但孩子孤单,真的只是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吗? 前段时间,因为项目组有人离职了,我的工作变得非常忙碌,晚上时常要加班到凌晨一两点,这真的一点也不夸张,因为新人还没对接。而老公,凑巧也接了个工程,不停的赶工中。 从幼儿园把女儿接回家后,我们草草的吃了饭,然后一边开始工作,一边安排女儿自己玩耍,女儿也许是平时与我们互动习惯了,她总是在玩的过程中,动不动的跑来跟我说话“妈妈,你看我这个画得怎么样?”、“爸爸,今天在幼儿园我做了件好事”、“妈妈,你陪我一起贴纸吧”……当然,她说这些最终都被一句
前几天跟爸妈聊起我小时候的事情,聊到最后的时候妈颇为感慨的说了句:“现在带小孩比以前辛苦多了,以前都没怎么管你们,不知道你们怎么就长大了!” 莞尔之余,倒是让我想起了在我们这一代人口中颇为流行的育儿观:“放养孩子!” 仔细想想,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可能基本上都是放养长大的,毕竟家里活那么多,爸爸妈妈哪有空理我们呢?可是我们再怎么放肆,犯了错还是免不得要吃一顿“皮鞭炒肉丝”,这大概也是我们到如今还在正途上的最大原因吧! 所以说啊,爸妈放养我们,但绝不会放任我们!偏偏这最重要的一点被我们忽略了! 在能干预的年纪引导孩子,那是你的责任! 总觉得人的一生中啊,要是没碰到几个熊孩子,那人生都不算完整的(苦笑)。很多人都觉得熊孩子之所以成为了熊孩子,那都是大人太溺爱了,小派之前也一直这么想,直到有一天一位熊孩子的奶奶
自从我有了CC,我娘亲对我颇为改观,从前她眼里的我,我也说不出来是什么样子。反正我结婚之前她就总担心我嫁不出去,说我这么烈的性子,然后就无奈的摇摇头,一副谁娶谁倒霉的样子。 结了婚之后她又总担心我离婚,生怕我一言不合就抛夫弃子,或是被夫抛被子弃,一副分分钟就家庭内战爆发的样子。 生了CC她还是担心,担心我大大咧咧不知道那天就会把CC摔了、丢了之类的。 总之在她眼里,我大概就是一副相夫教子无能的样子吧。 但神奇的是,她所担心的事情,一件也没有发生。 相夫这件事情上,她把功劳全给了C爸,大意就是因为我找到了C爸这样一个愿意迁就我的好脾气先生,所以才没引发家庭大战。 但是教子这件事她就想不明白了。 她不明白,从前我是那么任性、独断的人,有了孩子怎么能180度大转变,这么体贴? 前两天她老人家还嘱
几乎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有一段怕黑的经历,小刘的儿子也是一样,现在4岁多了,打算和儿子分房睡,先跟儿子商量了一下,结果儿子立即炸毛了,坚决不独自去房间睡,可父母怎么会听孩子的呢,坚决要分开睡觉,把儿子的屋收拾了一下,晚上直接哄着孩子去睡觉,可儿子哭哭闹闹的就是不去,说自己怕黑不敢一个人去睡,小刘觉的作为男孩子不能怕黑,而且越不做越怕,因此坚决让儿子自己房间睡觉,儿子最后实太闹人了,小刘把儿子往屋里一推,直接把门关上,虽然儿子屋内还开着灯,但是孩子依旧怕的不行,已经是晚上了,而自己独自一人在一个屋里,仿佛置身于山谷中,天地不灵验。 最后儿子哭着哭着就没声了,小刘以为儿子安分了,进去打算把儿子的衣服给脱了,好让他舒服的睡觉,可进去以后,只看见儿子趴在床底下一副抖瑟的样子,让小刘看着一阵心疼,随后再也不说分房的事。 孩子怕一样东西,父母真的不能去逼迫孩子,
英雄梦 “孩子,在你的心中是否有一个英雄梦呢?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拯救世界!” 想想,大多数的男孩子们(当然也不排除女汉子们)都会有这样的一个梦想吧!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男孩信心不是特别足,他们内心的英雄梦没有被激发。对于信心未满的男孩子来说,如何点燃他们心中的“英雄之火“是家长们最关心的。 Michael Gurian 迈克尔?古里安,孩提时是一个调皮捣蛋、书念得很差的孩子,差一点被学校开除。好不容易熬到了长大,他成为了美国性别科学研究领域里的先驱人物,写了一本叫做《男孩的目的》的书。 在古里安对男孩们跨越种族和国家的长时间观察研究中,他看见每个男孩的心中都埋藏着一个“希望成为了不起的人”的英雄梦想。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男孩心中的英雄形象和目标十分清晰,隐忍、坚强、有勇气、有克服挑战的气魄和担
(Photo by Kdonmuang @ ShutterStock;图中人物与内文无涉) 笛飞儿EQ教育讲师群回复: 孩童正处于被妥善保护、身心需求被大量照料的阶段。因此,当他们发现所提出的问题没有办法获得满意解释时(如死亡、鬼怪),容易钻牛角尖,或出现极度的无助感。再加上孩子对世界的认识,需要身体与大脑各方面成熟,才能有效学习,所以他们无法明白死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对“消失”的恐惧会远远大于理解。 因此,面对孩子的提问,建议爸妈不要聚焦在“每个人都会死,这是一件自然的事”的角度上,带着孩子透过分析去思考更深层的问题。建议爸妈可以: 一、首先,淡化爸妈自己的情绪,将问题单纯化。 二、夸奖孩子主动提问的态度,并厘清孩子从哪里得到相关讯息,澄清孩子为何突然询问。 三、引导孩子搜寻相关信息,澄清他的想法
44岁的肖女士和丈夫努力一年之后,终于如愿怀上二胎,但是13岁的女儿雯雯(化名)百般不愿意,相继以“逃学”、“离家出走”、“跳楼”相威胁。“她是我们家的小公主,被宠坏了,从小就非常任性,说一不二。自从得知我怀孕,就常说如果生弟弟妹妹,她就跳楼。”这个孩子知道她是父母的最爱,是父母的软肋和命门,最有效的挟持就是——将你最宝贵的东西毁给你看!无奈之下,夫妇只好放弃。 溺爱孩子,谁都知道不好。可唯独放在自己身上的时候,就分不清界限了。小鹿非常喜欢玩锅,真正做饭用的锅,在告诉他安全事项并保证他知道之后,随便玩。家里攒了一堆杏核,我和小鹿姥姥带着小鹿,拿着斧头出去外面砸杏核。小伙子一直想玩斧头,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他玩了一会。他爸爸在给植物换花盆的时候,小鹿很想参与,我鼓励他帮爸爸的忙,虽说帮的都是倒忙。他爸在给他装童车的时候,他的兴趣也很大,照猫画虎来安装。
怎么给小孩零花钱:尊重意愿的基础上给予建议 零花钱可以被孩子用来满足我们“不赞成”的消费欲望。也就是说,父母在尊重孩子自主零花的基础上,提一些建议就可以,如果父母管得过严,孩子买什么东西都要听父母的,那么孩子不过像是一只“储蓄罐”,完全失去了利用零花钱来培养其精明消费和理财本能的意义。父母要清楚,孩子在用零花钱上走一些弯路,也是让其积累经验的必由之路。例如孩子被“喝饮料,赢大奖”的宣传所吸引,一口气拿出所有的钱买了饮料,最后发现什么奖也没有中到,他会反思刚才的冲动;再如孩子被“吃干脆面,集画片,赢海南游”所吸引,我们也不妨让他尝试一回,当他发现再买一箱干脆面,怕也集不齐那18张画片时,他自会醒悟。 怎么给小孩零花钱:进行“安全消费”教育 有了零花钱,“安全消费”的教育必不可少。孩子喜欢在小摊上购买散发出怪异香气和荧光的
你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对孩子的期望越大,你越相信他,孩子的成就就会越大。 有一种教育心理叫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吉布森等人做了一个著名试验。他们在一所小学随机挑选了几个孩子做智力测验,就通知所有人说:“这些孩子以后肯定是天才。”结果八个月后,当他们再对这些学生进行智能测验时,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比第一次进步了很多,教师也给了他们很好的品行评语。这个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教育成果,也说明了,教育孩子,鼓励往往比其他方式更有效。 所以,只要你给孩子正面的鼓励,相信孩子,支持孩子,孩子就会变成他所想成为的样子。 鼓励孩子积极向上的五句话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因此不妨针对他们的优点作出表扬及鼓励,这样能推动他们更加积极、努力。 你将会成为了不起的人! 别怕,你能行! 只要今天
我发现儿子每天叽叽喳喳地就像一只小麻雀。这应该是跟我有关。因为在他还是婴孩的时候开始,一直把他当作一个小大人一样。 当他看到什么有趣的东西,我都会跟他说这是什么。 比如看到我的手指,我会告诉他这是手指。 想抓我的眼镜时,我会告诉他这是眼镜。 每一种智力的发展都有最佳的时期,这个时期非常的关键。 当我们把握住了,那就事倍功半。 孩子在3岁以前,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 我们只要对小家伙们稍稍留意就会发现:婴孩对人的声音及物品发出的响声非常敏感。 所以,在早期就能对孩子进行语言的教育了。 当孩子对语言有反应的时候,就可以抓住这一个关键期,为孩子提供一个说与听的机会。 父母可以跟孩子进行简单的交流。 可以轻声说话,给孩哼哼歌。当孩子的视线落在一些物
成长中的礼物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同为一棵树,长在不同的地方,结出的果实味道却迥然不同,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我们违背了橘本来的生长环境与规律。我们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能容忍孩子的错误,一发现有犯错的苗头时,就会急于纠错。这样,家长省了时间,孩子却失去了尝试和体验失败的机会。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很多时候是在错误中加深了记忆,走过弯路才能吸取教训,才能不断地向成功靠拢。 每位家长在宝宝成长中,都分饰着很多角色,航海士、守护者、启蒙老师等等角色...... 而宝宝在成长中将会经历,幼年、童年、少年、成年等阶段...... 或许作为家长你有很多话要对他说, 或许作为家长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长大,或许作为家长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功成名就,或许作为家长你
爱哭的熊孩子有人管,懂事的孩子没人爱!邻居家有个熊孩子,没事就跟着奶奶出去串门,拿了楼下买的蛋糕,砸了隔壁老王的玻璃窗,还在楼道里画画,成了小区的话题人物!每次出门,自带BGM! 跟熊孩子同岁的一个小孩就懂事得多,遇到熟人都会打招呼,还会帮爷爷奶奶拿东西,名声非常好! 有一天,这个懂事的孩子把熊孩子打哭了!孩子打架本来正常,但大人们不干了,纷纷指责这个懂事的孩子,觉得他比熊孩子更可恶!甚至这位孩子的爷爷奶奶也觉得自己的孙子不可爱了,需要教育! 于是,熊孩子依旧我行我素,懂事的孩子倒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焦点,做事小心翼翼,生怕别人说他坏话! 时隔多年,那个懂事的孩子长大,同样彬彬有礼,客客气气,成了一名老好人!但是,有次跟他聊天,他说绝对不会把自己的孩子再变成一个懂事的孩子,那会害了孩子的一生!
两年前,我挺个肚子还没生,特喜欢围观一位朋友晒娃的微博,除了因为她儿子特别帅,像个小童星,还因为这娃有些特质深深的戳中我的笑点: 比如,小汽车一定要摆成这样: 玩完的球必须这么收: 鞋架收纳小王子…… 朋友可自豪啦,她的话也让我忍俊不禁:“生娃当生处女座!” 这孩子是9月生的,当时还不到两岁,我一度还真以为,这是星座的神奇力量!直到我也当了妈,开始研究科学育儿知识,才发现,处女座是躺着也中枪啊,这明明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秩序敏感期。 什么是秩序敏感期? 秩序是啥?我们大人都有一套逻辑,比如东西放在哪、做事依照什么规则,这些有条理、不混乱的“秩序”观,对我们影响太大了,关乎到我们能如何与人、与社会相处得更和谐。 孩子也一样,
等宝宝到了上学的年龄,从幼儿园开始,学校就会陆续布置一些课后作业了,有做习题啊,有做手工啊,有准备演讲啊 ... 这时候,爸爸妈妈们会觉得很茫然,要不要陪着孩子一起做作业呢?不陪吧,孩子马虎怎么办、不自觉怎么办?陪吧,孩子养成依赖性怎么办?真的好纠结! 今天,憨爸结合自己的体会谈一谈做作业陪伴的那些事! 1陪伴孩子做作业会有什么问题? 我所谓的陪伴孩子做作业是指过多地干涉孩子的作业,比如,帮娃把作业搞定啊,娃动不动就问你怎么做啊,随便涂完后就扔给你检查啊等等。 这些过度的陪伴是会带来很多问题的。 1影响孩子独立性 记得憨憨开始做数学作业的时候,每次都要拉我在旁边,一旦他遇到难题,就会习惯性地问我怎么做,或者写了一个答案问我对不对。 前几次,我都会耐心给他解答,可是到了后面,我发现不对劲了,很多时候,娃已经有个条件反射,只要稍微不懂,不假思索就会问我,已经产生了一种思维惰
在餐厅用餐时,你会发现个很有趣的现象,带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来吃饭,妈妈简直心力交瘁,她整顿饭的时间都在努力管住自己的孩子不乱扔食物,对于很多妈妈来说,这样的生活可能都是常态。 而小编在法国出差的十多天也同样发现,法国妈妈们从没有这样的困扰,法国小孩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吃东西,玩耍时也不需要父母陪着。 虽然你可能以为自己的生活跟“法国”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是你真的应该试着把自己的孩子养成优雅的迷你法国人:有教养、性格好、语言表达能力强、聪明、有创造力、而且极富艺术天分。 法国幼儿教育的着重点放在幼儿的感性教育上,培养出众多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 法国人究竟是怎样教育孩子的呢?法国儿童教育专家马克·雷诺总结说,幼儿教育有两个至为关键的因素:一是树立家长权威,善于向孩子的任性说“不”;二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锻造他们的自我个性。 在法国
有一次带着奥利和查理参加学前学校组织的圣诞节活动,孩子们玩儿的很尽兴,快走的时候怎么叫也叫不走,我是心急火燎,追了奥利追查理,好不容易让这个孩子把衣服穿上,那个孩子的鞋子又找不到了。无意中看到儿子同学的妈妈,她的大女儿4岁是奥利和查理的同学,小儿子和女儿也是一对双胞胎刚两岁,她更是追了这个追那个,但是与我不同的是她的从容,她一边给小儿子穿着鞋子,一边和他说着话,表情还特别丰富,她的情绪感染了我,“为什么她对于这些琐碎的事情一点儿不烦呢?为什么她面对驱赶不动的孩子这么有耐心呢?” 又有一次去朋友家玩儿,她家大女儿和我家双胞胎同岁,她惊喜地告诉我,她们已经定了美国弗罗里达迪士尼的门票,这段时间给孩子买了很多迪士尼绘本和相关的玩具,动画片也多给孩子放迪士尼的。她说小朋友喜欢卡通人物就像是大人喜欢自己的偶像一样,孩子喜欢上迪士尼中的人物,去了迪士尼就会感觉不一般,会觉得是一份特殊
很多人都认为,在家庭生活中,需要有一个“让孩子怕的人”,这样才能管好孩子……真正的权威,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如果家庭中“一定要有个怕的人”,说明同时也有“不怕的人”,那么孩子就很难建立平等的公民心态,很难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 孩子一定要有个怕的人吗? 我最近看了一本家庭教育的书,还是一个像您一样的教育专家作序推荐的。虽然还没看完,但是书上写的教育孩子的理念和方法已经让我产生了很多疑问。比如书中提到的“父母要树立必要的权威”,认为对孩子要“立规矩”,不能与孩子“抱平等理念”,等等,这些好像和您的观念不太一样。 孩子要尊敬父母,我是认同的,但我认为父母没必要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可是周围也有很多人在说,“孩子一定要有个怕的人”,这对吗?我有些迷茫了,恳请尹老师指点。谢谢! 很欣赏你的独立思考精神,你没有把书籍当作标准来不假思索地
带孩子在小区玩,一个熟悉的邻居问我,孩子将来一年级在哪里上?我很纳闷,家门口就是小学呀,这还用问吗? 她接着说,准备把自己孩子送到市中心上,那里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和教育水平都很好,很多北大、清华以及重点高校学生,都是那个学校培养的。就是学校离家太远,接送麻烦,全家人正在为此事发愁呢。 她还说自己有一个同事的小孩,就是花钱找人把孩子送到了那个学校。学校的要求高、每天作业也很多、压力特别大。由于离家远,同事一年四季每天凌晨五点就要起床做饭、吃饭,然后开车送孩子上学,再回到公司上班。孩子每晚写作业都要到夜半十点以后,第二天也要早起,跟着大人一样,披星戴月的奔波,很是辛苦;双休日还要参加各种兴趣班和补课,不然班级优秀生太多,跟不上队。夫妻两个大人轮流接送,整天围着孩子转,没一点空闲时间,孩子自己也从没轻松、自由过。十来岁的孩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没一
朋友小陈是个内向的人,聊起小时候,他表示印象最深的就是爸爸总是不断的打他,所以他觉得自己之所以离婚也是因为小时候的影响,忍不住对妻子动了手。 说真的,听得小派,身后有一股寒气逼上来。小派想起前不久去哥哥家,看到小外甥不听话时,哥哥拉着孩子就往门外推,孩子吓得哇哇大哭。 其实,回忆起小时候,对父母的记忆,大多人的心里都藏着这些事: 生病时,父母体贴照顾 朋友小沈说自己从小就体弱多病,去过无数次院,常常是半夜,父母背着她去医院,她对父母最深的记忆就是,那种背上的安全感,以及醒来时,看到的父母的笑脸,关于她的病,父母从来都没对她抱怨过,虽在长大后,她依然体弱,但是她却是朋友当中为数不多的乐观者,生活得特别好。 当孩子生病时,给孩子尽可能的爱吧,别因为不吃药、不配合等缘故责备孩子,或者对孩子抱以不耐烦的心态,因为身体虚弱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