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磊和丁丁是同班同学,也是住在一个小区里的,上幼儿园的时候,俩人就在一块,那时候学习东西不太多,学习程度也是不相上下的,老师说这两个孩子都挺聪明的,这学习成绩是不相上下难分仲伯,等孩子上小学时,各自家长都改变了教育方式,结果现在孩子上3年级了,学习成绩都已经是天差地别了。 磊磊的父母比较严厉,妈妈是公司资深人事,深知现在竞争力的压力,于是对儿子就特别的严厉,生怕将来被社会给淘汰了,高度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周末的时候也会给孩子报很多的辅导班,平时对儿子的成绩抓的也很紧,儿子刚上小学时在父母的这种压力下,确实成绩比较理想,但是慢慢的时间长了,孩子可能也感到疲惫了,渐渐的有些力不从心了,现在成绩下滑的很厉害,父母输不起很是着急,常常因学习的事情骂孩子,给孩子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最后磊磊竟然还离家出走到了外婆家。 相比较丁丁的
当孩子说害怕,你无意识的反应是什么?“不要怕”,“没事的”,“这有什么好怕的”,“男子汉大丈夫,这也怕”,“要勇敢”,“胆小鬼,长大了怎么办啊”,“没出息”...... 以上所有的这些反应都是来自于无意识的头脑,不是传递出害怕是不好的,就是在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甚至有些反应是在嘲笑孩子,令本来就害怕的孩子更无助。 你也许想说,孩子害怕事情都是很微不足道的,我们不知道的是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小事情。 一颗糖,他就能伤心好久,一句话,他就能大哭一顿,孩子的世界里,都是大事情,一件你看起来觉得不需要怕的小事情,在孩子那,害怕的程度可能远超过我们所想的。 如果孩子不被允许表达他的感受,关于感受而产生的情绪能量就会被压抑下来。 未被表达的感受哪里去了? 未被表达的感受会衍生成情绪,而情绪其实就是隐藏在我
哐当!当宝宝手里的东西,第一次不小心滑落到地上的那一刻起,他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有趣体验: 双手握紧、松开,玩具居然可以变换位置,从手心到地面;在挥起手臂试一试,居然还能飞行和滑行…… 把毛绒玩具扔地上,声音低沉;把小汽车扔地上。声音清脆,原来自己可以创造出这么多的声音…. 把妈妈叠好的裙子扔地上,方方正正的裙子居然散开变换了形状;把水杯扔地上,牛奶在地面上蔓延的画面堪称魔法奇迹…… 扔完东西还能观赏到大人的情绪变化,妈妈一会无奈的摇头捡起,一会瞪大眼睛尖叫制止… 艾玛,人生突然有一种开了挂的全新体验好嘛。 从此宝宝就开启了百玩不厌的“扔东西”游戏。 你呢?
最近收到不少妈妈的提问:孩子胆小怕生怎么办? A妈妈:孩子一岁半了,胆子很小,不跟陌生人玩,比她小的孩子拿她的东西,开始还知道护着,后来都不管了。 B妈妈:孩子特别怕黑,还怕打雷。到了晚上连厕所都不敢自己去,害怕有东西咬他屁股,更别提自己睡觉了。 C妈妈:孩子2岁半,很害怕小动物和虫子,上次看到路边一只小狗,都吓哭了,后来甚至发展到连毛绒玩具都害怕。 孩子害怕两样东西——这个和那个,这可怎么办啊? 为什么孩子会这么胆小?请输入标题 想要帮助孩子变得‘大胆’,首先要找出他们胆小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孩子害怕陌生环境,可能是陌生人焦虑症。 *陌生人焦虑症,是指儿童由于陌生人突然出现,产生的恐惧、紧张、不安情绪。通常发生在儿童出生后6个月左右,8~12个月达到高峰,15个月后逐渐消失。
假如一个火星人希望通过研究地球上的哲学来了解人类,那么,他可能会很轻易地得出‘人类依靠无性繁殖’的结论,因为我们关于童年哲学的讨论实在是太少了。” 孩子的成长中,总会有一连串令父母、家人惊叹不已的事情。尤其是当他还是一个婴儿(3岁以下)的时候。“年纪越小的孩子越令人不可思议。” 会翻身、会坐、会爬,这些因为有好多随口就能说出来的俗语的存在,比如“三翻六坐九爬爬”,有了期待,这些运动就好像是设定了某个程序,到了阶段自然就会发生。即使这样,当孩子会翻、坐、爬、走,家里人都还是会奔走相告。如果比别的孩子早一些时间会走、会翻身等,那家长更是骄傲得不得了。 如假想、推理等这些高级心理过程,也会发生在孩子身上。 1岁三个月的小鹿,会给刚进门的姑姑拿拖鞋,摸到妈妈的头发是湿的,要给妈妈取吹风机。 1岁五个月之前,知道IPAD放在哪里,在同
昨天,带孩子试听英语课,上厕所时在卫生间遇到一对母子。妈妈一边给孩子换裤子一边劈头盖脸地骂:“你看看你,都四岁了还尿裤子,没有一个小朋友像你这样没出息。在幼儿园老师烦你,在家老给我们添堵,现在丢人丢到课堂上来了……” 看到我们进来,那位妈妈并没有停止对孩子的羞辱。看到喆同学,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指责:“看这个小朋友比你矮半头,都知道上厕所小便,反正我没带换洗衣服,你就湿着穿吧!” 孩子可能被骂皮了,眼神一片茫然,没有这个年纪应该有的灵光。看着幼小的他,我有些心疼,忍不住说了句:“我们家孩子夜里也在穿尿不湿呢,给他们时间,一定可以自主如厕的。” 妈妈看了我一眼,没吭声,连拉带扯把孩子弄走了。 或许,这位妈妈觉得孩子太小,没有自尊心,不懂得羞耻感,才任性责骂。 或许,她觉得当众说教可以让孩子记忆深刻,更有助于他改掉尿裤子的“坏毛病”
那么,宠爱和溺爱的真正界限在哪里? 爱孩子的同时,如何让孩子也懂得去爱去付出呢? 我们来看看实际生活中的两者分别是如何做的吧! 溺爱VS疼爱6种形式比较 ?1.轻易满足VS适当拒绝 溺爱: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有的父母还给孩子过多的零花钱,这种孩子必然养成不珍惜物品、浪费金钱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并且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现在的家庭物质条件好了,这种现象在超过60%的家庭出现。 疼爱:分清对与错,提倡适当满足、适当拒绝;先说好,再说不;约定的执行有弹性。这不是无条件满足,孩子也容易接受这种约束。 ?2.特殊待遇VS人人平等 溺爱:体现在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处处受到特殊照顾。如吃“独食”,好的食品放在他面前供他一人享用;点菜都点孩子一个人喜欢吃的……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习惯于高人一等,必然变得自私
我们的思维里有很多的墙,这些墙是经年累月的习惯和世代相传的集体潜意识铸造的。人们通常不会去思考它的对错与究竟意义,比如“陪孩子写作业”,现在已经成为很多家长的功课,甚至很多媒体、教师和“教育专家”都在建议家长应每天陪着孩子写作业,以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尹建莉老师以独立和透彻的思考,传达了她的观点“不陪才能培养好习惯”。 拆掉家庭教育习以为常的思维的墙 我拥有的第一本家庭教育的书籍是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这本书开启了我的成长之路和对家庭教育的探索。尹建莉老师以深厚的教育智慧、清醒和勇气让万千家庭领略到了教育的美丽与质朴,拆掉了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的墙。 独立思考来自于深厚的底蕴 我们的思维里有很多的墙,这些墙是经年累月的习惯和世代相传的集体潜意识铸造的。人们通常不会去思考它的对错与究竟意义。比如“陪孩子写作业”,现在已经
“打架了!”傍晚,下班回家,远远地就听见一片吵闹声。正值下班时间,在外忙碌了一天的大人,此时正陆陆续续地回来了,爱热闹是很多人的习惯,于是很多人停下了回家的脚步,一个个聚在那儿看稀奇,你一言我一语,说三道四的,议论纷纷。 我在那站了片刻,从大家的三言两语之中了解了个大概。 原来两家大人之间的争执,起因居然是因为两家的小孩子。 两个小孩子在一起玩耍,因为发生磕碰,一方被撞倒在地,撞倒在地的那一方便认为对方是故意的,于是站起来就打了对方一拳,被打的孩子莫名其妙地挨了揍,自然不肯罢休,于是立即还击……两个孩子便扭打在一起。 两个孩子打架的地点是在一个孩子的家门口,孩子的奶奶见孙子与人打架了,立即走了出来,她立刻护着自己的孙子,老奶奶的孙子见有大人护着,趁着又打了对方一拳,对方也是一盏不省油的灯,哪肯罢休,不依不挠地一定要打回去
工作的间隙,影儿向我们抱怨她被儿子搞得鸡飞狗跳的生活。 九月份,影儿的儿子上幼儿园大班了,用影儿的话来说,她家鸡飞狗跳的生活模式正式拉开序幕,尤其是每天早晨,都跟打仗一样,每天影儿都是天不亮就起床做早餐,做好早餐叫儿子起床,然而每次起床的环节总是让影儿大伤元气。 影儿的儿子每天晚上都睡得很晚,所以早晨起床都比较费劲,好的时候影儿直接把儿子挖起床,一路牵着手去洗手间上厕所洗脸刷牙,在拉着梦游的他去厨房吃早餐然后再伺候他穿衣穿鞋走出家门。这还是好的状态,如果正赶上孩子的起床气,那当天早晨基本就是在儿子的哭闹声和影儿的咆哮声中度过了。 影儿说开学季是最折磨人的,孩子一个假期懒散惯了,真的是需要太长的时间才能板过来,一个孩子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的,有时候急躁的时候夫妻二人还会因为孩子大吵一架。这些还不算,最难熬的还是晚上,大人已经累得不行了,孩
父母难以看到孩子不快乐。不论孩子是在为死去的宠物悲伤,还是为破掉的气球哭泣,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赶快让他们好起来。 但心理学家苏珊.戴维(Susan David)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指出,这是错的。马上让孩子快乐起来,也许在当下可以让父母松一口气,但长远来看,却不利孩子情绪健康。 她说:“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对他们的终身福祉至关重要。” 研究指出,在教室里经由老师指导而学会管理自己情绪的学前幼儿,日后在处理问题、课业学习等方面的能力都更好。在青少年当中,“情绪智商”高、能够辨别并处理情绪的孩子,也更能处理压力,更有自信。部分专家认为,低情绪智商可能与忧郁症、焦虑症有关。 戴维博士说,情绪技能也是一种基础生活技能。但是父母往往过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有机会经历负面情绪。 “我们经常干涉孩子的情绪空间,”
现代社会人们认为对孩子的要求提高了,其实不是要求水准高了,也许是窄了。父母狭隘的价值观使得他们对孩子寄予很多期望,如果孩子不能像他们期望的那样,就会呵斥孩子。 而父母在呵斥孩子的同时,也会为自己总是把火发到孩子身上而感到自责。 特别是现在的妈妈身边很少有可以商量的人,感觉被隔离在社会之外,更是焦躁不安,压力积聚,于是她们经常会训斥孩子。 没有什么不训孩子的窍门要想不焦躁,不训孩子,最基本的应该做到父母不要硬把孩子往自己的轨道上拽。如果给孩子的行为设定一定的期待,认为如果不这样就成不了好孩子,或者不这么养就没有意义,肯定会感到焦虑。相反,不带任何主观想法,反而可以轻松观察孩子的所作所为。父母不能每天都这样以轻松地看着孩子成长的心态与其相处吗? 我们家养第一个孩子(是女孩)的时候,我们尽量不规定什么条条框框,与其说自己想要把她养成什么样,不如看着她自己会长成什么样。如果说我们
我母亲小时候就是这么对我的,我一开始绝对是个菜鸟妈妈,只要小D一哭,只会抓瞎,更不要说想起书里讲的道理了。 有一天,我带小D去家楼下的游戏室玩,那天里面就只有一个1岁多的孩子和一个大学生保姆。他们玩了一会,大学生提醒男孩要走了,结果小男孩不乐意了,立马躺倒在地上大哭耍赖不想走。接下来发生的事让我目瞪口呆,那位大学生处理的方法就和我当时刚看完的《这么说,孩子才会听》书里说的几乎一模一样:陪伴-共情-命名情绪-说明理由。 我真的太惊讶了,我敢肯定她没有孩子,但她做起来非常自然。于是我好奇地问,你怎么会知道这么做的啊?女生愣了一下,好像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回答,“我也不知道啊,我母亲小时候就是这么对我的。” 说实话,彼时的我,身上还有不少以前工作学习时带着的浮躁和小聪明,育儿书随便翻翻,总希望找些捷径或者期待孩子慢慢大了自己会好。而且那时自己还有点心高气
父母双方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这种观念仿佛在传统教育中十分常见,“严父慈母”或是“严母慈父”的教育模式是很多家庭的教育标配,可这种模式对孩子的教育有起到好的成效吗? 短期来看,有。孩子感受到宠溺的同时,会感受到畏惧,逐渐表现出顺从和听话。然而从长期来看,这种红脸唱罢黑脸登台的教育方式存在许多弊端,非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会衍生出许多不好的后果。 不同标准导致孩子价值观紊乱 父母的双重标准,很难给孩子确立明确的价值观。 当孩子做错事需要引导的时候,父母双方意见相左,一个打一个护,却没有从根本上去沟通问题的本身。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没有,不同的标准让他失去正确的判断。 当孩子自己都没有判断的时候,很容易就会投机取巧。哪方的意见对自己有好处就听谁的。 破坏亲子关系 我们始终提倡良好的家庭氛围才能
或许对于不会说话,或者不会主动沟通的孩子家长来说,最希望得到答案的问题是:怎样让孩子迅速学会主动沟通?怎样减少孩子的行为问题? 尤其是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孩子,他们什么时候才会主动跟我们沟通? 让我们来帮你,从一张图片开始…… 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 ▼ 用一张图片开启孩子的主动沟通 作者|边琼霞 医学硕士 中国大陆首位获得美国PROMPT言语治疗技术与运用两项证书; 美国PECS自闭症图片交换沟通两项证书; 美国Talktools口肌治疗两项证书; 美国SCERTS MODEL自闭症情绪行为干预培训证书; 美国RDI(人际发展干预)认证咨询顾问。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Andy Bondy 和言语病理学家Lori Fr
给孩子立规矩可以有很多方式:隔离处罚,奖励良好行为,还有取消特权。你使用何种方法以及何种方法有效取决于你孩子的年龄和个性,还有环境。 幼儿的纪律教育 教育幼儿所面临的挑战和学龄前儿童,青少年大不一样。幼儿自控能力不足,自我表达能力欠佳,所以,幼儿倾向于用行为表达自己的感情。这就会导致咬人,打人或者大喊大叫的结果。 著名儿科医生西尔斯博士和大家分享了几个能有效帮助你的孩子养成纪律的好方法: 避免压力源 你了解自家孩子的压力源,所以就要尽量避免它们。换句话来说,你可以诱导孩子产生积极的行为,避免消极行为的发生。比如,不要在孩子睡午觉的时间安排他和玩伴玩耍,除非你想让大家崩溃。 分散注意力 分散注意力可以是件好事。当你的孩子情绪不好时(情绪要变坏时),试着用其他东西来分散她的注意力,比如她最喜欢的玩具或者游戏。这样做很有可能让她停止发脾气或者至少缩短她闹
一、“你再不听话我就不爱你了” 虽然家长讲出这句话的目的的吓唬孩子,达到让他听话的目的,但孩子分辨不出真假,他会认为你是真的不想爱他了,内心失去安全感,变得敏感、自卑、多疑。 在你看来很简单好用的一句话,却会破坏掉亲子关系,伤害明明是我们最爱的孩子。 二、“别浪费我的钱” 这句话常常会听到,孩子学习出现下滑,家长就会讲平常培训班、文具花了多少多少钱,认为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骂孩子“不争气,浪费钱”。虽然家长也是为了能让孩子努力学习,但这句话会让孩子认为自己在父母心中没有金钱重要,从而厌恶父母。 三、“你怎么那么笨啊” 小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难免会犯错,家长耐心教导就是,没必要骂孩子“你怎么这么笨”等伤害孩子人格的话。 家长的话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力,经常去否定
1 前几天有个朋友跟我诉苦,说自己儿子一岁多了,整天到处爬到处跑,因为怕把孩子摔着,她只好马不停蹄地跟着娃的后面。 一整天下来腰酸背痛的,前几天实在忍不住了,才把娃给老公带了半天,去医院一检查,腰椎间盘突出。 这个九零后的女孩子,你能说她不是个好妈妈么?可是这样一位24小时跟着孩子,把娃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的妈妈,她的宝宝能快速成长起来吗? 记得前几天我跟涵涵出门去玩耍,走到门口小丫头摔了一跤,我很淡定地站在那里等她起来,因为从小养成的习惯是,只要判断出她摔的不严重,自己爬起来拍拍土就好了么。 小时候涵同学还会哭上两嗓子,后来看我淡定,她也懒得装腔作势了。 可是,门口的大妈不干了。她很生气地指责我说:“你这个当妈的是怎么带娃的,看把娃给摔的,你是亲妈不?都不扶一下!” 在那位大
那么,爸爸妈妈应该给孩子立下什么规矩呢? 立下规矩之后又应该怎样对孩子实施呢?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6岁前如何给孩子立规矩: 规矩一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这一类的孩子喜欢采用暴力的手段,强制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用语言对他人进行攻击、胁迫,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但是,这样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首先,要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明确地告诉他:“以后不能这样做了,这是粗野的行为,是要挨批评的!”然后让孩子自己反省,想出更好的办法来处理这样的事情。爸爸妈妈心平气和地引导,聪明的孩子很快就能寻找到其他的解决办法,这时候也要适当地给他鼓励,并给他立下这条规矩。 这样的规矩能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不断地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等他长大后,他也会用这套模
NO.1 小兔赛跑 脚踝部夹住一只小沙包,跳跃前进,看谁先到终点。 NO.2 牵环 在两条间隔为3 米的平行线中间放一个铁环,发令后两人同时用棍牵引,谁先把环攫取到本方线后即为获胜。 NO.3 吊球比赛 在房梁或树杈上吊一只用线绳穿起来的乒乓球,每组二人用乒乓球拍来回攻守。看哪组打到的个数多即为优胜。 规则:只要有一次未拍上球就算失误。 NO.4 拉棒 两人相对而坐,腿伸直,脚顶脚,双手同握一根木棒。发令后,各自使劲往后拉,谁先把对方拉起来即为胜。 NO.5 知己知彼 二人在圈内相对而站,由裁判员在各人背后别上一张字条。发令后,谁先想方设法看到对方的字并说出来,就算胜了。 NO.6 打空降特务 每人手持一只小沙包,裁判员将降落伞(手帕、绳子、螺丝帽做成),抛到空中,下降时,用沙包击中者即可得分。 NO.7
教案
幼儿园教育
亲子活动
亲子游戏